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并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2.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理解如何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体会科学家善于思考、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并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并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四、教学准备
PPT
五、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问答法
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基本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的观点是?且围绕着这个观点作者是按照什么结构来写的呢?其中论证观点的这三个事例是? 导入本课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导入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授课过程 学习事例,对比探究。 (一)学习第一个事例。 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个事例的? 引导学生利用“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的顺序梳理事例。 这个叙述顺序好像似曾相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事例的表述顺序与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具体阐述观点的顺序一样。 (二)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1.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个事例,完成学习单一。 2.全班交流,请小组代表讲解小组学习结果。(希沃白板手机传屏) 3.通过探究发现三个事例用的都是同样的叙述顺序。作者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写呢?指生回答。 4.观察表格,除了叙述顺序一致之外,你还能发现什么共同点?(紧扣观点,真实典型) 5.再次观察一下表格,结合课文,想一想有什么不同之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 6.其实,作者在描写三个事例时还有一点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快速浏览3-5自然段,找出连接事例的过渡句。思考:用上这些过渡句有什么好处? 7.小试牛刀,利用刚刚所学的知识来为观点“有志者事竟成”挑选恰当的事例。 三、研读结尾,深入思考。 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作者最终觉得真理的诞生难还是易?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 解析两个总结段的关系。 四、总结写法,尝试运用。 1.点拨结构:作者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是按照什么结构来写的? 2.提示方法:在证明观点时,用了什么方法? 3.仿写:仿照课文的写法,试着用一个或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功夫不负有心人”“玩也能玩出名堂”。 提示:先列出提纲,组内与同学交流,看看选择的事例是否紧扣观点,能支持观点。 4.学生列提纲,组内交流,全班研讨。 这一环节让学生将三个事例对比阅读,在合作探究中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发现“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这一写法在选择事例上紧扣观点、真实典型的特点,写的时候也要围绕观点按一定顺序去写,并用上恰当的过渡语将事例连接起来,使事例之间形成一个整体,这样能更好地证明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对结尾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观点的理解。 总结议论文的写法,学生学以致用。
课堂小结 陶行知先生说:真理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问,这还不够,还要有不断探索的能力,要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国家每年都组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想,目的也是鼓励青少年有了好的想法,一定要付诸于行动,不断去探索,未来的科学家可能就是你,就是他。
作业布置 1.根据学习单上所列的提纲,完成小练笔。
板书设计
推荐签名 教导处意见: 教导处签名:
听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