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课型需要设置,可自行决定】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所以,它突破了以往教学方法唯智主义的框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是统编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的第2课时,讲解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并将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本课的目标设为:“通过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毛泽东与朱德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等基本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分别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和“工农武装割据”,各子目之间是因果关系,南昌起义推动着秋收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促进井冈山的会师,井冈山的会师有利于根据地的不断壮大,为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战略阵地。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所授的对象是初二学生。经过小学的学习以及语文课中《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学习,学生对毛泽东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之前又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两课,对时代背景已有了相当的认识。但是由于本节课属于思想文化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并与现实密切结合,以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1.知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相关史实;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内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能够运用图文史料,梳理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进程,能够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感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2.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国革命道路。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文字材料 多媒体 实物(稻草、小红旗等)(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板书设计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一、南昌站(南昌起义)二、武汉站(八七会议)三、长沙站(秋收起义)四、吉安站(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五、龙岩站(古田会议)六、赣州站(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师: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地图,手上拿了一面小红旗,大家觉得老师今天想做什么呢?2. 师:很好,老师今天不仅仅自己想当一回导游,也想让同学们体验一回当导游、游客的滋味。让我们以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为依托,一起来参加一次“历史研学”的红色旅游吧。 1. 生:(预设)老师想当一回导游。2.生:好! 通过展示局部地图,引起学生的注意,融合历史与地理学科。采取“历史研学”红色旅游的教学形式,新颖有趣,激发学生疑惑:是一次什么样的“历史研学”旅游呢?以达到激趣、凝神的效果。
一、南昌起义 1. 师:首先,第一站我们来到“英雄城”——江西省南昌市,现在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碑”和“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展示】(1)图片:南昌八一起义纪念碑和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图片,南昌起义的地图,《南昌起义》油画。(2)材料:起义后怎样行动?中共中央早有决定:部队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求得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次北伐。——金冲及《周恩来传》2. 师:起义军已经占领了南昌,为什么随后又撤出南昌,南下广东?大家根据材料思考后回答。3. 师:思考南昌起义给中国革命的启示是什么?4.师:既然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那中国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在接下来的研学之旅中,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1.阅读教科书第75—76页,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分析材料,思考中国共产党撤出南昌,南下广东的原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扮演“小导游”。2. 生:(预设)敌人从四面八方来包围南昌,敌强我弱,不撤离必然导致全军覆没。南下准备夺取广州,重建革命根据地,争取外援,然后再进行北伐。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照搬苏俄革命经验,通过城市武装起义,以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呈现南昌起义地图,培养学生识图能力。进行情景教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扮演“小导游”讲述“南昌起义”的相关历史知识,深化对历史的认识。
二、八七会议 师:我们从南昌出发,来到第二站“江城”——湖北省武汉市,参观武汉汉口的“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展示】《八七会议》油画及“八七会议”纪念馆图片。 阅读教科书第76页,归纳八七会议的时间和内容。参与教学活动,扮演“小导游”。 呈现“八七会议”的旧址图片与油画,引起学生注意,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扮演“小导游”讲述“八七会议”的相关历史知识,深化对历史的认识。
三、秋收起义 1. 师:下面,我们从武汉出发,到达红色研学之旅的第三站“星城”——湖南省长沙市,参观长沙市浏阳市的“秋收起义纪念园”。【展示】图片:“秋收起义向井冈山进军”地图,《秋收起义》油画2.师:秋收起义的失败让中国革命处在了十字路口,如何才能找到一条通向最终胜利的革命道路呢?3. 师:那他们选择向哪里进军呢?4.师:选择井冈山的原因主要是,井冈山附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地势易守难攻、群众基础较好、革命觉悟高、物资资源丰富等。 1. 阅读教科书第76页,总结秋收起义的相关内容,思考“秋收起义后中国革命道路作何选择”的问题。参与教学活动,扮演历史“小导游”。2. 生:放弃攻打大城市,进军山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3. 生:井冈山。 呈现秋收起义的旧址,增强了历史课堂的历史感。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扮演“小导游”讲述“秋收起义”的相关历史知识,深化对历史的认识
四、三湾改编与井冈山会师 1.师:接下来,毛泽东率领武装力量进军井冈山,途中经过江西省永新县,在这里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军队改编——“三湾改编”。【展示】图片:“三湾改编纪念馆”图片、《三湾改编》油画。2. 师:现在我们到了红色研学之旅的第四站——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主要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示】图片:“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图片,“红米饭”和“南瓜汤”的图片,《向井冈山进军》、《井冈山会师》和《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油画。3.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有着什么样的理论与实践呢?4. 师:大家请看这首《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歌曲。歌词“红米饭”、“南瓜汤”好理解,那“金丝被”该怎么理解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实物进行展示,大家看“金丝被”其实就是用稻草编织而成的被子。 可见当时他们的生活比较艰苦,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酝酿了一种伟大的精神——“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指“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和继承的。 1.阅读教科书第77页“相关史事”,结合课件,了解三湾改编的具体情况。2. 阅读教科书第76-77页,梳理井冈山会师的相关内容。3.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利用教科书“相关史事”的辅助内容,拓展学生视野,补充井冈山会师的相关内容。引入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关图片,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能够激发兴趣,深刻领悟“井冈山精神”的要旨,利于学生学习与继承。
五、古田会议 师:随着革命形式的发展、革命队伍的不断壮大,加上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部队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整训,因此,容易滋生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等非无产阶级思想。那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又是如何化解这一难题呢?我们接下来到达红色研学之旅的第五战“金山银水”——福建省龙岩市,参观“古田会议纪念馆”,来寻找答案吧。【展示】图片:古田会议旧址图片,《古田会议》油画,《习近平参观古田会议会址》图片。 阅读教科书第78页,了解古田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参与教学活动,扮演历史“小导游”。 通过《古田会议》油画学生能够感知古田会议的重要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扮演“小导游”讲述“古田会议”的相关历史知识,深化对历史的认识。
六、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师:我们即将到达本次红色研学旅游的终点站,“红都”——江西省赣州市,参观“叶坪革命旧址”。【展示】图片:叶坪革命旧址图片,红井景区图片和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图片。2. 师:结合“红井”图片,请一位学生扮演小导游,给我们分享“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红色故事。 1.阅读教科书第79页,了解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和影响。2. 生: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学生讲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红色故事,落实思想教育,发挥学生主动性,增添课堂活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通过一次“历史研学”的红色旅游,学习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暴动。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过程中,逐渐将革命的重心放在偏僻的农村,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道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今天中国依然在路上,而且中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接近伟大复兴的民族之梦。但是,这条复兴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井冈山精神便是给予我们每个人奋斗的精神之一。【作业】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查找相关资料,设计一张假期“历史研学”红色旅游路线图。 完成课后作业。 本课的教学主题由革命时期的“井冈山道路”上升为今天中国的“复兴之路”,于润物细无声中升华主题、落实家国情怀教育。通过红色旅游路线图,梳理所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
教学反思
本文创设“历史研学”的红色旅游情境,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存在二者相割离,或者衔接不够自然。因此,一方面要注意教学语言的逻辑与衔接,梳理好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本次课堂上,笔者利用了小红旗、南瓜、稻草等实物营造了课堂氛围,让学生扮演“小导游”,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近几年,在现实生活中会举办较多的党史宣传教育活动,这是一个较好的契机,可将党史教育或红色教育融入历史教学中,让历史课堂更有深度和价值。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