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7张PPT。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1949-----1956年
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8年
新时期:1978年以后 1949——1956年过渡时期完成后的变化1、生产力:
2、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经济 (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
3、政权性质:新民主主义(新政协) 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人大);
4、阶级结构:四大阶级成分 社会主义劳动者
5、主要矛盾:阶级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落后农业国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建立起来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75年1956-1976年的中国经济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周恩来(71-73)邓小平(75)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1976——1978年阶段特征国际:国内:1、美苏争霸、互有攻守;政治上:1、中共“八大”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2、“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社
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2、社会主义:56年苏共20大使国际共运遇到困难;
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苏联和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3、资本主义:5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
掀起世界性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
国际格局的变化——两极格局受到
冲击、资本主义三足鼎立。正确探索→左倾错误→局部纠左→严重左倾科技、文教上:“左倾”思想泛滥,百花凋零;但科技仍有重大突破。知识整合:考点:1、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文化大革命; 3、70年代的外交成就;探索过程及面临的两大主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成功与失误并存。经济上: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70年代外交
三大成果: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建交。外交上:发展失衡→三年困难→调整恢复→严重破坏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1、探索的背景: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5)帝国主义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4)我党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3)开始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注意总结本国经验(2)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2、正确探索:标志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道路的开始 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指明方向,
是一 次成功的探索,在探索方面做出重大的贡献。1)《论十大关系》:2)中共八大:1956——1966年强调:八大(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党代表)社会主要矛盾:正确决策(内容) 意义理论:
实践: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
对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八大以后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意义。基础知识:1956年9月 北京 集中精力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
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
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方针:(与七届二中全会一脉相承)总任务: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
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
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反映在各个方面。背景:提出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科学论断,把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方法是团结——批评——团结。内容:4)整风运动:1957年目的:要全党学会_______________ 矛盾,以利于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
内容: 和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1942年与1957年整风运动的异同。
异:①中国共产党所处地位不同。前者中国共产党为
在野党,后者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②目的不同。前
者为清算“左”倾错误,后者为教会全党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③内容侧重不同。前者把反对主观主义
放在第一位,后者把反对官僚主义放在第一位;④最
终结局不同。前者基本成功,后者后期出现反右派斗
争扩大化,使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偏离。
同:①内容。都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②作用。
都在历史上起了重大作用。5)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是必要的,但扩大化是不正确的。3、探索中的失误:一是逐步导致了政治上 ,成为后
来党在 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二是
被错划为“右派”的人,不能在 中
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国家的 蒙受损失。1)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开始犯错误)原因: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党对 估计得过于严重。表现:把大批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处理。影响:阶级斗争扩大化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事业2)总路线: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
3)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______________ 的
愿望;忽视了______ 。(改变了八
大的经济建设方针)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 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例1、对1958年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
线认识错误的是 ( )
A.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B.肯定了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
C.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D.盲目求快、急于求成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一五超额完成以后,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 1)原因:2)内容:3)“大跃进”运动:(1)含义:
实质:(2)危害:(3)错误实质: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 以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
为中心的运动。发展社会生产力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等。违背客观经济规律(4)教训:4)人民公社化运动: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而建立的农村基层组织。调整生产关系。(1)含义:
实质: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左”倾错误发展,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
作化程度越高,规模越大就越能促进经济发展。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分配平均主义.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水平。(2)原因:(3)特点:(4)危害:(5)错误实质:(6)教训: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的
三面红旗。小结:(在规模和速度问题上犯错误)5)“反右倾”斗争:
1959年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到党内
使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你相信吗?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毛泽东说:“大概十年左右,我们可以在吃饭、穿衣、住房子上实现共产主义。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空山吃坐请思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 从1957年到1960年,重工业增长2.3倍,而农业下降22.8%。……工业内部各部门,钢铁工业生产挤占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
材料二 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材料三 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至于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〇七〇万吨”钢里,有三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城里人拆钢窗、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什么用处也没有。薄一波一九五九年说的“一九五八年炼出来的三百万吨土钢,至今还埋在草里”。
——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力、物力巨大浪费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
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
——《戴花要戴大红花》歌词口号 “赶英超美”!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探究与感悟:宣传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高指标瞎指挥材料解读浮夸风共产风 想一想:你认为这样炼出的钢质量会如何?这样炼钢你认为有什么影响?--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破坏生态环境感悟反思例1、著名中共党史专家杨奎松教授认为发动“大跃进”的“主要
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过强的民族悲情意识;一个是高度集权
的政治体制”。形成这种“民族悲情意识”的主要原因:
A.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政权 B.近两百年来国家积弱受人欺凌
C.中苏关系的公开破裂 D.中国的统一大业尚待完成B例2、某校开展“创作历史漫画”的活动,小王同学创作了《流行
“生吃”和“烧烤”》漫画。下列对此漫画理解错误:
A.它描绘的历史运动发生在
20世纪50年代后期
B.讽刺了忽视经济客观规律
的现象
C.揭示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D.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何不同?4、三年经济困难及纠正失误:1)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年①、1957年以来“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
②、自然灾害严重;
③、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原因:①、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业畸形发展;
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农副产品产量下降;
③、财政赤字,物资供应紧张。表现:2)纠正失误:(1)措施:①1960年冬开始纠正 中的“左”倾错误,
实行“ ”的方针;农村工作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衡的比例关系;
巩固: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
提高: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③、会议前后为“反右倾”斗争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
平反。②、1962年召开 ,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
经验教训;七千人大会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2)成果:例:上联:先抓吃穿用;下联: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
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
联是对当时什么的注解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D.“调、巩、充、提”八字方针D小结:探索的过程1956----1957年贯彻执行八大路线经济: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政治上: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1958----1960年偏离八大路线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开始 (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开始犯错误)“左”错误滋长泛滥 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左严重泛滥)(在规模和速度问题上犯错误)损失: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反“右倾”斗争(错误进一步发展到党内)出现三年困难时期1960----1966年调整国民经济1960在农村纠“左”八字调整方针七千人大会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好好 失 误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
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总结失误(在两大问题上的失误)具体表现为:1、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2、所有制形式求纯。 3、阶级斗争扩大化。失误原因、教训:见资料 例、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A【要点四】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出现失误的原因我们有六亿人口,我们党同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当时中国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由于我们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够,我们未能避免大的曲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出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1、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2、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3、中国封建专制传统浓厚,人民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出现对权威的盲从。4、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过于强烈,主观愿望严重脱离了客观实际。核心要点突破4.(2013江苏)“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共85篇,1959年共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队“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B【典例训练】2. (2013·扬州联考) 《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1840-2000年这160年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①1840-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②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③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尝试应用】⑴请用史实简要说明中国是如何走第一种现代化道路?结局如何?⑵中国走上第二条现代化道路的首要前提是什么?第二条道路是如何确立的?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启示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2、十年探索时期的成功与失误能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
(八字方针)
1960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论十大关系》1956小结:5、十年建设成就武汉、包头两大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
(1965年我国石油已全部自给)农村用电量增长了70倍兰新、包兰铁路第一颗原子弹、结晶牛胰岛素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大庆油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素岛
包头钢铁基地武汉钢铁基地成功试验第一颗原子弹兰新铁路包兰铁路十年建设成就二、文革十年:1966——1976年1.“文革”发生的原因:(5)林、江等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助长了毛泽东错误。(1)“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最根本(2)、对国内和国际形势估计错误(3)民主法制不健全: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的逐步发
展,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的削弱和破坏。(4)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 1967年1月,在上海掀起的“一月革命”,
标志文革进入全面夺权阶段。1967~1968年“文革”
渗透到经济领域;
2.文革发展过程:1966——1976年(1)导火线:(2)全面发动:(3)发展阶段:(4)结束阶段:对《海瑞罢官》批判。 1966年5月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
全会的召开,以及《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的
相继通过,表明“文革”发动的合法化,已从毛泽东
的个人愿望和主张变成了全党的决定,从而使文革
进入全面发动阶段。 1971年“九·一三”事件客观上标志着“文革”
理论和实践上的破产;
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标志着十年
动乱的彻底结束。3、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③、党组织的破坏:中国共产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
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②、政治制度的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①、法制的破坏:由于“全面夺权”,司法部门瘫痪,
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公民权力受到践踏;社会秩序极
端混乱;——“刘少奇冤案”——革命委员会体制建立4、“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浩劫:1)原因:1967——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有效政策制度被废除;工厂停产;经济损失惨重。4)、十年文革中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如粮食生产稳
步增长;兴建了一些重大工程: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
南京长江大桥、成昆铁路、湘黔铁路、胜利油田。“文革”十年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损失惨重,达
5000亿元(而1949年~1979年,我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
资才6000亿元)。这是极端的“左”倾错误造成的恶果。邓小平的整顿 周恩来的调整:3)纠左:结果:措施:措施:结果:从铁路开始,进行全面整顿1973年国民经济形势出现文革中最
好的局面。(批林批孔运动)提出批极左思潮;恢复调整国民经
济;积极解放老干部等。国民经济逐步回升。6、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社会矛盾;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禁止个人崇拜。A、思想上乱
B、组织上乱
C、社会生活上乱“乱”特征: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
一场内乱 。性质:5、对文化大革命评价: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工作和奉献。①、人民群众和老革命家同“左”错误进行的斗争,尤
其是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时的努力。补:取得成就的原因: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75年1956-1976年的中国经济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周恩来(71-73)邓小平(75)——十年文革对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
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同时,进一步拉大与发展国
家的差距,失去经济发展机遇。但它从反面为我们探索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 总结: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2、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5.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3.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7.必须保持社会安定,善于抓住发展机遇。6.必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表现: (一)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①、中美关系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三、六七十年代的外交:“两个拳头出击 ” ;
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2)外交方针:②、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搞两个中国阴谋;在台湾海峡军事活动;
发动越战——苏联陈兵百万威胁中国; (1)、69年中苏珍宝岛之战
(2)、中国援助越南,抗击美国中国苏联美国日本欧洲敌视敌视敌视敌视铁幕下的窒息1965年入侵中国领空的美国飞机1969年入侵中国边界的苏联士兵中国是如何化险为夷的呢?险请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示意图,分析60年代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外交环境?依据图片资料分析70年代中国是如何突破外交险境的?突破之一:1971年重返联 合国突破之二:1972年中美关系 正常化突破之三: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关键(二)70年代的外交形势转变:一条线,一大片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中美正在改善关系;
第三世界国家推动(根本)原因: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优势通
过了提案,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
一切合法权利。①、表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使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③、有利于我国与更多国家建交;
④、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
有利于打破大国控制联合国的局面;意义: 舱门打开,第一个出现在门口的是满面笑容的尼克松,
他步子很快,一只脚刚落地,手就笔直地伸向两三米开外
的周恩来。周恩来不卑不亢,面带笑容,等待着这只太平
洋彼岸伸过来的手。——王旭道、王璇《“红墙”摄影师
讲述周恩来尼克松握手照故事》 到达北京这一历史性时刻是事先作了准备的。尼克松和
霍夫曼早已决定,当电视镜头拍摄总统和周恩来见面时,
他应该是单独一个人。尼克松知道,周恩来对于1954年杜
勒斯拒绝和他握手的怠慢之举耿耿于怀。总统决定当他纠
正这种失礼行为时,不能有其他美国人在电视镜头中出现
而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⑴美国:
⑵中国:
2、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③、有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②、有利于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①、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地位③、陷入侵越战争泥潭②、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直接)①、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根本)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1)原因:2)过程:1971年乒乓外交(以民促官)
1971年基辛格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联合公报》——改善标志
1978《建交公报》,1979正式建交3)意义: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亚太地区的和平
与稳定有重大意义对美:
对中: 结束了中美长达23年相互隔绝的历史——标志美
孤立中国政策彻底失败:(1) 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3、中日邦交正常化:1)原因:(3)日本对华友好的 、社团和人士积极推动。(2)日本舆论强烈要求尽快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为日本
取得同各国竞争的有利地位。中美关系政党2)过程:(1)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中
日联合声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小结: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 国家实力
意识形态 国内外形势 (2)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并签订
一系列协定,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3)意义:(1)、结束了两国长期 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
的新篇章,发展了两国的关系。敌对(2)、对 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亚洲例: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C例2:中美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虽历经:风雨,存在着分歧和利益
冲突,但总体上保持了积极、稳步的发展态势。中美关系的发展历
程表明 ( )
A.加强区域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B.维护国家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C.化解国家间的矛盾有利于国际关系健康发展
D.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有利于消除国际竞争C①提出:团结第三世界并争取第二世界,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第一世界:指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
第三世界:指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第二世界:指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并指出超级
大国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地位是世界局势动荡
不安的主要根源。②内容: 1974年,会见赞比亚总统时提出 ;③目的(策略):4、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
主要表现为“城市中心论”。
王明的“左”倾错误,主要表现为冒险主义。
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阶级斗争扩大化倾向。
主要表现为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扩大化。
大革命失败后:土地革命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党在历史上的主要“左”倾错误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