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狼牙山五壮士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狼牙山五壮士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08:4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3 课时 狼牙山五壮士 助学案
学习任务(三 ):登上革命故事演讲台
课时目标: 1.会写日“寇、副”等14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 2.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4.读中感悟壮士们英勇顽强、毫不畏惧和舍生取义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 2.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领悟课文点面结合的写法,并能运用此方法写一个场景。
活动一:我心中的革命英雄
一、(一)激趣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在这期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节课让我们走近五位英雄人物——《狼牙山五壮士》。(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助读资料 1.首先让我们走近作者:沈重(1915——1986) 原名沈绍初,浙江吴兴县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同年参加革命。1939年到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晋察冀通讯社科长,特派员,新华社冀晋支社副社长等职,抗战中作为《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主要在冀西游击区参加部队和地方的军事活动,因此,他的通讯报告作品大多是武装斗争的题材。 2.再走进历史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杀光、烧光、抢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英勇不屈的中华民族经历了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把侵略者赶出国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期间,无数的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尊严,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颂歌。 1941年9月25日,日军纠集三四千人的兵力,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地区。当时在这一地区隐蔽着我们的许多干部和三四万群众。由于我主力部队转移到敌后去了,所以防守狼牙山的八路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这个连就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 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领略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吧! (三)谁能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被称为“壮士”? (预设:为国捐躯的人,心雄胆壮的人,义气豪壮而勇敢的人……) (四)检查预习情况 (五)课文都预习好了吗?告诉老师你读了几遍?可用手指示意告诉老师。那么生字词你们也一定掌握的不错吧。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开火车读) (六)关于生字词同学们掌握的不错,有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狼牙山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些地方?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活动二:感悟壮士那份情
一、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精神。 按学习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课文在叙述时对五位英雄的称呼有战士改为壮士,那么这称呼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3.五壮士 的“壮”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画下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汇报句式: 我认为五壮士的“壮”表现在 (课文中的语句),这句话中的 (关键词),写出了 (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全班交流汇报。 汇报预设: 1.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侧重神态描写) (从“斩钉截铁”“走”感受到作为班长的马宝玉,在生死抉择面前那种坚决果断,毫不犹豫。从“热血沸腾”“紧跟”体会到战士们对于班长所做决定的认同,以及舍生取义的决心。这也体现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随机解决疑问:他们为什么要走上绝路?(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 小结:选择绝路,选得“壮”。 2.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侧重动作和语言描写) (从“抢前一步”“夺过”体会到班长马宝玉当机立断,身手敏捷,有勇有谋;从“猛地举起”“砸”感受到他的果敢勇毅和对敌人的强烈仇恨。) 小结:用石头砸,砸得“壮”。 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仇恨?教师补充日军犯下滔天罪行的图片和资料。 指导学生朗读。 3.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从描写马宝玉动作的词语中, 体会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誓死杀敌的决心。从这里可以看出班长要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 4.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通过对五壮士神情的描写,写出了五壮士因为成功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而感到欣慰和自豪。这也是“壮”的表现。) 5.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从五壮士的动作、语言描写中,体会到他们为国捐躯的“壮”。读时,要读出壮烈豪迈的语气。) 三、聚焦重点段,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1.课文第二段既关注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这是运用了点面结合的的写法,既描写七连六班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情形,又通过对五位战士的神态、动作等描写,更加深刻地写出了他们对敌人的愤怒及仇恨。) 2.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段落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 第四段和第六段:段落开头几句描写五位壮士的举动,紧接着对班长马宝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既有动作描写,又有语言描写。 这两段同样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有“点”——班长马宝玉,又有“面”——五位壮士。不管是“点”还是“面”,都通过对人物细致的描写,呈现出五位壮士对敌人的仇恨及伟大的献身精神、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崇高品质 3.小结:同学们,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就构成了场面。在场面描写中,“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具体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概括性描写的结合。在这里人物群体描写叫“面”的描写,每位战士的描写叫“点”的描写,这就是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在“点”的描写中,作者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品质。(随机板书)
活动三:这样读才有效
1941年,“狼牙山五壮士”接到“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做出跳崖的英勇壮举。同一时期,1937年,也有“八百壮士”接到了一项任务,他们就是谢晋元率领的五二四团,奉命死守“四行仓库”。 一、阅读《八百壮士守四行》。出示片段:谢晋元率“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壮举,深深感动了上海市民。……她心里立刻起了一个念头:一定要在那楼顶上飘扬起一面我们中国的旗帜。(选自《八百壮士守四行(节选)》) 二、找出文章中运用点面结合写法的相关段落。(14页,数万名群众向壮士们致敬的场面。) 三、提问:这个场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作者着重刻画了谁?(女童子军—杨惠敏) 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预设:数万名群众是“面”的描写,杨惠敏是“点”的描写。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心理来写具体,这样写既体现了群众对八百壮士行为的支持,也写出了杨惠敏对祖国的热爱。
板书设计:狼牙山五壮士 人物群体(面) 场面 点面结合 每位战士(点) (动作 神态 语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