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乡愁》教学设计
01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揣摩诗歌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 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02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于现代诗已经有了自己的初步理解,在课下对诗歌的有关常识进行预习,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课上再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九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和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而《乡愁》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读几遍基本都能理解诗歌内容,不用老师过多讲解。通过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0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把握诗歌构思的精妙。
2.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独创的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深情诵读,把握诗歌的脉络和意象。
2.感悟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品味诗人思乡爱国的感情。
3.结合诗歌情感引导学生朗读、分析、思考和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
04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05
课时安排:1 课时
06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创设情境
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先生往生,落日余光中乡愁犹在;巨星陨落,晚霞烈火里文章犹存。大家发现我们这副对联中出现了文章的题目和作者,而且运用很巧妙,同时我们也能从对联中感受到人们对余光中先生的崇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设计意图:运用对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文。)
07
二、初读诗歌,初识愁绪
1.学生初读诗歌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歌,记录下自己的初读感受。(思念、忧愁、孤独、无奈)
2.文中有一个字能够整体概括诗人情感,是哪个字?(愁)
“愁”,从心秋声,意为忧虑、忧伤的情绪。这样情感基调的一首诗,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传达作者的感情呢?
提示: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连。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并示范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大屏幕展示节奏划分: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 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 / 船票
我/ 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 矮矮的 / 坟墓
我/ 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设计意图:此环节进行重点字解释,既体会了汉字的文字之美,又能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和创造,身临其境地体会诗人创作的心情,领悟诗歌主旨。)
3.跟随音频学习朗读技巧
(1)注意节奏、字音和语速等。
(2)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引入诗歌朗读音频,既能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又能让学生感受诗歌音韵美和整齐的建筑美。)
08
三、寻找意象,寄托愁绪
1. 寻找意象
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但是通过诗人的文字和同学们的朗读,你能感受到乡愁
吗?
(能)这是一种微妙的变化,那么你是通过哪些事物具体感受到乡愁的呢?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诗人化抽象的乡愁为具体可感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我们称之为意象。
屏显意象的概念:意向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2. 理解意象
(1)文中有哪些时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四个意象代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不同的人生经历;共同点是时间与空间的间隔,形成了思念,引发愁绪。
(资料补充诗人人生经历)
(设计意图:引入诗人人生经历的资料,既丰富课堂内容, 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意图)
09
四、细品乡愁,理解乡愁
1.刚才我们说到诗歌的四个意象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结合诗人经历,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意象,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隔开了。真是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的乡愁之泪!真是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设计意图:为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营造氛围,便于创作。)
2.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意象结合起来形成一首诗歌呢?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一节。
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节。一个学生读,师生点评。
3.老师把第一节中的两个字做一点变换。通过两次不同的修改,与原诗作比较,初步品味诗歌修饰语的表达效果。
①修改一:“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枚,形容体积较小的事物;张,可大可小。邮票是小事物。)
②修改二:“乡愁是一枚邮票”。(小小的,叠词,增加音韵美;丰富意象的美感等。)
4.找出诗歌中四个意象前面的形容词有共同什么特点?
(1)小小的 、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程度非常小)
(2)用这么小的词语来形容身负情感的意象,是要表示自己的情感也非常小吗?
反衬手法,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复咏叹,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亲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比较,发现不同,从而体会出诗歌创作时炼字的重要性和语言的准确性、传神性。为后面的诗歌创作环节做铺垫。)
后面三节,运用同样的表现手法,回环往复,形成了强烈的效果。请大家再次配乐朗读。
学生想象描写,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朗读分享。大屏幕分享这首诗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结构美:全诗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句式,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
音乐美: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如泣如诉;数量词的运用,增添了一种抑扬顿挫的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10
六、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同学们,其实除了余光中,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有写乡愁,让我们一起来看这几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你认为乡愁还可以是什么?请续写
乡愁是 ;
乡愁是 。
例:乡愁是母亲村口的呼唤,急切中贮满深情;
乡愁是他乡生活的鞭策,忙碌中透着乐观。
11
七、再读诗歌, 回味乡愁
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海峡这头,却无法抵达祖国的那头。
最后,让我们再一起走进乡愁,共同感受余音绕梁的“乡愁”。
(男女生分节朗读)
(设计意图:问题引发学生兴趣,巧妙的将“意象”这个抽象的概念植入课堂。)
12
八、总结乡愁,寄予愿望
乡愁是一杯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远,味道越香醇。当游子徘徊在异乡的十字路口,母亲的叮咛会穿过千山万水,在游子的耳边回荡;当游子饱经异乡的凄风苦雨,才发现故乡那低矮的房屋是那样的温馨……
13
九、布置作业
请你续写诗歌,为海峡两岸人民的友好往来许一个未来。
(设计意图:用汉字的造字结构对文字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感知汉字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真挚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1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诵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准确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并通过拆字析意、寻找意象、修改比较等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最后通过了解使人经历,感受其他诗歌,深化主旨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上课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既习得了朗读技巧,也充分理解、感知了诗人的情感,课堂师生互动性较好,教学内容具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