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教学设计
【2022课标要求】
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教学目标】
1.了解与黄帝、炎帝相关的传说故事。
2.了解华夏族形成的过程。
3.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禅让制,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
4.能够区分神话传说与历史史实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炎帝和黄帝对华夏族形成所作的贡献。
教学难点:华夏族的特点,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台湾著名的历史学家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没有神话传说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你知道我们国家的哪些神话传说呢?
生: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
师:这些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口耳相传,流传至今,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什么是神话?神话与传说有区别吗?
生:……
师:文字出现以前,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是以口耳相传的方法保存和流传的,其中主要的是神话和传说。如果把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神话时代。神话是远古居民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自然事情的虚构。它的特点是以神为主,是虚幻和虚构的,主要讲述人与自然的争斗。比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第二个阶段就是传说时代,一般来说,传说比神话晚,传说更富有社会性,它有历史的影子,比神话更接近生活,更富有生活气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3课《远古的传说》,就是讲传说时代的故事,它们主要有谁?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二、新课讲授
(一)炎黄联盟
师:上节课我们讲到,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那么在五六千年前的黄河流域,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师:在距今约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期,远古人类就进入了氏族社会,是由血缘关系结合的氏族,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氏族由血缘和共同御敌而形成部落,部落就是原始社会的一种社会组织,由两个以上的氏族组成,众多部落不断联合,就形成了部落联盟。
师:多媒体播放阪泉之战的视频。
师:出示传说中几大部落的分布图,结合图片及教材内容,描述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
师:试着完成导学案上的华夏族形成的简图。
师:出示教材材料研读,分析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师:华夏族是多民族融合而成。
总结华夏民族的形成的特点:1.从凝聚核心来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凝聚其他少数民族的核心——汉族。
2.从促进民族融合的主次原因来看,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主要原因,而政治因素是次要因素。
3.中华民族由多元成为一体的格局是逐步形成的,有一个逐级形成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
知识拓展: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发表了其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的著名论文《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文中其主要论点可概括为: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师: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它的形成,使得中华民族多元凝聚有了一个核心。人们推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那么炎帝和黄帝又有怎样的传说故事呢?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简图。
师:通过学习,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很多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呢?
师总结:这些发明创造主要反映了人们生活中衣、食、住、行、医的变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些传说有科学根据,比如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了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充分证明了炎帝时期已经有较高的制陶技术。
师:关于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创造,哪些是可信的,哪些不可信,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那时能够造宫殿、挖水井、制衣裳、造舟车等,留下了实物遗存,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掘来考证,所以可信。
把这些发明创造归为炎帝、黄帝、嫘祖、仓颉、伶伦等几个人的发明,就有神话色彩了。这些发明应该是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不可能只是个别人的功劳。
师:关于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历史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远古传说带有传奇色彩和神话色彩,不完全是历史。
我们可以结合历史文物和考古来印证这一阶段历史的真实性,有助于历史研究。
这些远古传说为我们了解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师:展示中原地区及周边地区彩陶发掘情况。彩陶发现地由黄河流域向四周延伸,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炎黄部落的文化影响力。
(三)尧舜禹的禅让
播放多媒体视频,了解尧舜禹的禅让。
师:从视频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传位的顺序是怎样的?
新的首领是如何产生的?
在选举新的首领时,注重了新首领的哪些方面?
师生互动,总结引导出禅让制。
师: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核心是选贤任能。
材料探究:
材料一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大意: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住的是没经修整的茅草房,连栋木椽子都不曾刨光;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小鹿皮,夏天穿着麻布衣。……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着锹锄带领人们干活,累得大腿消瘦,小腿上的汗毛都磨没了,就是奴隶们的劳役也不比这苦。)
——《韩非子》
材料二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鱼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大意:舜在历山耕田,没多久,当地的农人都争着让其田界来;舜到雷泽地区去打鱼,不久那里的渔民也争着互让渔场;舜又到河滨去制陶,不久河滨陶工的陶器制作得既美观又耐用。舜所住的地方,一年成村,二年成镇,三年就变成大都会了。)
——《史记·五帝本纪》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尧有哪些品质?
根据材料二,说说舜能够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原因。
总结:(1)尧生活简朴,与人民同甘共苦。
(2)舜具有谦逊的美德,并且善于以自身的美德影响人民,舜领导人民发展生产。
师:舜年老时让位于禹,禹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播放视频《天下为公,尧舜禹与禅让制》(下)。
问题探究1:
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大禹身上又有怎样的精神?
问题探究2:
禅让制作为一种“最完美的民主制度”,它会一直存在下去吗?
【板书设计】
一、炎黄联盟
炎帝
黄帝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衣、食、住、行、医
三、尧舜禹的禅让
禅让制:选贤任能
尧→舜→禹(大禹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