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课件(共5份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课件(共5份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3 12:49:36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知识点1 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
概念: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其轨迹叫公转轨道,地球公转轨道面叫黄道面
自西向东
自北极上空看:
自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
逆时针
公转轨道
方向:
地球公转
自北极上空看:
自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
逆时针
方向:
地球公转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真正周期)
公转轨道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太阳直射点
回归运动周期)
周期
地球公转
角速度:约 /日
线速度:约 Km/s

30
速度
地球公转
近日点和远日点
近日点:地球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
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远日点:地球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远的点
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快
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图
中心
太阳
远日点
近日点
7月初
1月初

速度较快
速度较慢
逐渐变慢
逐渐变快
逐渐变慢
逐渐变快
近日点和远日点
近日点和远日点
近日点和远日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公 转
太阳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
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
恒星年:
365日
6时9分10秒
回归年:
365日5时
48分46秒
平均角速度:
约59′/日
平均线速度:
约30Km/秒
近日点较快,
远日点较慢
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四季的更替
4、五带的划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共19张PPT)
知识点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地球公转
概念: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其轨迹叫公转轨道,地球公转轨道面叫黄道面
66°34′
23°26′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 34′;
黄赤交角:
= 回归线度数
= 90°-极圈度数
= 经线与晨昏线的最大夹角
= 90°-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
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
“一轴”指地轴;
“两面”指黄道
平面和赤道平面;
“三角度”
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 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 34′;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
一轴两面三角度:
黄赤交角
①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
②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 26′;
③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①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②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
三个基本不变:
两个变:
黄赤交角
①黄赤交角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度数
②地轴与黄道面交角度数等于南北极圈度数
黄赤交角 增大 减小
热带
温带
寒带
增大
减小
减小
增大
增大
减小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五带变化规律: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由于地球公转,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随时在变化,因此,加上黄赤交角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点也在变化
太阳直射点
N
S
直射点
地平面
太 阳 光
定义: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在地球表面上的点
位置:它是过地心作太阳光线的平行线,这 条平行
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即为太阳直射点
A
B
C
D
A处的节气是春分,日期是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在赤道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规律——(北半球)
春分:
A
B
C
D
B处的节气是夏至,日期是6月22 日前后
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
夏至: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规律——(北半球)
A
B
C
D
C处的节气是秋分,日期是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在赤道
秋分: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规律——(北半球)
A
B
C
D
D处的节气是冬至,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冬至: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规律——(北半球)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规律——(北半球)
12月22日前后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近日点
(1月初)
远日点
(7月初)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规律——(北半球)
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次年春分日(次年3月21日前后)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夏半年
冬半年
周期:
赤道一年有两次直射,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日 期
太阳直射的半球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
春分日~
夏至日


夏至日~
秋分日


秋分日~
冬至日


冬至日~
春分日


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南半球
由南向北
由北向南
由北向南
由南向北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共13张PPT)
知识点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
简称太阳高度。
取值范围是0°—90°
日出日落,太阳高度为0°
日出到正午,太阳高度增大
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
正午到日落,太阳高度减小
地表某地正午时刻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称为正午太阳高度,用“H”表示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
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从太阳直射点(90°)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距离太阳在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距离越远,太阳高度角越小
空间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 一年中最大;南半球最小
季节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大;北半球最小
季节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
春,秋分日: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大,两极最小
季节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
H=90°-两点纬度差(所求点和太阳直射点相隔纬度数)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正午太阳高度
(1)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同在南半球或北半球,两点间纬度差为较大纬度减去较小纬度
(2)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分别属于南北两个不同半球,两点间纬度差为两点纬度之和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1.确定地方时: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地方时是12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2.确定房屋朝向: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
H
L
α
三号教学楼
综合楼


4.楼间距问题:纬度越低楼距越小,纬度越高
楼距越大。L≥Hcota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α
水箱
集热板



β
楼顶
β
=90°-α
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倾角=两点纬度差
5.太阳能热水器角度问题: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地面夹角同正午太阳高度互余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共20张PPT)
知识点4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表面上某一点(同一纬度)的昼长或夜长因季节的不同而不同;或者在某一季节,地球上的不同地点(不同纬度)的昼长或夜长存在差异。
昼夜长短的变化成因是地球公转。黄赤交角不变,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晨昏线与经线夹角发生改变,使得同一纬线圈上昼弧和夜弧长短发生改变。
含义:
原因:
昼弧和夜弧
昼弧大于夜弧则昼长夜短
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昼弧小于夜弧则昼短夜长
昼弧指在昼半球里各纬线圈弧长
夜弧指在夜半球里各纬线圈弧长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昼弧均大于夜弧,
各地是昼长夜短,
南半球则是昼短夜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
空间分布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昼弧均大于夜弧,
各地是昼长夜短,
北半球则是昼短夜长
空间分布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变长,夜长变短
太阳直射点南移,南半球各纬度昼长变长,夜长变短
时间分布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为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此日以后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相反,赤道上昼夜等长。
夏至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为一年中的最大值。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现象。此日以后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半球相反,赤道上昼夜等长。
冬至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等长。
春分
秋分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南昼越长,
南极出现极昼,
北极出现极夜。
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
太阳越向南走,南半球昼越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
极点俯视
S
N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出现极昼,
南极出现极夜。
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
太阳越向北走,北半球昼越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
极点俯视
N
S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同一纬度地区随季节的变化
昼夜等长 昼渐长,昼 >夜 昼最长
春分 夏至
冬至 秋分
昼最短 昼渐短,昼<夜 昼夜等长
昼渐长
昼短于夜
昼长于夜昼渐短
昼夜长短的变化
日期 直射点 位置 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北半球 夏至日
北半球 冬至日
春分日 秋分日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赤道
昼最长
夜最短
昼最短
夜最长
昼夜
等长
昼最短
夜最长
昼最长
夜最短
昼夜
等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
昼夜
等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
日期 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春分日至 秋分日 (北半球下半年)
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北半球冬半年)
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
纬度越高
昼越长
昼<夜
纬度越高
昼越短
昼<夜
纬度越高
昼越短
昼>夜
纬度越高
昼越长
北极周围极昼
南极周围极夜
北极周围极夜
南极周围极昼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和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X2=(日落时间-12)X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X2=(24-日落时间)X2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昼长
日落时间=12+昼长/2=日出+昼长
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地区同一天昼长之和为24小时
昼夜长短计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共5张PPT)
知识点5 四季的更替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天文四季:
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春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白昼越长、获得热量就越多,反之越少.因此四季的形成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含义:
3、4、5月为春季



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


球相反
四季的更替
气候四季: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春秋是冬夏过度季节
天文四季:
五带的划分
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形成了五带。包括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己1总纪教肩

2世有
W,27GG⊙
21世纪载言
山山山.
奇冰表金审楼夜也
普通高中教科书
2019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普通高中教斗书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使得太阳辐射出现了空间分异。不同
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地递减,也就形成了五带。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将全球划分为五带,包括热带、南温
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如下图所示:
北寒带
一、北极圈
有极昼极夜
无直射阳光
北温带
北回归线
有直射阳光
热带
无极昼极夜
南回归线不
南温带
无直射阳光
南极圈--
有极昼极夜
南寒带
D总结
拓展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