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22 短文两篇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22 短文两篇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04 10:1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2课短 文 两 篇《陋室铭》《爱莲说》渠县琅琊中学 李潇军zxxkw陋 室 铭(唐)刘禹锡zxxkw导入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出生于洛阳(今属河南)。代表作品有《乌衣巷》《秋词》。zxxkw写作背景刘禹锡因为参加政治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为和州一个小小的通判,被知县看不起,故意刁难,多次让他搬家,最后在城中,只给他一间小屋,只可以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刘禹锡想想这个这个狗官实在欺人太甚,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文字,并刻上石碑,立于门前文体知识  “铭”,是古代文体 名,用于述功记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陋室铭》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字词注音陋室( )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诸葛( )
西蜀( ) 陋室铭( )    
   lòuxīntáirúdúgěshǔmíngzxxkw古今异义(1)山不在高
(古义:动词,在乎 今义:介词,表示某物在某地)
(2)惟吾德馨
(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
(3)可以调素琴
(古义:调弄 今义:调动)
(4)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zxxkw一词多义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斯是陋室( )当时是( )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倒装标志,不译判断词这个,那个一词多义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往来无白丁( )其中往来种作( )著名名词作动词,说出表示交往的人表示来来往往的人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
(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
(2)有龙则灵
(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3)苔痕上阶绿

(4)草色入帘青
(5)无丝竹之乱耳
(6)无案牍之劳形 (名词作动词,长到......上;名词作动词,变绿)(名词作状语,使......变青)(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精读课文2.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喻什么?请同学们找出相应文句,并作解释。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大家积极思考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3.作者在陋室里过得怎么样?生活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清幽雅静。往来人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博学多才。日常生活,可以调素琴......劳形。高雅脱俗。zxxkw4.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是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陋室表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品质。5.品德高尚,这屋子就不简陋了吗?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同学们讨论研究。 陋:房子的简陋。不陋:是指精
神上的。意思是说如果住在简陋屋子里的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简陋了。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的品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历:喜欢做的事,做了很多都不觉得累,不喜欢做的事,一听,心理就烦。看来在很多情况下,心情决定你完成任务的情况。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心态决定状态。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摆正心态,这样才可能事半功倍。6.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也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具有远大的抱负。7.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 托物言志zxxkw特色分析1.拟人的修辞手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拟人的手法渲染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2.巧妙的衬托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时有鸿儒来往,常通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
才德。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
脱俗的情怀。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打一植物)导入zxxkw周 敦 颐爱莲说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出生于道州营道(今湖南)宋代思想家,代表作有《太极图说》《通书》。作者简介zxxkw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军(现在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章法极为严密,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
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
很值得品味。字词注音甚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不蔓不枝( ) 亵玩( )  
噫( )  颐( ) 隐逸( ) fányūzhuóliánmànxièyìyíyì古今异义(1)亭亭净植
(古义:立 今义:种植 )
(2)宜乎众矣
(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义水路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 )结构助词,的 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清澈清香zxxkw一词多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故日月星辰移焉( )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语气词兼词少鲜艳zxxkw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


(2)香远益清

)蔓:名词作动词,长枝蔓; 枝:名词作动词,生枝杈。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 出去;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文言句式(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
(2)予独爱来呢之淤泥而不染
( )
(3)濯清涟而不妖

)判断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被动句,染,沾染污秽省略句,谓语“濯”前
面省略了主语“莲”。zxxkw精读课文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味香远益清观赏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作者赋予了莲花哪些君子的品格?角度特点品质(品格)环境形态香味观赏洁身自好,不同
流合污,不媚于世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内心通达,行为正直香远益清美德布于四方,香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坚守节操,端庄严肃,被人敬仰3.文章咏莲,却写了菊和牡丹,在作者的眼里,这两种花还指代什么人? 菊:隐逸者。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称为隐士。牡丹:富贵者。追逐名利富贵的人。4.这三种花都有人喜欢,哪一种花喜欢的人最多?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当时的社会上
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
贵的人很多。写菊是正衬,写牡丹是
反衬。5.三种花作者都喜欢吗?从中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予独爱”三字表明作者只喜欢莲,也可以说成是只有作者才喜欢莲可见当时的社会追逐名利已蔚然成风,道义已荡然无存。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作者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6.通写一种自然物来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写法叫做什么?托物言志。1.不露痕迹的反衬。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描写莲花,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写作特色zxxkw2.拟人手法的运用。
《爱莲说》并不仅仅是在赞美莲的纯洁,而是将莲赋予人的性格,人的气质,人的品格,从讴歌莲的角度讴歌了社会中那些刚正不阿、不趋
炎附势的志士仁人,同时也寄寓了
作者本人的志向,这样的拟人,不
仅避免了锋芒毕露的议论,也加强
了文章的可读性。写作特色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环境虽然已经很好了,但也可能有不如意的地方,甚至于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可能是特别严重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保持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保持自己精神上的家园。课堂小结谢谢
祝你进步zxx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