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考法训练:水循环过程
典例剖析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这一段话说明参与水循环的圈层有( )
①水圈②岩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吕氏春秋》)这段文字主要涉及( )
A.水循环的②、④和⑤环节 B.静态水资源的更新过程
C.水循环的①和⑥环节 D.全球水量不均衡原理
【答案】1.D 2.A
【解析】1.“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说明有水圈参与。①符合;“融化后渗入地下”说明有岩石圈参与,②符合;“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说明有生物圈参与。③符合;“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说明有大气圈参与,④符合;综上,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读图分析,①是海水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④是地表径流,⑤是地下径流,⑥是海洋上的降水。“云气西行”是指水汽输送,“水泉东流”是指地表径流,“上不竭,下不满是指地下径流。因此这段文字主要涉及②④⑤环节。A正确,C错误;水循环中水资源是动态的,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全球水量不均衡原理,D错误,故选A。
考点分析
一、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因素
①影响蒸发(可能蒸发量)的因素
光照、气温、风速、湿度、坡度、裸露的水域表面积(供水条件)
②影响下渗的因素
③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风(风带、季风、台风等)、距海远近、地形
④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年降水量、流域面积、植被(湿地)、地质条件(土壤质地)、蒸发、坡度、人类活动(具体如下表)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不利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蒸腾作用减弱,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考法训练
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图1所示。图2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1获取淡水过程中,取水管模拟的水循环的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径流
2.读图1和图2,下列关于该取水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2~6时
B.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14~18时后
C.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太阳辐射
D.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散失
读“水循环略图”,完成3~4题。
3.图中水循环环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一水汽输送 B.②一下渗
C.⑤一海水蒸发 D.⑥一降水
4.城市中渗水砖的大量铺设,导致( )
A.①减少 B.②增加 C.③减少 D.④增加
“屋顶花园”是指在屋顶以绿化的形式建设花园。读“屋顶花园”结构示意图,完成5~6题。
5.一个城市若大规模建设“屋顶花园”,将会( )
A.减小风速,增加灰霾天气的出现频率
B.增加承重,缩短房屋的寿命
C.截留雨水,缓解城市的内涝问题
D.增大空气湿度,使城市雾日增多
6.依据水循环原理,下列不适宜大规模建设“屋顶花园”的城市是( )
A.深圳 B.温州 C.大连 D.酒泉
野外进行登岛求生训练、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下面左图所示,右图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左图获取淡水过程中,末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径流
8.当出,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 )
A.日出前后 B.中午前后 C.日落前后 D.午夜前后
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读“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完成9~10题。
9.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A.水汽输送 B.降水 C.植物蒸腾 D.下渗
10.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可以( )
①减少内涝发生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提高江河水位 ④加剧热岛效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图为某河流径流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①径流、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河网调蓄
B.①蒸发蒸腾、②河网调蓄、③地表调蓄、④径流
C.①河网调蓄、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径流
D.①蒸发蒸腾、②地表调蓄、③河网调蓄、④径流
12.近年来,图中河流含沙量变小,最可能原因是( )
A.修建水库 B.植被覆盖率下降
C.降水强度增大 D.上游河道采砂
近年来,北京市在一些人行道改造过程中,采用透水砖代替釉面砖、水泥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可呼吸地面”。结合下图完成13-14题。
13.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
14.铺设“可呼吸地面”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①有利于大气降水下渗,形成地下水②防止路面结冰影响通行③美化环境,减弱噪声④增加城市地面和空气的湿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5-17题。
15.修建水库后( )
①河流径流量增加②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③降水量季节变化增加④旱涝灾害的发生几率减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可调节河流径流量变化以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措施还有( )
①植树造林②人工降雨③疏浚河道④退耕还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下列自然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因素诱发的是( )
①滑坡、泥石流②洪涝③火山喷发④台风⑤地震⑥寒潮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8-19题。
18.甲线路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地下径流 B.地表径流 C.水汽输送 D.下渗
19.关于乙工程对水循环和河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水量增加 B.上游含沙量变小 C.地下径流增加 D.蒸发减弱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洞庭湖位置图。
材料二 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化图。
(1)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
(2)据材料二,说出洞庭湖湖面降水的日变化规律,并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其原因。
(3)分析洞庭湖面积减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D 2.D3.C 4.D5.C6.D7.C 8.B9.D 10.A11.D12.A13.B 14.D15.D 16.B 17.B18.B 19.C
20.(1)海陆间循环。太平洋海面蒸发的水汽,随东南季风被输送到该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长江,最后流回太平洋。
(2)夜晚降水量大于白天。原因:夜晚湖面气温高于陆地,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白天湖面气温低于陆地,空气下沉,降水少。
(3)①湖泊调蓄水量能力减弱(或湖泊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减弱),洪涝(旱涝)灾害频繁;②湖泊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下降(水污染加剧);③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减小,调节气候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