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情境导入
甲骨文: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也用于记事。
同学们,你知道图中的文字吗?有没有你认识的字?
2023-2024年七年级上册(部编版)核心素养时代情境式新教学同步精品专辑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情境导入 素养目标 素养探究
考点突破 思维创新
素养提升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素养目标
01
02
03
以司母戊鼎为例,知道夏、商、西周时期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明。掌握甲骨文的定义、记载内容及造字特点。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家国情怀
课标解读
①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②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
知道甲骨文到汉字的演变,理解甲骨文与现代汉字之间的渊源。
认识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素养探究一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问题一: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思考青铜器发展的历程?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材料 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约公元前13~前10世纪),此时中国青铜时代达于鼎盛,也是奴隶制发展的典型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相当成熟,出土了大量的精美青铜礼器、武器与工具。这时的青铜文化以安阳殷墟为代表,这里是商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也是青铜铸造业的中心。
——摘编自《青铜时代》
1.出现
2.发展
3.盛行
原始社会后期。
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
由食器发展为礼器
目前为止,考古学者没有发现完全一模一样的青铜器。为什么会这样?
素养探究一
2.青铜器的代表
问题二:根据图片和材料猜一猜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西周利簋
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重量34.5公斤,尊身铸满精细的花纹,肩部有蟠龙四条,四角是四个大卷角羊,造型奇特,工艺高超,是商代青铜器的精品。
这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素养探究一
3.青铜器的特点
问题三:根据图片和材料概括青铜器的特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三星堆青铜面具
青铜大面具现藏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它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三星堆出土的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青铜面具。面具由四个部分分铸,然后再合铸而成,经考证这种铸造技术来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①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②制作工艺高超;
③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高;
④用途广泛,分布各地;
⑤刻有文字,史料价值高。
青铜器的特点:
素养探究一
4.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问题四:结合材料,说一说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和铸造工序。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制模雕刻
翻制泥范
焙烧、浇注
加工修整
(1)制模; (2)雕刻纹饰;(3)翻制泥范;
(4)高温焙烧;(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5)熔化后的浇注金属液体;
(6)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素养探究一
5.青铜器的用途
问题五: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思考青铜器的用途?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国之大事,在祀(祭祀)与戎。
——《左传》
爵
盉
壶
鉴
鉴
鬲
钺
剑
编钟
耒
铲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素养探究二
1.甲骨文的概况
问题一:根据图片和材料概括甲骨文的概况?
甲骨记事
商代狩猎甲骨文
(1)定义:
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
清朝、王懿荣
(3)记载的内容:
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材料一:这是一块完整的牛胛骨。牛骨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正面刻辞4条,背面2条,共160余字,字内填朱。刻辞所记内容为商王武丁狩猎、祭祖和当时的天象。
这片刻辞巨大完整,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和天文气象的重要资料。
材料二: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摘编自宋镇豪
(4)地位: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素养探究三
1.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问题一: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思考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是什么?
甲骨文的特点
鼠
牛
龙
兔
虎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象形
会意
形声
指事
转注
假借
六书
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象形
人
水
日
牛
素养探究三
2.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问题二: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思考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甲骨文的特点
材料 甲骨文属于语言的范畴,我们说它是表情达意的符号系统较好理解。它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毋庸置疑,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摘编自李一《甲骨文与青铜纹样再利用的教学探索》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素养提升
材料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中国早期国家—商王国的存在。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这些文件无一是存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是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一个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观点: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最可靠的证据。论述:远古时期,特别是商朝以前缺乏文字记载,人们口耳相传,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它记载的内容当中,我们可以研究商朝的祭祀、战争、农牧业、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等,了解到商朝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这对于我们研究商朝的历史是有极大帮助的,从而让商朝的历史不仅仅局限在其他朝代对于商代的文献记载,而是提供了实物史料,甲骨文的发现让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综上所述,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考点突破
1.(2023春 深圳月考)在出土的商朝甲骨文中,可以看到王对下属用“呼”字,“呼”是很强硬的语气,还有甲骨卜辞记载商王武丁要呼妇好来,让她去视察多妇,妇好是武丁的配偶,这反映出商代( )
A.造字方法的成熟 B.祭祀典礼的风貌
C.王权的至高无上 D.控制范围的拓展
2.(2023春 兴义市校级期末)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
A.河姆渡、半坡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C
C
考点突破
3.(2023 莘县一模)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带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很可能记载在( )
A.竹简或木牍上 B.丝帛或麻布上
C.龟甲或兽骨上 D.宣纸上
4.(2023 镇平县模拟)有了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记录的工具,从此,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通过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得以塑造与传扬。这说明甲骨文( )
A.兼收并蓄,中西合璧 B.一脉相承,从未改变
C.记录历史,传承文明 D.口耳相传,内容丰富
C
C
思维创新
青铜器
青铜器与甲骨文
功能用途:食器、酒器、兵器、乐器、礼器等
高超工艺: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
甲骨文
概念: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发现:1899年 清朝人王懿荣
典型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面具等
地位及意义:
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