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08:1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怀念的不止是那个秋天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意图。能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讨论,学习作者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地写作手法。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素养目标
新课导入
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对于20岁的史铁生来说,生命是那样的残酷,一度让他失去生活的信心。然而就在这不幸的境遇中,却有一个人,以博大的胸襟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希望。此刻,就让我们跟着史铁生一起走进那个令人怀念的秋天。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经历:16岁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8岁去延安一带插队。23岁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精神: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丰满的思想。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作品: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其中《命若琴弦》曾被导演陈凯歌拍成电影《边走边唱》。
荣誉: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在史铁生21岁时,也就是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tān huàn

shì nòng
qiáo cuì
yāng
xù dao
jué
màn





















字词积累
1. 瘫痪: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2. 暴怒:极端愤怒。
3. 沉寂:十分寂静。
4. 侍弄: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摆弄,修理。
5. 捶打:用拳头或器物撞击物体;砸。
6.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7. 央求:恳求。
8. 絮叨:形容说话啰唆。
9.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10. 淡雅: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11. 高洁:高尚纯洁。
12.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13.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
14.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字词积累
散文
如何达到聚的效果?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形散神聚
线索
以人物为线索
以空间为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
以情感为线索
以事物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
资料助学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思考: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围绕线索,本文写了几件事?
以事件为线索:看菊花
第一次看菊花:“我”拒绝和母亲看菊花
第二次看菊花:“我”同意和母亲去看菊花
第三次看菊花:“我”和妹妹去看菊花,懂得了母亲
细读课文
思考:请抓住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等,说一说三次看菊花,我和母亲分别是怎样的表现?
此时的我 此时的母亲
①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②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猛地把手变得东西摔向墙壁。
③母亲让我去看菊花,狠命地捶打可恨的腿。
①悄悄躲出去,悄悄地进来。
②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不哭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第一次看菊花
拒绝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运用朗读标记符号,对第一段进行朗读处理,并和同桌演读。
常用朗读符号:1重音 · 2 停连 停顿 / 连读 ⌒ 3 上扬 下降 延长
细读课文
常用朗读符号:1重音 · 2 停连 停顿 / 连读 ⌒ 3 上扬 ↗ 下降 ↘ 延长 →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 就会悄悄地躲出去↘ ,在我看不见的地方/ 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 · ·
· ·
· ·
·
· · ·
· ·
· ·
·
细读课文
细读课文
思考:请抓住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等,说一说三次看菊花,我和母亲分别是怎样的表现?
此时的我 此时的母亲
①什么时候?
②好吧,就明天
③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①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②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③她又悄悄出去了
第二次看菊花
同意


细读课文
思考:请抓住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等,说一说三次看菊花,我和母亲分别是怎样的表现?
此时的我 此时的母亲
我懂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
你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第三次看菊花
领悟
怀念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关键词:坚强 乐观 关爱子女
心疼儿子 懂得克制 懂得尊重孩子
细读课文
品读母爱
母亲对我的爱,隐藏在两句叮嘱里:
一次是一直重复着的“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一次是生命的尽头,想说,却没有说出口的“好
好儿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品读母爱
母亲不仅要忍受自己身体的病痛,还要忍受儿子病痛带来的双重打击,她尊重“我”,关爱我,从不对我提及她的病情,却还一直鼓励我去看开了的菊花,母亲活得乐观且坚强。可惜那时的我没有感受到这样浓烈而真挚的母爱,而今想起,怀念的不止是那个秋天。
于是,他在《我与地坛》中记下真挚的忏悔: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品读母爱
母亲朴素至极却又充满爱意的叮嘱,让我获得了新生。秋天又到了,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花。我又想起了母亲……
母亲为何一定要“我”去看开了的花?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热烈而深沉的不仅是菊花,更是绽放的生命,母亲一直希望我去北海看菊花,是希望我感受到生命的泼泼洒洒,不要自暴自弃,好好儿活。
菊花是母亲坚韧、乐观精神的象征,
品读母爱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史铁生《合欢树》
从前,您牵挂“我” 往后,“我”怀念您
品读母爱
理解主题
课文为什么不以《怀念母亲》为题,却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母亲是秋天去世的,“我”深切怀念母亲对“我”的爱。
秋天里去看菊花,是母亲对“我”的希望,“我”用行动向母亲表示,不仅自己好好活,还要带着妹妹好好活,让母亲在九泉之下放心。
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菊花”是母亲坚韧、乐观精神的象征,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鲜艳、灿烂,让“我”明白了要好好儿活,活出精彩,做生活的强者。
情感升华
他,
被看作——
一个生命的奇迹,
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
只有他自己知道,
奇迹的名字叫母亲!
他,
有很多称呼。
他是作家,
是残联主席。
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最骄傲的身份,
是您的儿子。
他,
接受过很多赞誉。
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最想成为的是您的骄傲。
万千赞美,
都不及再听您说一句——
“我推你去北海看菊花吧。”
您是最慈的母亲啊,
他是最孝的子。
有了你们,
天堂也——
繁花盛开,爱意弥漫。
课文小结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