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2讲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2讲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1 21:0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2讲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基本方针:“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2.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
3.影响因素: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关,还与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照等资源的时空配置有关。
4.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1)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2)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3)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4)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增加粮食总产量
途径 我国现状
扩大耕地面积 1949年以前是实现粮食总产量的主要途径
目前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主要依靠增加人力、物质和技术投入
从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能力、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水平等各个环节挖掘潜力
2.保障粮食安全的调节手段
手段 主要目的 基本情况
跨区域调剂 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由“南粮北调”演变为“北粮南运”
国际贸易 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解决我国食用粮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9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是进口小麦;21世纪以来,主要是进口大豆
粮食储备 救荒、调节国内外粮食市场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等 我国的“统购统销”政策和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独具特色
三、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1.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2.粮食生产量目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3.保障耕地资源的主要对策
(1)耕地数量
(2)耕地质量
INCLUDEPICTURE"提升关键素能.tif" INCLUDEPICTURE "../../../2024版%20创新设计%20高考总复习%20地理%20新教材(配人教版)(鲁京琼……)/不用/提升关键素能.tif" \* MERGEFORMAT 关键素能一 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
【真题研析】
[例1] (2020·山东卷)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 000元。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农地杨树化” 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效益高 B.木材销路好
C.劳动投入少 D.种树有补贴
(2)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大开荒力度 B.增加木材进口
C.增加粮食进口 D.鼓励农地流转
第(1)题:
第(2)题: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地年轻人在自家耕地上栽种杨树之后外出务工,待杨树成材后出售,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这个过程中劳动投入少,还可以兼顾务工(且以务工为主),所以“农地杨树化”现象突出,并不是因为其生态效益高或是木材销路好,C正确,A、B错;材料中并无信息表明种树有补贴,D错。第(2)题,根据材料“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可知,“农地杨树化”使得耕地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应鼓励农地流转。一方面,当地农民可在耕地流转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实行农地流转,可减少耕地资源的浪费,D正确;当地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不足,部分耕地弃耕,因此才会出现“农地杨树化”的现象,并非当地耕地不足(所以无加大开荒力度的必要),也不是当地木材不足或粮食缺口。
【素能升华】
1.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
地区 类型 分布状况与耕地质量
南方地区 水田为主 集中了全国约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但也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
北方地区 旱地为主 分布着全国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也是我国新增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但新增耕地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
西北地区 灌溉农业 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绿洲
2.中国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1)耕地总量呈减少趋势
(2)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
(3)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3.我国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原因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耕地比重小 耕地比重仅是总土地面积的14%
耕地空间分布不均 东部多,西部少
中、低产田比重大 中、低产田占2/3左右
人为原因 人口数量大 人均耕地少
建设用地增加 耕地不断减少
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等
土壤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
生态退耕 退耕还林、还湖、还草、还沼等
【对点精练】
(2022·浙江二模)下图为1990~2015年我国新增耕地重心位置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2015年我国新增耕地面临的最为普遍的生态问题是(  )
①土壤酸化 ②盐碱化 ③荒漠化 ④红漠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1990~2015年我国新增耕地重心位置的变化呈现出由东向西转移,即由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向干旱、半干旱地区转移。这表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对新增耕地的贡献率较高,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耕,若灌溉不当,会造成土地盐碱化,②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会导致土地荒漠化,③符合题意,红漠化主要出现在南方红壤分布区,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990~2015年新增耕地重心的位置及其变化,直接反映出(  )
A.耕地资源数量北多南少
B.新增耕地主要来自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耕地质量较好
D.东部地区新增耕地相对较少
答案 D
解析 注意“新增耕地重心的位置及其变化”不是耕地重心的位置,所以不能直接反映耕地资源数量北多南少,A错;由上题可知,新增耕地主要来自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B错;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风沙活动较多,耕地质量不高,C错;新增耕地重心位置的变化呈现出由东向西转移,说明东部地区新增耕地相对较少,D正确。
关键素能二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真题研析】
[例2] (2022·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
为保障粮食安全,请提出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合理建议。
(1)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哪些方面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的产生?
答案 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解析 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主要原因是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较差,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够,因此应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提高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入手,如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从而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提高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从技术投入入手,如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政策手段抑制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素能升华】
1.中国耕地与粮食安全的保护措施
(1)中国耕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坚守耕地数量 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开展废弃土地复垦
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升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2)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
保障粮食数量 确保耕地数量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提高耕地质量 ①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等项目实施范围;②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
提高土地利用率 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
提高粮食单产 主要依靠增加人力、物力和技术投入,从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能力、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水平等各个环节,重点推广地理信息技术
其他政策 粮食储备、跨区调剂、加大扶持力度、国际贸易
保障粮食质量 提高耕地质量 减少工业、生活污染耕地土壤;减少耕地的化肥、农药残留;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改良土壤肥力
保障耕地生态安全 推广绿色安全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优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发展智慧农业;加强综合治理,改善环境安全
2.某国家粮食安全状况的分析方法
第一,从生产方面看,是否能生产足够的粮食,产量丰歉的年际波动是否会导致某些年份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粮食生产与消费在区域上是否均衡。
第二,在总量充足的情况下,是否有相应的措施来消除丰歉波动和区域供需不均衡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第三,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能否从国际市场稳定地进口粮食作为补充。
【对点精练】
(2022·潍坊二模)玉米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还是饲料的重要来源和许多工业品的原料。伴随着玉米产需变化,我国粮食政策也历经数次调整。下表示意2008~2022年我国玉米产业政策变化。据此完成3~4题。
时间 政策内容
2008年 启动临时收储政策(为保护种粮者利益,由国家收购)
2016年 取消临时收储政策,调减玉米非优势产区的玉米种植
2017年 提出适度发展粮食生产燃料乙醇
2020年 收紧玉米深加工项目审批,限制玉米燃料乙醇加工产能扩张
2022年 严格控制以玉米为燃料的乙醇加工
3.2008~2016年,我国玉米(  )
A.产需基本平衡 B.价格比较稳定
C.严重依赖进口 D.种植面积缩减
答案 B
解析 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就是对(部分大宗)农产品实施临时收购,以稳定农产品价格。通过启动或是取消临时收储政策能够稳定玉米的价格。故B对。产需情况、玉米进口情况、种植面积变化材料中未体现。
4.2022年,国家出台政策严格控制以玉米为燃料的乙醇加工,主要目的是(  )
A.避免乙醇浪费 B.缩减玉米种植面积
C.促进氢能发展 D.促进玉米产需平衡
答案 D
解析 2017年适度发展粮食生产燃料乙醇的主要目的是消化库存。而2020年开始限制玉米燃料乙醇加工产能扩张,2022年严格控制以玉米为燃料的乙醇加工,都是为了能够控制玉米的需求,促使玉米的生产与需求达到平衡,促进玉米产销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故选D。
5.(2022·淄博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豆富含油脂和蛋白,是榨取食用油和生产禽畜饲料的重要原料。随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大豆需求量增长迅猛,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国和进口国,因此大豆供应的稳定性已成为一个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下表示意2021年我国消费大豆的主要来源。
来源 国内 进口
巴西 美国 阿根廷 其他
占比(%) 16 54 22 6 2
(1)根据表中信息绘制2021年我国消费大豆来源构成饼状图,并说明我国大豆供应存在的主要风险。
(2)为保障我国大豆供应安全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 (1)如下图:
风险:高度依赖进口(或进口占比过高),进口来源高度集中;贸易摩擦等对大豆国际贸易影响较大(或自然灾害等使主产国大豆产量不稳定)。因此我国大豆供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多(高)。
(2)加大国内大豆研发技术投入(提高单产),提高自给率;同主产国合作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稳定的大豆供给(或生产);拓宽进口来源,实现大豆进口多元化(分散风险)。
解析 第(1)题,根据表中信息,制作出饼状图即可。按饼状图不难看出我国的大豆过度依赖进口,占了84%,进口来源集中于巴西和美国,已被他国的政策影响,发生摩擦,如对我国征收关税等,且巴西等国易发生自然灾害等,大豆的产量不稳定,对我国的大豆使用带来不稳定因素,风险较大。第(2)题,为保证我国的大豆供应安全,我国应该加大对国内大豆的研发技术投入,鼓励创新栽种技术,提高单产量,增加本国的自给自足的能力;同生产国巴西、美国等加大合作,使巴西等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大豆的稳定生产;开拓更多的进口来源,不过度依赖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分散风险的概率。
[模拟应考]
(2022·四川德阳三诊)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减少耕地占用,我国将粮、棉、油、蔬菜生产基地中农田基础设施完善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原则上实行永久性保护。黑龙江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面积为全国最大。全国超半数的永久基本农田分布于城市边缘区。据此完成1~3题。
1.黑龙江省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全国最大,主要原因是该省(  )
A.城市扩张快 B.土地条件优
C.水热条件好 D.粮食缺口大
答案 B
解析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城市扩张速度较慢,A错误;黑龙江省平原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小,黑土分布广,土壤肥沃,土地条件优越,B正确;黑龙江省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C错误;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输出省,粮食商品率较高,D错误。
2.除城市边缘区外,以下区域最可能布局永久基本农田的是(  )
A.城市核心区域 B.高速铁路沿线
C.国道省道沿线 D.丘陵缓坡地带
答案 C
解析 城市边缘区的农田有可能受城市扩张的影响被占用,所以城市边缘区有必要布局永久基本农田。城市核心区以建设用地为主,本就少有农田分布,没有必要布局永久基本农田,A错误;高速铁路沿线不适合城市建设,农田被占用的可能性较小,无需布局永久基本农田,B错误;国道、省道沿线,交通便利,城镇化速度较快,农田被占用的可能性大,布局永久基本农田意义重大,C正确;丘陵缓坡地带,不适合农业发展,无需布局永久基本农田,D错误。
3.永久基本农田设置会促使城市(  )
A.人口数量剧增 B.土地租金下降
C.交通拥堵缓解 D.土地利用集约
答案 D
解析 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永久基本农田的设置对其影响不大,A错误;永久基本农田设置后城市用地受到限制,可用土地数量变少,地租升高,B错误;交通拥堵情况主要受交通线路布局、居民出行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与永久基本农田无关,C错误;永久基本农田设置后,城市用地规模受到限制,对现有的可利用土地的利用率会提高,增强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D正确。
(2022·郑州三模)我国是世界主要的豆油消费国,每年大量进口大豆,却很少进口豆油。图1示意1996~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格局,图2示意主要大豆出口国出口至中国的市场份额。据此完成4~6题。
4.1996~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总量(  )
A.持续增加
B.依存度持续升高
C.市场集中度持续处于高水平
D.占世界市场份额持续增加
答案 C
解析 读图1可知,我国大豆进口量总体而言增加,但在2018年、2019年下降,故总量持续增加错误,A错误。表示依存度的虚线2001~2004年有波动,B错误。表示市场集中度的线位于图中其他线和立体柱的最上方,一直处于高水平,C正确。表示占世界市场份额的实线在1999年和2002年等几处下降,D错误。
5.甲国最有可能是(  )
A.英国 B.俄罗斯
C.印度 D.美国
答案 D
解析 分析图2可知,甲国、巴西、阿根廷成为我国大豆进口的主要国家,且在我国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多。结合我国大豆进口现状“我国大豆的主要进口国家有巴西、美国、阿根廷”可知,甲国为美国,D正确。
6.我国极少进口豆油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国内市场的需求量
B.提高国内大豆生产能力
C.保护本土大豆加工企业
D.减少国外出口贸易限制
答案 C
解析 读图1可知,我国大豆进口量多,总体增长,A、B错误。读图2可知,甲国、巴西、阿根廷成为我国大豆进口的主要国家,且在我国所占的市场份额增多,说明国外出口贸易限制对于大豆出口影响不大,D错误。进口大豆在国内进行加工,可以保护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发展,C正确。
(2022·威海二模)山东省是我国传统粮食生产和消费大省,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较大贡献。下图示意1995~2015年山东省粮食总产和单产的变化趋势。据此完成7~9题。
7.导致1997年和2002年粮食产量出现极值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农业政策调整 B.气象灾害影响
C.耕地面积减少 D.市场需求变化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1997年和2002年粮食的总产和单产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最有可能是当年受到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导致粮食减产,B正确。农业政策的调整、耕地面积的减少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影响到粮食的生产面积,但是不会影响到农业的单产。
8.下列关于山东省粮食生产分析正确的是(  )
A.粮食总产与单产成正比
B.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单一
C.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提高
D.粮食供给整体趋于好转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粮食总产和单产有时呈现正相关,有时呈现负相关,A错误;山东省是我国传统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大省,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均有种植,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比较多样,B错误;由材料无法得知山东省的人口总数,因此无法计算人均粮食占有量,C错误;由图可知,山东省的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因此粮食的供给情况整体趋于好转,D正确。
9.近年来,鲁西地区逐渐成为山东省粮食生产重心的主要原因是(  )
A.水资源丰富 B.交通便捷
C.生产成本低 D.市场需求量大
答案 C
解析 鲁西地区靠近内陆,水资源较为匮乏,A错误;鲁西地区靠近内陆,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B错误;鲁西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地租、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低,C正确;山东粮食生产的消费对象为全省乃至全国,不局限于鲁西本地市场,D错误。
(2022·石家庄二检)白都村隶属于贵州省剑河县,全村国土面积为1 241.22 hm2,2019年居住人口共计1 655人,耕地总面积为13.41 hm2。村内梯田以水稻种植为主,且为一年一熟制,近年来村内不同区域梯田存在程度不一的撂荒现象。下图示意不同耕作地形条件下的梯田资源结构和撂荒比例。据此完成10~12题。
10.白都村梯田基本特征是(  )
A.耕作面积大,细碎化明显
B.耕作面积小,耕地集中连片
C.耕作面积小,细碎化明显
D.耕作面积大,耕地集中连片
答案 C
解析 读图,地块数量占比中,占比数量较大的多为坡度相对较大的地区,且不同的耕作距离内具有一定的耕地数量占比,表明耕地并非集中分布,而是细碎化明显。故选C。
11.白都村不同耕作地形条件下(  )
A.梯田地块数量随耕作高差增加而增加
B.3 kmC.梯田撂荒率随耕作距离减小不断降低
D.15°<P≤20°处梯田撂荒率最大
答案 B
解析 随耕作高差增加,梯田地块数量呈减少趋势,A错。3 km12.解决白都村梯田撂荒问题的关键环节是(  )
①缩短梯田与公路距离 ②提升农田机械化水平
③扩大梯田耕作面积 ④完善梯田灌溉设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并非耕作距离越远其撂荒率越高,所以缩短梯田与公路距离不是解决梯田撂荒问题的关键,①错。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人口较少,作物一年一熟,劳动力有限,且多山区,水分难以保持,可以提升农田机械化水平,缓解劳动力紧张,同时完善梯田灌溉设施,保障梯田灌溉水源,减轻撂荒率,②④正确。该地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撂荒现象,不能再继续扩大梯田面积来进行缓解,③错。故选D。
13.(2022·广东惠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粮食安全是我国政府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大量中国企业自发参与全球海外耕地投资,东南亚地区已成为中国首要海外耕地投资区域。下图示意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海外耕地投资项目空间分布。
(1)描述中国海外耕地投资项目在东南亚的分布特征。
(2)指出中国企业投资海外耕地项目的有利条件。
(3)分析东南亚成为中国首要海外耕地投资区的原因。
(4)说明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对东南亚国家农业的有利影响。
答案 (1)广泛分布,但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在沿边(与中国交界)附近较集中。
(2)国家政策支持;企业资金充足;国内对农产品(粮食)市场需求大。
(3)东南亚紧邻中国,位置相近;水热充足,农业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后备土地较多;经济相对落后,地租及劳动力成本低。
(4)促进其耕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带来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等。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海外耕地投资项目在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上的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和马来群岛上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分布,可见分布广泛,但分布不均,在中南半岛上的项目多于马来群岛,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在缅甸和老挝的北部分布较多,多集中在与中国交界的沿边附近。第(2)题,由材料可知,我国企业到海外投资耕地项目有国家政策支持;中国经济发展较快,企业资金充足;中国人口众多,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人均耕地不足,国内对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市场需求大。第(3)题,缅甸、老挝、越南是我国的陆上邻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是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地理位置相近;东南亚国家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全年都可种植水稻,四季均可收获,农业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缅甸是东南亚国土面积第二大国,当前可耕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比为18%,而周边国家如泰国可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为39%,越南为32%,缅甸可待开发的耕地面积巨大。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地租及劳动力成本低。第(4)题,中国海外耕地投资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耕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中国海外耕地投资企业为了方便运输等,帮助当地修缮交通;为了保障农业稳产高产,修建农业水利设施等,促进了东南亚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中国农业生产技术较高,为东南亚国家带来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等。
[真题实战]
(2020·江苏卷)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
A.华北平原 B.东北区
C.西南区 D.东南沿海区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东北地区1996年、2006年、2016年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不断提高,说明东北地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B正确。华北地区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先升高后降低,A错误。西南和东南沿海两个地区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均为持续降低,C、D错误。
2.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经营规模 D.机械化水平
答案 B
解析 蒙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水资源缺乏,制约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B正确。
3.(2022·6月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中南半岛主要稻米生产国2001~2020年稻米产量和单产年均变化统计图。
(1)2001~2020年,图中国家稻米产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简析其原因。
(2)从耕地资源的角度,说明图中国家稻米生产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
答案 (1)增加 主要是单产提高,部分国家播种面积增加。
(2)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占用;加大技术投入,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到东南亚各国其稻米产量年均变化增长率均大于0,说明各国粮食产量均增加。原因:图中数据可以看到东亚各国粮食的单产增长率均大于0,各国粮食的单产普遍提高,受单产提高影响粮食总产量上升;同时随粮食需求不断上升,东南亚部分国家耕地面积扩大,耕地增多,使粮食总产量上升。第(2)题,启示:我国山地高原众多,平原面积狭小,受人口增多、城市面积扩大等影响,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故要控制城市面积,防止其任意扩大,要切实保护耕地,严格管控非农用地的比重;从东南亚粮食产量上升的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由于单产提高,粮食总产量明显上升,我国应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大对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恢复土壤肥力,提升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土地污染,提高耕地的品质,平整土地资源,扩大土地耕种面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