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设计
目标指向
1、自主学习初生成:初读文章,认识老王,感受他的“苦”与“善”。
2、合作探究再生成:精读文章,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3、教师导思三生成:品味文章,理解作者。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感悟知识分子的情怀和爱的伟大,陶冶美的情操。
学习重难点:
理解结尾句中的“愧怍”之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世界里,除了有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孙权等一些标榜史册的大人物之外,更有一大批渺小如沙漠中的微尘,卑微如荒野里的小草的普通人。他们从未有过轰轰烈烈的业绩,却有人世间最美的真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一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二、方法导引
自主学习初生成:初识老王。
1.多媒体展示(生读并识记):
伛(yǔ) 骷髅(kū lóu) 荒僻(pì) 攥(zuàn) 塌(tā)败
取缔(dì) 滞(zhì)笨 愧怍(zuò)惶(huáng)恐
2.本文是从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观察和写作的,假如你是杨绛,请给
我们介绍一下你眼中的老王。(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并概括信息。任选一行同学,用拉火车方式挨个儿补充完整有关老王的信息。)
明确:
1)、老王的生活很苦:(1)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2)“文化大革命”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3)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4)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5)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6)被人中伤,被社会抛弃。
2)、老王很善良:(1)给我们送冰,车费减半。(2)送默存去医院,却不肯拿钱。在我的坚持下收下钱后却还不大放心。(3)临死前来给我们送香油和鸡蛋。并不愿收钱。
合作探究再生成:理解老王。
精读文章,走进老王的内心, 理解一个穷苦之人,为何屡次帮我还不愿收钱。尤其在将死之际还去送了香油和鸡蛋。请同学们试着转换身份,你就是老王,谈谈你为什么这样做。(学生精读文章,勾画批注有关信息,揣摩老王内心,写下自己的理解。接着小组合作探究,互相补充,形成一份完整的探究结果在班级汇报交流。)
明确:我身有残疾,生活贫困,无依无靠,穷苦卑微,从不被人重视,我渴望向人诉说,有人倾听,渴望有人来关心。杨先生出现了,她不嫌弃我的穷,经常照顾我的生意,还与我拉家常,关心我的生活,我很感激她。所以能帮的尽量帮,不想要她的钱。但她总怕我吃亏,总要给我钱,我怕她为难,而且我也需要钱也就收下了。后来我知道自己要死了,就把我这儿最好的香油和鸡蛋送了过去,都要死了还要钱做什么呢?可她非要给,我知道如果不收,她会托人捎来,还是不麻烦她了,就拿着吧。我会记得她对我的好的,这是我在人世间最后的一点惦念,她就是我的亲人,希望她一切都好。好人一生平安。
教师导思三生成
思考:这篇文章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仅仅是给我们讲述有着不幸命运的老王的故事吗?还是仅仅要告诉我们世上有这样一批本质真诚、善良的人呢?
让我们继续从文章中探寻答案。
1.提问:在送来鸡蛋和香油的第二天,老王就离开了人世。得知了这一消息后,杨绛有怎样的感受呢?为什么杨绛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
明确:换一个角度想,作者跟老王的交往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作者是一个作家,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是地位低微的人,作者却没有瞧不起他,并不认为他低人一等,这体现了作者的平等观。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作者非常同情和关心老王,这说明作者非常有爱心,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2.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读后思考,如何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补充资料: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生活上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波折。(学生思考作答)
明确:老王是如此善良,又是如此不幸,作者却无法给他更多的帮助,无法改善他的处境,无法改变他的命运,更无法改变千千万万个像老王这样的不幸的人的命运,这在她,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心里,会是怎样的不安和愧疚。我们知道,当时作者身处逆境,她其实无法给予老王更多的帮助,但她仍能淡化自己的痛苦,体谅别人的愁苦,以悲悯的情怀关注比自己更为不幸的弱者。这是一种怎样博大的胸怀!这是怎样无私而伟大的爱!
时隔多年之后,杨绛终于明白了老王的内心渴望,知道自己作为给予一方对于受施一方老王的意义。因为她是给予了老王温暖的一方,因为她是让老王在离开这个世界之际还有挂念的人。或许,这也才是杨绛发出感慨“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真正原因所在。
三、课堂总结:
平等博爱,悲悯关怀,我们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让我们都心存善良,愿世间再无疾苦。
四、布置作业
用文字记录你生活中遇到的一次善良的举动,可以是你给予他人的,也可以是你接受到的。
要求:叙述中有描写,结尾处有议论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