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一、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的分布
(1)分布规律
按半球 主要居住在北半球
按纬度 集中在北纬10°~50°范围内
按距海洋远近 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按海拔 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2)分布状况——极不平衡
按地区 东亚、南亚 人类聚居的历史悠久
欧洲西部、北美东部 经济发达,城市众多
按大洲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
按国家 截至2018年年底,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等13个国家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明显,其中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尤为重要。
(2)人文因素:主要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二、人口容量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
因素)eq \b\lc\{(\a\vs4\al\co1(自然资源状况:成正相关
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人均消费水平:成负相关))
2.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2)意义
(3)保障措施
区域 具体措施
整个世界 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平等权利
各国各地区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素能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真题研析】
[例] (2021·北京卷)读材料,回答问题。
蒙古国面积156.65万平方千米,2020年全国人口约336万,其中乌兰巴托人口约160万。该国城乡人口比例约7∶3。
概述该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1)文本材料从哪几个方面呈现蒙古国的人口状况?
(2)从哪些角度描述人口分布有何特点?
答案 人口密度小,人口分布极不均匀,近一半人口集中在首都,城乡人口差异大。
解析 据材料可知,蒙古国面积156.65万平方千米,2020年全国人口约336万,说明人口密度小;其中乌兰巴托人口约160万,说明人口分布极不均匀;近一半人口集中在首都,城乡人口比例约7∶3,说明城乡人口差异大。
【素能升华】
1.人口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分布极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其分布分析如下:
(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因素 人口分布
地形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区
高山和高原 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气候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资源 干旱地区,人口稠密区多依水源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土壤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
矿产资源 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2)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 人口分布
社会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生产方式 工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
历史因素 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
政治、文化、军事 政治稳定、文化发达、社会稳定地区人口稠密
【对点精练】
(2022·北京东城一模)我国Y县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随海拔变化,呈现菱形分布特征(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Y县最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 B.华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东南丘陵
答案 A
解析 读图,人口规模较大处于海拔2 000到3 000米。平原海拔200米以下;高原海拔500米以上,地势相对平坦;丘陵海拔200到500米之间;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故Y县最可能位于云贵高原,A正确。
2.Y县( )
A.影响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为气候和水源
B.2 000~2 300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
C.海拔低于1 600米区域人口迁移的拉力大
D.人口分布十分密集,乡村聚落的规模较大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影响该地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A错误。2 000~2 300米人口聚集最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B正确。海拔低于1 600米区域人口规模较小,说明生存条件较差,人口迁移的推力大,如海拔低,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C错误。云贵高原地势崎岖,人口大都分散居住,D错误。
3.Y县所在省区将80%以上的优质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这是因为( )
A.将农业作为该区域核心产业重点发展
B.未来城镇建设将向耕地集中区域延伸
C.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我国商品粮基地
D.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影响粮食安全
答案 D
解析 Y县所在省区将80%以上的优质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因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影响粮食安全,D正确。云贵高原应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农业附加值较低,A错误。云贵高原地势崎岖,耕地面积较小,C错误。未来城镇建设将向耕地集中区域延伸,不利于耕地保护,B错误。
(2022·海南省三模)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喀斯特山地省份,人口密度是全国的1.09倍,人口合理容量超载50%以上,加剧了贵州石漠化程度。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贵州人口合理容量大小的直接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地质条件
C.耕地数量 D.地形地势
答案 C
解析 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质条件、地形地势等对其人口合理容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但与贵州省人口合理容量大小直接相关的是贵州省的耕地数量,耕地数量决定了当地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C正确。
2.人口合理容量超载加剧贵州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陡坡毁林开荒 B.草场超载放牧
C.生态环保意识差 D.水资源利用不当
答案 A
解析 贵州人口合理容量超载,导致当地对耕地的需求增多,从而导致在陡坡毁林开荒,加剧了植被破坏,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A正确。
3.为应对人口合理容量超载问题,贵州应该( )
A.实行人口全面外迁 B.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C.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D.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答案 B
解析 为应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超载问题,贵州省应该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粮食单产,同时,优化耕作方式,提高区域的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B正确。
(2022·广西省一模)“圣彼得堡—图瓦线”为俄罗斯人口分界线,其东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明显。2002~2017年,俄罗斯人口重心逐渐西移,莫斯科所在的俄罗斯中央区人口上升幅度显著。下图为2002~2017年俄罗斯人口密度变化图。据此完成4~5题。
4.2002~2017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图瓦线”( )
A.西侧人口密度更小 B.西侧人口比重增大
C.东侧人口密度增大 D.东侧人口加速流失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2002~2017年,“圣彼得堡—图瓦线”西侧莫斯科周围形成快速增加区和缓慢增加区,人口密度更大;有部分地区出现快速降低区,人口密度减小,因此西侧人口密度差异加大,A错误;东侧整体仍然是缓慢降低区,东侧人口流向西侧地区,西侧人口比重增大,B正确;东侧整体是缓慢降低区,因此东侧人口密度减小,C错误;东侧是人口缓慢降低区,人口流失速度减慢,D错误。
5.俄罗斯中央区人口上升幅度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开放提升 B.距离欧洲较近
C.矿产资源开发 D.核心城市吸引
答案 D
解析 俄罗斯中央区人口上升幅度显著的主要原因是莫斯科、圣彼得堡等核心城市吸引力强,吸引人口流入,D正确。
(2022·济南上学期期末)石羊河流域是河西走廊人口密集、生态脆弱的区域。近年来,该地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协调人口分布,生态环境已经大大改善。下图示意石羊河流域人口密度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表示该地人口密度相对减少的图例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答案 B
解析 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人口和城镇主要沿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分布,河流下游水量逐渐减少,甚至断流。石羊河自西南向东北流,故而东北方向为河流下游,水量少,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愈发紧张,生态环境恶化,该区域人口密度会有所减少,读图可知Ⅱ图例符合题意,故B选项正确。
7.为使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该地首先应( )
A.促进经济发展 B.提高科技水平
C.优化水资源配置 D.加大地域开放程度
答案 C
解析 经济发展会加大资源消耗量,不利于促进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A错误;提高科技水平对促进该流域内资源环境与人口分布相协调影响不大,B错误;该区域气候干旱,水资源是限制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优化水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C选项正确;加大地域开放程度会加快流域内资源的消耗速度,破坏生态环境,环境承载力降低,不利于促进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D错误。
(2022·郑州三模)为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某研究团队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划定了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分界线。图1为青藏高原位置示意图,图2为青藏高原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图1
图2
8.图中最接近该研究团队划出的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分界线的是( )
A.H-I一线 B.J-K一线
C.M-N一线 D.P-Q一线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沿100°E、90°E经线、38°N往南至28°N人口密度大,位于青藏高原东南,所以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分界线应该是东北—西南走向。M-N一线为东北—西南走向,C正确;H—I一线为东西走向,A错误;J-K一线为南北走向,B错误;P-Q一线为西北—东南走向,D错误。
9.未来青藏高原人口稀疏区( )
A.人口迁入更为活跃
B.可能成为区域人口主要聚居区
C.应多规划建设交通干线
D.人口生计方式可能发生改变
答案 D
解析 青藏高原人口稀疏区为青藏西北,自然条件恶劣,不可能成为区域人口主要聚居区,所以对人口的吸引力比较小,人口迁入不活跃,A、B错误;青藏西北修建交通干线的难度大、成本高,人口稀疏区对交通的使用率低、需求量少,所以应多规划建设交通干线不正确,C错误;未来青藏高原人口稀疏区为了适应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人口生计方式可能发生改变,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