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诫子书》
诸葛亮
任务一:话说诸葛任务二:学以为诫
任务三:修身养德
任务单
任
务
一
话说诸葛
要求:
说故事,走近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字孔明,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蜀国的丞相)。
早年隐居隆中,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谥忠武侯,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三顾茅庐】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请他出山相助,成就了蜀汉的一统天下大业。
【隆中对】
刘备在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战略构想
【草船借箭】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
【七擒孟获】
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空城计】
诸葛亮屯兵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听魏军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自己却在城楼,端坐弹琴。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虑,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武侯祠内对联)
学以为诫
任
务
二
要求:
①朗读,划分节奏。
②小组合作,疏通文义。
(包括朗读、翻译、解读等)
③思考探究
夫(fú)/ 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 以养德。
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
夫/ 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
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
淫慢/ 则不能/励精,
险躁/ 则不能/治性。
年/ 与时驰,意/ 与日去,
遂成/ 枯落,多不/ 接世,
悲守/ 穷庐,将复/ 何及!
朗读·划分节奏
语句结构特点
对偶整齐,骈散结合。
铿锵顿挫,文义周密。
断句小知识
夫,发语词,在其后停顿。
以、则,均为连词,
连接后一句话,故其前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 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诫,劝诫、劝勉之义。
书:信札,这里是家书。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
诫子书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合作·疏通文义
正面论证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
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反面论证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广:增长。形容词做动词
正反结合论证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反面论证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君子的行为操守是什么?(用原文句子概括)
思考·探究
诸葛亮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人 (用文中的词概括)
君
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修身养德,是君子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己是前提
德才兼备的人
思考·探究
理清“静、俭、学、才、志”之间德关系。
静
俭
学
才
须
须
志
淡泊宁静
须
须
安平乐道,内心澄净,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
才会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思考·探究
解读核心二字:静与俭。
静
俭
“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诸葛亮年轻时隐居田园,躬自耕植,深知物力维艰,所以一生俭朴,为官廉洁。“俭以养德”是诸葛亮人生智慧的总结,更是诸葛亮严以自律的人生写照。接着明确“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
如何理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思考·探究
一个人浅尝辄止、放纵懒散、消极懈怠,就很难振奋精神,更不可能学有所成; 急于求成、浮躁不专,不仅对学习进步无益,而且有害于品格的培养,达不到陶冶品格的目的。
能举个例子吗?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经,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思考·探究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诚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静
俭
学
才
须
须
志
淡泊宁静
须
须
惜时
明确: 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学习时要心无旁鸯,潜心专一,同时珍惜时间。
夫(fú)/ 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 以养德。
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
夫/ 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
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
淫慢/ 则不能/励精,
险躁/ 则不能/治性。
年/ 与时驰,意/ 与日去,
遂成/ 枯落,多不/ 接世,
悲守/ 穷庐,将复/ 何及!
齐读·读出深情
语重心长
严肃、郑重
感慨抒怀、严慈相济
谆谆教诲,情真意切
修身养德
任
务
三
要求:
领悟“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人生信条,修身养德,立志勤学。
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
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为君子之行。
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是为人根本、做事基础。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成为儒家士人理想的人生规划,而其中修身是基础。
只有不为名利所动,能安贫乐道,才能显示高洁志向情趣,明确高尚志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
陶渊明。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陶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常常能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除诗之外,他还给后人留下不少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诗并记》等。
只有内心纯粹澄净、专心致志,才能志存高远,
厚积薄发、 有所作为。
诸葛亮,躬耕数载,隐居南阳,怀才于身,静候明主,虽然天下群雄辈出,但他却不被纷繁的世事与天下的争端扰乱心智,为了真正成大业,他平静地等待,甘于寂寞,甘于暂时的无名,在悠然地吟唱梁父吟的日子里,水镜七奇之诸葛,韬光养晦,静待卧龙飞天的一刻,最终助玄德成就鼎立大业。
“静”是《诚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
与“静”相对是“躁”。浮躁、急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獸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将自己的远大志向树立起来,并不断地用它激励自己。不局限于琐碎的事情,虚心地广泛地学习,去掉疑惑、吝啬,即使未能得到提拔、录用,这对于自己美好志趣是没有损害的,更何愁理想不能实现?如果意志不坚强,意气不昂扬,沉溺于习俗私情,碌碌无为,就将永远处于平庸的地位,甚至沦落到下流社会。
拓展阅读· 诸葛亮《诫外生书》
作
业
①背诵全文。
②写一篇本文的读后感,
谈谈关于学习处事、修身养德的感悟。
分
层
再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