2024届地理高考一轮复习 训练 我国的地质灾害(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地理高考一轮复习 训练 我国的地质灾害(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1 17:1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地理考法训练:我国的地质灾害
典例剖析
下图所示区域1900年以来发生8级以上地震就达7次,大地震破裂形成的各种断层张裂缝、地貌断错遗迹等至今仍保持完整、清晰可见,是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完好的地震遗迹,素有“地震博物馆”之称。据此完成1-2题。
1.地震发生时易使该地( )
A.陡崖崩塌,滚石遍布,埋没草地
B.产生滑坡,阻断交通,阻塞河谷,形成堰塞湖
C.产生地裂缝,导致地下水变化,使草木枯死
D.在断陷盆地发育水草丰美、土壤肥沃的土地
2.该地地震遗迹保存完好得益于( )
A.板块张裂,断裂发育,地壳运动活跃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侵蚀作用较弱
C.岩性坚硬,抗外力作用侵蚀能力较强D.生态环境脆弱,人类生产活动破坏大
【答案】1.A2.C
【解析】1.题干设问地震发生时造成的影响,而不是长期影响。地震发生时导致岩层破碎,陡坡岩层沿着断裂面崩塌下来,滚石遍布,埋没坡底的草地,A正确;滑坡体进入河道,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滑坡体冲断道路,影响交通;地震诱发断裂,导致地下水以及地表水下渗,使得河流断流,影响河流沿岸地区的生态等;地震会诱发断裂,形成一系列的断陷盆地和堰塞湖等,水分条件较好,形成一系列的水草肥美、土壤肥沃的湿地草原,BCD均是地震的远期影响,故错误。故选A。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处于板块内部,并不是板块张裂地带,A错误;该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流水侵蚀作用微弱,但风力侵蚀较强,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有的在坚硬的岩层中”可知,该地岩石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分布较少,人类活动较少,对地震遗迹的破坏作用较少,D错误。故选C。
考点分析
一、地震的成因及分布
二、地震灾情
1.特点: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2.地震灾情的变化:
①人员伤亡有所减少。原因是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逐步趋于完善。
②经济损失呈加重趋势。原因是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三、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四个地震多发区,南北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的构造断裂带。
四、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原因和分布
考法训练
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
A.由北向南 B.由西向东
C.由西北向东南 D.由东北向西南
2.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
我国西南某地地质时期发生过一次大型滑坡,滑坡体堵江后形成了大型古堰塞湖。古堰塞湖从形成到溃坝后,滑坡体上、下游水文特征均变化显著,对河床地貌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图为“当地古堰塞湖、滑坡位置示意图”,图中滑坡边界内含滑坡源区和堆积区。据此完成3-5题。
3.滑坡体滑动方向及滑坡边界内的河流主要流向分别是( )
A.滑向西南,向北流 B.滑向东北,向南流
C.滑向西南,向南流 D.滑向东北,向北流
4.经测定,新、老湖相沉积物形成于距今1~3万年,可推测( )
A.滑坡掩埋阶地的时间约为1万年前 B.古滑坡的发生时间至少在3万年前
C.古堰塞湖存活的时长大约为3万年 D.古堰塞湖溃坝的时间约在2万年前
5.能示意该河流河床纵剖面变化的是( )
A.A B.B C.C D.D
某地历史上曾经发生滑坡,部分滑坡体残留在坡面。2018年,该坡面出现裂缝,自6月起,连续出现强降雨。7月12日古滑坡复活滑动。下图示意该剖面的结构。据此完成6-7题。
6.诱发此次古滑坡复活的直接因素是( )
A.降水 B.坡度 C.断裂 D.岩性
7.研究表明,不同的断裂对滑坡的影响差异较大。此处裂缝显著促进滑坡,主要由于裂缝的( )
A.数量 B.长度 C.倾斜方向 D.宽度
读我国部分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分布图,回答8-9题。
8.下列对我国西南地区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D.温差较大,岩石破碎
9.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灾害,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
A.地震 B.泥石流 C.滑坡 D.塌陷
下图分别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及丹娘乡附近河道景观围。读围完成10-12题。
10.丹娘乡附近河道河滩上的主要地貌类型是( )
A.河流地貌 B.冰川地貌 C.海岸地貌 D.风沙地貌
11.图中G318公路沿线,由于人类活动可直接诱发的地质灾害是( )
A.滑坡 B.泥石流 C.地震 D.火山喷发
12.对地形图所示地区的描述可信的是( )
A.交通线多分布于山间平原 B.交通运输多以铁路运输为主
C.聚落整体规模较小、分布较散 D.区域内工农业发达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频发地区。2016年1月21日,青藏高原东北部某地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甲村的地震烈度大于乙村。该地区冬、夏季多为偏南风。
读图文资料,回答13-15题。
13.从图文资料可知,甲地的地震烈度大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
A.甲地地势低,震源深度较浅
B.乙地与震中有两条深大断裂带分布
C.甲村震中距较小;甲村居民点较多,人口稠密
D.乙地经济不够发达,但预警机制和救援工作搞的比较好
14.影响图示震区开展救灾工作有许多不利的自然条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
B.地处洼地,地势落差较大,交通不便
C.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地质结构不稳定
D.地势落差大,地震易引发震中附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5.关于图中各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位于高山南部,降水丰富,地势低,所以人口集中
B.乙处位于图中高山的北坡,气温低,冬天常有寒潮危害
C.丙处受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易引发山洪
D.该地多发地震,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亚欧板块下部造成的
读图“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据此,完成16-18题。
16.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中南地区 D.华东地区
17.下列地形中发生滑坡、泥石流最少的是( )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18.一般而言,泥石流在我国的发生频率是( )
A.夏季大于冬季 B.北部多于南部 C.东部多于西部 D.春季大于秋季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19-20题。
19.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最小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若丙地发生泥石流,造成的危害最不可能是( )
A.冲毁铁路 B.阻塞河道 C.破坏农田 D.损坏林木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西北、西南、东南向内部递减。图一为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图一中甲地某年7月30日发生了一次大型泥石流。甲地附近海拔低于其2000米处有一气象站,图二为该气象站测得的该年7月天气要素统计图。
(1)从大气环流看,青藏高原冰川的补给,西南部主要源于__________风(填风向)带来的水汽,西北部主要源于盛行西风带来的__________洋水汽。
(2)青藏高原泥石流高发区相对集中分布在高原的__________部。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此次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3)说出防御泥石流对山区公路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
1.C2.D3.C4.B5.B6.A7.C8.D9.B10.D11.A12.C13.C14.D15.C16.B17.C18.A19.D20.C
21.(1)西南;大西。
(2)东南;原因:气温高于常年,冰川融化加快;前期降水多且集中,地表径流量大。
(3)修筑拦水坝;建设排流、导流设施;构筑护坡工程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