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9讲 中国热点区域之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9讲 中国热点区域之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1 21:1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9讲 中国热点区域
第1课时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热点区域1 北方地区
一、认知区域重要地理事物
1.经纬网定位:观察图中40°N、50°N、110°E、120°E、130°E线穿过的主要地区。
2.熟悉重要的地理事物
(1)地形及地形区:A六盘山,B三江平原,C山东丘陵;D太行山。
(2)主要河流:E黑龙江;是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的界河;G鸭绿江,H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两国的界河。
(3)主要矿产地:①鞍山铁矿,②鹤岗煤矿,③大同煤矿,④招远金矿,⑤中原油田,⑥胜利油田。
(4)主要铁路线:a京哈线,b京沪线,c陇海线,d大秦线。
(5)工业基地、工业中心和城市:
甲辽中南工业基地,乙京津唐工业基地。
工业中心:m沈阳,n西安。
二、北方地区区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要素 特征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温低于0__℃,夏季气温高于20__℃,四季气温变化分明。最冷月出现在1月,最热月在7月。全年降水量少,而且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夏季
地形 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也有高原和山地,地势整体西高东低
水文 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大;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
2.人文地理特征
要素 特征
人口 人口数量多,约占全国的40%(面积占20%),平均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东北相对稀疏,华北最为密集
产业 工业:东北重工业基地、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农业:华北黄土地主要是冬小麦、棉花、花生;东北黑土地主要是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水稻
交通 东北有全国最稠密的铁路网;华北铁路以北京为中心,向全国辐射;运煤专线多;高速铁路、公路发展快
【素能升华】
1.综合分析北方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人对地”的角度提出治理措施
(1)东北平原
问题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
黑土流失 长期不合理的垦殖、开荒、伐林 退耕还林、还牧,营造防护林,土壤培肥
湿地破坏
(2)华北平原——旱涝、盐碱、风沙
问题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
春旱 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 修水库;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
夏涝 降水集中;地势低平;水土流失,河流中下游河床抬高 修水库蓄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固堤防、开挖入海新河道
盐碱 低洼地积水,排水不畅;旱涝不均;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酸性物质中和;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使土壤脱盐;改良土壤
风沙 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冬季风强烈;土壤沙化严重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2.从“地对人”角度分析北方地区地理条件对生产的影响
(1)北方地区地理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东北平原 ①地形平坦,土地资源面积广阔,黑土肥沃;②夏季日照长,热量充足;③纬度较高,冬季积雪厚,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④河流众多,水源充足;⑤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 ①东北地区全年生长期短,总热量相对不足,农作物的熟制只能达到一年一熟;②受寒潮影响大;③开发过程中,容易破坏草原和沼泽,导致生态恶化
华北平原 ①多数地方属于暖温带,热量条件较丰富,雨热同期,水热配合较好,光照资源充足,降水集中;②地形平坦,土地资源丰富 ①降水不充沛,灌溉水源不足,集中于7、8月份;②容易引起春旱,春季多大风和沙尘天气,以及低温冻害;③地势低洼地区容易产生盐碱地
黄土高原 ①位于暖温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②黄土由较细的粉砂颗粒组成,便于耕作;③黄土含有氮、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 ①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稀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严重;③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2)辽中南地区地理条件对其重工业发展的影响
①资源条件:东北地区各类矿产丰富,发展重工业的资源、能源条件优越;
②工业基础:辽中南地区工业开发早,工业基础好;
③交通条件:东北地区有着完整的铁路系统,海运便利;
④劳动力条件:劳动力充足,劳动力素质较高;
⑤农业基础:东北平原广阔,耕种便利,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农业基础。
【对点精练】
(2021·海南卷,7~8)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马蹄形山弯中的小山村,村前是开阔而肥沃的土地,村后是群山峻岭。平山有“北方的鱼米之乡”之称。据县志记载,平山“北岳控其东,太行踞其西……,右襟冶水,左带滹沱,万山峨峨,百川浩浩。”下图为西柏坡区位图。据此完成1~2题。
1.西柏坡所在区域(  )
A.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
B.位于黄土高原
C.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
D.河流汛期在五六月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中位置可知,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太行山以东,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A错误。太行山以东为华北平原,B错误。华北平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C正确。华北的汛期应出现在7、8月份,D错误。故选C。
2.平山形成“北方的鱼米之乡”的主要地理要素是(  )
A.地形、河流 B.技术、降水
C.土壤、植被 D.水文、习俗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提到:平山“北岳控其东,太行踞其西……,右襟冶水,左带滹沱,万山峨峨,百川浩浩。”结合图中位置可知,平山位于太行山东侧河流冲积扇平原,地势平缓,土壤肥沃,靠近河流,水源充足,适宜农耕,成为“北方的鱼米之乡”,A正确。平山成为“北方的鱼米之乡”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与技术、习俗关系较小,B、D错误。植被对“鱼米之乡”的形成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A。
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该地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河流落差大,应该筑坝蓄水,开发水能资源
B.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恢复该地区生态的有效方法之一
C.热量不足是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D.由于不合理灌溉,导致盐碱地广布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图示区域为黄土高原的汾河流域。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恢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的有效方法之一。故选B项。
4.下列表述与该区域有关的是(  )
①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 ②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③化石能源丰富 ④图中河流含沙量较大 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受益地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答案 C
解析 该地区为黄土高原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①正确。该地位于秦岭以北地区,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②错误。该地煤矿资源丰富,③正确。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④正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输往华北地区,⑤错误。故选C项。
热点区域2 南方地区
一、认知区域重要地理事物
1.经纬网定位:观察图中北回归线、105°E、115°E、120°E线穿过的主要地形区。
2.熟悉重要的地理事物
(1)地形及地形区
A秦岭山脉,是我国南北方的界线;B武夷山脉,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E南岭山脉是湖南省和广东省的界山;C四川盆地,其内部的成都平原,因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D长江中下游平原。
(2)有色金属矿
代码 ① ② ③ ④
所在省区 江西 云南 广西 湖南
矿产种类 钨矿 锡矿 铝 锑矿
矿产地 大余 个旧 平果 锡矿山
(3)工业基地及水电站
工业基地:甲沪宁杭工业基地,乙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甲工业基地能源紧张,为解决其能源不足,从三峡输入水电,从塔里木盆地输入天然气。水电站:a三峡,b葛洲坝,c二滩,核电站:d秦山,e大亚湾。
(4)商品粮、棉基地
①商品粮基地:F江汉平原,G鄱阳湖平原。
②商品棉基地:H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二、南方地区区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气候 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地形 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水文 河湖众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最为集中;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水能丰富(中下游),航运价值高(中下游)
2.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 人口稠密,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
产业 工业:长江中下游地带发展综合性工业,南部发展外向型工业农业:种植业以水田农业为主,亚热带、热带林果业、淡水养殖业发达
交通 内陆以铁路为主,内河航运发达
3.台湾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
地理现象 成因
多火山、地震 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的边界附近
森林树种丰富,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 地跨热带和亚热带,降水丰富;山地的垂直差异显著
西海岸盛产海盐 西海岸有广阔的淤泥质海滩;地处台湾山脉的背风地带,气流下沉,蒸发旺盛
位于台湾东北部的火烧寮是我国降水最丰富的地方 火烧寮处于山地的迎风坡(台湾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多地形雨
水能资源丰富 台湾东部为地势巍峨的台湾山脉,西部有较广阔的平原,河流多自东向西流入台湾海峡,落差大,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
【素能升华】
1.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地区 地理特征
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气候温暖、土壤肥沃,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种植业区和淡水鱼产区,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主要农产品有水稻、棉花、油菜籽、桑蚕和多种淡水鱼等
四川盆地 又称紫色盆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为全国重要的稻谷、油菜籽、桑蚕、甘蔗、柑橘产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东南丘陵 包括江南丘陵、两广丘陵和浙闽丘陵三部分。江南丘陵地区红壤分布广泛,红壤酸性大,缺乏有机物质,是一种低产土壤。两广丘陵地区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盛产香蕉、柑橘、菠萝等。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台湾岛的南部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如橡胶、剑麻等
云贵高原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多地下暗河,地表水缺乏;为南方地区的重要林区,在高原上的“坝子”地区可发展种植业
横断山区 纬度较低,地形崎岖,高差大。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受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2.分析南方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1)南方低山丘陵
问题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 自然因素: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较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人为因素:能源缺乏,乱砍滥伐,强取耕地和薪柴,植被破坏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
红壤贫瘠 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多,营养物质流失多 增施熟石灰、有机肥改良土壤酸性;增施沙子,降低黏度;种植耐酸性的茶树、马尾松等,防止土壤流失
(2)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
问题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
洪涝 地势低平;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围湖造田 上游地区建设防护林保持水土;中下游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退耕还湖
水污染 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健全法规;进行综合治理
【对点精练】
(2020·海南卷,6~7)稻城县位于四川省西部,属于大香格里拉旅游核心区。稻城亚丁机场(海拔4 411米,下图)的兴建为旅客进出提供了便利的通道。据此完成5~6题。
5.稻城人口稀少,在此兴建机场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质和地貌 B.人口和经济
C.气象和水文 D.资源和文化
答案 D
解析 稻城是香格里拉旅游的核心区,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及藏文化可形成良好的吸引力,建设机场,可提高通行效率,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故答案选D。
6.符合川西地区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描述是(  )
①阳光明媚,酥油哈达迎客 ②四季如春,寺庙钟声回落 ③山高谷深,青稞美酒飘香 ④山川形胜,马头琴声悠扬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川西多为高原高山及峡谷地形(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晴朗天气,主要的民族是藏族,酥油茶、青稞酒、哈达为藏族特色;四季如春是昆明地区;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乐器,故答案选A。
读甲、乙两图,完成7~8题。


7.甲、乙两地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与乙地相比,甲地发展工业的突出优势是(  )
A.煤、铁等矿产分布集中
B.多港湾,海上运输便利
C.邻近港澳,很多地方是“侨乡”
D.高等院校众多,科技智力资源丰富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得,图甲是珠江三角洲,图乙是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很多地方是侨乡,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故选C项。
8.关于乙图A城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交会
B.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港口
C.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城市
D.拥有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区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A是上海市,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交会;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的港口;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区位于北京,故选D项。
(2023·广西柳州诊断)榆树是适应性很强的落叶乔木,常作为荒漠、荒山、沙地、滨海盐碱地的造林树种。榆树的年生长期是从展叶始日到叶黄始日之间的时段。下图为东北地区榆树展叶始日、叶黄始日的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榆树展叶始日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
A.东早西迟 B.南早北迟
C.南部丘陵最早 D.山地早、平原迟
答案 B
解析 由图中等值线数值,可看出该地榆树展叶始日大致由南向北推迟,故B正确。同时南部大致由西向东推迟,北部中间早、东西两侧较迟,即平原早于山区,其中北部山区最晚。
2.比较甲、乙两地榆树年生长期的长短及影响因素是(  )
A.甲长于乙 降水 B.甲长于乙 地形
C.甲短于乙 气温 D.甲短于乙 光照
答案 C
解析 由“榆树的年生长期是从展叶始日到叶黄始日之间的时段”,结合图中等值线数值,可判断榆树年生长期甲地比乙地短,可排除A、B两项。图示甲地纬度较乙地高,甲地位于山地北麓、冬季风的迎风坡,气温低,故C正确;在生长期内,甲地纬度较高而昼长长,光照时间长于乙地。
3.影响5月7日展叶等始日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答案 B
解析 图示5月7日展叶等始日线弯曲,主要是因为该地区为小兴安岭,海拔高,气温低,展叶开始日期较迟,故B正确。
(经典真题)读图,完成4~5题。
4.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5.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答案 4.A 5.C
解析 由图示信息可判断,甲城市大致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乙城市大致位于我国东部黄淮平原一带。两地纬度大致相当,但由于秦岭阻挡,冬季风对甲城市影响较小,故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7月份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根据图示信息,两地均温大小不易判定。
(2023·江西宜春市月考)唐朝初期,荆江与洞庭湖常年处于“湖高江低,江不入湖”的状态。古籍记载青草湖“北连洞庭,南接潇湘,东纳汨罗之水;水泛与洞庭为一,水涸则此湖先干,青草生焉”,由此得名青草湖。此外,青草湖每年也都会出现“青草难觅”的自然现象。下图为唐初期洞庭湖及青草湖流域图。据此完成6~8题。
6.唐朝初期,导致洞庭湖区“江不入湖”的原因可能是(  )
A.荆江径流量减小 B.洞庭湖区陆地沉降
C.荆江径流量增大 D.洞庭湖区泥沙淤积
答案 D
解析 唐朝初期,洞庭湖区常年“江不入湖”,即洞庭湖水位常年略高于荆江水位,由于湖区泥沙淤积抬高湖底,湖泊水位升高,从而导致“江不入湖”,D正确。
7.青草湖每年出现“青草难觅”自然现象的季节最可能是(  )
A.春夏季节 B.夏秋季节
C.秋冬季节 D.冬春季节
答案 B
解析 青草湖仅在湖水干涸时,湖盆处才有草类生长,因青草湖位于长江流域,受夏季风影响,夏秋季水位高,汛期湖水淹没湖盆,此时“青草难觅”,B正确。
8.与洞庭湖相比,青草湖(  )
A.湖水更浅 B.水位更低
C.盐度更高 D.流域面积更大
答案 A
解析 青草湖与洞庭湖进入枯水期时,青草湖“先干”,说明水位下降时,青草湖湖盆更早出露地表,湖水更浅;青草湖湖水与洞庭湖相连通,且青草湖湖水汇入洞庭湖,流域面积小于洞庭湖且汛期水位略高于洞庭湖;两湖泊均为外流湖,湖泊水体交换通畅,湖水盐度基本一致,A正确。
9.(2023·四川成都七中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部分蔬菜品种都不耐严寒和夏季的高温多雨,这种习性与各地气候条件结合,形成了蔬菜生产和供应的季节性“淡季”。上海7~9月是蔬菜供应的“夏淡”,12月~次年4月为“冬淡”。为确保蔬菜供应,上海与海南、云南等省共建了蔬菜外延基地。下图为三地间蔬菜流向示意图。
“本地菜”多利用天然条件“露地种植”,通常“客菜”在六七成熟时采摘,“本地菜”可以做到九成熟采摘。特别是低碳食品类(指生产、运输和消费环节中,耗能低,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的食品)蔬菜不仅得到政策的支持,而且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1)分析上海冬季气候条件对蔬菜露地种植的不利影响。
(2)冬季,海南岛有“天然温室”之称,是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蔬菜供应基地;夏季,海口、三亚每天要从云南调入上百吨蔬菜。试解释6~9月为海南岛蔬菜淡季的原因。
(3)夏季,云南中东部高原有南方“天然凉棚”之称,种植的蔬菜7~10月上市。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该地区夏季能够收获优质喜凉蔬菜的原因。
(4)结合材料说明上海大力发展“露地种植蔬菜”的必要性。
答案 (1)冬季降水少,易遭受干旱,不利于蔬菜生长;冬季气温低,多大风(变化大),蔬菜生长慢,产量低;冬季常受强冷空气侵袭,导致蔬菜冻害,严重减产。
(2)此时海南气温高,病虫害多发等,种菜风险大;多暴雨,有台风过境,田间易积水,蔬菜易涝;昼夜温差较小,栽培蔬菜质量差,产量低。
(3)地处高原(海拔高),夏季温凉,适合喜凉蔬菜生长;春夏播种,昼夜温差大,蔬菜生长期长;光照充足,病虫害少,蔬菜品质好。
(4)(与外地输入菜相比)本地菜减少了运输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是更低碳的食品;本地露地种植蔬菜九成熟采摘,积累的营养物质更多,口感更好;本地露地种植蔬菜更适应上海本地自然条件,不需要投入额外的生产设施、能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