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重点学校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重点学校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2 21:3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重点学校高一(上)期末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32分)
1. 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等农作物。据此可知()
A. 人类文明兴起以农耕为基础 B. 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C. 农业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D. 粮食作物培育推动了社会分工
2. 研究表明,世界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先后出现于非洲尼罗河流域、西亚两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爱琴海地区等,从中可以看出(  )
A. 北非地区文明发展程度最高
B. 早期文明大都发生在大江大河流域和交通便利地区
C. 君主专制是早期文明的共同特点
D. 古代文明都是各自发展,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小
3. 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
A.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 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 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4.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出现了政府、军队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此材料旨在说明(  )
A.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B. 人类文明产生前提是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C. 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阶级、国家、文字
D. 生产力发展是剩余产品出现、社会分化的结果
5. 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其它早期文明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如中国的甲骨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古希腊字母文字。由此可知(  )
A. 两河流域的文明最先进 B. 所有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文字
C. 早期文明之间联系密切 D. 早期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6. 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这种现象(  )
A. 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兴起 B. 推动了契约在两河流域的出现
C. 适应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D. 源于金属货币流通范围的扩大
7. 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作为建筑材料;古埃及人用椰子叶铺设屋顶;中国远古的人们则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这主要反映了(  )
A. 各地民居建筑材料差异较大 B. 早期民居受自然条件限制明显
C. 农耕时代民居大多依水而建 D. 两河流域的人们居住条件最好
8.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自由民对另一自由民有谷或银之债权,不通知谷物主人,即从谷仓或谷场取去谷物,则此自由民因其不通知谷物主人而擅从谷仓或谷场取谷,应被检举,彼应全部交还其所取之谷,且丧失其全部。”这说明当时(  )
A. 私有财产受到保护 B. 违约现象比较普遍
C. 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D. 奴隶主利益受保障
9. “王权自天而降”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一个基本思想,每当改朝换代之际,国王总要重新编撰新的创世神话,比如苏美尔时期创世主是恩利勒,巴比伦时期变成了马尔杜克,亚述时期则是阿淑尔。国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获得政权的合法性 B. 延续神话的传统
C. 加强对祖先的崇拜 D. 增强文化的认同
10. 下表是《汉谟拉比法典》关于“打人脸颊”行为的三种处理规定。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法条 规定
第202条 “倘自由民打地位较高者之颊,则应于集会中以牛皮鞭之六十下”
第203条 “倘自由民之子打与之同等的自由民之子,则应赔银一名那”
第205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A. 能为受害人伸张正义 B. 祛除了习惯法的印记
C. 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 D. 保护了奴隶主的财产
11. 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这些体系中的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这体现了古埃及()
A. 王权的衰落 B. 对自然的崇拜 C. 文字的发展 D. 对科学的探索
12. 公历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阳历。太阳历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它将一年分为三季(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全年12个月,另加5天在年尾,为节日。古代埃及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总结尼罗河泛滥的规律 B. 彰显法老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
C. 指导农业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D. 探索自然奥秘以神化专制统治
13. 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  )
A. 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 B. 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
C. 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D. 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
14. 《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200帕。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此规定说明了(  )
A. 四个种姓的职业世袭不改变 B. 四个种姓的宗教生活界线分明
C. 四个种姓的宗教权利不平等 D. 四个种姓的法律地位不平等
15. 据古印度诗集《梨俱吠陀》描述,不同种姓是由巨人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转化而成。经学者研究,这可能是婆罗门教祭司后来补进去的。若这一推测成立,祭司的目的是(  )
A. 维护君主统治 B. 树立婆罗门教的权威
C. 强调职业世袭 D. 证明种姓制度合理性
16. 雅典法律规定,亲生父母皆为公民的人年满十八岁时在德莫(村社)登记造册。登记时,德莫成员要在宣誓后对他进行投票;如果裁决候选人不是自由人,此人可向民众法庭申诉,法庭判他胜诉,便有权人籍成为公民。造册完毕之后,议事会将检查入籍名单,发现不满年龄,为其登记的村民将被处罚。这表明古希腊(  )
A. 法律繁琐重形式 B. 社会公正平等 C. 保护奴隶主特权 D. 注重民主程序
17. 按照希腊人的观念,即使城邦参加了某个“帝国”,它还是有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议事会、执政官和法庭。它仍是一个独立的城邦。由此可见,古希腊的城邦(  )
A. 常常依附个强大的“帝国” B. 容易丧失独立地位而沦为附庸
C. 具有面积狭小人口较少的特点 D. 在政治上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性
18. 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对这句话的解释最为确切的是(  )
A. 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与政治
B. 男人参军,保卫国家,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C. 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国家管理的权利
D. 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力,承担社会义务
19. 政厅公餐是古典时期雅典城邦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是城邦授予公民或外邦人的最高荣誉之一,有一次性和终身之分。它将城邦公民与外邦人分开进行公餐,并且对即将获得或者刚获得公民权身份的人给予公民公餐。此项制度(  )
A. 扩大了城邦公民与外邦人的差别 B. 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走向了成熟
C. 消除了雅典社会产生的各种矛盾 D. 利于民众认可和维护民主政治
20. 克里斯提尼改革之后,雅典对泛雅典人节上的部落比赛项目更加重视。在准备和进行部落比赛的过程中,不论富人还是穷人,他们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为争取自己部落的胜利共同努力,并在胜利之后共同分享胜利果实。这主要是为了()
A. 巩固雅典的民主政治基础 B. 提高雅典城邦的地位与声望
C. 保障部落公民的民主权利 D. 不断扩大泛雅典人节的规模
21. 下列关于古代文明成就与文明区域对应正确的是(  )
A.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神话、60进制——两河流域文明
B. 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莎草纸、发明了0——古代埃及文明
C. 佛教、种姓制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1到9的数字——古印度文明
D. 方舟传说、悲剧和喜剧、首创“历史”一词、修昔底德——古希腊文明
22. 大流士将波斯帝国划分为若干行省,由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帝国中央政府铸造金币,行省只能铸造银币、自治市只能铸造铜币。大流士还让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对各地原有宗教不加干涉和排斥,在制定法律时,也参照各地原有法律。这些措施(  )
A. 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B. 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C. 借鉴了罗马帝国的智慧 D. 消弭了各族之间的矛盾
23. 《世界史纲》写道:“亚历山大去世以前,尤其是在他去世以后,人们有时间对他进行考虑时,关于一个世界性的法律和组织的想法在人们心目中已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概念了。”作者意在说明,亚历山大远征(  )
A. 扩大了希腊文化影响 B.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汇
C. 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 D.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24. 希腊化时代是希腊文化与古埃及、巴比伦甚至是古印度等地文化相互交流汇合的结果。虽然这些地区文化都经历了自己的辉煌与繁荣,但特殊的政治环境决定了文化交流中希腊文化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希腊化”的性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是因为(  )
A. 马其顿通过征服处于统治地位 B. 希腊的古典文化更为光辉灿烂
C.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更具先进性 D. 狭隘的城邦国家意识逐渐消失
25. 西亚地区的腓尼基人发明了由22个字母组成的文字,被称为“腓尼基字母”。它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又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州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相比于埃及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字母文字在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 符号少书写简洁便于记忆 B. 欧亚非大陆之间联系密切
C. 人种迁移促进了文化传播 D. 各地的统治集团重视推动
26. 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古代中国等早期文明和一些帝国建立了君主制,其中绝大多数文明建立的是集权政治,这说明()
A. 古代文明之间政治制度相互影响 B. 君主制的推行具有其一定合理性
C. 古代文明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D. 古代都是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27.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这说明大流士一世(  )
A. 宣扬君权神授 B. 实行依法治国 C. 实行专制制度 D. 积极对外扩张
28. 有学者认为,波斯帝国的兴起打断了西亚、北非原有古代文明独立发展的进程,灭亡波斯帝国的亚历山大帝国又从波斯帝国的传统中吸收了不少东西,开启希腊化时代,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帝国兴衰的历史周期规律 B. 波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C. 西亚北非文明的传承路径 D. 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影响
29. 如图为古代世界的帝国疆界示意图,在该帝国统治下(  )
A. 迎来著名的希腊化时代 B. 首次地跨亚欧非三大洲
C. 基督教兴起且影响力扩大 D. 形成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
30. 共建“一带一路”成为社会热点。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远征、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 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B.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 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D. 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31. 表为腓尼基、希腊、希伯来、埃特鲁斯坎和拉丁字母对照表。这可以用来说明腓尼基字母
A. 促成了世界文明的多元一体 B. 取代了各个地区的文字
C. 影响了其他语种的发展轨迹 D. 加剧了异域文化的冲突
32. 在罗马帝国早期,政府大兴土木,修建神庙、广场、凯旋门等帝国及英雄的纪念场,还为罗马历代英雄修建纪念碑、纪念像和纪念柱,并铭刻一些英雄人物的个人功绩。其根本目的在于(  )
A. 确立神权的统治地位 B. 树立统治者的个人权威
C. 表彰英雄人物的功绩 D. 培育公民的国家荣誉感
二、非选择题(68分)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农耕和畜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私有制逐渐产生,……男女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有了变更……原来的部落管理机关为一种新的由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公共权力所代替。
——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必须懂得季节的变换,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第一步。新石器时代的神不仅有类似旧石器时代的维纳斯式的形象,还有与生命周期、死亡和再生相关的神灵。
——摘编自【美】杰里 本特利、赫伯特 齐格勒《新全球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根本动力及其所具备的条件。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存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作为这一宝贵遗产的保管人和传送者,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坚持并实施自己的主张。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限也部分交叉,因此,恩格斯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
——摘编自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首次实现了B流域统一的国家的名称;并分析C流域的上古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并说明印度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的民主特征;并简要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4)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的认识。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亚历山大在东方被征服各地先后建立起几十座城市,这些城市既是统治当地居民的军事据点,也是经济活动中心,许多随军而来的希腊奴隶主在这些城市里开设手工作坊,经营工商业,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活动。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沿途搜集资料,采集动植物标本,与当地人交往。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亚历山大东征毕竟是奴隶制时代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所以这个帝国的建立固然也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摘编自于春英、申芬《评亚历山大帝国在历史上的作用》
材料二:汉朝沿袭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是典型的农耕民族,“追求安居乐业,不到不得已,帝国不会轻易越过长城的防线去开拓领土”,因此,汉朝对外的冒险和军事征战十分有限,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也以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主。罗马帝国作为一个依靠战争不断壮大的国家,其对外开拓的传统一直影响着罗马帝国各个阶层,“上至元首下至平民,都热衷于冒险和商业贸易”,因此,在罗马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罗马帝国的主动性更明显。在交流的物种中,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的渴求度远远高于汉朝对罗马商品的渴求度。在罗马社会上丝绸一直都被高度重视,甚至帝国还曾掀起以穿丝绸为时尚的风潮。反观汉朝,虽然罗马的玻璃、钱币、毛织品等对汉朝社会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汉人更崇尚玉的传统,玻璃和钱币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限。
——摘编自祁潇潇《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交流问题探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之处。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犍陀罗艺术在印度西北部的起源、形成以及希腊神话传说在希腊化远东地区的广泛传播是巴克特里亚(亚历山大帝国分支之一)文明圈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一般认为,犍陀罗艺术的繁荣和传播是在贵霜(中亚国家)迦腻色伽时期即公元1世纪左右;但它的萌芽却是在印度—希腊人统治时期。正是他们把希腊的神话故事、神人同形同性观念和雕塑造型艺术带入印度。当释迦牟尼的崇拜者们试图用一个人物形象表现他们的佛祖时,印度—希腊人中的佛教徒以及受雇于创作犍陀形象的希腊雕塑家首先想到了他们熟悉的希腊神。相当一部分学者把希膳的阿波罗神视为犍陀的原型,认为雕塑家们由此获取了创作的灵感。这种说法应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当然,我们从早期犍陀罗艺术里那些佛教人物雕塑和建统艺术中所感受到的希腊化因素,不仅仅有类似于阿波罗式的希腊神像,还有经过改造的科林斯(古希腊城邦)式柱头和各种具有希腊艺术风格的装饰性纹饰。
——摘编自杨巨平《远东希腊化文明的文化遗产及其历史定位》
(1)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印度犍陀罗艺术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犍陀罗艺术传播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等农作物”可以看出各个文明区域主要是以农耕为基础,故A项正确。题干中涉及到了亚洲和美洲,故排除B项。文明诞生的标志有文字的出现、城的出现、礼制的出现等,不包括农业的发展,故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社会分工,故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世界原始农业相关概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考查世界原始农业相关概况,侧重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2.【答案】B
【解析】从题干概括得出早期文明大都发生在大江大河流域和交通便利地区,故B项正确;
题干只是强调北非地区奴隶制产生的早,并未说明文明发展程度最高,故A项错误;
早期文明的共同特点是君主专制,但是爱琴海地区民主制也是主要的政体形式,故C项错误;
古代文明都是各自发展,但是个别地区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如爱琴海文明等,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考生可结合材料“先后出现于非洲尼罗河流域、西亚两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爱琴海地区等”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文明产生的根源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题干“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牧业的产生”、“更细密的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国家开始产生”等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D正确。
A.题干没有体现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所以A错误。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不符合题干主旨,所以B错误。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包含阶级出现、形成国家以及有成型文字,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所以C错误。
故选D。
4.【答案】A
【解析】生产力发展推动了国家的出现,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A项正确;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到文明产生的标志,排除C项;
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早期文明均发明文字和文字的不同特征等信息可以看出,人类的早期文明在具有统一性的同时也具有多样性,故答案为D项;
不同文明各有特点,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排除A项;
B项中的“所有”说法绝对,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早期文明之间的联系状况,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文明,考生可根据材料“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其它早期文明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如中国的甲骨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古希腊字母文字”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文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经营贷款,便利了商人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既是当时两河流域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适应了商业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
公元前8世纪以后的亚述商人开始了海外贸易,排除A项;
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而题干中的时间是公元前22—前21世纪,排除B项;
此时金属货币尚未产生,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用椰子叶铺设屋顶”“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可以看出,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和远古中国的民居受自然条件限制明显,故B正确。
A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太绝对,均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用椰子叶”“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
本题主要通过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倘自由民对另一自由民有谷或银之债权,不通知谷物主人,即从谷仓或谷场取去谷物,则此自由民因其不通知谷物主人而擅从谷仓或谷场取谷,应被检举,彼应全部交还其所取之谷,且丧失其全部”可知,自由民如果不通知谷物主人而擅自从谷仓或谷场取谷,应被检举甚至处罚,保护主人对谷物的所有权,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违约现象比较普遍,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农业生产较为发达,排除C项;
材料中法典相关规定面向自由民,并没有体现特别的保障奴隶主利益,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需要结合《汉谟拉比法典》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王权自天而降’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一个基本思想”可知,两河流域的国王宣扬君权神授,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政权的合法性,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是国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河流域,要求学生结合两河流域文明特点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河流域,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倘自由民打地位较高者之颊,则应于集会中以牛皮鞭之六十下”“倘自由民之子打与之同等的自由民之子,则应赔银一名”“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可见法典对于不同阶层的人所进行的处罚规定不同,体现出严格的等级性和阶级性,故《汉谟拉比法典》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C项正确;
不同的阶级享有不同的待遇,可见《汉谟拉比法典》并非一定为受害人伸张正义,排除A项;
根据材料中关于“打人脸颊”行为的三种处理规定,可见《汉谟拉比法典》仍然体现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即同态复仇,可见并未祛除习惯法的印记,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私有财产的规定,无法得出保护了奴隶主的财产,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谟拉比法典》,要求学生结合《汉谟拉比法典》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谟拉比法典》,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在古埃及早王朝时期,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当时的“创世论”神学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这体现了古埃及对自然的崇拜,故B项正确。
古埃及早王朝时期,王权仍处于上升时期,而不是衰落,故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文字的发展,故排除C项;
当时科技水平低下,不得不用神话传说来解释自然现象,所以不能体现对科学的探索,故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考生需要结合人类文明起源的相关史实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古埃及文明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1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由此可知古代埃及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
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是直接目的,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
题干中未涉及太阳历的制定者是法老,故B项错误;
古代埃及人制定太阳历与神化专制统治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考生需要结合古埃及文明的特点来分析。
本题主要通过古埃及文明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3.【答案】B
【解析】“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征收实物税等,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掌控,B项正确。A、C、D项皆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
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A.材料显示的是相同行为下,法典对不同种姓的惩罚不一样,与职业没有关系,所以,A不符合题意;
B.材料中讲不同种姓辱骂了婆罗门,受到的惩罚不一样,种姓最低的首陀罗受到最重的惩罚。材料没有提到宗教生活,所以,B不符合题意;
C.材料显示的是不同种姓日常生活中的规范,和宗教权利没有关系,所以,C不符合题意;
D.不同种姓辱骂最高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只需罚款100,吠舍罚款200,而首陀罗确需要接受极其残忍的惩罚。所以四个种姓的法律地位不平等,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古印度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三大种姓同罪不同罚。
本题主要通过古印度文明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古印度时期的“种姓制度”,在该制度之下,人的身份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极不平等,题干中“不同种姓是由巨人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转化而成”就是婆罗门教祭司证明种姓制度的合理性,故D项正确;
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婆罗门教祭司把“不同种姓是由巨人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转化而成”等内容补充进去的,其强调点是“不同的种姓由不同部分转化来的”,进而论证种姓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君主统治是世袭的,故A项错误;
题干内容的中心词是“种姓制度”,而不是“婆罗门教”,故B项错误;
在“种姓制度”之下,人的职业本身就是世袭的,不需要论证,并且题干的设问方式是“目的”,而不是“强调”,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古印度文明,考生需要结合古印度文明的突出特征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古印度文明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6.【答案】D
【解析】A.材料未体现法律繁琐重形式,故A项错误;
B.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古希腊注重民主程序,但过程的民主并不意味结果一定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
C.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公民的权利,并未涉及保护奴隶主特权,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雅典法律规定,亲生父母皆为公民的人年满十八岁时在德莫(村社)登记造册。登记时,德莫成员要在宣誓后对他进行投票;如果裁决候选人不是自由人,此人可向民众法庭申诉,法庭判他胜诉,便有权人籍成为公民。造册完毕之后,议事会将检查入籍名单,发现不满年龄,为其登记的村民将被处罚。”可知,雅典法规规定,在登记造册加入村社时,需要具体的流程,对其身份进行检查,说明此时的古希腊注重民主程序,保证公正性,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雅典民主政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D
【解析】A.材料是强调城邦的独立自主的特征,而不是说它依附于某一个强大的帝国。
B.材料是强调城邦容易独立自主,不是说容易丧失独立地位。
C.材料没有体现出小国寡民的特点。
D.从材料可以看出,古希腊城邦有独立自主的特征。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城邦,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城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搞清楚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8.【答案】D
【解析】材料中“男人就是城邦”凸显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而非现代意义上真正广泛的、充分的民主,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力,承担社会义务,故D正确;
A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B材料未体现,排除;
雅典民主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权利,而妇孺、外邦人、奴隶被排除在外,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其实质上是以雅典工商奴隶主为领导的奴隶主阶级对于奴隶、非公民群众实行专政的工具。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下的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广泛民主,只有人民民主专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大多数人民主。材料中所要强调的含义也正是如此。
19.【答案】D
【解析】政厅公餐制度缩小了城邦公民与外邦人的差别,排除A项;
从梭伦到克里斯提尼再到伯利克里的一系列改革,推动雅典民主政治不断成熟并走向顶峰,而非仅凭政厅公餐制度,排除B项;
政厅公餐制度并不能完全消除雅典社会的各种矛盾,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政厅公餐是雅典城邦授予公民或外邦人的最高荣誉之一,雅典将公餐特权授予公民和外邦人,有利于民众对城邦的认同,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治,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克里斯提尼改革之后,雅典对泛雅典人节上的部落比赛项目更加重视。在准和进行部落比赛的过程中,不论富人还是穷人,他们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为争取自己部落的胜利共同努力,并在胜利之后共同分享胜利果实”并结合所学可知,泛雅典人节是雅典人祭祀城邦女神雅典娜的节日,雅典对泛雅典人节上的部落比赛项目更加重视,不论富人还是穷人,为争取自己部落的胜利共同努力,并在胜利之后共同分享胜利果实,其目的是调动公民的民主热情,巩固雅典的民主政治基础,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城邦内各部落间的比赛,而不是城邦间的竞争,故B项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泛雅典人节上的部落比赛”,而未涉及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排除C项;
材料中“雅典对泛雅典人节上的部落比赛项目更加重视”,其目的是调动公民的民主热情,巩固雅典的民主政治基础,而不是扩大泛雅典人节的规模,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克里斯提尼的改革,需要结合克里斯提尼改革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克里斯提尼的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答案】A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制了楔形文字,发明了60进制,创作了史诗《吉尔伽美什》,里面包括了洪水和神话故事,故A项对应正确;
古印度人发明了0,不是古代埃及人,故B项对应错误;
古印度人创立了佛教,产生了种姓制度,创作了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发明了1到9的数字,故C项对应正确;
方舟传说来源于两河流域苏美尔人传说,不是古希腊人,故D项对应错误。
故选:AC。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考生需要结合世界各地人类文明的起源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的能力。
22.【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强调中央权威下降,排除A项;
根据材料“行省只能铸造银币,自治市只能铸造铜币。大流士还让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对各地原有宗教不加干涉和排斥,在制定法律时,也参照各地原有法律“及所学知识可得,地方拥有一定权力、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这样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B项正确;
材料没有强调与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消弭了各族之间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波斯帝国,解答本题根据材料“行省只能铸造银币,自治市只能铸造铜币。大流士还让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对各地原有宗教不加干涉和排斥,在制定法律时,也参照各地原有法律“结合波斯帝国的文明特征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了波斯帝国,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亚历山大去世以前,尤其是在他去世以后,人们有时间对他进行考虑时,关于一个世界性的法律和组织的想法在人们心目中已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概念了。”并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远征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在人们的心理构筑了一个世界性的法律和组织的想法,推动了天下统一思想的形成,C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亚历山大远征扩大了希腊文化影响,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亚历山大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内容,排除B项;
D说法绝对,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亚历山大远征,要求学生结合亚历山大远征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亚历山大远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4.【答案】A
【解析】依据“希腊化时代是希腊文化与古埃及......腊文化的主导地位“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通过十年的征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是因为马其顿通过征服处于统治地位,A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特殊的政治环境决定了文化交流中希腊文化的主导地位,因此并不是因为希腊的古典文化更为光辉灿烂,排除B项;
希腊民主政治制度只能说符合古希腊雅典等城邦的国情,不能说一定比其他地区的政治制度更具有先进性,排除C项;
题干反映的是希腊文化的主导地位,与狭隘的城邦国家意识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文字流传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够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而“符号少书写简洁便于记忆”的字母文字便符合这一特点,因此字母文字能够广泛流传,A正确;
B是影响不是原因,排除;
CD均没有体现字母文字本身的优点,排除。
26.【答案】B
【解析】古代各地交流有限,不能说明古代文明之间政治制度相互影响,故A项错误;
古代文明大多建立君主制,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耕经济发展的结果,具有一定合理性,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各文明的相同点,而非差异,故C项错误;
古希腊是民主政治,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文明的共性,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题意并结合选项逐一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文明的共性,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大流士一世对于忠诚于他的人进行赏赐,对于不忠于他的人进行惩罚。他的命令都要遵行不误,这是大流士一世专权的表现,因此大流士一世实行专制制度,而非依法治国,C项正确,排除B项;
大流士一世并不是在宣扬君权神授,更没有体现积极对外扩张,排除A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波斯帝国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波斯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波斯帝国的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波斯帝国既对西亚北非文明做了总结,又对希腊文化做了借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波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而非帝国兴衰的历史周期规律,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波斯帝国既对西亚北非文明做了总结,又对希腊文化做了借鉴,不是强调西亚北非文明的传承路径,也不是强调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影响,故CD两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波斯帝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波斯帝国在文化传承上的作用解答。
本题考查波斯帝国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9.【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500年左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流士一世执政时期(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86年)波斯帝国疆域最为辽阔,而波斯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故B项正确;
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历史时期,排除A项;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在罗马帝国时期影响力得到扩大,排除C项;
古巴比伦文明早于波斯帝国的统一,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波斯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了古代波斯帝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3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共建‘一带一路’成为社会热点。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远征、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等素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很久以前,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就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其中就有著名的连接亚欧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和佛教传入中国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和平方式,而亚历山大东征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暴力冲突方式。所以,人类的交往有战争冲突与和平交往,A项正确;
亚历山大东征不属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排除B项;
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等素材无法体现帝国的扩张与崛起,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文明的吸引力,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世界文明交流,要求学生结合人类文明交流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世界文明交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腓尼基、希腊、希伯来、埃特鲁斯坎和拉丁字母对照表”可知,腓尼基字母是世界字母文字的开端,在西方,它派生出古希腊字母,后者又发展为拉丁字母等,说明腓尼基字母影响了其他语种的发展轨迹,C项正确;
多元一体是在近现代考古学证据的支持下,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一项理论,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腓尼基字母对其他文字的影响,而非取代,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异域文化冲突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人类文明交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人类文明交流,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答案】D
【解析】“政府大兴土木,修建神庙、广场、凯旋门等帝国及英雄的纪念场,还为罗马历代英雄修建纪念碑、纪念像和纪念柱,并铭刻一些英雄人物的个人功绩”表明其根本目的是培育公民的国家荣誉感,故D正确;
AB材料未体现,排除;
C是表面现象,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政府大兴土木,修建神庙、广场、凯旋门等帝国及英雄的纪念场,还为罗马历代英雄修建纪念碑、纪念像和纪念柱,并铭刻一些英雄人物的个人功绩”。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答案】【小题1】根本动力: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条件:城的出现、文字的产生、祭祀场所的形成、国家机构的出现。
【小题2】影响:过上定居生活;私有财产;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人口膨胀;城市出现;实用科技的发展;宗教神灵的崇拜。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根本动力及其所具备的条件,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石器时代的文明、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34.【答案】【小题1】名称:古巴比伦王国;原因:尼罗河南部高山深谷的阻隔。
【小题2】社会基础:种姓制度。特征: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造了精美的史诗。
【小题3】民主特征:直接民主;主权在民(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权力制约。
评价:积极: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经济的文化进步;有利于正确决策、修正错误、监督政府;对近现代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局限性:民主范围的狭隘性:民主范围狭小,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民主性质的原始性:原始的直接民主形式,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运作方式的随意性: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小题4】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文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民族性格等方面影响巨大;同时周边环境则影响着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地理环境影响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造成文明多样性发展的根本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古代西亚的相关知识;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印度文明;第三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第四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5.【答案】【小题1】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经济贸易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欧亚非科学文化事业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答出两点即可)侵略行为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小题2】不同之处:罗马帝国对外交往主动性强,汉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缺乏动力;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需求度较高,而汉朝对罗马帝国物品需求有限;罗马帝国对外武力交往较多,汉朝更倾向于和平交往。
【小题3】认识: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文化交流中,互相借鉴学习,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了人类文明建立、丝绸之路、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之处分析;第三问结合文化交流的认识分析。
本题考查了人类文明建立、丝绸之路、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6.【答案】【小题1】特点:地域性强;糅合了古希腊文化;为宗教服务。
【小题2】影响:促进了佛教的进一步传播;为佛教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印度文明,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印度犍陀罗艺术的特点来分析;第二问结合古代犍陀罗艺术传播的影响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印度文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