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第20课 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
的苦难深渊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着深层次的根源与背景:
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至1913年,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已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由于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为了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新、老列强必然矛盾尖锐乃至发生战争。
②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列强在激烈的相互角逐中,互相结盟,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③帝国主义疯狂地扩军备战。列强在建立军事同盟的同时也加紧军备竞赛。
④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的发展。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引起列强的干涉冲突,使得该地区成为国际政治的热点和大战的火药库。 一 大战爆发的历史根源与国际背景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二 巴尔干首先起火 萨拉热窝事件与
七月危机”。
1914年6月28日;
,塞尔维亚黑手社
成员刺杀了奥匈帝
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夫妇。此后,两大
军事集团的成员
国纷纷表示对该事
件的严重关切,双
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7月28日,奥向塞尔维
亚宣战。从6月28日至7月28日,外交史上称为
“七月危机”。 自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后,7月31日,晨,俄国公布全国总动员令;8月1日,德国下令总动员并向俄国宣战;同日,法国亦下令总动员;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在短短一周内,除意大利外的两大军事集团的主干成员都已卷入战争。三 战争的全面展开四 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从人力上看 从经济力看 从军事力量看 总之,大战初期,两大集团的对抗还有一定的对称性,但同盟国无法经受长时间的消耗和英、法海军的封锁而走向失败乃是历史的必然。协约国从一开始就占优势,且这一优势愈来愈明显 德国显示出强大实力,但协约国集团经济力则超过同盟国,因此战争持续愈久,就愈对同盟国不利; 协约国战争开支大大超过同盟国,但同盟国兵力集中,动员迅速,装备好且素质高。 从人力上看 从经济力看 五 交战双方战略计划与战争性质 战争目标
从总的来看,列强开战的目的在于掠夺别国领土,重新瓜分殖民地。 德国要求实现“世界政策”的内容,并夺取英、法的海外
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奥匈帝国最主要目标是建立巴尔干地区的霸权。 英国则力图维持海上霸主的地位,维持欧洲大陆均势,巩固和扩大殖民范围,法国要恢复昔日欧陆霸主地位,重建殖民大国。法国要恢复昔日欧陆霸主地位,重建殖民大国。 俄国一方面要争夺欧洲霸权,另一方面又要实现夺取东欧走廊,中亚、甚至印度、中国领土的扩张计划。 意大利则对阿尔卑斯山区、巴尔干、北非等怀有扩张野心。日本则趁火打劫,夺取列强在东亚的利益,进而称霸远东。作战
计划
战争目的决定战争性质。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尽管巴尔干人民的反抗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但只有从属性质,不能改变战争总的帝国主义性质。战争性质
德国的“施利芬计划”;
法国的“第17号计划”;
俄国的“第19号作战计划”。 二 大战期间两大军事集团的外交行动 1914年战况。在西线,9月爆发了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战略决战——马恩河战役,西线由运动战变为阵地战和消耗战。东线,俄军于8月攻入东普鲁士,但在坦能堡和马祖里湖战败后又被迫退出,却又在加里西亚重创奥匈军队。巴尔干战线,奥军攻入了贝尔格莱德,却又被塞军收复。
交战国争取盟邦的努力。在大战双方陷入对峙之际,又开始了争取同盟者的外交战,以获取人力、物力资源的补充。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加入了协约国作战;而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加入同盟国对协约国作战。二 日本参战与《蓝辛—石井协定》 大战给日本在远东扩张提供了时机。主要矛盾好似对准中国。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目的是夺取德国在华利益。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引起了列强尤其是美国的干预。美、日于1917年签订了《蓝辛—石井协定》,暂时缓和了战时日、美在远东尤其是在中国的矛盾。三 1915~1916年战况1915年,德国企图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曾移师东线作战,欲彻底击败俄军未果。欧洲其它条战线亦无多大进展。1916年双方攻势尤为猛烈。其中2月至12月的凡尔登战役乃是大战的转折点,同盟国在西线开始转入战略防御。为配合凡尔登战役而于同年6—11月打响的索姆河战役则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在东线,俄军勃鲁西洛夫夏季攻势亦获成功。在海上,英、德海军于5月底在日德兰激战,结果英国仍掌握着制海权 第三节 大战末期局势及其逆转 一 列强施展和平攻势
大战使双方进入了持久的消耗之中,厌战和失败的情绪在双方阵营中弥漫。各大国都在进行和平试探,既试图转嫁战争罪责,又想利用和谈来取得武力得不到的东西。然而,和谈是不可能的,“不分胜负的和平是没有的。”
从 1915年2月起,德国便采取了无限制潜艇战,
但与中立国尤其是美国的摩擦日益增多。
于是1916年5月
暂告中止无限制潜
艇战。为了打破海
上封锁,德国于是
在1917年2月1日下
令恢复实行无限制
潜艇战。这确实给
协约国的海上生命线带来严重威胁,但也激起了中立
国尤其是美国公愤,加速了其参战步伐。二 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 由于美国在金融和工业上与协约国关系密切;扩军运动和协约国较成功的参战宣传;俄国二月革命;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和“齐默尔曼电报”等因素,191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对德决战议案。美国参战具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意义,极大地改变了协约国与同盟国的实力对比,促成了大战胜负的明朗化,大战的结束已为期不远了。 三 美国介入战争及其意义 第四节 大战的结局一 俄国退出战争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宣告了罗曼诺夫王朝在俄国统治的终结。1917年11月,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11月8日,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大战。1918年3月,俄、德签署《布列斯特和约》,俄国接受了空前耻辱的条件,但退出了大战,为维护巩固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对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演说,抛出了关于战后和平的“十四点”纲领,其实质是要求按美国的意愿来建立战后和平和欧洲秩序的政治纲领。 二 美国的“十四点”方案三 同盟国的溃败与贡比涅停战协定
1918年7月18日,协约国军队大举反攻。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土耳其接受停战协定。11月3日,奥匈帝国停战委员会接受了意大利司令部提出的停战条件。同日,德国基尔港舰队发生兵变。11月11日,德国代表与协约国在贡比涅签订停战协定。血战四年多的大战结束。福熙将军的车厢-----<贡比涅停战协定>的签订处四 大战的后果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全球性的影响。
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一战涉及的范围之广、伤亡人数之多,经济损失之惨重史无前例。一战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后果第一引起了包括十月革命在内的一系列革命运动; 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第二战争形成了国际关系新格局,开创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新时期第一,欧洲霸权遭到严重
削弱;
第二,重绘了欧洲政治版
图;,国际权力中
心发生偏移;
第四,新的国际争端正在
酝酿,为旧的国
际关系添置了新内
容。让世界的未来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