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4.1 《论语》十二章
作者简介
孔子
子姓,孔氏,名( ),字( ),( )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学派创始人。
孔子通晓六艺( ),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 )。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丘
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
儒家
《诗》《书》《礼》《乐》《易》《春秋》
礼、乐、射、御、书、数
作品简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合称为“四书”。
《论语》
语录体、格言体
曾子
子思
作品简介
《论语》
作品简介
《论语》
作品简介
《论语》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精干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zuǎn),故谓之论语。”
《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 ”“论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
《论语》
作品简介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论语》写作背景
作品简介
《论语》所表现的思想,特别是它所总结的一套政教伦理原则,比道、墨、名、法诸家更系统完整,更适合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并且其内容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因而在近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长期被用为治国的主导思想,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对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心态都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影响。宋代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可见其思想是如何丰富和深刻。
《论语》的地位与影响
整体感知
正音:
自省 x ng
如乐何 yuè
文质彬彬 bīn
譬pì如
未成一篑 kuì
八佾 yì
字词疏通
疏通字词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①慎于言,就有道而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
就:到,靠近。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已:同“矣”,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状后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疏通字词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把…怎样、对…怎么办”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固定句式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疏通字词
朝、夕: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闻道:得知真相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疏通字词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知晓、明白
孔子说: “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疏通字词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齐:形作动,看齐。
内:名作状,在心里。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疏通字词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疏通字词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而:表并列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
宾前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疏通字词
为:堆积。
篑:筐。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疏通字词
知:同“智”,智慧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疏通字词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约束。
复:归复。
一日:一旦。
归:称赞。
由:依靠。
目:细则。
礼:名作动,合乎礼。
事:实践。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堪,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疏通字词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言:一个字。
行:实践。
其:大概。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疏通字词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何莫:为什么不。
夫:那。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指讽刺时政。
迩:近。
事:侍奉。
固定句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疏通字词
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研读文本
脉络梳理
阅读《论语》的基本方法:
归纳主题,搭建框架
本课所选章节聚焦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探讨君子之德和如何修身养性的观点。
仁
君子之道
修身养性
1、何谓好学
2、仁与礼乐
3、道重于生
4、重义轻利
5、见贤思齐
6、文质彬彬
7、以仁为任
8、进退在己
9、智仁勇
10、克己复礼
11、思己恕人
12、何莫学诗
章节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1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理论论证
2 礼、乐以仁为基础 理论论证
3 执着追求“道” 理论论证
4 君子重义轻利 对比论证
5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对比论证
6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对比、理论
7 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定 理论论证
8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 比喻论证
9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举例论证
10 克己复礼为仁 理论论证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理论论证
12 《诗》的社会功用 举例论证
找出文中所有与“仁”有关的句子,体会“仁”的内涵。
找出文中所有和“仁”有关的句子,体会“仁”的内涵。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研读文本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论语》编撰者之一。其14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孔子赞其好学、仁人。
一、仁者爱人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一)仁之本: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立爱自亲始”
“亲亲为大” 由孝达仁、移孝于忠
(二)仁爱由家庭推广到社会,从“亲亲”推广到“泛爱众”
二、克己复礼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己(对内) 复礼(对外)
不看、不听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礼乐崩坏的现实同化不说、不做就是要用礼的准绳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二、克己复礼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反问句增强感彩,既具有说服力,又具有感染力。
三组因果关系:
士不可以不弘毅 因为 以仁为己任
任重 因为 任重而道远
道远 因为 仁的精神需要终生不倦,死而后已
二、克己复礼
“礼”起源和核心是尊敬和祭祀祖先。
周礼是周初确立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相当于后世的法律。
周礼包括礼制、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
(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
(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
(三)礼貌(义),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礼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周王朝的统治。
周礼
二、克己复礼
礼与仁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
乐“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
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
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三、为仁由己
一个人能否成为仁人,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生而知之者为少数,后天学习成为人们提高自身修养,进而达到理想境界"仁"的重要途径。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
排除干扰: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与享受
实践锻炼: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虚心请教: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匡正自身行为
三、为仁由己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三、为仁由己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止,吾止也。4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
该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①比喻论证。这句话用了两个比喻,用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②第一个比喻是堆土成山(其咎在己)。
③第二个比喻是填平洼地(进益在己)。
孔子强调,人与人境遇不同、机会不等、时运有别,但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
三、为仁由己
小结:
以学求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摒除外界干扰,有勤勉的学习态度;
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③有学习的优秀榜样;
④源自自己的内驱力;
四、推己及人:忠恕之道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才能博施济众。
忠:尽己心以待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成全他人。
恕:推己心以及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宽容他人。
四、推己及人:忠恕之道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为什么?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与自我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找出课文与“君子”有关的句子,体会“君子”的标准。
找出课文与“君子”有关的句子,体会“君子”的标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绑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
君子
原本含义:居于上位者的贵族阶层。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代表身份地位。
新的内涵:具备政治修养和政治韬略的统治者。
到了孔子时代,君子被赋予另一种含义:德行高尚的人。
从尹,从口。(会意字)
"尹",手握权杖,表示治事;
"口",表示发布命令。
并不因阶层有教育上的区别﹣﹣有教无类
君子是人人可以追求的,人与人是内在平等的。
既要使有德者有其位,也要使有其位者有其德。"旧义倾向于就位以修德,孔子则侧重修德以取位"。-﹣萧公权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
野人:朴素粗鲁的人或指乡野平民,这里指平民百姓。
夫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出身平民的人;先做官而再学习礼乐的人,是世袭贵族出身。如果让我选择的话,那我一定会选择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去做官。"
《论语》中君子的标准: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在上位的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子路说:"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都担心很难完全做到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德位一致
经世致用
课文中,孔子谈到《诗》有哪几个方面的作用?
孔子谈《诗》的三大功能:
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
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
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课文中,孔子谈到《诗》有哪几个方面的作用?
孔子谈《诗》的三大功能:
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
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
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诗可以兴
《诗经》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因而每一个字中都饱含感情。读《诗经》的人,自然也能感受到这种感情,并使自己的感情受到熏陶。因而《诗经》起到了影响人们心志的作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人重视《诗经》的兴发作用,很多人都是受《诗经》的感召,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诗可以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虚实相生的意境。写实方面,伊人可望不可及,虚的一面,理想很难达成,需要经历千百般的努力。用苇草比喻理想,托物言志,通过具体和想象的空间,激发读者的意志,不畏险阻,不断追求。
诗可以观
观是"观风俗之得失"。"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应。我们对前人的生活状况一无所知,要想有所了解,就得获得当时的文献资料。而学习《诗经》,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掌握全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风俗民情。这些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以古证今,提高现实观察力,提高洞察人情世态、分辨是非的能力。
诗可以观
溱zhēn与洧wěi,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蔺jiān 兮。女曰观乎?士日既且。且 cú 往观乎?洧之外,洵訂 xū 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xuè,赠之以勺药。《溱洧》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春秋时期,郑国上已节的习俗风情。这一天,年轻的朋友们,手持兰草来到河边相会、洗衣濯足、游乐祈福。
诗可以群
"群"是沟通,它以诗为媒,把一个个零散的、个人化的观点,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约定俗成的认识。
诗可以群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兮,赫兮咺xuǎ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淇奥》
表面上是一首夸赞诗,但《淇奥》更开创了以竹貌喻人品的先河,这个流传和切磋琢磨的过程,是"诗可以群"的体现。我们今天,也依然在干这件事,写诗喜欢用"与君共勉"的题跋、热衷于参加"诗歌朗诵会",这是一次次"群居相切磋"的过程。
诗可以怨
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比如《诗经》中的《硕鼠》、《伐檀》等篇目。但还应该看到,《诗经》中还有其他的不满情绪,因而"怨"并不局限于"刺上政"。比如《采薇》表达的是人民遭受战争痛苦后的不满,《氓》表达的是弃妇的不满....
诗可以怨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千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sè,胡取禾三百塵chán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貊huán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苛政猛于虎",这首诗塑造的正是统治者和劳动者的对立,体现了被剥削者面对不公待遇的愤懑。他们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白白被统治去享受。于是发出灵魂拷问。但是由于古时倡导"怨而不怒"仁政的思想,他们只能把自己心里的不满诉诸于诗,让读到诗的统治者醒悟,默默地助力“平天下”。
《毛诗序》选段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诗品序》选段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至于那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酷寒,这是人有感于四季节令气候并把它表现在诗歌里。在美好的集会时用诗来表现亲近愉悦,离开群体用诗来表达哀怨。至于楚国臣子离开国都,汉朝的嫔妃辞别宫廷有的人在荒郊野外死去,有的人做了孤魂野鬼,有的人在外戍守边疆,杀气雄边。在边关的客子衣裳单薄,闺中寡居的妇女眼泪哭尽;有的士人解下佩印辞官离朝,一去不返;女子有扬起蛾眉,入宫受宠,再次顾盼,倾国倾城;所有这种种情景,感动激荡人的心灵,如果不铺陈诗句还能用什么来抒发他的情义?如果不放声歌唱还能用什么来舒展他的情怀?所以说:诗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论语》十二章
第1、4、6章 ——君子与小人
第2、7、9、10——论“仁”
第3、8章——论“道”的学习
第5、11章——修己与待人
第12章——学习《诗》《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