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1 20:3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入情境·引趣生疑】
提问:电影《哪吒》中的青铜守卫是取自什么历史元素?
电影中出现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它有什么问题?
BT1 了解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探新知·德能兼修】
BT1.P1 阅读课本25页第一段和“相关史事”,概括青铜器的特点、用途和功能是什么?
用途:饮食 祭祀 军事
功能:食器 ----- 礼器
特点:数量多,种类丰富,工艺高超
转变
食器
乳钉纹铜方鼎
青铜鼎
青铜甗[yǎn]
青铜豆
酒器
酗[xù]亚方尊
青铜方斝[jiǎ]
青铜角
青铜提梁卣[yǒu]
青铜器欣赏
乐器
青铜编铙[náo]
兽面纹双面铜鼓
兵器
青铜矛
透雕兽面纹青铜钺
铁刃铜钺[yuè]
云雷纹矛
青铜戈
拓展延伸:
材料一: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礼记·礼器》
材料二:天子用九鼎八簋(guǐ),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注:豆、鼎、簋:古代盛食青铜器具,也是重要的礼器。)
——《周礼》
阅读材料思考:材料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商周时期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礼器是维护这种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工具。
BT1.P2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古代青铜配方六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周礼·考工记》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青铜器的原料是铜和锡;
商周时期,人们根据铜和锡不同的比例可以造出不同的器物。
BT1.P3 观察右图并结合课本,说一说“泥范铸造法”的经过?
1.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
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2.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
3.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制模→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筑→加工修整
泥范铸造法
提问:“将军盔”一次能够熔铜 12.5公斤,请问铸就司母戊鼎需要多少个将军盔?如果每个“将军盔”需要三四个人完成,那么需要多少人共同劳动才能制成司母戊鼎?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司母戊鼎重达832.84千克
殷墟出土的将军盔,一次可溶铜12.5千克
青铜器制造生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BT1.P4以司母戊鼎为例计算数据。
利簋(gǔi) 西周早期
国家博物馆收藏
利簋铭文拓本
BT1.P4观看图片“利簋”及文字,概括青铜器的功能?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利簋铭文释读 张政烺
腹内铭文记述了牧野之战,
见证了武王伐纣的历史。
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BT1.P5 以司母戊鼎为例,从原料、铸造方法、功能、地位等方面来说一说青铜工艺的高超之处?
小组讨论
BT2 认识甲骨文
BT2.P1阅读课本,指出甲骨文的概念?说出最早发现甲骨文的人物?
概念:_______时期刻在_____和牛、羊等____上的文字。
1899年,清朝人
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BT2.P2 结合课本内容和“甲骨文字形举例”表,说出甲骨文的典型造字方法?




象形字
指事字
会意字
形声字
假借字
BT2.P2甲骨文十二生肖












猜一猜
BT2.P4阅读下列史料,归纳概括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当时(商朝)祭祀、战争、农奴也、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等。
———七年级上册课本
材料二:甲骨卜辞中记录:“贞,登妇好三千,登吕万,呼伐羌。”
(商王武丁命妻子妇好率三千人马及奴隶士兵一万人,征伐商王朝宿敌羌国)
甲骨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商周的社会情况,是研究商朝社会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堪称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材料三:现代中国人使用的汉字,与甲骨文差异确实很大。可是追根溯源,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竟然有一条环环紧扣的链条、千古贯通的血脉、万世一系的传承。甲骨文的书写美感追求,通过文化基因,一直传递到现代汉字中。
——《中国书法五千年》解说词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最早、体系完整的文字(地位),对汉字的形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探究与思考
BT3.P1展示司母戊鼎、龟甲卜辞 ,探寻它们出现的朝代和创作者,说一说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中华辉煌文明的认同。
【构体系·融会贯通】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有哪些体悟?
(可画思维导图或者知识框架,也可以写几句话)
1、观察下图,有关青铜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国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夏朝 B 商周时已采用“泥范铸造法”
C 主要被用作饮食、祭祀、军事等 D 代表了夏商周时发达的文明
2、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是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的 ②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祭祀战争等 ③甲骨文的发现说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④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A
D
【测目标·温故知新】
3、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奢华生活,由此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 ( )
A.装饰品 B.食器 C.乐器 D.盛水器皿
5、如果西周的一位平民在田中劳作,他肯定不能( )
A.用铁农具干活 B.用青铜农具干活
C.用石器干活 D.用穿有木柄的骨耜干活
6、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
A.商代文字 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字母文字的起源 D.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文字
B
C
4、下列四个青铜器中,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最重的是( )
A.兽纹扁足鼎 B.人面纹方鼎 C.司母戊方鼎 D.四羊方尊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