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考法训练:我国的洪涝灾害
典例剖析
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该组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至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至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据图,回答1-2题。
1.图示t4时期河流断面处的河水年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B.年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C.洪峰流量减小,且出现频率降低 D.春夏季流量增大,秋冬季流量减小
2.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
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④城市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A 2.D
【解析】1.由t1至t4时期,林地逐渐减少,则涵养水源能力逐步下降;村落面积增大并出现城镇,地面硬化,会加大地表径流量,加快径流汇集的速度。因此在t4时期可能出现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2.该地位于华北地区,图中显示的是山区林地逐渐减少,耕地增加,应是过度开垦砍伐造成的地表植被减少,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城镇出现后,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
考点分析
一、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水的发生以自然原因为主,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可能诱发或加剧洪水灾害,如下表分析:
自然原因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量大,水位高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植物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 支流多,尤其是扇形水系
河道 河道弯曲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谷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 入海口狭窄
人为原因 破坏流域内植被 导致流域内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 一定程度上抬高洪水水位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建筑物占据河道 降低了河道排水的速度
占用分洪区 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
二、洪灾的防治措施
项目 内容
监测和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并及时预报,对于防御洪水、减轻洪灾的损失有巨大作用
防治 措施 工程 措施 ①兴修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②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位
非工 程措施 ①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②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③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将减灾防灾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④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⑤加强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等
考法训练
某地(下左图)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下右图),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 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
2.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3.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③抑制土壤盐碱化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0年7月7日,是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第一天,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恰逢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洪水淹没了大部分道路,导致众多考生无法按时抵达考点,考试时间不得不做出调整。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洪水淹没道路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 )
A.c B.f C.g D.e
5.为减小暴雨对歙县的影响可采取的合理有效的措施有( )
①控制人口数量②植树种草③修建水库④拓宽道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美国The Drive网站2019年3月18日报道,由于近日的融冰加上暴雨,导致美国中部的密苏里河洪水泛滥,内布拉斯加州出现50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并波及了位于该州的美国空军战略指挥部所在的奥福特空军基地。读图完成6-7题。
6.内布拉斯加州罕见的洪涝灾害可能诱发( )
①泥石流 ②河道淤塞 ③土壤退化 ④水土流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内布拉斯加州罕见的洪涝灾害给当地人类活动带来的危害有( )
①淹没农田,使大量农作物不能及时收获 ②破坏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 ③危及国防安全 ④损坏住房,经济损失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为某观测站某年8月1日至3日雨量及河流水文过程线图。读图,完成8-10题。
8.该河段易出现险情的时间为( )
A.8月1日6时至12时
B.8月1日9时至8月2日18时
C.8月1日12时和8月2日3时
D.8月2日6时和8月3日3时
9.未来在相同降雨状态下,如果图中水文过程线( )
A.洪峰水位升高,可能是由于上游大量退耕还湖
B.洪峰水位降低,可能是由于下游修建大型水库
C.洪峰点向右偏移,可能是由于上游植被恢复较好
D.洪峰点向左偏移,可能是由于下游开挖泄洪通道
10.洪涝灾害( )
A.只发生在多雨季节 B.常引发泥石流和风暴潮
C.多发生在河流中上游地区 D.常引起次生灾害
据印度尼西亚救灾署报告,截至2019年3月18日,印度尼西亚巴布亚首府查雅布拉的洪水已经造成79人死亡。读图,完成11-12题。
11.查雅布拉发生洪水的主要原因是( )
A.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B.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强度大
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D.河流密布,汇水面积大
12.近年来,印度尼西亚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 )
A.植被破坏严重 B.大量围湖造田
C.防灾意识不强 D.城市建设加快
如图为某河流流域管理局根据常年水文数据(1875~2005年)绘制的洪水频率曲线图。若根据1975~2005年的水文数据推算,洪水频率有增大的现象。读图完成13-14题。
13.从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看,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比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大约缩短了( )
A.1年 B.3年
C.5年 D.7年
14.如果此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造成近年来洪水频率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①疏通河道 ②退耕还牧 ③城市化 ④林地转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读我国多洪涝区分布图,完成15~16题。
15.我国多洪涝分布区的共同特点是( )
A.雨季漫长 B.地势低平
C.河网密布 D.植被稀疏
16.图示多洪涝区发生洪涝的时段不同,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经度位置 B.距海远近
C.雨带位置 D.台风频次
读图,完成17~18题。
17.A地出现洪涝灾害频率较高的月份是( )
A.1月 B.5月 C.9月 D.11月
18.A地多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有( )
①降水量大 ②地势低平 ③河道弯曲 ④地上悬河
⑤潮水顶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陕西省宁陕县位于秦岭中段南麓,图Ⅰ示意该县部分地区地形分布。县城北侧的城隍庙(图Ⅱ)建在长安河的江心洲上。历史上,该县城及周边地区常遭洪水袭击。1926 年7 月,该县大雨连绵七天七夜,老城区东城墙被冲塌数处,致使民房和良田被淹,损失惨重,而城隍庙却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西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高达数米。结合材料,完成19-20题。
19.关于宁陕县城易遭洪水袭击的原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集中 B.当地森林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C.地势低洼,且多条河流在此交汇 D.上游地势起伏大,汇水速度较快
20.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图Ⅱ中西河道的水位剖面示意图(左西右东)的是( )
A. B.
C. D.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流城2020年6月初“入梅”,7月底“出梅”,其间大部分地区连续普降大雨,河湖水位猛涨,长江武汉段洪水“上泄下顶两边灌”,防洪形势严峻。下7示意长江流城图和长江武汉段汛期内水位与两岸地面海拔。
(1)说明2020年6月初至7月底长江流域降水的形成过程。
(2)长江武汉段主汛期“上泄下顶两边灌”,防洪形势严峻。请从地理角度加以解释。
(3)说明长江武汉段高水位持续时间过长对沿岸地区的不利影响。
1.A2.A3.C4.D 5.B6.B 7.D8.D 9.C 10.D11.B 12.A13.B 14.C15.B 16.C17.C 18.D19.B 20.C
21.(1)2020年6月初至7月底,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团北上,与南下的冷气团在江淮地区相遇,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准静止锋,相持时间长,带来持续性强降水。
(2)此时正值梅雨季节,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雨,河湖水位上涨。由于上游地势高,坡度陡,长江上游的下泄洪水量大且速度快,即“上泄”。位于长江武汉段下游的鄱阳湖等湖泊,由于流域内降水量大,水位上涨,水位升高,导致长江武汉段洪水受到顶托,下泄速度缓慢,即“下顶”。“两边灌”主要是指来自北面汉江和南面洞庭湖的洪水汇入长江,导致长江武汉段峰高量大,水位猛涨,防洪压力巨大。
(3)长江武汉段水位长时间高于沿岸地面,溃坝风险加大,威胁沿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长江武汉段水位较高对沿岸入江径流顶托作用加大、甚至出现长江水倒灌,加剧沿岸低洼地区的内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