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讲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与自然资源的利用
一、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1)含义: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
(2)类型: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
2.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1)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特别是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支撑服务功能的极限。
(2)人类需要对自然环境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综合权衡,在不损害自然环境以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1.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1)含义: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2)类型
(3)属性: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2.自然资源的特征
项目 特征
数量特征 数量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
质量特征 质量有优劣高低之分,可用一定的指标刻画
分布特征 分布是不均匀的,但有规律可循
三、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环境问题的产生
(1)原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
(2)主要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危害
(1)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2)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素能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真题研析】
[例] (2021·海南卷)图1示意我国某热带雨林地区人工多层经济林模式,图2示意我国某地区“猪沼果”模式,二者均为生态农业模式。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图1模式中能充分利用的自然资源是( )
①土地 ②水 ③光照 ④热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目前,制约图2模式在我国南方农村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因素是( )
A.政策、劳动力 B.环境、资金
C.原料、运行管理 D.降水、技术
(3)与图2模式相比,图1模式的环境效益凸显在( )
A.减少土壤污染 B.减少水污染
C.减少大气污染 D.减少温室气体
答案 (1)B (2)C (3)D
解析 第(1)题,读图1可知,分层经济林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采用植物趋光性的原理,将弱光性的喜阴的植被种在高大乔木下面,充分利用光照资源,①③正确;分层经济林模式不是考虑水和热量的因素,②④错误。故选B。第(2)题,南方多低山丘陵,住户分散,如果大面积推广,运行管理难度大。南方地势低洼地区多水田,养猪散户相对较少,如果大面积推广“猪沼果”模式,就会导致原料(猪饲料)短缺。故选C。第(3)题,与图2模式相比,图1模式中植被覆盖率高,环境效益凸出表现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气体,D正确;图2为生态农业模式,化肥农药少,因此图1模式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可能较大,A、B错误;二者中大气污染都较少,C错误。
【素能升华】
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内容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对人类的影响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以矿产资源为例 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激增,一些矿产资源面临短缺甚至枯竭,许多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因矿产资源数量减少而面临困难
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以土地资源为例 土地资源的质量决定了人们开发利用土地时的难度和成本,也影响着土地利用类型和生产方式 一方面,人类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以促进土地质量向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过度利用,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以水资源为例 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对人口、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产生重要影响 人们通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问题
【对点精练】
(2022·广州二测)《天工开物》记载:“西川(四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如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火井”的火源是( )
A.天然气 B.石油
C.竹子 D.煤炭
答案 A
解析 该“火井”的火源需要用竹子从火井中引到釜中,才可以燃烧,应为天然气,A正确。
2.该地区用竹子制成连接管而非陶土的原因是( )
A.保护耕地 B.就地取材
C.竹管耐火 D.陶土稀缺
答案 B
解析 四川盛产竹子,方便就地取材,利于原料的获取,B正确。
(2022·浙江台州二模)下图为经济上有开采价值的铜矿品位变化趋势图。完成3~4题。
3.经济上有开采价值铜矿的品位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的枯竭 B.需求量减少
C.科技的发展 D.代替品出现
答案 C
解析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资源开采技术越来越先进,对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宽、加深,因此经济上有开采价值铜矿的品位不断下降,C正确。随着技术的发展,勘探到的铜矿资源越来越多,没有产生资源枯竭现象,A错误。需求量下降和替代品的出现会使勘探的动力下降,人们更愿意去勘探简单易开发、耗费成本低的矿藏,因此会使有开采价值铜矿的品位上升,B、D错误。
4.低品位铜矿的开采利用带来的主要影响可能是( )
A.铜产品的品质不断下降
B.铜生产的生态成本更高
C.铜产品循环利用量降低
D.铜代替品的生产率提高
答案 B
解析 低品位铜矿的特征是开采成本较高,与铜产品的品质关系不大,A选项错误。开采难度越大,对环境的影响越大,因此铜生产的生态成本会更高,B正确。低品位铜矿的开采利用与铜产品循环利用量关系不大,C错误。铜的需求上升,会使对低品位铜矿的开采增多,因此铜代替品的生产率会下降,D错误。
[模拟应考]
(2022·苏锡常镇一调)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中获取的产品或者服务,包括供给(食品和原材料)、调节(水文调节、气候调节和气体调节)、支持(土壤形成、废物处理和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娱乐、文化和旅游)。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影响到生态系统服务。下表为2000~2015年某河流域不同土地类型面积变化及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数据表。据此完成1~2题。
面积变化(hm2) 生态服务价值变化(108元a-1)
耕地 -57 425 -15.7
林地 -14 715 -40.12
草地 140 0.18
水体 -7 483 -48.66
城镇 79 398 2.27
1.城镇用地中对气候调节起正面影响的是( )
A.居住用地 B.交通用地
C.工业用地 D.绿化用地
答案 D
解析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居住用地、交通用地以及工业用地增多,导致地区气温日较差增大,空气湿度减小,对气候调节起负面影响。城市绿化用地的建设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促进植被对气候的调节,对气候调节起正面影响。故选D。
2.为增加该流域生态服务价值,最应该保护和恢复( )
A.草地 B.水体
C.林地 D.耕地
答案 B
解析 耕地、林地、水体面积变化均减少,其对应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也均减小,但相比而言,水体面积变化的幅度最小,但生态服务价值下降的幅度最大,表明水体对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影响最大,所以该流域最应该保护和恢复水体。故选B。
(2022·南昌二模)某发展中国家的科研团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本国资源供需数量进行了估算,数据如下表所示(表中字母均为设定值),起算时间为2020年。估算过程中,对生产力水平作了两种设定:一是生产力保持2020年水平不变,二是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据此完成3~5题。
生产力水平设定 2020年 2040年 2060年
国内可供资源 假定保持不变 1.8a 1.5a 1.0a
假定持续提高 1.8a m1 m2
国民所需资源 假定保持不变 R 1.5a 2.0a
假定持续提高 a n1 n2
3.以下资源数量大小表达正确的是( )
A.m1>1.5a B.m1>m2
C.2.0a答案 A
解析 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可以增加国内可供资源,同时使国民所需资源减少。因此同一年份,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国内可供资源大于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的可供资源,因此m1>1.5a。A正确。
4.假定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可确定该国人口数量突破环境人口容量的时间在( )
A.2040年前 B.2040年后
C.2060年前 D.2060年后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情况下,2020年国内可供资源(1.8a)大于国民所需资源(a),人口数量没有突破环境人口容量,2040年国内可供资源(1.5a)等于国民所需资源(1.5a),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持平,2060年国内可供资源(1.0a)小于国民所需资源(2.0a),人口数量突破环境人口容量,因此2040年前该国人口数量没有突破环境人口容量,2040年后该国人口数量突破了环境人口容量,该国人口数量突破环境人口容量的时间在2040年。故选B。
5.n1小于1.5a的原因是未来该国( )
A.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B.资源开发能力提高
C.国内人口数量提高 D.国民消费水平提高
答案 A
解析 n1小于1.5a,说明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国民所需资源小于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的所需资源,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因此所需资源减少。A正确。
(2022·福建莆田三检)托雷斯海峡群岛地处澳大利亚东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居民人均用水量却远超澳大利亚平均水平。在旱季,托雷斯海峡群岛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驱动海水淡化设备。当地举办大型户外体育活动时,常通过洒水来除尘和降温。下图示意托雷斯海峡群岛的位置。据此完成6~8题。
6.托雷斯海峡群岛居民人均用水量远超澳大利亚平均水平,可能是由于( )
A.工业生产规模大 B.追求高生活质量
C.水资源极其丰富 D.水资源利用率低
答案 D
解析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不发达,生产规模可能较小,人们生活质量不高,A、B错误。由材料信息“在旱季,托雷斯海峡群岛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驱动海水淡化设备”可知,该地降水有明显的旱雨两季,水资源不够丰富,C错误。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对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导致托雷斯海峡群岛居民人均用水量远超澳大利亚平均水平,D正确。
7.托雷斯海峡群岛旱季水资源的开源方式直接导致当地( )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
C.能源枯竭 D.水土流失
答案 B
解析 在旱季,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进行海水淡化,会直接导致当地产生大气污染,对水污染影响较小,B正确,A错误。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进行海水淡化耗用一定的能源,但不会直接导致能源枯竭,C错误。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进行海水淡化没有涉及对当地植被的破坏等,与水土流失关系不大,D错误。
8.为节约水资源,托雷斯海峡群岛的大型户外体育活动建议调整到( )
①清晨 ②午后 ③傍晚 ④夜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托雷斯海峡群岛地处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清晨和傍晚气温低,适合进行大型户外体育活动,且此时洒水所需水资源量少,就可以起到除尘和降温的作用,①③正确,A正确。午后气温高,蒸发旺盛,利用洒水降温,所需水资源较多,不符合题意,②错误,C、D错误。夜间,人们大都在休息,不宜进行大型户外体育活动,不符合题意,④错误,B错误。
9.(2022·河北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西走廊深居欧亚内陆腹地,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长期受蒙古高压控制,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春季干旱少雨且多风,夏季短暂炎热,冬季寒冷漫长。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不断地为该区域提供生态系统物品和服务,从而形成并维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物质基础。草地是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优势的生态系统,在时间尺度上对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判断区域生态系统处于改善或退化的主要途径。近现代以来,受一些因素的影响,河西走廊的草地荒漠化加剧。下图示意2009年河西走廊土地利用类型与荒漠化草地面积。
(1)从空间极值分布与荒漠化程度的角度,描述2009年河西走廊五市荒漠化草地的分布情况。
(2)研究表明,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年内随生长季节而发生变化。试分别指出其服务价值最大与最小的季节,并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 (1)空间极值分布:酒泉市的荒漠化草地面积分布最广,嘉峪关市荒漠化草地面积最少。荒漠化程度:(河西走廊五市)以中度和轻度荒漠化草地为主,尤其是酒泉市中度荒漠化草地面积远大于其他程度荒漠化草地。
(2)季节:服务价值最大为夏季,最小为冬季。解释:夏季(生态系统中)植被生长茂盛,处于生长期,释放的氧气较多,且生长速度快,可改善环境,涵养水源;冬季气候寒冷,(生态系统中)植被易遭受冻害,服务价值较低。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荒漠化草地分布面积最广的是酒泉市,最小的是嘉峪关市。从荒漠化程度的角度来看,河西走廊五市以中度和轻度荒漠化草地为主,重度、极重度荒漠化草地相对较少,尤其是酒泉市中度荒漠化草地面积远大于其他程度荒漠化草地。第(2)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季节性变化,需要联系植被的相关知识分析作答。夏季,气温高,降水多,生态系统中植被生长茂盛,处于植被的生长旺盛期,释放的氧气较多,光合作用强,生长速度快,植被功能显著,可改善大气环境,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冬季气候寒冷,降水减少,生态系统中植被易遭受冻害,植物大量枯萎,数量较少,服务价值较低。故其服务价值最大为夏季,最小为冬季。
[真题实战]
(2022·1月浙江卷)下表为我国某研究机构发布的农田、湿地、森林、草原四种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数值越大表示生态服务价值越高。完成1~2题。
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 ① ② ③ ④
调节气候 2.7 0.9 0.9 17.1
涵养水源 3.2 0.8 0.6 15.5
净化水中污染物 1.3 1.3 1.6 18.2
保护生物多样性 3.3 1.1 0.7 2.5
1.表中①至④依次是( )
A.农田 湿地 森林 草原
B.森林 农田 湿地 草原
C.森林 草原 农田 湿地
D.草原 湿地 森林 农田
答案 C
解析 农田、湿地、森林、草原四种生态系统中,农田农作物单一,维护生物多样性功能最差,根据表格数据可知③为农田;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净化水中污染物能力最强,④为湿地;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强于草原,故①为森林、②为草原,故选C。
2.湿地开发利用中,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最明显的是( )
A.休闲垂钓 B.滩涂观光
C.移植红树林 D.水稻田养蟹
答案 C
解析 休闲垂钓、滩涂观光、水稻田养蟹均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不符合题意;移植红树林会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失衡,生态价值下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