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6讲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6讲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1 21:0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6讲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全球气候变化
(1)变化趋势: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以变暖为突出特征。
(2)温室效应原理
(3)变暖的原因——人为碳排放
2.碳循环
(1)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
(2)碳循环过程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2.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存空间的丧失。
(2)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
(3)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
(4)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三、应对气候变化
1.各国采取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行动,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
2.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
3.协商解决各国对减排、适应与经济发展诉求的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机制。
关键素能一 碳排放、碳减排与全球气候变暖
【真题研析】
[例1] (2022·广东卷)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发展迅速,2019年快递总量超过635亿件,快递包装以纸箱和塑料袋为主。不同的快递包装方式产生的碳排放不同,不同的运输方式碳排放各异。下图示意某研究得出的我国城际间(500 km以上)快型、慢型两种不同快递运输模式下,单件快递耗时、碳排放与运输距离之间的关系。
比较图中两种快递运输模式碳排放差异。如果你从广东寄快递到北京,从有利于碳减排的角度,应采取哪些具体做法?
答案 差异:相同距离下,快型模式较慢型模式碳排放高;随距离增加,二者碳排放差距增大。
做法:根据缓急程度,选择适当快递类型;可寄慢件的不寄快件;尽量选择简易、轻便包装;采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装材料。
解析 据图可知,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快型模式碳排放高,慢型模式碳排放低;快型、慢型两种不同快递运输模式下,随距离增加,二者碳排放差距增大,快型远大于慢型。由于快型的碳排放量远大于慢型,所以要根据缓急程度,选择适当的快递类型,可寄慢件的不寄快件,尽量选择慢型和简易、轻便包装,采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装材料,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碳排放,减少资源的浪费。
【素能升华】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太阳辐射的变化、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地球正处于温暖的间冰期等。
(2)人为原因:碳排放增多,温室效应增强,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
(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碳减排
【对点精练】
(2022·山东新泰二模)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冻土、植被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或减弱。下图示意北冰洋永久性海冰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全球气候变暖到一定程度温室效应会减弱,其依据是(  )
A.冰川面积缩小,太阳辐射减弱
B.高纬植被增加,二氧化碳减少
C.高纬冻土减少,地面反射增强
D.海平面上升,大气水汽增加
答案 B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高纬热量条件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会减弱,B正确;冰川面积缩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温室效应增强,A错误;高纬冻土减少,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水汽增加,水汽不是温室气体,D错误。
2.北冰洋的斯瓦尔巴群岛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物数量和种类少,生长缓慢
B.科考站建立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C.人口密集造成大量土地被占用
D.砍伐森林导致动物栖息地减少
答案 A
解析 从该群岛气候、生物数量和种类及生长速度、岛屿面积等角度分析作答,该岛屿纬度高,气温低,生存环境恶劣,热量低,生物生长速度慢;岛屿面积小,生物数量、种类少,相对封闭,A正确;科考站建立,注重环境保护,污染较轻,B错误。故选A。
3.(2023·江西重点校联盟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选用本土蔬菜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某商家推出的蔬菜社区团购,主要立足于非本土蔬菜。下图示意蔬菜社区团购一般流程。
与本土蔬菜相比,分析蔬菜社区团购导致碳排放增加的原因。
答案 运输距离长,冷藏要求高,需要使用包装材料,导致能耗增加,碳排放增加。
解析 蔬菜社区团购导致碳排放增加的原因主要从运输与包装的角度来分析。从运输的角度来说,蔬菜社区团购运输距离较长。从包装的角度来说,由于蔬菜社区团购运输距离长,因此冷藏保鲜的要求高,所以需要使用包装材料导致能耗增加,引起碳排放增加。
关键素能二 碳达峰、碳中和、碳交易与国际合作
【真题研析】
[例2] (2021·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际氢能示范区是北京大兴区和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共建项目,旨在建设氢能产业创新中心,探索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公交、环卫等服务领域的应用。
材料二 新能源的广泛使用是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途径,海南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示范新标杆,对生态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关于现代产业体系,《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生态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等壮大先进制造业”。
简述大兴氢能示范区的创建对海南自由贸易港产业发展的启示。
答案 围绕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充分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特的政策优势,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引进高科技人才和技术;建立产业示范园区;发展先进制造业,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解析 读材料二“新能源的广泛使用是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途径”可知,围绕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由材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生态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等壮大先进制造业”可知,充分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特的政策优势,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引进高科技人才和技术;由材料“海南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示范新标杆,对生态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可知,建立产业示范园区,同时发展先进制造业,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素能升华】
1.碳达峰、碳中和
(1)基本概念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
碳中和: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
(2)影响
(3)应对措施
角度 具体措施
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转型 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提升能源的使用率 提升工艺、更新设备等方式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现有排放
加大碳的吸收固定 提升植被覆盖率,吸收CO2;工业固碳,资源化利用CO2
碳交易 二氧化碳额度进入市场,成为可以交易的商品
2.碳交易与国际合作
(1)碳交易:指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统称,即把二氧化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2)主要交易机制
类型 内涵
清洁发展机制 允许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从而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联合履行机制 指发达国家之间通过项目级合作,其所实现的减排单位,可以转让给另一发达国家,但是同时必须在转让方的“分配数量”配额上减扣相应的额度
排放交易机制 允许企业在碳排放交易规定的排放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可以用这些减少的碳排放量,使用或交易企业内部以及国内外的能源
【对点精练】
(2022·北京海淀一模)碳排放权交易指把二氧化碳排放权视为商品,企业间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排放交换,从而达到控制排放总量的目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于2021年2月1日起实施。下图为碳排放交易原理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若图中甲、乙两企业均为钢铁厂,且获得等量碳排放配额,以下推断最可能正确的是(  )
A.企业甲能源使用效率高
B.企业乙占地面积更小
C.企业甲碳排放总量更大
D.企业乙交通运输量更少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若图中甲、乙两企业均为钢铁厂,且获得等量碳排放配额,企业甲向企业乙出售配额,说明企业甲碳排放量少,能源使用效率高,A正确,C错误;企业乙应是生产部门,碳排放量大,占地面积要大,B错误;企业乙的交通运输量更大,D错误。
5.该办法的实施可促进我国(  )
A.轻工业企业生产规模下降
B.高科技企业空间集聚增强
C.重工业技术研发投入增加
D.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减弱
答案 C
解析 通过该办法的实施,可促进我国轻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提高,因为轻工业碳排放量小,A错误;高科技企业本身碳排放量就少,受其影响较小,B错误;重工业需要研究减少碳排放的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因此技术研发投入会增加,C正确;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增强,D错误。
6.(2022·湖北荆州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气候变化给人类造成了巨大威胁。2020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明确提出将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排放量等于碳吸收量。这是我国首次在国际社会上提出“碳中和”的承诺。2019年我国碳排放约112亿吨(不含土地利用和林业部门碳汇),其中能源活动相关的碳排放约98亿吨(占比约87%)。下图为我国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例图。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有效减排措施。
答案 增加清洁能源发电比例,减少火力发电比重;关停低效率高排放电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煤炭利用技术,利用广泛的低碳技术,提高减排能力;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减少碳排放;加强政府部门对能源行业的监管,实施碳排放权交易。
解析 从碳排放较少的清洁能源角度,合理增加清洁能源发电比例,减少火力发电比重,减少火力发电的碳排放;对于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关停低效率高排放电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从能源的利用角度,提高煤炭利用技术,利用广泛的低碳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碳减排能力,节约能源,减少因浪费能源而产生的碳排放;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减少碳排放;从政府工作角度,加强政府部门对能源行业的监管,实施碳排放权交易。
[模拟应考]
(2022·青岛一检)土地的利用方式变化会引起“碳源”和“碳汇”的变化。下表示意2000~2010年鄱阳湖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单位:104 t)。据此完成1~3题。
年份/年 2000 2005 2010
耕地 44.05 43.53 43.1
林地 -27.75 -28.24 -28.19
草地 -0.16 -0.15 -0.13
水域 -10.58 -10.65 -10.78
建设用地 426.31 752.89 1 190.41
未利用地 -0.03 -0.03 -0.03
碳排放总量 431.85 757.35 1 194.37
碳源与碳汇的比值 12.21 20.39 31.52
1.鄱阳湖区“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建设用地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鄱阳湖区林地的碳排放量值为负值最大,即林地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最多,因此“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量都为正值,是主要的碳源区,A、D错误,B正确;草地的碳排量值仅为-0.16~-0.13,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较少,不是主要的碳汇区,C错误。
2.2000~2010年,鄱阳湖地区碳排放量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A.促使气候增暖 B.增加土壤肥力
C.提升生态安全 D.改善人居环境
答案 A
解析 读表可知,2000~2010年,鄱阳湖地区碳排放总量增加很多,碳源与碳汇的比值也增加较多,因此促使气候增暖,A正确;与增加土壤肥力无关,B错误;降低生态安全,C错误;与改善人居环境关系不大,D错误。
3.为实现鄱阳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合理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
B.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
C.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D.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
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耕地面积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增加耕地面积不利于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A错误;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和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与土地利用方式无关,B、C错误;湖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建设用地,因此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有利于低碳可持续发展,D正确。
(2022·河北省上学期期末)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排放的二氧化碳被各种方式抵消)。完成4~5题。
4.下列产业部门的转型升级,对碳达峰影响最大的是(  )
A.采掘业 B.制造业
C.零售业 D.金融业
答案 B
解析 制造业是指工业时代利用资源,按照市场要求,通过生产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占比高。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影响,B正确。
5.下列措施有利于我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是(  )
①加快区域一体化建设 ②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③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 ④降低能耗,减缓经济增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碳中和,即排放的二氧化碳被各种方式抵消,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明显,清洁能源开发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③正确,区域一体化建设不能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①错误,降低能耗能减轻碳排放,但减缓经济增长的说法明显错误,④错误。故选C。
(2022·湖北11校第二次联考)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各种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粮食从种植—运输—加工—餐桌,每个环节都会带来CO2排放(下图)。据此回答6~8题。
6.农作物种植环节CO2的排放主要来自(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C.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 D.绿色植物的腐烂发酵
答案 C
解析 农作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超过了呼吸作用和部分作物腐烂所产生的CO2量,农作物腐烂产生CO2量也应属于后面的储运环节,关键是农作物种植所需要农药、化肥主要来自矿物能源。第7题,禽畜呼吸和排放对体内废气以及排便等都会产生大量CO2,禽畜生长消耗粮食饲料、禽畜养殖消耗矿物能源都属于农作物种植环节,不是直接原因,禽畜养殖不一定破坏植被。
7.禽畜养殖环节CO2排放量大的主要直接原因是(  )
A.禽畜生长消耗的粮食饲料多
B.禽畜生理活动排放的CO2多
C.禽畜养殖对植被的破坏严重
D.禽畜养殖消耗的矿物能源多
答案 B
解析 禽畜呼吸和排放对体内废气以及排便等都会产生大量CO2,禽畜生长消耗粮食饲料、禽畜养殖消耗矿物能源都属于农作物种植环节,不是直接原因,禽畜养殖不一定破坏植被。
8.走碳中和之路要从身边做起,下列行为属于低碳饮食的是(  )
①尽量节约粮食 ②多吃进口食品 ③多吃本地生鲜 ④尽量多吃素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节约粮食可以减少各个环节CO2的排放;多吃进口食品可增加运输环节CO2的排放;多吃本地生鲜可减少运输、烹饪等环节CO2的排放;尽量多吃素食可减少禽畜养殖环节CO2的排放。
(2022·合肥三模)“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全球变暗”,即地球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特别是我国有关专家长期以来对气溶胶的研究,更进一步说明气溶胶形成一定浓度后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能量,而使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逐渐减少。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可能引起全球变暗的多种因素中,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
A.太阳辐射能力减弱
B.使用矿物燃料等排放出大量微粒物
C.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
D.飞机飞行产生的飞行云迹
答案 B
解析 太阳处于衰老时期,太阳辐射可能会减弱;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会削弱太阳辐射,但这二者是自然原因,A、C错误;全球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微粒物,造成大气透明度下降,大气削弱作用增强,B正确;飞机飞行产生的飞行云迹影响范围较小,影响较小,D错误。
10.全球变暗可能产生的后果还无定论,但下列可能产生的后果最不可信的是(  )
A.全球蒸发量增加 B.农作物产量变化不大
C.葡萄甜度升高 D.全球气温仍将上升
答案 C
解析 全球变暗且伴随有全球变暖,“气溶胶形成一定浓度后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能量”,全球气温可能上升,全球蒸发量会增加。“全球变暖”与“全球变暗”相伴随,二者变化幅度较小,农作物产量变化小。“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逐渐减少”,光照不足,可能会使葡萄甜度降低,C符合题意;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气溶胶形成一定浓度后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能量”,因此全球气温可能仍将上升。
(2022·潍坊二模)碳排放增多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推动碳减排政策措施落实到区县一级是中国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下图示意2000~2017年中国县域人均碳排放量及不同地区县域碳排放总量占比变化。据此完成11~12题。
11.2006~2017年,东部地区县域碳排总量占比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减少 B.经济发展放缓
C.生态环境修复 D.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 D
解析 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是碳排放的主要途径,2006~2017年东部地区县域碳排放总量占比由44%降到40%,说明高耗能产业比例下降,结合东部实际情况,可知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D正确;另外根据西部由28%上升到34%,说明西部地区吸引高耗能产业转入;此期间,东部地区人口呈缓慢正增长,人口以迁入为主,人口数量应该增加,A错;东部地区处在产业结构升级阶段,经济快速发展,B错;碳排放主要取决于高耗能产业,生态环境修复可以提高碳汇,C错。
12.影响2015年我国县域人均碳排放量增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B.国家政策
C.科技发展 D.人口增长
答案 B
解析 2015年人均碳排放量增速出现下降趋势,碳排放增速下降与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与经济水平、人口增长没有必然的联系,A、D错;科技进步确实可以减少碳排放速率,但2016~2017年再次呈上升趋势,说明科技并未发展到控制碳低排放的水平,C错;2015年国家发改委出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政策力度大,鼓励绿色低碳,鼓励企业碳交易,减少碳排放,最符合题意,B对。
13.(2022·南昌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向世界郑重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即2030年起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逐步下降。为降低单位GDP碳排放量,国家积极实施技术创新、能源变革和经济调整三大减排战略。下图是我国2020~2025年碳排放量变化统计图。
(1)推测2020~2025年我国碳排放总量上升的原因。
(2)分别说明三大减排战略对降低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积极意义。
答案 (1)经济规模扩大,化石燃料消耗增加。
(2)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变革:降低化石燃料消费比重;经济调整:压缩高能耗产业(提高高技术产业比重)。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2020~2025年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单位GDP能耗降低,但碳排放总量仍在上升,因此原因是经济规模扩大,化石燃料消耗增加。第(2)题,根据材料“国家积极实施技术创新、能源变革和经济调整三大减排战略”可知,国家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通过能源变革,积极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化石燃料消费比重,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经济调整:压缩高能耗产业,提高高技术产业比重,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真题实战]
(2021·湖北卷)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量大,降低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是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下图示意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表现为(  )
A.东西差异大于南北差异
B.东高西低
C.南北变化大于东西变化
D.北高南低
答案 C
解析 读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图可知,北部有高强度,南部有低强度,而东部以中低强度为主,西部只有新疆为高强度,因此总体碳排放强度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A错误,C正确;总体看东低西高,B错误;内蒙古东北地区有高强度,但南方贵州广西一带为中高强度,因此总体并不是北高南低,D错误。
2.影响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能源消费结构 ②国内生产总值 ③能源利用技术 ④地区人口总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高强度主要分布在北方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①正确;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低,因此碳排放强度高,③正确;与国内生产总值、地区人口总量关系不大,②④错误。故B正确。
3.为实现我国碳减排目标,下列区域差异化减排措施合理的是(  )
①东部地区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②西部地区加强环境监管,合理推进产业布局
③北方地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逐步降低高消耗、高排放产业比例
④南方地区大力开发太阳能,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利用技术水平高,因此应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碳排放量,①正确;西部地区由于煤炭等资源开采和加工,环境污染大,应加强环境监管,合理推进产业布局,减少碳排放量,②正确;北方地区以煤炭消费为主,应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增加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北方重工业发达,应逐步降低高消耗、高排放产业比例,③正确;南方地区阴雨天气多,但降水量大,应大力开发水能,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④错误。故A正确。
4.(2022·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
(1)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请说明理由。
(2)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提出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
答案 (1)与长白山相比,该地纬度更低,四季常绿,固碳总量更大;水热条件更好,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
(2)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等。
解析 第(1)题,与长白山相比,该地属于热带山地雨林地区,水热条件更好,植被生长条件更优,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从而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因此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第(2)题,森林的固碳能力取决于森林的数量和质量,从数量来看,当地应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从而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从质量来看,应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使得森林生长更加旺盛,从而提升森林固碳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