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09:1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目标指向:
1.自主学习初生成----理清思路,感知安塞腰鼓表演的特点。
2.小组合作再生成----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
3.导思助学三生成----感受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深入理解腰鼓表演所表达的热烈豪放情感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位于陕北高原的安塞,腰鼓表演历史悠久,有2000年以上。人们在欢度节日、庆祝丰收的时候都要演出腰鼓助兴。腰鼓手们由青年农民组成,在表演时,他们穿着古代将士的便服,或黄或红的包头,素色衣服,显得整齐壮观。它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可由几人或几千人一同表演,气势磅礴,独具魅力,令无数人为之倾倒。(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片段)
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磅礴的气势和惊人的视听效果及震撼力,传达了西北汉子粗犷豪放的阳刚之美和激越饱满的生命激情!今天让我们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这篇散文一起去感受腰鼓的风采,文字的魅力吧!
二、方法导引
听读理思路,感受安塞腰鼓之火烈壮美----自主学习初生成
1、学生结合导学,自主了解作者,了解什么是安塞腰鼓。
2、听读课文朗读录音,扫清字词障碍,并用“安塞腰鼓真 ,你听 ”的句式来谈谈你的听读感受。(注:可填词、短语、句子,可选用文中的内容。)
第一空学生们都能填出“壮阔” “豪放” “火烈” “有力” “惊心动魄” 等词语,第二空可从原文中找出,也可自由表达。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将文章划分为三部分,并概括其特点。
师指导朗读:朗读时要根据文意注意停顿、节奏、重音。师生达成共识:
第一部分,读时应满怀期待之情,读得沉稳些,中速而不乏力量。第二部分,整体要读得激越、昂扬、饱满、迸发、快而有节奏感,刚健有力。第三部分,要读岀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轻声。
明确:
擂鼓前(1—4): 安静。
擂鼓中(5—27):激昂。
擂鼓止(28—30)静寂。
4、找出第二部分中反复出现,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抒情句,并由此能划分几个层次,并说出文章从哪些方面写表演中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法,把第二部分分成了四个层次,以小组为单位比读,思考四个层次是分别从哪个角度展现表演中“激昂的安塞腰鼓”的?
①(5——13)宏伟的场面。
②(14——17)雄壮的声响。
③(18——22)有力的动作。
④(23——27)奇丽的舞姿。
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比读,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激昂、火烈、壮美的表演,完成了初次生成。
再读品语言,感受语言的铿锵之美----小组探究再生成
通过小组合作,对语言的欣赏,学生感受到本文作为散文的语言魅力,重点抓住修辞和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完成二次生成。
1、请学生再读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运用圈点勾画法,从从用词、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赏析,每人批注2--3处。
2、小组内交流,讨论批注内容,小组派代表班级内先有感情朗读,再展示讨论成果,组与组,师与生互相提示补充:
学生生成:(1)从用词方面说:
A、“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B、“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C、“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2)从句式上说: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中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B、“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句子用得好,好在这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C、“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中由静到动的急转。
(3)从修辞上说:
A、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的气势。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展现表演开始时的壮阔场面,句式工整,节奏明快。
C、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4)从表达方式上说:
描写:课文对黄土高原的景物、人物和人的活动的描写非常生动,包括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真实描写和想象描写。
A、“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乐后最终永远明晰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属于想象描写,增加了文章内涵。
B、“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鸣”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静态描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给人余音绕梁之感。
C、文中开头对后生们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D、动态描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描写后生们热烈奔放,沸腾不可遏制的生命状态。
议论和抒情:
课文中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揭示高原后生的精神、胸襟、激情,抒发对高原后生和高原腰鼓的赞美之情。议论如“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抒情句如“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小结: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读悟精神,感受蓬勃的生命力----导思助学三生成
这个环节学生在资料助读和老师引导下,学生逐步探究本文安塞腰鼓表演热烈豪放情感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感悟作者对西北高原人的礼赞。完成第三次生成。
1.壮阔、火热、豪放的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后生们表演的,读完文章你觉得这些后生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表达。
明确:生在黄土高原上的后生们“朴实” “沉稳” “热烈”“奔放”,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击打腰鼓时他们全情投入,用尽力气,是一种生命的宣泄和释放。
2.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西北是那么贫困落后,作者却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请同学们结合下面两个问题和助读资料,小组讨论回答。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一句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 “冲破” “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 “羁绊” “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师引导学生思考,提供助读资料: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而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但是,“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苏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生明确:“那么一股劲”指勤劳朴实的西北人要打破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冲破束缚,冲破旧思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缘由。
“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的西北汉子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生命力量的源泉。
在这里,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一步步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天天活跃的今天,西北人这种“搏击”精神将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三、课堂总结
这篇抒情散文以无比热烈、激情四溢的语言,让我们感受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壮阔、火烈的特点和洋溢的阳刚之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黄土高原人独有的热烈,豪放和蓬勃的生命力,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人一定要有积极乐观,坚定生活的信念,让生命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
四、布置作业
《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