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考法训练:喀斯特地貌
典例剖析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断层( )
A.形成后一直在活动 B.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
C.导致现代河谷下切 D.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
【答案】1.A 2.D
【解析】1.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基础是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读图可知,四处河谷中只有①河谷有可溶性的石灰岩,其他三处河谷的岩石都是不可溶蚀的,所以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①,故选A。
2.读图分析,图中断层切断了石灰岩和页岩,没有再切断后来形成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之后没有一直活动,A错误;断层没有切穿花岗岩,但是花岗岩侵入了断层,说明断层形成的时间比花岗岩早,B错误;现代河谷下切是由于断层形成之后该地区地壳整体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C错误;侵蚀面覆盖在断层之上,断层没有切穿侵蚀面,说明断层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D正确。故选D。
考点分析
一、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
1.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
2.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3.水体成分及溶蚀力: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数量越多,水的溶蚀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4. 水体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二、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及成因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面两个表所示:
类型 形态 景观特征 形成
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 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洼地 底部平坦,重要的农耕区 溶沟进一步发展形成
峰林 常呈锥状耸立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构成峰丛、峰林
峰丛
孤峰 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
残丘 由峰林演变而成
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溶洞) 溶洞呈层状分布 溶蚀(溶洞)淀积(石钟乳、石笋、石柱)
类型 形态 成因
地面喀斯 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溶水洞
地下喀斯 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石钟乳、石笋、石柱 淀积
考法训练
下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 (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板块张裂 D.流水侵蚀
2.该地地表可能发育的地貌有 ( )
①洼地 ②峰林 ③石幔 ④石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天坑是四周岩壁陡直、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 m的大型塌陷漏斗,其发育在特定的岩溶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环境下,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景观。下图示意天坑形成与演化过程。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天坑发育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岩层断裂发育
②石灰岩层厚度小
③岩层产状平缓
④地下河水位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天坑的形成归结为流水对塌陷堆积物的 ( )
A.冲蚀作用 B.溶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读石灰岩塌陷型天坑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5~6题。
5.塌陷型天坑形成的主导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风化作用
6.图示地貌景观所属的地貌类型多见于我国的某地形区,该地形区是( )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内蒙古高原
在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经常可以看到碳酸钙的“钙华梯田”。读某地“钙华梯田”景观图,完成7~8题。
7.组成“钙华梯田”的岩石类型是( )
A.石灰岩 B.岩浆岩 C.大理岩 D.变质岩
8.形成“钙华梯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
C.冰川沉积 D.海浪沉积
如图为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一处地貌,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石林的形成原因是 ( )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变质作用
1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
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中含有化石
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岩石具有可溶性
12.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
C.流水的化学堆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据此回答13-14题。
13.图中溶洞的形成原因是 ( )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 D.流水堆积作用
14.图中石柱的形成原因是 ( )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流水的化学堆积作用
下图为“某地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①地貌为( )
A.峰林 B.石柱 C.落水洞 D.溶蚀洼地
16.图中石钟乳、石笋等地貌形成的过程是( )
A.由流水溶蚀而成 B.由碳酸钙淀积而成
C.由流水搬运而成 D.由地面塌陷而成
鸡冠洞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是一处大型溶洞,长达5600m,上下分五层,落差138m。此类洞穴在北方少见,被誉为“北国第一洞府”。自1992年开始开发,新辟进出洞口,铺设洞内道路,安装照明彩灯,修建牌楼房舍。2012年1月9日,鸡冠洞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下图为洞内景点“定海神针”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此类洞穴在北方少见,是因为北方( )
①气候较为寒冷干燥 ②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 ③多为深层地下水 ④石灰岩分布极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8.“定海神针”是鸡冠洞中最小的一根石柱,其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溶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堆积
“中国天眼”是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它建于贵州平塘县大窝的喀斯特洼坑中。2017年10月,“中国天眼”首次发现新脉冲星。大窝凼就像一个天然的“巨碗”,刚好盛起望远镜如30个足球场面积大的巨型反射面。上图为FAST景观图,下图为喀斯特洼坑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质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19-21题。
19.“大窝凼”附近的岩石类型是( )
A.石灰岩 B.花岗岩
C.砂岩 D.页岩
20.“中国天眼”选址大窝凼的主要原因有( )
①光照较好,空气稀薄②地形独特,建设工程量小
③人烟稀少,电磁波干扰小④喀斯特地貌,储水条件良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1.大窝凼喀斯特洼坑形成的地质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
A.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 D.④①③②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读下面两幅喀斯特景观图。
(1)左图中所示的是喀斯特溶蚀地貌类型中的____,右图中天窗主要是流水____(侵蚀、沉积)作用下形成。
(2)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十分广泛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有大量的____岩,并且气温____,降水总量____,具备了适宜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3)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远,其地表破碎,地形崎岖,____不便;但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____。
1.D 2.A3.A 4.C5.C6.A7.A8.B9.C10.C11.D12.C13.C14.D15.A16.B17.A18.D19.A20.B21.B
22.(1) 峰林 侵蚀
(2)石灰 较高 大
(3)交通 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