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
①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②不同纬度带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使得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的差异。
(2)为生活、生产提供能量
①太阳辐射直接被吸收、转化成热能,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
②太阳辐射被捕获并存储,转换成热能、电能等。如煤、石油、太阳能电站等。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类型 位置 意义
太阳黑子 光球层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耀斑 色球层 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日珥 色球层 剧烈太阳活动现象
日冕物质抛射 日冕层 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关键素能 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真题研析】
[例] (2020·北京卷)下图为我国某地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晴好条件下辐射量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 代表太阳辐射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最可能位于( )
A.珠江三角洲 B.河西走廊
C.松嫩平原 D.钓鱼岛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立秋至处暑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昼长夜短,早于当地时间6时日出,晚于当地时间18时日落。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太阳辐射量应为0,而不是大于0或小于0,随着日出,太阳辐射逐渐增大,到正午时刻达到最大,之后太阳辐射减小,读图可知,①②③④曲线中,只有曲线③满足该条件,故选C。第(2)题,太阳辐射应在当地12时前后达到最大值,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③表示太阳辐射的变化曲线,该曲线达到最大值时,北京时间约在13~14时,所以当地的经度大约位于90°E~105°E,A、C、D错(注意珠江三角洲的经度大约位于110°E~120°E之间),B正确,故选B。
【素能升华】
1.全球的太阳辐射分布
(1)空间分布:①大体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半球纬度值相同的地区太阳辐射量随月份变化的规律相反。②同纬度地区,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地势高处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处太阳辐射弱。
(2)时间分布: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
2.中国太阳年辐射量空间分布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对点精练】
(2022·贵阳二模)下图示意位于深圳的某采集太阳辐射的试验设备,该设备由120块不同朝向光伏组件组成,其放置朝向为整体最易获取太阳辐射的方向。据此完成1~2题。
1.该试验数据可以( )
①指导正确安装光伏发电设备
②统计不同日期的云量
③分析不同朝向太阳辐射分布特征
④预测短期日照强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其不同朝向光伏组件获得的试验数据,可指导正确安装光伏发电设备,①正确;该设备不同朝向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可分析不同朝向太阳辐射分布特征,③正确,故选A。
2.下列组件在一年中获得入射太阳辐射最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解析 该地位于深圳,纬度较低,一年内太阳高度角较大,光伏板与当地水平面的夹角应较小,光伏发电设备对太阳辐射的采集效率较高。结合图示,丙光伏组件与水平面的夹角最小,太阳辐射的采集效率最高,C正确。
(2022·湖北武汉质检)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日照时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两地年均日照时数(小时)最大差值约为( )
A.710 B.750
C.790 D.830
答案 C
解析 根据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图示中相邻两条等年均日照时数线差值为400,甲地年均日照时数介于3 400~3 800小时,乙地年均日照时数介于3 800~4 200小时,根据交叉相减方法知二者差值介于0~800,据此结合选项判断其最大差值。
4.导致乙、丙两地年均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 海拔
C.天气状况 D. 白昼长度
答案 C
解析 乙地位于非洲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多晴朗天气,日照时数较长;丙地在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多阴雨天气,日照时数较短;影响两地年均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天气状况。
[模拟应考]
(2022·广东东莞期末)太阳辐射能是自然界中各种物理变化过程必不可少的能量来源,并且对城市的健康发展有直接影响。下图为1993~2017年昆明市年太阳辐射量及多年平均逐月太阳辐射量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第1题。
1.昆明市月太阳辐射量最大值出现在4月而非6月,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 B.太阳高度
C.降水量 D.植被
答案 C
解析 气温、植被对其影响甚微,A、D错;昆明市月太阳辐射量最大值出现在4月,是由于4月,锋面未到达,降水少,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6月份锋面到达,降水多,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C对;太阳高度6月份大,应太阳辐射强,但实际上是4月份太阳辐射强,说明太阳高度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错。
2.(2022·上海普陀二模)青海省塔拉滩光伏发电站地处高原,占地面积达609平方千米,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建设该电站主要是考虑当地( )
①劳动力丰富 ②海拔高,大气稀薄 ③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小 ④土地资源丰富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青海省所处地区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小;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①③错误,④正确;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②正确。
(2022·河南汝州5月模拟)2021年,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院内安装了两座智能追光的光伏“太阳花”(下图)。智能光伏“太阳花”的电池板呈花瓣式结构,可根据太阳实时位置、阳光入射角度及不同季节日照时间,自动调节光伏板方向、角度及光伏板收放状态,日出“开花”,日落闭合,遇到大风、下雨等恶劣天气时,“花瓣”会自动折叠,完全不需要人工操作。据此完成3~4题。
3.该公司院内的智能光伏“太阳花”展开时间最短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D
解析 太阳花日出“开花”,日落闭合,乌鲁木齐位于北半球,纬度较高,冬季时,白昼时间短,日出时间较晚,日落时间较早,所以冬季时该公司院内的智能光伏“太阳花”展开时间最短。
4.与固定式光伏发电装置相比,智能光伏“太阳花”可以( )
①提高发电效率 ②降低投资成本 ③延长使用寿命 ④实现清洁发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太阳花可根据太阳实时位置、阳光入射角度及不同季节日照时间,自动调节光伏板方向、角度及光伏板收放状态,而固定式光伏发电装置只能朝向一个方向,有时太阳光斜射时,发电效率不高,不如“太阳花”可以尽最大程度面向太阳,将太阳光利用起来,提高发电的效率;日出“开花”,日落闭合,遇到大风、下雨等恶劣天气时,“花瓣”会自动折叠,完全不需要人工操作,可以避免光伏机械遭到破坏,而且给予机械修整的时间,可以延长使用时间,①③正确。智能光伏与传统光伏相比,智能化需要的技术成本更高,智能光伏与固定式光伏发电装置一样都可以实现清洁发电,②④错误。
5.(2022·上海徐汇二模)2022年2月某太空技术公司的一批星链卫星在发射升空途中遭遇了地磁暴,导致40颗卫星同时被摧毁,造成这一事件的“元凶”最可能是( )
A.太阳辐射 B.太阳活动
C.全球变暖 D.月球引力
答案 B
解析 太阳活动发射出的强烈射电和高能粒子,到达地球后会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产生磁暴,干扰电子设备,威胁宇航器安全,因此导致40颗星链卫星同时被摧毁的“元凶”最可能是太阳活动,B符合题意;太阳辐射、 全球变暖、月球引力均不会摧毁星链卫星。
6.(2022·贵州遵义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印度大部分油气资源埋藏于海盆,电能主要以煤电为主,是世界上油气资源进口大国。目前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二十座城市中,印度有十三个。巴德拉太阳能电站于2020年3月完全投入运营,但在使用中频繁遭遇沙尘暴的影响。下图示意印度巴德拉太阳能电站地理位置。
(1)分析印度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的必要性。
(2)简述巴德拉太阳能电站选址的优势条件。
(3)说明沙尘暴对太阳能发电的不利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 (1)①石油、天然气开采难度大;②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度高;③大力发展煤电导致环境污染严重;④太阳能为清洁能源,可改善环境质量;⑤人口众多,对能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
(2)①沙漠无人区,地租便宜;②气候干旱,晴朗天气多,太阳能资源丰富;③人类活动影响小;④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⑤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小,发电量稳定。
(3)影响:沙子覆盖太阳能板,导致发电效率降低;大风沙尘暴易毁坏设备,缩短设备使用寿命。
措施:①定期进行人工清理;②在太阳能板上安装智能清理的设备;③沙尘暴后及时进行设备检查。
解析 第(1)题,印度大部分油气资源埋藏于海盆,开发条件差,开发难度大,大量能源需要进口,进行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可以减轻能源的对外依赖性;印度电能主要以煤电为主,煤炭发电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太阳能属于清洁可再生资源,对环境影响小;印度人口庞大,对能源的需求量大。第(2)题,印度巴德拉太阳能电站位于印度西北部,气候干旱,降水少,太阳能资源丰富;所处地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且变化较小,太阳能资源供应充足且稳定;当地以沙漠为主,土地资源丰富且人类活动影响小。第(3)题,不利影响:大量泥沙覆盖太阳能板,降低发电效率,同时泥土沙子渗入设备,造成设备损坏,使发电设备使用寿命缩短。解决措施从如何控制泥沙来源思考,因此可以组织专人管理,定期清理太阳能板上的沙子,或者安装清理沙子的设备,沙尘暴发生后及时进行检查等。
[真题实战]
(2022·上海卷)我国发射的“夸父号”太阳探测卫星,能抵近观测到光球层、色球层的太阳活动分别是( )
A.日珥和耀斑 B.太阳黑子和耀斑
C.日珥和太阳风 D.太阳黑子和太阳风
答案 B
解析 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选B。课标与教材 新高考命题研究
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必修一:1.1,1.2]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一:1.2,1.4]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必修一:1.3]4.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选必一:1.1,1.2] 年份 宇宙中的地球 自转运动 公转运动
2020 北京T5,1月浙江T15,上海T2、19 北京T6,7月浙江T20,上海T1 山东T8,天津T14、15,上海T3
2021 — 广东T10,河北T8,山东T12,辽宁T16,重庆T10,湖北T13~15,上海T1 辽宁T16,山东T12、13,天津T14、15,福建T5,河北T7,海南T11,1月浙江T19、20,6月浙江T19、20,北京T4,江苏T1、2,上海T20
2022 上海T1、19 江苏T4~6,1月浙江T20 海南T10、11,广东T7、8,湖北T13、14,6月浙江T19、20,1月浙江T19,上海T20
命题分析 多以具体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区域经纬网图为素材,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特征、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且均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地球的宇宙环境、圈层结构和演化过程除上海外,其他省区高考很少涉及
第4讲 宇宙中的地球
第1课时 地球的宇宙环境、历史及圈层结构
考点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宇宙中的主要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等。
(2)天体系统
可观测宇宙
2.行星地球
(1)行星分类
(2)普通性:从距日远近、自身的体积、公转方式来看,地球都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①
②结构特征: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同之处。
(3)特殊性:地球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①自身条件
②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
[方法技巧] 生命存在条件题目的分析思路
此类题目的解答可以参照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进行分析。具体思路如下:
【对点精练】
1.(2022·上海嘉定二模)地球具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受小行星撞击的概率较低。这主要得益于( )
①水星、金星的阻挡作用 ②月球的阻挡作用
③地球大气的摩擦燃烧作用 ④火星的摩擦燃烧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地球位于金星和火星轨道之间,①错误;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②正确;地球存在厚厚的大气层,对外来的小行星具有很大的摩擦燃烧作用,③正确;火星的摩擦燃烧对地球无影响,④错误。
2.(2022·上海黄浦二模)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八颗行星中地球体积质量最大
③地球处于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较小,有利于“液态水存在”,①正确;八颗行星中木星体积质量最大,②错误;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与“液态水存在”无关,③错误;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导致温度适中,有利于“液态水存在”,④正确。
考点二 地球的历史
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层
(2)化石
(3)地质年代表
2.地球的演化历程
地质历史时期 生物演化 其他演化特点
前寒武纪 出现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形成陆地和海洋;重要成矿期(铁、金、镍、铬等)
古生代 植物:早古生代,出现低等植物;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开始出现裸子植物。动物: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晚古生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中期出现两栖类;晚期出现爬行动物 形成联合古陆;重要成煤期;末期发生史上最大物种灭绝事件
中生代 植物: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动物:爬行动物兴盛,出现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 联合古陆开始解体;主要成煤期;末期发生物种大灭绝事件
新生代 植物: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动物:哺乳动物高度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对点精练】
(2022·天津月考)如图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
A.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中生代
B.恐龙化石——前寒武纪
C.甲化石——新生代
D.三叶虫化石——古生代
答案 D
解析 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出现在新生代;恐龙化石出现在中生代;甲化石介于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故选D。
4.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 )
A.藻类化石——重要的铁矿形成时期
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
C.鸟类化石——联合古陆解体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甲化石介于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晚古生代早期出现鱼类,陆地面积大大增加,联合古陆形成,B正确。
考点三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内部圈层
名称 分层 组成和特点
地壳 硅铝层 由岩石组成,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高山处更厚
硅镁层
地幔 上地幔 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下地幔 固体物质
地核 外核 液态的金属物质,形成地球的磁场
内核 由固体金属组成,以铁、镍为主
(3)岩石圈:位于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分层 组成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水圈 主体是海洋,还包括河流、冰川等
生物圈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对点精练】
(2022·湖北十堰三模)下图为火山岛形成示意图,图中各岛屿形成于同一热点。据此完成5~6题。
5.形成图中岛屿的物质来源于( )
A.地核 B.下地幔
C.上地幔 D.地壳
答案 C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岛屿为火山岛,其物质来源于板块之下的岩浆库,通常岩浆主要的发源地是板块之下的软流层,而软流层则存在于上地幔的顶部,因此图中岛屿的物质来源于上地幔,C正确。
6.图示a、b、c、d链状火山岛中形成时间最早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呈链状分布的各火山岛,形成于同一热点,示意图显示,链状火山岛是由板块在岩浆喷发的岩浆库(热点)上移动而成,所以离岩浆喷发地越近,形成越晚。根据图示箭头可知,图中链状火山岛形成时间由早到晚的顺序为a、b、c、d。故选A。
[模拟应考]
1.(2022·上海长宁二模)2021年12月25日,美国宇航局发射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开启宇宙探索新时代。韦伯望远镜被部署在与太阳、地球一直线的对立面(如图中L2位置),距离地球约150万km的地方环绕太阳运行。从运动特征看,韦伯望远镜类似( )
A.恒星 B.行星
C.卫星 D.星云
答案 B
解析 韦伯望远镜在距离地球约150万km的地方环绕太阳运行,从运动特征看,其与地球一样,中心天体是太阳,围绕太阳公转,类似行星。
2.(2022·上海闵行一模)2021年9月至12月,天气晴朗时都能在日落后的西方天空看到耀眼的金星(Venus),用望远镜能观察到金星的盈亏变化,这段时间里金星亮面为半圆时位于图中的( )
A.甲处附近 B.乙处附近
C.丙处附近 D.丁处附近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片,金星位于甲处时,地球上位于夜半球的人观察到的是完全被照亮的金星,A错误。金星位于乙位置时,位于地球夜半球的人看到的是金星的一半被照亮且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此时金星位于地球夜半球的西方天空,B正确。金星位于丙位置时,金星被照亮的一侧背向地球,地球上夜半球的人无法观察到金星,C错误。金星位于丁处附近时,虽然地球夜半球的人看到的是金星的一半被照亮但此时金星位于东方天空,D错误。
(2022·全国模拟)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火星平均温度为-60 ℃,大气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大气层厚度仅为地球的0.7%,还没有发现任何的生命体。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携带着采集到的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的着陆区域安全着陆。据此完成3~5题。
3.与嫦娥五号凌晨发射相比,天问一号在中午时刻发射遇到的困难是( )
①耗能更多 ②不便运输 ③不便跟踪 ④温度过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嫦娥五号和天问一号都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场发射,发射条件一样,中午发射与凌晨发射耗能差异不大,①不符合;中午发射与凌晨发射相比,运输条件是一致的,②不符合;与凌晨发射相比,中午发射受太阳辐射、太阳风影响大,不利于雷达跟踪,③符合;与凌晨发射相比,中午气温高,中午发射火箭,受大气摩擦生热,温度更高,④符合。
4.祝融号在火星表面采样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是( )
A.高温 B.严寒
C.光照不足 D.暴雨
答案 B
解析 火星距离太阳较远,太阳辐射较弱,温度较低,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火星上平均温度为-60 ℃,气温低,严寒会影响机器工作,B正确;光照不足对祝融号在火星表面采样影响不大,C错误;火星上不存在暴雨现象,D错误。
5.与地球相比,在火星上还没有发现任何生命体的原因( )
①气温过低,缺少适宜的温度
②质量和体积较大
③大气稀薄,缺少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④自转和公转周期与地球相近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火星上气温低,温度不适宜生命存在,①符合;火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比地球略小,②不符合;从材料信息可知,火星上大气稀薄,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缺少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不利于生命体生存,③符合;火星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与地球相近,但不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④不符合。
(2022·重庆天星桥中学一模)“鹊桥”是地月通信和数据中转站,它可以把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的科学数据第一时间传回地球。截至2020年3月19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完成了第十六个月昼科学探测工作,下图为地球、月球、“鹊桥”中继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6题。
6.月球与地球都处于宜居带,但月球上没有发现生命的迹象,主要原因是( )
A.月球质量和体积较小 B.月球自转周期较长
C.只有正面能照到太阳 D.月球公转周期较短
答案 A
解析 月球质量和体积较小,吸引力小,所以无法形成大气层,没有大气层进一步导致月球的昼夜温差过大,所以月球上没有生命;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都为27.3日,并不是月球没有生命的主要原因;月球只有正面能照到太阳,但是正面也没有出现生命,并不是主要原因。
(2022·河南平顶山期末)2018年6月2日,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见下图)正式完成首秀,在松辽盆地科学钻探二井工程中成功应用,钻井深达7 018米,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对白垩纪最完整、最连续陆相地层厘米级高分辨率的精细刻画。据此完成7~8题。
7.“地壳一号”钻机在钻井时,钻井涉及的地球圈层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 C
解析 钻井的地下部分主要占据了岩层、土壤等,土壤中含有土壤水、空气、生物等,涉及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4个圈层;钻井的地上部分涉及大气圈、水圈(水汽)和生物圈3个圈层,故钻井涉及的圈层有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4个圈层。
8.推断松辽盆地形成的时间大约为( )
A.距今0.66亿年~0.23亿年
B.距今1.45亿年~0.66亿年
C.距今4.19亿年~2.52亿年
D.距今5.41亿年~4.19亿年
答案 B
解析 松辽盆地出现了白垩纪最完整、最连续的陆相地层,说明松辽盆地形成于白垩纪,白垩纪的时间约为距今1.45亿年~0.66亿年。
(2022·北京东城区二模)北京市门头沟区灰峪村被称为“化石村”。在一次学生科学体验活动中,同学们在村后山坡的页岩地层中采集到了轮叶化石(下图)。专家说,轮叶是古生代晚期的蕨类植物。据此完成9~10题。
9.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 )
A.雪山 B.湖泊
C.深海 D.沙漠
答案 B
解析 轮叶化石中的轮叶是古生代晚期的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喜欢温暖阴湿的生长环境。它的生长离不开水分,耐旱性极差,多生长在森林下层的阴暗而潮湿的环境里,耐旱品种极少。因此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湖泊,该环境适宜蕨类植物生长,B正确。雪山、深海、沙漠不适宜蕨类植物生长。
10.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还可能发现( )
A.鸟类化石 B.野生水稻
C.恐龙化石 D.煤炭资源
答案 D
解析 鸟类属于陆生的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在中生代,A错误。野生水稻属于被子植物,出现在新生代,B错误。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主要出现在中生代,C错误。古生代是主要成煤期,因此在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可以发现煤炭资源,D正确。
11.(2022·河北保定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火星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之一,按照与日距离由近及远,火星在八颗行星中排名第四。火星是密度最小的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一半。火星与地球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都拥有大气层、自转周期接近、都有四季变化。与地球不同的是,火星上遍布着数以万计、大小不一的陨石撞击坑。较大的陨石撞击坑又称“环形山”,是大流星体穿过大气层后撞击而成的环形凹坑。火星地貌类型丰富,除撞击坑外,还有火山、沙丘等。2021年2月26日起,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展开对火星的探测。下图为火星陨石坑影像。
(1)说明与地球相比,火星表面撞击坑密布的原因。
(2)用等高线和示坡线绘制图示范围内的地形起伏状况。
(3)有人设想,在火星表面进行探测的火星车可采用风能作为能量来源,你认为是否可行?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1)火星大气层稀薄,阻力小,不能使流星体燃烧殆尽;火星距小行星带较近,易遭受陨石撞击,撞击坑数量多;大气稀薄,无稳定液态水,外力作用较弱;无植被覆盖,生物风化作用弱等,因此撞击坑得以完整保存。
(2)如下图:
(3)可行。理由:火星有大气;受昼夜、地形、纬度等影响,火星表面温差大,利于大气运动,风速较大。
或不可行。理由:火星大气稀薄,风力发电效率低;风能不稳定。
解析 第(1)题,火星表面撞击坑密集应从两个角度考虑,即易被撞击且撞击后形成的地貌不易被破坏,可紧扣与地球相比这一限定要求,从天体位置、地理环境(大气、液态水、植被)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题,结合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撞击坑形态由环形山和凹坑组成,注意作图时要用等高线体现圆形,并用示坡线体现地势的高低变化。第(3)题,为开放性试题,可行与不可行理由充分即可。
[真题实战]
1.(2020·1月浙江卷)金星和地球同属行星,它们大体在同一平面自西向东绕日运行。当行星在公转轨道上运行到下图所示位置时,地球上观察不到金星,这是因为金星( )
A.不发可见光 B.距离地球远
C.位于太阳背面 D.体积小于太阳
答案 C
解析 如图示位置时,地球上观察不到金星,原因是金星和地球大体在同一平面自西向东绕日运行,金星、太阳、地球大致位于同一直线上,如图示位置时,金星位于太阳背面,金星反射的太阳光被太阳遮挡不能到达地球,因此地球上观察不到金星,C正确。金星是行星,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但此时被太阳遮挡才看不到,A错误。金星距离地球较近,B错误。八大行星体积均小于太阳,这不是看不到的原因,此时是被太阳遮挡才看不到,D错误。
(经典真题·浙江卷)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
2.①~④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地壳 B.②—岩石圈
C.③—地幔 D.④—软流层
答案 A
解析 根据示意图可判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 ③为外核,④为内核。
3.下列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横波传播速度最大
B.②—内部物质组成均匀
C.③—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D.④—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横波从上到下传播过程中速度在增加,在到达古登堡面时消失,因此在①层时不是速度最大;②层地震波从上到下速度在变化,说明内部物质组成不均匀;横波传到③层时消失,说明该层是液态或熔融状态;④是由高温的铁和镍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