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
地形地势 地貌景观 景观特点
上游 山地 V形河谷 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不平,常见大石块和卵石
中下游 平原 槽形河谷 河谷:宽而浅
冲积平原 山前→河口:坡度变缓,沉积物颗粒变细
河曲 河道:呈“S”形弯曲
牛轭湖 湖泊呈牛轭形(“Ω”形)
河口段 地势低平 三角洲 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河口→海: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二、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谷的演变
2.冲积平原的形成
类型 位置 形成
山前冲积平原 山前地带 由几条河流的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联合形成
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 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而成,常沿河呈带状分布
三角洲平原 河流入海口 泥沙堆积而成,面积广大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3)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1)耕地连片地区(如华北平原):聚落规模较大。
(2)耕地破碎地区(如江南水乡):乡村规模相对较小。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冲积平原:首先考虑洪水的威胁,多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关键素能一 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
【真题研析】
[例1] (2022·广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下图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
答案 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
解析 河流从南部山区流出,在遇到地形阻挡后分流,但两条河流凹岸处均受到侵蚀,随着时间推移,两条河流凹岸处距离因不断侵蚀而缩短,直到两河切穿分水岭,河流连通。
【素能升华】
1.河流侵蚀方式
河流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或河流的不同时期,河流侵蚀方式不同,地貌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2.河流袭夺
(1)概念: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2)袭夺产生的条件
①两条河川间的距离较近;
②其中一条河川的侧蚀或溯源侵蚀强烈;
③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也就是分水岭两侧的海拔要具有明显的差异。
【对点精练】
(2022·湖南长沙适测)下图为金沙江某河段某段地质时期内的阶地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质时期内,河谷的发育过程主要是( )
A.下切—抬升—堆积—崩塌
B.崩塌—沉积—抬升—下切
C.下切—沉积—侧蚀—沉积
D.下切—侧蚀—沉积—下切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河流早期处于下切,后侧蚀加强,河床展宽;受堰塞影响,出现湖相沉积;后可能冲破堰塞体或达到相对均一后,地壳抬升,河流重新下切,D正确。
2.阶段3发育期间,若气候、地壳板块相对稳定,该河段( )
A.河流流速显著加快 B.溯源侵蚀受抑制
C.河流水位明显下降 D.河流含沙量增大
答案 B
解析 阶段3出现堰塞,相当于区域性基准侵蚀面抬高,河流流速将下降,溯源侵蚀将受到抑制,水位将上升,河流含沙量可能减小。B项正确。
(2022·江苏南通期末)河流袭夺是河流水系演变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距今8万年前,沂河和柴汶河分别是源头独立的河流(下左图),距今约3.7万年,柴汶河溯源侵蚀,袭夺了沂河,改变了河流水文水系特征(下右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古柴汶河袭夺古沂河所需的条件描述,正确的是( )
A.古沂河河床海拔较低
B.古柴汶河河床海拔较高
C.古沂河流域地势低平
D.古柴汶河流域地势陡峻
答案 D
解析 由题可知,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存在差异,侵蚀力强的河流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古柴汶河袭夺古沂河,表明古沂河河床海拔较高,落差小,侵蚀速度慢;古柴汶河河床海拔较低,河流落差大,地势陡峻,流速快。
4.袭夺发生之后,柴汶河与沂河流速、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沂河流速变快,流量变大
B.柴汶河流速变快,流量变小
C.沂河流速变慢,流量变小
D.柴汶河流速变慢,流量变大
答案 C
解析 古柴汶河袭夺古沂河之后,柴汶河的源头向上扩展很多,落差变大,流域面积也明显增大,因此柴汶河流速加快,流量加大,B、D错误;而古柴汶河袭夺古沂河之后,沂河流程变短,源头下移,因此落差变小,流域面积明显缩小,因此流速、流量变小,C正确,A错误。
关键素能二 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真题研析】
[例2] (2021·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为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2)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
第(1)题:
第(2)题:
答案 (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2)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解析 第(1)题,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可从主要砾石类型、砾石分选性、磨圆度等角度分析回答;原因可从流水作用和重力作用(或冰川作用)角度分析回答。第(2)题,冲积平原水分条件好的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地势、地下水来源、保水物质、蓄水条件等角度分析回答。
【素能升华】
1.河流堆积地貌及形成条件
(1)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
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冲积扇、洪积扇、河漫滩和三角洲等类型。如下图所示:
(2)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条件
2.河岸的侵蚀与堆积
(1)判断凹岸和凸岸
从字面上来理解,“岸”指陆地部分,陆地部分被冲掉了泥土就是凹,堆着泥土就是凸。再以河道中心线为参照,凸向河中心的一岸是凸岸,凹陷的一岸则为凹岸。如下图所示:
判读技巧: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形态结合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凹岸水流速度快,受流水侵蚀形成河崖;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把挟带的泥沙堆积在凸岸,形成河漫滩。如下图所示:
【对点精练】
(2022·浙江三模)曲流是指河流的弯曲,其多见于下游。河道的凹岸水流较快,河岸受侵蚀;凸岸水流较慢,沉积物累积形成新的河岸。下图示意某河段曲流发育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5~6题。
5.该河段曲流演变发育过程是( )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②③①④
答案 D
解析 河道最开始为顺直河道(②),之后受地转偏向力以及河道淤积等因素的影响,河道弯曲,逐渐形成凹岸和凸岸(③);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河流裁弯取直形成新的河道(①);原河道进出口发生泥沙淤积,逐渐废弃,形成牛轭湖(④),所以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③①④,D正确。
6.影响河道河曲发育的主要因素是( )
①降水量 ②地形 ③岩性 ④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河流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道展宽,流水的下蚀作用减弱,以侧蚀为主。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流右岸一侧容易被侵蚀。受岩石软硬程度影响,岩层软的一侧容易被侵蚀,河流会慢慢变得弯曲。河流出现弯曲以后,河流凹岸一侧更容易被侵蚀。流水长期的侵蚀作用,使河道变得更加弯曲。所以影响河道河曲发育的主要因素是②地形、③岩性,B正确。
7.(2022·九江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青山属于阴山山脉中部,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构造运动活跃区。区域构造活动强烈,为洪积扇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地形与构造基础。全新世时期,大青山地区气候经历了冷干—暖湿—暖干的变化,地壳运动经历了较强—弱—较弱的强度变化。大型季节性洪水在大青山山口流出后形成三期洪积扇。Ⅰ期洪积扇形成于全新世早期,规模最大。Ⅱ期洪积扇形成于全新世中期,规模比Ⅰ期小。Ⅲ期洪积扇形成于全新世晚期,零散地分布在大青山山前,整体规模最小。下图为大青山洪积扇示意图。
(1)与Ⅱ期洪积扇相比,分析Ⅰ期洪积扇规模较大的原因。
(2)说明Ⅲ期洪积扇零散分布的原因。
答案 (1)(Ⅰ期洪积扇形成时)气候冷干,植被覆盖率低,松散堆积物多;构造运动强烈,山体抬升速率加快,河流落差增大,流水的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堆积物数量大,冲积扇规模最大。
(2)气候变干导致河流流量变小;加上构造运动较弱,落差变小,河流搬运的沉积物较少。每个冲积扇规模都较小,未能连接成片。
关键素能三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真题研析】
[例3] (2021·河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北方某地发现一处旧石器中期古人类遗址(下图)。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遗址北面为岩石裸露的山地(北山)。研究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区生存阶段正值冰期。
简析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该遗址区生存的原因。
答案 位于北山南麓,海拔较低,且处于山地阳坡地带,北山岩石裸露,升温相对较快,北山对冷空气的阻挡较强,热量条件较好;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水源相对充足,土壤相对肥沃,动植物资源相对较多,便于人类采集和狩猎活动的开展。
解析 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该遗址区生存,表明该处热量条件相对较好,食物来源也相对充足。该遗址位于北山南麓,海拔较低,且处于山地阳坡地带,北山岩石裸露,升温相对较快,加之北山对冷空气的阻挡,热量条件相对较好;其次,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水源相对充足,土壤相对肥沃,动植物资源相对较多,便于人类采集和狩猎活动的开展。
【素能升华】
1.河流在聚落形成的作用
(1)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2)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3)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河流地貌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聚落选址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河流地貌 冲积平原 山区河谷
自然灾害 多洪水 洪水、滑坡、泥石流等
3.不同地区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密度 小 较小 大
原因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肥沃的淤积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河海运输便捷
举例 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省河西走廊 长江中下游平原
4.我国不同地区的聚落分布特点
【对点精练】
(2022·连云港二模)下图为2017年我国某县聚落空间变化状况图。据此完成8~9题。
8.该县聚落规模最大的是( )
A.香茂乡 B.罗玛镇
C.那曲镇 D.那玛切乡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位于青藏高原。香茂乡所在地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聚落规模较小,A错误。那玛切乡海拔高,气温低,生存环境较其他地区差,聚落规模也较小,D错误。罗玛镇和那曲镇附近等高线均较稀疏,地势起伏均较小,且那曲镇位于两条公路的交会处,所在河谷地区土地面积更广,因此那曲镇的聚落规模大于罗玛镇,C正确,B错误。
9.该县聚落演化的空间指向主要是( )
A.水源丰富 B.灾害低发
C.环境优美 D.低谷平缓
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扩张型聚落集中在河谷地区,地势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因此聚落演化的空间指向主要是低谷缓坡,D正确。
[模拟应考]
(2022·江苏连云港期末)青弋江位于皖南黄山北麓,是长江下游最大支流。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和东亚夏季风强度的阶段性变化促进了青弋江的发育。据此完成1~2题。
1.青弋江发育的地貌演化过程为( )
A.①④②③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答案 C
解析 青弋江最初只是冲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河流,只是降水的时候有坡面径流汇入沟谷,在黄山出山口形成洪积扇,如图③所示;随着沟谷的下切进入地下水层,有了稳定的补给后,形成主流河谷,如图②所示;随着地壳抬升,河流进一步下切侵蚀和侧蚀,使河床变深变宽,如图①所示;地壳进一步抬升,河流进一步下切侵蚀,使河谷变得更深,并形成河流阶地,如图④所示。
2.促进青弋江发育的构造运动和东亚夏季风强度的阶段性变化为( )
A.地壳抬升 夏季风阶段性增强
B.地壳抬升 夏季风阶段性减弱
C.地壳下沉 夏季风阶段性增强
D.地壳下沉 夏季风阶段性减弱
答案 B
解析 由图示可知,河床不断地下切加深,说明地壳在抬升;又据所学可知,夏季风弱,降水少,河流流量少,河流发育程度会变低。图③时期只能形成洪积扇,没有形成稳定的河流,说明流量小,降水少,可推知这一时期夏季风阶段性减弱;图①时期,河曲发育,侧面侵蚀加强,沉积作用加强,说明流量小,降水少,可知这一阶段夏季风变弱。
(2022·广东佛山一模)若尔盖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经过研究发现,末次冰期晚期若尔盖古湖贯通了古黄河源头,将高山内流区转变为外流区,古湖泊底部逐渐裸露,在盆地内部分布着大量风积地貌。目前采日玛至白河河口段,河槽相对比较稳定,水流在河槽内分汊,成为辫状水系,而黑河口一带河岸高度在30~70 m,为峡谷式曲流。下图为若尔盖古湖及周边自然环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采日玛至白河河口段河流呈辫状水系,是因为该段的河流(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答案 D
解析 辫状水系又称辫流。辫流为多分支、宽深比大、弯曲度小、散乱无章、变化迅速的河道。采日玛至白河河口段河流呈辫状水系,是因为该段的河流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河道多次改道形成。
4.黑河口一带河段多为峡谷式曲流,这主要是因为( )
A.地壳抬升 B.地壳下降
C.河流下切 D.溯源侵蚀
答案 C
解析 黑河口一带河段多为峡谷式曲流,说明该地地形起伏大,流水下切侵蚀严重,形成峡谷。
(2022·山东青岛二模)黄河下游孟津至高村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段,长约284 km,游荡段平面上在较长范围内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具有水流“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河槽易淤善冲等演变特点。下图示意黄河全下游及游荡段累计冲淤量变化(冲淤量=淤积量-冲刷量)。据此完成5~7题。
5.该游荡段滩岸的土体特点是( )
A.黏粒含量小、抗蚀能力强
B.黏粒含量大、抗蚀能力强
C.黏粒含量小、抗蚀能力弱
D.黏粒含量大、抗蚀能力弱
答案 C
解析 该游荡段水流“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河槽易淤善冲,说明滩岸的土体黏粒含量小,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弱。汛期时河流水位上涨,滩岸冲刷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汛期结束后水位下降,泥沙大量淤积,主流摆动频繁。
6.推断1986~1999年该游荡段出现冲淤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量 B.植被
C.含沙量 D.人类活动
答案 D
解析 1986年龙羊峡水库运行,之后1986~1999年累计冲淤量呈上升趋势,说明黄河下游淤积量大于冲刷量,主要原因是龙羊峡水库运行后,控制了汛期下游的水量,使黄河冲刷侵蚀能力减弱,汛期过后泥沙大量淤积,从而导致淤积量大于冲刷量,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降水量和植被的变化情况,A、B错误;黄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龙羊峡水库位于上游,对黄河下游的含沙量影响不大,C错误。
7.1999~2016年,该游荡段断面形态趋向( )
A.宽深 B.窄深
C.宽浅 D.窄浅
答案 B
解析 1999年黄河小浪底水库运行,之后1999~2016年累计冲淤量呈下降趋势,说明小浪底水库运行后调水调沙使黄河下游冲刷量大于淤积量,该游荡段断面形态趋向窄深,河道趋于稳定。
(2022·陕西咸阳一模)地质时期,新疆喀什河中游发育了4级阶地(如图T1、T2、T3和T4),呈两侧不对称分布。2015年在河谷T3阶地上发现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中含有大量羊距骨、马肋骨等。下图为喀什河谷断面与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分布。据此完成8~10题。
8.从T4时期至今,河流下切速度( )
A.总体加快 B.逐渐减慢
C.先快后慢 D.一直不变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T4阶地到河面,阶地之间的坡度逐渐增大,说明河流下切的速度在逐渐加快。
9.推测T3时期,古人类选择该遗址生存主要是由于( )
A.沿河而居,便于捕鱼 B.水草丰茂,宜于放牧
C.土壤肥沃,利于农耕 D.地势较高,气候凉爽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2015年在河谷T3阶地上发现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中含有大量羊距骨、马肋骨等”说明古人类食物来源中没有鱼类以及农作物,A、C错误;T3时期该遗址所在位置靠近河流,地势较低,水草丰茂,易于放牧,能提供大量的畜产品,B正确,D错误。
10.喀什河谷两侧阶地的不对称发育,反映本区经历了( )
A.大规模的岩浆活动 B.基岩差异性风化
C.人类翻耕表层土地 D.地壳差异性升降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示河流的左岸没有T1阶地,右岸有T1阶地,说明两岸地壳差异性升降,D正确;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基岩差异性风化、人类翻耕表层土地都不是导致左岸没有T1阶地,右岸有T1阶地的原因。
(2022·江西师大附中三模)在我国横断山脉中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河谷两岸分布着大量外墙为白色的方形碉房,因此被称为“白藏房”。白藏房属于典型的土木结构房屋,当地农民以木柱为支撑,墙体则是用附近山坡上的白垩土粉碎后加水搅拌成黏土,夯筑后干燥而成。外墙向内倾斜,内墙垂直,形成上窄下宽的梯形墙体。结合材料完成11~12题。
11.横断山脉中的白藏房村落空间分布形态多呈( )
A.团块状 B.条带状
C.方块状 D.扇状
答案 B
解析 横断山脉中的白藏房村落位于河谷地带,河谷地区受地形限制,村落沿河谷分布,呈条带状,故B正确;平原地区,不受地形限制,呈团块状、方块状,A、C错误;干旱半干旱地区受水源的影响,人类活动分布在水源相对充足的扇缘地区,呈扇形,D错误。
12.白藏房多在河谷地带建造,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便于就地取土 ②光照更充足 ③地震更少
④热量更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墙体则是用附近山坡上的白垩土粉碎后加水搅拌成黏土,夯筑后干燥而成。河谷地带便于就地取土,故①正确;河谷地带海拔低,大气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弱,光照弱,故②错误;地震发生的频率不会因地形类型的变化而变化,故③错误;海拔低,热量丰富,故④正确。故选D。
13.(2022·山东淄博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四周高山环抱,常年盛行北风。湖北岸发育许多冲积扇,尤以沙柳河(落差1 500米、长度105.8千米、流域面积1 442平方千米)和泉吉河(落差1 108米、长度65千米、流域面积567平方千米)形成的冲积扇最典型,两冲积扇与湖水接触的扇缘处均发育完整扇形。下图示意青海湖北岸冲积扇分布。
(1)在下图中绘制出由A到B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2)说明沙柳河冲积扇比泉吉河冲积扇面积大的原因。
(3)对两冲积扇与湖水接触的扇缘处均发育完整扇形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 (1)原因:由A到B,随着流速减慢,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2)沙柳河比泉吉河落差大(径流量大),对地表的整体侵蚀能力强,携带沉积物多;长度长,流域面积大,冲积扇的物质来源区广。
(3)处于北风背风一侧,风速小;湖水波浪作用弱,对扇缘侵蚀作用小。
[真题实战]
(2022·广东卷)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1~2题。
1.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
答案 D
解析 由于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结合材料“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可推知应为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导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形态,D正确。该河段的地质构造状况相差不大,A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B错误;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C错误。
2.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到未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A正确;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B错误;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该维持不变,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D错误。
(2021·江苏卷)河流流经平坦地形时常形成千回百转的曲流景观。下图为北美大草原某地景观图。据此完成第3题。
3.在河流变迁过程中,河道景观的演化过程是( )
A.曲流—牛轭湖—林地—草地
B.牛轭湖—曲流—草地—林地
C.林地—草地—曲流—牛轭湖
D.草地—林地—牛轭湖—曲流
答案 A
解析 曲流形成后,河水仍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地发展,河曲愈来愈弯。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裁弯取直,河水从裁弯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此时牛轭湖周围水分条件好,故林木生长较好,形成林地,随着泥沙淤积,牛轭湖最终变小直至消亡,所以水分逐渐减少,变成草地。故河道的演化过程是曲流—牛轭湖—林地—草地,所以A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