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考法训练:海岸地貌
典例剖析
恐龙探海景观(下左图)位于大连市金石滩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内,周边的海岸线具有独特的山形地貌、奇绝的礁石形态、丰富的岩层古生物化石。右图为海坛岛某处海岸地貌剖面图,③地分布有较多沙丘。据此完成1-3题。
1.左图中示意“恐龙探海”景观进一步演化,向陆一侧可能演变为右图中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目前规模仍在不断扩大的地貌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海坛岛③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A.海浪沉积和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和海浪沉积
C.海浪侵蚀和海浪沉积 D.海浪侵蚀和风力沉积
【答案】1.A 2.D 3.A
【解析】1.读图根据所学,图中显示的海岸地貌,①是海蚀崖,②是海蚀洞穴,③是海滩,④是海蚀柱。图中“恐龙探海”景观属于海蚀拱桥,当它进一步演化,应该是拱桥桥面受长期风化会坍塌掉落,向陆一侧可能演变为海蚀崖,即右图的①,A正确。故选A。
2.随着海浪冲刷侵蚀和风化作用加剧,④海蚀柱可以会倒塌,规模缩小;②海蚀洞穴会扩大,①海蚀崖下部会坍塌掉落而变小;而随着海蚀洞穴扩大、海蚀崖坍塌以及海浪堆积作用影响,③处堆积物会因此增多。综上所述,②③规模扩大,D正确。故选D。
3.由于海坛岛③处分布有较多沙丘,因此可能是当地岩石风化后变成碎屑物质,进而形成沙粒物质,这样在海浪和风的作用下,经过搬运沉积最张形成③地沙丘。A正确,排除BCD。故选A。
考点分析
典型海岸地貌及其特征
类型 形成过程 典型景观 景观图 地貌特点
海蚀 地貌 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等 海蚀崖 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 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台面上基岩裸露或覆盖有很薄的沙砾和淤泥层
海蚀穴 海浪冲蚀海滨陆地形成的槽形凹穴,断续沿海岸线分布
海蚀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似拱桥
海积 地貌 海浪携带的泥沙、贝类等物质堆积在近岸的浅水带里,形成海滩、沙坝、贝壳堤等 海滩 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沙坝 与海岸略成平行的长条状堆积体。未露出水面的称“水下沙坝”;出露水面的称“岸外沙坝”;完全露出水面的称“海岸沙堤”
考法训练
送别角(CapeFarewell)是位于40°30'S,172°41'E的一处似象鼻山造型的岩礁,这里是新西兰南岛的最北端。下图示意送别角地貌景观。据此完成1-3题。
1.送别角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条件是
A.岩石硬度较大 B.层理构造显著
C.断裂构造发育 D.以花岗岩为主
2.塑造送别角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 B.物理风化
C.冻融风化 D.海浪侵蚀
3.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送别角地貌可能演变为
A.海蚀崖、海蚀柱 B.海滩、滩涂
C.渴湖、海积阶地 D.沙坝、沙嘴
我国西沙群岛位于中国南海中建盆地北部西沙隆起区,大多数岛屿为生物礁砂岛。研究表明,在海水和季风的共同影响下,海滩沙、沿岸沙丘与植物相互作用不断促使砂岛扩张和增高,下图示意七连屿海滩沙—沿岸沙丘—植被—砂岛形成演变模式。据此完成4-6题。
4.初始砂岛至中期砂岛阶段,沿岸沙丘多分布在砂岛的( )
①西北部②西南部③东北部④东南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沿岸沙丘在地势较高处有粒径较大的生物骨骼碎屑混杂其中是由于( )
A.风力堆积 B.生物堆积 C.流水堆积 D.海水堆积
6.在砂岛的形成过程中,有关植被演变及其作用的判断错误的是( )
A.沿岸沙丘捕获并保护植物种子发育形成簇状植被
B.植被根系固定沙丘,大幅减弱风力对沙丘的侵蚀
C.植被能耗散风暴潮能量,协助沙丘持续增高增大
D.随着砂岛扩大,植被由岛屿中心向岛屿外部扩张
7.下图为台湾岛东北海岸“野柳地质公园”有一块形似“金钱豹”的岩石,在2011年4月勘查时,发现“豹头”掉在地上。该地貌类型为( )
A.风蚀地貌 B.海岸地貌
C.流水地貌 D.雅丹地貌
下图为新西兰南岛西南局部沿海简图及该地某峡湾景观图。读图,完成8-9题。
8.形成图示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9.下列地貌景观与图示地貌景观成因最相近的是( )
A.福建沿海的断崖 B.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C.宜昌附近的长江峡谷 D.沙漠中的风蚀蘑菇石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0-12题
10.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11.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12.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下图“蓝窗”是地中海中马耳他戈佐岛最为著名的景点,位于悬崖的尽头,是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透过拱门,游人可以看到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但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完成13-14题。
13.“蓝窗”的形成过程中( )
A.海水沉积起主导作用 B.风力侵蚀起主导作用
C.海水侵蚀起主导作用 D.流水侵蚀起主导作用
14.下列地貌与“蓝窗”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风蚀柱 B.海蚀崖 C.沙滩 D.石笋
下图为我国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①地貌为( )
A.海蚀柱 B.海蚀平台 C.海蚀崖 D.沙堤
16.①②两地貌景观分别属于( )
A.海积地貌、河流地貌 B.海蚀地貌、海积地貌
C.风蚀地貌、海积地貌 D.河流地貌、海蚀地貌
野柳地质公园位于台湾省新北市万里区,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女王头”是野柳地质公园的象征。完成17-18题。
17.“女王头”地貌为( )
A.海岸地貌 B.风成地貌
C.流水地貌 D.雅丹地貌
18.形成“女王头”地貌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海浪侵蚀
C.风力侵蚀 D.海浪堆积
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下图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据此完成19-21题。
19.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20.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
A.呈上升趋势 B.基本稳定
C.呈下降趋势 D.反复升降
21.如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 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 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岸按物质组成成分可划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泥质海岸等。基岩海岸是由岩石组成的海岸,岩体直面辽阔海域,深水逼岸。经过海水的长期作用,再加上基岩海岸本身的地质作用及岩石性质、结构的不同,形成了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柱(由海蚀拱桥演化而来)等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图Ⅰ示意山东省海岸线,图Ⅱ示意各种海蚀地貌。
(1)图中甲处为泥质海岸、乙处为基岩海岸,分别指出两种海岸的成因。
(2)海蚀洞、海蚀平台和海蚀崖的形成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请按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三种地貌。
1.A 2.D 3.A4.C5.D6.D7.B8.C 9.B10.C11.B12.D13 .C14.B15.C16.B17.A18.B19.D 20.A 21.B
22.(1)流水堆积、海浪侵蚀。
(2)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