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 中国地理——2024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六 中国地理——2024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1 23:1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十六 中国地理——2024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
考点52:中国自然地理概况(1—13题,26题)
考点53:中国人文地理概况(14—24题,25、27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请将选择题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主观题写在答题纸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离河岸距离(m)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群落结构 群落盖度(%) 海拔(m) 土壤含水量(%) 土壤容重(g/cm3) 土壤电导率(mS/cm)
50 乔—灌—草 30.33 916 5.73 1.41 0.36
200 乔—灌—草 34.00 917 5.04 1.50 0.59
350 乔—灌—草 40.33 914 4.42 1.50 0.37
500 乔—灌—草 46.67 914 18.51 1.41 2.56
650 乔—灌—草 74.33 913 19.27 1.37 0.40
800 乔—灌—草 68.67 913 15.23 1.38 1.02
950 乔—草 45.00 912 7.78 1.40 0.50
1100 乔—草 40.33 916 3.06 1.58 0.66
1250 乔—草 34.33 915 2.32 1.62 1.98
1.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
①海拔 ②土壤含水量
③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土壤含盐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
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3.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
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
5.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辽河口湿地生长着一种耐盐碱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翅碱蓬。翅碱蓬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下图为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辽河口潮滩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是( )
A.翅碱蓬—芦苇—光滩 B.翅碱蓬—光滩—芦苇
C.光滩—芦苇—翅碱蓬 D.光滩—翅碱蓬—芦苇
7.针对辽河口翅碱蓬退化,较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是( )
A.潮滩上建水库蓄淡水 B.修建防潮大坝围垦潮滩
C.调控辽河入海径流量 D.人工大面积种植翅碱蓬
读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由图可知,我国地势特点是( )
A.东南高西北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B.中部高四周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C.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D.东高西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9.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 )
A.第一阶梯 B.第二阶梯
C.第三阶梯 D.第二、三阶梯交界处
10.位于第二、三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是( )
A.长白山脉 B.阴山山脉 C.大兴安岭 D.武夷山脉
依据年降水量800mm和1月0℃两个基础指标划分南、北方地区,秦岭是中国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多年来学界对年降水量指标多有争议,曾有学者提出以积温或无霜期替换年降水量。1970-2020的气象资料显示:秦岭西段湿化,0℃等温线平均每10年上升70米;东部干化,0℃等温线平均每10年上升37米;50年间年降水量800mm和1月0℃两个基础指标的海拔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升或下降,但均未越过秦岭主山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有学者提出以热量指标替换年降水量指标,主要要考虑( )
A.温度易测量 B.降水对环境影差异影响小
C.单一指标更科学合理 D.年降水量不稳定
12.1970-2020年,秦岭( )
A.西段升温,东段降温,西段温度变幅小
B.西段升温,东段升温,西段温度变幅大
C.西段降温,东段降温,西段温度变幅大
D.西段降温,东段升温,西段温度变幅小
13.依据年降水最800mm和1月0℃两个基础指标,1970-2020年中国南北方分界线( )
A.基本稳定 B.明显南移 C.明显北移 D.剧烈摆动
豌豆尖是冬季时令蔬菜。贵州龙里豌豆尖生产历史长、品质优,然而售价低,主要供应周边市场。2016年,龙里豌豆尖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通过与蔬菜经销商合作,利用快速冷链运输,龙里豌豆尖以较高价格畅销少数城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如今龙里豌豆尖能够以较高价格畅销的关键是( )
①提高销售价格 ②扩大种植规模 ③拓展销售渠道 ④保持产品新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龙里豌豆尖主要供应少数城市,是因为这些城市( )
A.人口规模大 B.消费水平高 C.飞机航班多 D.冬季蔬菜少
某地(下左图)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下右图),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 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
17.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8.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 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③抑制土壤盐碱化 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近四十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形态、土地利用、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下图为“网商集聚的某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从阶段Ⅰ演变到阶段Ⅲ,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逐步( )
A.多元化 B.内向化 C.等级化 D.中心化
20.根据发展过程推断,该村落属于( )
A.城市近郊型 B.边远山区型 C.搬迁撤并型 D.特色保护型
21.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
A.历史文化传承 B.工业与信息化 C.自然环境变迁 D.交通区位变化
2021年9月30日,一列满载汽车零配件、纸品等货物的中越班列从广西凭祥口岸出境,驶往越南,这是完成发运的全国首趟“铁路快通”中越班列。据悉,稍早前的24日,由凭祥铁路口岸入境的快速通关模式进口中越班列,已运抵南宁国际铁路港并办理海关手续,标志着进出境铁路快速通关模式在广西的顺利启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进出境铁路快速通关模式的主要作用是( )
A.减轻海关工作压力 B.缓解港口运输压力
C.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 D.增强了我国产品的出口能力
23.凭祥市,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县级市,由崇左市代管,地处我国南部,与越南谅山接壤,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是中国最靠近东盟国家的国际化城市。下列对凭祥气候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受海洋季风影响大 B.受大陆季风的影响不明显
C.雨量较充沛 D.雨热同期
24.中越班列与中欧班列相比,中越班列( )
A.每趟列车的通关时间更短
B.每趟列车的运载量更大
C.所经地区地域分异规律是从赤道到两极
D.所经地区地域分异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Z村位于岭南某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有高速公路出入口。2018年全村土地面积1605.2hm2,其中农林用地占85.36%;户籍人口3430人,常住人口2114人,外出务工人口占38.37%,村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该村经济以种植与养殖为主,仅有一家自办企业,服务业几乎空白;另有三家外来重工业企业和一个度假村,企业原料与市场“两头在外”。与2008年相比,2018年该村的农林用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明显。下图反映2018年该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构成。
(1)推测2008—2018年该村农林用地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6分)
(2)分析该村村民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的原因。(6分)
(3)从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的角度,提出增加村民收入的具体措施。(6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中深层地下水的开采超过其恢复和更新能力,会造成中深层地下水补给区的水位低于浅层地下水的水位,改变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方式。某科研团队研究太原盆地中深层地下水的溶解性总固体含量(简称TDS,即每升水中所含的溶解性固体量)分布特征,发现TDS值越高的地方,地下水水位越低。下图示意太原盆地中深层地下水TDS值的分布。
(1)分析该盆地中深层地下水水位分布并推断地下水流动方向。(4分)
(2)简述该盆地中深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6分)
(3)说出为保持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应采取的措施。(6分)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江苏地势低平,河湖密布,以平原为主,可以概括为“一山二水七分田”。广东除珠江三角洲外,其余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可以概括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下图为“江苏地形图”。
材料二 2020年,广东和江苏国内生产总值(GDP)居全国第一、第二位。下图为“2020年江苏和广东各地级市GDP统计图”。
(1)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从外力作用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2)在与广东比较的基础上,概括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特征。(6分)
(3)为进一步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8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读表可知,随着离河岸距离的增加,群落盖度大致先增后降,海拔高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含水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容重大致先降后升,土壤电导率变化规律不明显。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因此,随着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浅根系草本植物很难直接获取地下水,但该地胡杨为主要建群种,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能力,能够帮助浅根系草本植物提取水源,因此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A项正确,C项错误;草本植物根系较浅,水分竞争力并不强,B项错误;该区域地下水较深,盐碱化现象并不严重,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间的水分竞争。干旱地区植物得以生存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由于乔木比灌木的根系深,在缺水地区乔木比灌木水分竞争能力更强,所以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灌木消失,B项正确。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乔木与草本植物均能生长,所以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含盐量增加不是导致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A、C项错误;草本根系较浅,与灌木的水分竞争中,灌木竞争能力更强,所以灌木消失不是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的结果,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植被类型分异的因素。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的海拔差异较小,热量条件差异较小,A项错误;该地位于黑龙江省小型山间盆地,空间差异较小,降水的差异较小,B项错误;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导致水分的空间差异较大,植被分异明显,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岩性的相关信息,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的组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②土壤剖面中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缺失淋溶层,丙地是塔头薹草,为草甸,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较厚,湿生环境缺失淋溶层,符合②土壤分层,C项正确。甲、乙、丁处都有淋溶层分布,不符合②土壤剖面图,A、B、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辽河口潮滩盐碱化程度较高,植物无法生长,形成光滩,随着盐碱度逐渐降低,出现了耐盐碱的翅碱蓬,翅碱蓬改善当地盐碱环境,盐碱度持续降低,出现芦苇,故选D。
7.答案:C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翅碱蓬的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因此较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是调控潮滩水体盐度,潮滩地区的盐度与河流径流汇入有关,调控辽河入海径流量是可行的,C正确;潮滩上建水库蓄淡水、修建防潮大坝围垦潮滩都不能很好地调控潮滩湿地水体盐度,A、B错误;人工大面积种植翅碱蓬耗费人力财力,且未从根本上进行修复,D错误。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地势特征。根据地势分布示意图可知,西部是地势第一级阶梯,海拔最高;向东是地势第二级阶梯,海拔降低;最东侧是地势第三级阶梯,海拔最低,可见我国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9.答案:B
解析: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该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一巫山-雪峰山一线,C正确;长白山、武夷山位于第三级阶梯,AD错误;阴山位于第二级阶梯,B错误。故选C。
11.答案:D
解析:秦岭在我国的东部季风气候区,但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并不稳定,夏季风进退强弱年际变化大,导致我国年降水量不稳定,800mm年降水量在我国位置变化大,并不稳定分布在秦岭,而热量条件相对稳定,所以有学者提出以热量指标替换年降水量指标,D正确;温度和降水的测量难度在题干信息中并没有说明,无法得知,排除A选项;降水对环境影差异影响并不小,B错误;单一指标更易发生变化,而复合指标更精确,C错误。故选D。
12.答案:B
解析:1970-2020的气象资料显示:秦岭西段0℃等温线平均每10年上升70米,东部0℃等温线平均每10年上升37米,这里的0℃等温线上升指的是向北推移,这说明无论是东段还是西段都在升温,但西段上升70米比东段上升37米幅度更大,说明西段温度变幅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答案:A
解析:据题干信息材料“50年间年降水量800mm和1月0℃两个基础指标的海拔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升或下降,但均未越过秦岭主山脊”,这说明作为重要参照标准的年降水最800mm和1月0℃上升或下降位置并不稳定,不存在明显南移或北移,BC错误;虽然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或下降,但均未越过秦岭主山脊,这说明1970-2020年中国南北方分界线基本稳定,并未剧烈摆动,A正确,D错误。故选A。
14.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近年来龙里豌豆尖利用快速冷链运输,保持产品新鲜,保障产品质量,并通过与蔬菜经销商合作,拓展了销售渠道,销售价格大幅提升,③④正确;目前龙里豌豆尖在运输条件改善的前提下拓展了市场,市场需求量增加,从而使龙里豌豆尖能够以较高价格畅销,提高价格是结果不是原因,①错误;材料中没有种植规模的相关信息,②错误。故C正确。
15.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龙里豌豆尖以较高价格畅销少数城市”可知,龙里豌豆尖售价较高,因此应供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少数城市,这些城市的居民消费水平高,购买力强,B正确。人口规模与居民的消费水平、购买力关系不大,且供应城市中的澳门人口规模相对较小,A错误。飞机航班多为客运,而龙里豌豆尖利用快速冷链运输,与航班多少关系不大,C错误。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冬季蔬菜的供应,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冬季蔬菜并不少,D错误。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山洪暴发的原因。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水流汇集快,超过了出水速度,水位上涨引发山洪,A项正确。太行山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少,且即使降水大,若不集中,也不易引发山洪,B项错误;山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以下蚀为主,河谷呈深而窄的V型,再结合图2河流可知,C项错误;太行山地处板块内部,地质较稳定,D项错误。
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读图可知,a处两侧有河流经过,取水方便,且位于山脊附近,地势较高,防洪能力好,适合早期居民居住,A项正确。bc两处靠近河流,地势较低,易受洪水影响,B、C项错误;d处离河较远,取水不便,D项错误。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降水强度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活动可以减少暴雨带来的危害,但无法降低发生的频率,①错误,④正确;该地起伏大,地下水更新快,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因此当地土壤盐碱化并不明显,该空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作用不大,③错误;该格局利用地形落差,最大化利用水资源,且水可顺势流向河流中,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②正确。
19.答案:A
解析:由图中看,阶段Ⅰ是由本村居民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阶段Ⅱ是由本村居民和外来人口两类社会群体(图中显示两个圈)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阶段Ⅲ是本村居民和外来人口两类社会群体充分融合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图中显示一个圈),因此从阶段Ⅰ演变到阶段Ⅲ体现了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逐步多元化,A正确。该村落社会关系网接纳外来人口、服装工厂和网上商铺,体现了社会关系网络的开放化,不是内向化,B错误。图中本村居民和外来人口都没有体现出等级之分,C错误。图中社会关系网络中社会成员间的关系较均衡,未明显地体现出中心化的特征,D错误。
20.答案:A
解析:图中显示的是近四十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的社会关系网络演变,阶段Ⅰ时,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较大,城乡联系尚不紧密,此时社会关系网络为本村居民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过程的推进以及服装工厂的建设,外来人口进入该村,阶段Ⅱ体现的就是这时的社会关系网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商铺在该村落也有所发展,经过多年的融合发展,外来人口与本村居民的关系逐渐紧密,如阶段Ⅲ所示。根据上述分析,该村落应属于城市近郊型,位于城市近郊的村落可以吸引服装企业前来建厂并吸引较多外来人口,A正确。边远山区型不利于服装工厂和网上商铺的发展,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也有限,B错误。搬迁撤并型应是本村居民搬迁至他处,或其他村落的居民搬迁至本村,图文材料中未体现,C错误。图中未体现该村的特色资源或特色产业,也未体现与保护相关的信息,D错误。
21.答案:B
解析:图中村落原来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在本村居民之间发展,演化起始是因为服装工厂的建设,而网上商铺的出现使社会网络复杂,所以演化动力应是工业与信息化,B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该村落的历史文化传承,也没有关于该村落自然环境变迁和交通区位变化的信息,A、C、D错误。
22.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中越班列的快速通关模式是指在到达凭祥之前,货物就已经在南宁完成了海关手续,因此海关工作压力并没有减轻,只是提前完成,A答案错误;因为在材料中,中越班列的货物数量并没有减少,因此港口的运输压力并没有得到缓解,B答案错误;结合材料可知,中越班列的货物提前在南宁办理了海关手续,可以减少在凭祥等待通关的时间,进而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C答案正确;进出境铁路既有进口货物也有出口货物,D答案错误;故选C。
23.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凭祥位于我国广西,地处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季风气候显著,且凭祥距海较近,受海洋季风影响大,且降水量大,雨量充沛,AC答案不符合题意;凭祥为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D答案不符合题意;凭祥为季风气候,受大陆季风影响明显,B答案符合题意。故选B。
24.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中越班列的行驶方向是南北方向,因此所经地区呈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答案正确,D答案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中欧班列和中越班列在通关时间和运载量的差别,AB答案错误。故选C。
25.(1)答案:满足城镇发展的用地需求,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外来企业建设需要征用农林用地;村庄道路、住宅建设占用农林用地。(6分)
解析:城市化的过程中,城镇用地的增加,使大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用来满足城镇的发展。外来新建企业的增加,也需要征用农林用地,与此同时,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了农林用地的占比。
(2)答案:外来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外出务工人员多;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外出务工方便;与传统农业相比,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每点2分,任答3点)
解析: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说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当地就业机会较少,外来企业为本地提供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再加上Z村位于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又有高速公路出入口说明进出城市交通便利,路程较近,往返方便。在收入方面,与传统务农相比,外出打工的收入水平比较高。
(3)答案:发挥该村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农副产品;满足企业需求,提供民俗、餐饮、休闲等生活配套服务;发挥区位优势,配合企业发展物流、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企业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强村民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能力。(每点2分,任答3点)
解析: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整合本村资源,发挥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产品,为了降低企业各种成本,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企业的需要。除此之外,为企业提供住宿、餐饮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也可以为本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本村落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可以发挥独有的区位优势配合外来企业发展物流等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企业可以开展培训,提高村民的就业能力。
26.(1)答案:溶解性总固体含量由四周向中间增大,可知地下水位由四周向中心降低;存在三个高值区,周边局部地区地下水向TDS高值中心(地下漏斗区)流动。(4分)
解析:本题考查地下水运动特征及读图分析能力。据图分析可知,TDS值从四周向中部升高,中部存在三个高值区;材料中指出TDS值越高的地方,地下水水位越低,由此判断地下水水位由四周向中心降低,中部存在三个地下水水位低的区域。根据地下水总是由水位高处向水位低处流动的规律,可以推断地下水流向,即太原盆地中深层地下水由四周向中部地区流动,在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相对较高(TDS值相对较高)的地区存在地下漏斗,局部地区地下水向漏斗中心流动。
(2)答案: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周围地下水的侧向补给;深层地下水和基底裂隙水的顶托补给。(6分)
解析:本题考查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材料指出“中深层地下水的开采超过其恢复和更新能力,会造成中深层地下水补给区的水位低于浅层地下水的水位”,由此可知中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浅层地下水。材料中给出区域为“太原盆地”,图中标明“汾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存在断裂带,因此存在盆地周围地下水的侧向补给、深层地下水和基底裂隙水的顶托补给。
(3)答案:采取封井压采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护地下水资源,扩大污水回收利用量;跨流域调水;雨季回灌。(每点2分,任答3点)
解析:本题考查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应从补给(开源)和排泄(节流)两方面采取措施。补给(开源):加强地下水水源保护;扩大污水处理回收利用量;跨流域调水;雨季回灌(人工回灌)等。排泄(节流):采取封井压采措施,适量开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
27.(1)答案: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南有长江流经,废黄河由此入海;两河挟带大量泥沙,河流进入江苏时,流速减慢,加上受海水的顶托,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广阔的平原。(4分)
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平原的形成大体有两类,一类是侵蚀平原,一类是沉积平原,江苏的平原主要与流水的沉积作用有关。根据材料,江苏北部受废黄河泥沙沉积影响较大,南部受长江泥沙沉积影响较大。两河进入江苏后,地势低平,河流流速减慢,加上海水的顶托,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广阔的平原。
(2)答案:江苏发展水平整体略低于广东;江苏区域内部发展水平较为平衡,地区差异小;苏南(长江以南地区)整体发展水平高于苏北。(6分)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特征。题意明确与广东比较。根据图示及材料,江苏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略低于广东;根据材料二图示,广东深圳和广州与其他城市经济差异悬殊,而江苏各地级市则发展相对平衡;结合图示,苏南地区发展水平高于苏北地区。
(3)答案:苏南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其对苏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苏北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实现苏南与苏北产业分工协作;可通过产业园建设,南北挂钩帮扶,实现产业对接;通过人才交流机制,形成产业人才的互通共享。(8分)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产业协调发展。须从苏南和苏北两方面作答。
角度 分析
苏南角度 应加强与上海、浙江的协同发展,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其对苏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苏北角度 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形成产业梯度分工明确、协同发展格局
政策 江苏应制定苏南与苏北的产业对口帮扶措施,同时实现两地产业人才的互通共享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