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讲 产业转移 国际合作
一、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概况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经济现象。
(2)方向:通常由相对发达的区域向欠发达区域转移。
(3)类型:国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4)目的: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利润。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因素 具体影响
劳动力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工资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市场 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者国内市场满足不了其发展壮大的需要,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企业为了避开跨国销售所面临的各种限制,直接在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政策 产业转出地 政府可以通过间接干预的方式迫使一些落后产业向外转移
产业承接地 政府可以通过优惠的政策、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来吸引企业进驻
其他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原生产区地价昂贵、原材料短缺及运输成本增加等
3.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
时间 产业转移方向 转移产业
20世纪60年代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 纺织等工业
20世纪70年代 日本→东亚、东南亚的部分国家和地区 钢铁、化工和造船等产业
20世纪80年代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区→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转移 家电、服装、汽车、电子等产业
21世纪以来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服装、制鞋、家电等产业
4.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转出的国家或地区,可使区域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国家或地区 影响
转出国或地区 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
转入国或地区 缓解就业压力
二、国际合作
1.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1)经济全球化:可以理解为跨国界的经济活动驱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2)主要表现
①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和信息跨国流动的规模与形式的不断扩大与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和跨国投资,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
②在生产领域,生产组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零部件可以全球采购,由此形成全球生产网络。
(3)影响
①世界各国形成了新的劳动地域分工。
②世界经济从“二元结构”转变为“三元结构”。
2.“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1)“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
(2)“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
①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
②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③开拓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新空间;
④提供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文化驱动力;
⑤促进沿线各国的共同繁荣。
关键素能 产业转移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真题研析】
[例] (2022·山东卷)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某省一些服装企业为缓解成本压力,将总部和部分生产部门留在国内,把欧美服装订单转移到东南亚进行加工。在此过程中,该类服装企业自带技术和丝绸、刺绣等原材料,同时携手与其在工序上联系紧密的相关企业共同“走出去”。据此完成(1)~(3)题。
(1)该类服装企业“自带原材料”主要是为了( )
A.缩短加工时间 B.保证产品品质
C.降低生产成本 D.加强文化交流
(2)该类服装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携手相关企业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自身技术更新 B.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C.共用当地基础设施 D.提高服装生产效率
(3)该类服装企业需要在东南亚配套的服务部门是( )
A.设计咨询 B.展览销售
C.金融保险 D.专业物流
答案 (1)B (2)D (3)D
解析 第(1)题,自带原材料并不能对生产加工环节产生影响,不会缩短加工时间,A错误;中国的丝绸、刺绣等原材料是特色产品,品质高,自带原材料有利于保障产品的品质,B正确;自带原材料,会加大企业的运输成本,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C错误;自带丝绸、刺绣等原材料,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但不是企业的主要目的,D错误。第(2)题,据材料可知,“走出去”的过程中,主要携手的相关企业是与其在生产工序上密切相关的企业,可以促进工业联系,提高服装的生产效率,D正确;对于自身技术的更新影响较小,A错误;能够促进当地就业、共用基础设施,但不是携手相关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目的,B、C错误。第(3)题,据材料可知,该服装企业的产品主要销往欧美,产品需要运输到欧美等主要的消费市场,所以需要配套专业物流部门,D正确;现代社会信息交流较为方便,不需要在当地配套设计咨询部门,A错误;当地不是主要的消费市场,所以不需要配套展览销售部门,B错误;服装企业对于金融保险的需求较小,C错误。
【素能升华】
1.产业转移的规律
(1)转移主体
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初期) (中期) (后期)
(2)转移环节
(3)转移方向
从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与分布来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一般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表现为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后减,第三产业稳步增加。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迁出区和产业迁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4.中国产业转移路线
【对点精练】
(2022·济南一模)欧洲曾经是世界造船业的中心,但随着日本、韩国、中国等新兴造船经济体的迅速崛起,欧洲造船产量份额在逐年下降,目前欧洲仅对豪华邮轮的生产占有优势。现代邮轮豪华程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齐全,船舶的设计和内部装饰是邮轮品质取胜的关键。下表为造船产业转移路径。据此完成1~2题。
国家或地区 时间
欧洲→日本 20世纪50年代
日本→韩国 20世纪70年代
韩国→中国 21世纪初
1.20世纪50年代,造船产业选择向日本转移,而不是中韩,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劳动力成本 B.市场需求量
C.产业基础 D.资源状况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50年代,造船产业选择向日本转移,而不是中韩,主要是由于日本的经济较发达,产业基础好,配套设施齐全,C正确;日本的劳动力成本较高,市场狭小,资源短缺。
2.目前,欧洲对豪华邮轮的生产占有优势,说明欧洲造船业( )
A.效益好 B.规模大
C.成本高 D.技术强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现代邮轮豪华程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齐全,船舶设计和内部装饰是邮轮品质取胜的关键”可知,豪华邮轮注重设计和内部装饰,对技术要求高,欧洲技术水平高,D正确;与效益好、规模大、成本高无关。
(2022·临沂三模)葡萄牙地处欧洲的西南部,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北非棉产区相望。葡萄牙纺织工业发达,纺织历史悠久。葡萄牙生产的纺织布料购买国主要是西欧国家。2006年以来,购买葡萄牙纺织布料的西欧国家明显减少,葡萄牙纺织工业也呈衰退之势,许多纺织企业纷纷转移到巴西等国。下图示意葡萄牙纺织工业发展形势。据此完成3~5题。
3.2006年以来,葡萄牙出口西欧的纺织布料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竞争激烈 B.棉花大量减产
C.布料品质下降 D.纺织企业转型
答案 A
解析 根据葡萄牙许多纺织企业转移到巴西等国可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葡萄牙经济水平高,劳动力成本高,在竞争中不占优势,因此将纺织企业转移至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巴西等国,A正确;葡萄牙的棉花供应主要来自北部非洲产棉区,小部分来自葡萄牙南部棉区,棉花并没有大量减产趋势,B错误;棉花原料地和纺织技术未发生变化,布料品质差异不大,C错误;葡萄牙纺织工业发达,纺织历史悠久,纺织企业没有转型,D错误。
4.葡萄牙许多纺织企业此后转移至海外的主要目的是( )
A.精选优质原料 B.降低生产成本
C.吸引海外投资 D.更新换代产品
答案 B
解析 原本的北部非洲和葡萄牙南部也是优质产棉区,与巴西产棉区品质差异不大,A错误;葡萄牙许多纺织企业此后转移至巴西等国,主要是为了巴西的廉价劳动力,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B正确;巴西等国经济水平相较葡萄牙更低,因此吸引海外投资不是主要目的,C错误;纺织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少,D错误。
5.葡萄牙纺织企业为应对西欧国家购买量减少的趋势,应该( )
A.缩小生产规模 B.降低销售价格
C.减少布料品种 D.调整营销策略
答案 D
解析 缩小生产规模会降低规模效益,不利于纺织企业的发展,A错误;降低销售价格会使企业利润降低甚至亏本,B错误;减少布料品种会降低对消费人群的吸引力,C错误;调整营销策略,建立品牌效应,以提高竞争力,扩大消费市场,D正确。
6.(2021·株洲一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制鞋业经历了由日本转移到韩国,再由韩国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的过程。下图为韩国制鞋业出口额变化过程。
(1)结合制鞋业的转移,简述该产业的主要影响因素。
(2)结合出口额变化,描述韩国制鞋业的发展过程。
(3)分析韩国制鞋业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的原因。
答案 (1)制鞋业的转移由日本到韩国,再到我国沿海地区,说明该工业具有从起步早向起步晚的地区转移的特点,说明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国家政策、交通通达度、综合服务水平等是主要影响因素。
(2)20世纪90年代以前,出口额不断增加,为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口额不断减少,为衰退阶段。
(3)韩国与我国地域临近;韩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政策优势减弱;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具有劳动力价格优势、土地成本优势;沿海地区海运交通便利,方便原料与产品的运输。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制鞋业经历了由日本转移到韩国,再由韩国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的过程”可知,制鞋业的转移由发达地区转向经济落后地区,制鞋业是劳动指向型工业,劳动力是影响的主要因素,除此外,土地的成本(租金)、环境保护、国家政策的调控、内部交易成本、交通通达度、综合服务水平等也是导致其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第(2)题,从韩国鞋的出口额的变化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前,制鞋业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为发展阶段;80年代末期达到鼎盛,之后,出口额下降,走向衰退。第(3)题,韩国与我国距离较近,方便产业的转移;90年代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土地价格(租金)低,有成本优势;沿海地区海运便利,方便进口原料和运输产品;韩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政策优势渐失。
[模拟应考]
(2022·深圳二调)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战略的实施,广东省在粤东、粤西和粤北的欠发达地区纷纷建立产业转移园以吸引来自珠江三角洲的企业。下表是珠江三角洲某城区与粤北某县级市产业园工业企业生产成本比较。据此完成1~2题。
与成本相关因素 珠江三角洲城区 粤北产业园
工业用地单价 ★★★ ★
运费单价 ★★ ★★
平均用工价格 ★★★ ★★
工业用水单价 ★☆ ★
工业用电单价 ★☆ ★
政策导向 限制 鼓励
注:表中五角星越多代表数量越大,空心五角星代表的数量约为实心五角星的1/3。
1.该产业园对珠江三角洲吸引力最大的工业企业是( )
A.汽车制造业
B.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
C.饮料制造业
D.专用或通用设备制造业
答案 B
解析 表中信息显示该产业园地价较低,劳动力较为廉价,用水相对便宜,且政策鼓励,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中汽车制造业虽然用地规模较大,但汽车制造业运输量也大,而粤北产业园运输成本较高,因此吸引力较小,A不选;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污染较为严重,珠江三角洲城区受政策导向限制,而该产业园的政策导向为鼓励,吸引力较大,B正确;饮料制造业需要接近消费市场,且用地规模小,因此吸引力较小,C不选;专用和通用设备制造业技术含量较高,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才,受政策限制因素很小,D不选。
2.珠江三角洲的企业转移到该产业园可能增加的成本是( )
①产品出口运输费用 ②培训和管理成本 ③产品研究开发成本 ④税收成本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向北部,而珠江三角洲出口主要是海运,因此距离增加,也就增加了产品出口的运输成本,故①正确;产业转移过后,新的工人等需要进行培训,增加管理难度,因此提高了培训和管理成本,故②正确;转移企业技术要求低,因此不存在提高其研发成本,故③错误;粤北产业园有政策鼓励优惠,因此税收成本降低,故④错误。故选A。
(2022·河北省上学期期末)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江苏省推动全省钢铁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安全环保提升和智能化改造。环太湖、沿江、沿运河等区域的落后冶炼产能退出和搬迁,在沿海地区布局精品钢基地。下图为江苏省沿海三大钢铁基地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沿海地区承接钢铁工业的优势条件是( )
A.水源更丰富 B.能源更充足
C.运输更便捷 D.市场更广阔
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沿海地区港口众多,海运交通便利,便于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运输,C正确;海水不能直接使用,沿海地区水资源状况和江苏其他地区差别不大,A错误;江苏省内矿产资源不足,发展钢铁工业所需的原料和燃料均需从外地运入,B错误;钢铁工业产品主要是面向国内外市场,据材料可知钢铁基地均是在江苏省内进行转移,市场条件一样广阔,D错误。
4.钢铁企业向沿海转移,主要是为了( )
A.扩大钢铁总体产能 B.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C.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D.安置农村剩余劳力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江苏省推动全省钢铁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安全环保提升和智能化改造,在沿海地区布局精品钢基地。由此可以推测:钢铁企业向沿海地区转移主要是为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B正确。
(2022·重庆二模)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例,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基础最扎实、技术最先进的区域,区域内的龙头城市以孵化器的身份,将各个上下游链条产业布局在周边城市,继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群效应”。进入“十四五”规划以来,除北京外,我国各省各地都在高调回归实体经济,南方各地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出台了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如南京发布了2021年版《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100条》。2020年至2021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由北方城市向南方城市搬迁的趋势明显。下图示意我国受高新技术企业欢迎的部分异地搬迁路径。据此完成5~7题。
5.与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外迁关联性最大的是( )
A.疏解“非首都功能” B.治理首都环境污染
C.缺乏煤等矿物能源 D.减轻首都交通拥堵
答案 A
解析 图中显示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迁出最多,这与进入“十四五”规划以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迈入新阶段,疏解对象、疏解逻辑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关联,A正确;高新技术企业能源需求不多,对环境污染小,且对环境要求高,B、C错;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轻而小,运量小,企业外迁与减轻首都交通拥堵关联不大,D错。
6.江苏成为受高新技术企业欢迎的地域,主要得益于( )
A.优越的地理位置 B.优惠的招商政策
C.便捷的交通条件 D.先进的技术水平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南京发布了2021年版《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可知,江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最受欢迎的地域,主要得益于优惠的招商政策,B正确;与南方其他省区相比,江苏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技术水平不存在明显的优势。
7.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看,高新技术企业南迁最可能是因为南方城市具有( )
A.优越的气候条件 B.低廉的土地价格
C.完善的产业链 D.高素质劳动力
答案 C
解析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重新调整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从材料中的案例可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具有“集群效应”,这些南方城市将研发、生产、销售等上下游链条产业进行了合理安排,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这样不仅可获得相关的产业新信息,而且也可以加强合作以降低生产成本,加之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等因素,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南迁的发生,C正确;优越的气候条件虽是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一个条件,但从企业建成后再搬迁就不是主要因素了,A错;我国南方很多城市土地价格并不低廉,B错;高素质劳动力本身可以移动,并不需要迁移企业,D错。
(2023·四川巴中一诊)近年来,大量外资企业撤离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东南亚的越南、缅甸等国,比如索尼、三星、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企业,而中国部分企业也选择在东南亚扩张。据此完成8~9题。
8.与珠江三角洲相比,东南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建厂的根本原因是( )
A.市场广阔 B.交通便捷
C.生态良好 D.成本优势明显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迁移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与珠江三角洲相比,东南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建厂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力价格低,成本优势明显,D项正确。
9.大量外资企业撤离珠江三角洲地区对该地区发展最有利的影响是( )
A.环境质量提高 B.促进产业升级
C.促进城镇化 D.保障粮食安全
答案 B
解析 撤离的大量外资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该类企业撤离珠江三角洲地区,对该地区发展最有利的影响是促进产业升级,B项正确;该类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环境影响小,环境质量提高不明显,A项错误;需要劳动力数量减少,对促进城镇化影响小,C项错误;与保障粮食安全关系不大,D项错误。
(2023·云南师大附中月考)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实施了苛刻的纺织品保护措施,大幅减少中国纺织品出口配额。伴随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中国纺织企业逐渐开始海外投资。一种投资方式是“绿地投资”,如H纺织集团选择墨西哥(墨西哥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作为生产基地,从美国进购原材料运至墨西哥生产,再将产品运至美国销售;另一种投资方式是合作,如上海纺织集团采取与发达国家合作,中国主要从事加工制造环节。下图为服装纺织业整体升级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H纺织集团采取“绿地投资”的直接原因是( )
A.贸易壁垒 B.运输距离
C.原料供应 D.销售市场
答案 A
解析 欧美等发达国家实施纺织品保护措施,中国纺织品出口配额大幅减少;墨西哥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到此建厂,能避开美国设置的贸易壁垒,从而增加纺织品出口量,故A正确。
11.上海纺织集团与发达国家合作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市场饱和
B.国家政策支持
C.国内资金短缺、劳动力充足
D.发达国家研发、品牌优势明显
答案 D
解析 图示价值链顶端的研发、营销环节附加值高,而我国主要从事附加值低的加工制造环节,说明发达国家具有研发、营销优势,则合作目的是利用发达国家的研发、营销(品牌)优势。
12.(2022·浙江A9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半导体产业有三次明显的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转到日本。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000年,转移到韩国和中国台湾。每一次转移的过程都带动了当地科技与经济飞速的发展。我国大陆正在承接第三次转移,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获取了部分国外半导体封装、制造等业务。随着全球电子化进程的开展,我国半导体产业厚积薄发,半导体产业下游发展兴旺。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电子生产国和消费国。
材料二 图1为半导体产业链示意图;图2为大陆半导体制造产业分布图。
图1
图2
(1)分析美国半导体产业进行第一次产业转移的原因。
(2)第二次半导体产业转移时,美国逐步把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进行分离,开始主动将生产线外搬,采用委外代工的模式。说明此阶段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生产特点。
(3)第三次半导体产业转移为规模转移。简述我国承接半导体第三次转移的优势条件。
(4)据图描述中国半导体企业分布特点,并推测国内半导体制造产业未来可能出现的转移方向及主要区位条件。
答案 (1)美国劳动力价格上涨,半导体加工产业利润下降;日本劳动力价格相对低。
(2)半导体产业不断发展与升级;产业链更加完整、细化;掌握利润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计等高技术环节。
(3)劳动力成本较低;半导体产业下游应用发展迅速,消费市场广阔;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具备了相应的技术条件;资金充裕;基础设施完善。
(4)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最密集。
转移方向: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区位条件:中西部劳动力价格低,地价低;中西部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投资环境改善。
[真题实战]
(2022·湖南卷)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子公司在全球分布广泛,中小型企业是海外投资的主体。据此完成1~2题。
1.截至2018年底,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子公司近半数分布在欧盟国家。这些企业在欧盟国家投资主要考虑当地( )
①原材料丰富 ②市场开放 ③经济发达
④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欧盟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市场开放程度较高,有利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欧盟投资生产,②③对,故选B。制造业不一定是原料指向型,且欧盟经济发达,自身原材料需求量大,①错;欧盟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数量不具有突出优势,④错。
2.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国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在海外投资的优势有( )
①大多为民营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强 ②研发资金雄厚,创新能力较强 ③更好服务小市场,满足多样化需求 ④管理人员较少,管理成本较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组织生产更加灵活,更好服务小市场,可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③对;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管理人员较少,管理成本远低于大型企业,④对;中小企业资金、技术较为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①不符合题意;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融资能力较弱,技术投入较少,②错。故选D。
(2021·1月浙江卷)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下表为2019年中部四个省发展状况部分数据。完成3~4题。
指标 河南 湖北 江西 山西
人口(万人) 9 640 5 927 4 666 3 729
人均GDP(万元/人) 5.6 7.7 5.3 4.6
三次产业结构 8.5∶43.5∶48.0 8.3∶41.7∶50.0 8.3∶44.2∶47.5 4.8∶43.8∶51.4
3.中部地区承接的产业类型,主要为( )
①资金密集型 ②技术密集型 ③劳动密集型 ④资源密集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我国中部地区科技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短缺,但资源丰富,种类多样,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故选D。
4.关于中部四个省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江西省经济水平高
B.湖北省第二产业产值最高
C.山西省农业基础好
D.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 D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江西人均GDP较低,经济水平应较低,A错;通过人口总数和人均GDP,可计算得到GDP总量,再将GDP总量乘第二产业比重,即可得到第二产业产值,四省中河南第二产业产值最高,B错误。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农业基础薄弱,C错;四省中河南省人口最多,劳动力丰富廉价,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