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同步练习(共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同步练习(共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8-22 17:57:27

文档简介

3.1 温度
一、单选题
1.(2022秋·重庆长寿·八年级统考期末)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的玻璃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将玻璃泡浸入热水马上读出温度
C.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2.(2022秋·重庆璧山·八年级期末)为了防控新冠肺炎,某市中考,要求体温小于37.3℃的考生在常规考场考试,体温大于等于37.3℃的考生在备用考场考试。某考生的体温测量结果如图所示,关于体温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温计的量程是
B.体温计的分度值是1℃
C.温度计使用之前应在沸水中消毒
D.经检测该考生应该在常规考场
3.(2022秋·重庆永川·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9℃
B.人正常步行速度约12m/s
C.正常人安静状态下心跳一次时间约0.9s
D.适宜学习的环境应控制噪声不超过120dB
4.(2022秋·重庆万州·八年级期末)下列数据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教室的门高约为20cm B.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
C.人体感觉到比较舒适的温度是37℃ D.小红上学时步行的速度约是1.1m/s
5.(2022秋·重庆涪陵·八年级期末)下列几种估值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的步行速度为5m/s B.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8m
C.重庆冬季的最冷气温约为-25℃ D.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6.(2022秋·重庆梁平·八年级统考期末)以下关于温度的说法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
B.洗澡水的温度约为70℃
C.饺子煮熟即将出锅的温度约40℃
D.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
7.(2022秋·重庆潼南·八年级期末)新冠病毒还没有完全被消灭,目前外出乘车进站、出站需要测量体温,初测体温可用红外线感应器快速测量,精测则需要体温计进行测量,关于体温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7~42℃ B.体温计分度值是1℃
C.体温38℃,属于正常 D.缩口的作用是可使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
8.(2022秋·重庆酉阳·八年级期末)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疫情期间,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9.5℃ B.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
C.飞沫的传播速度约为1.1m/s D.新冠病毒的直径为0.6mm
9.(2022秋·重庆北碚·八年级期末)一支刻度线位置不准确但刻度均匀的温度计,将它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温度计的示数是99℃,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温度计的示数是4℃,如果当时室温是20℃,则用此温度计测量时示数为(  )
A.20℃ B.26℃ C.23℃ D.19℃
二、填空题
10.(2022秋·重庆永川·八年级统考期末)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如图所示为某次测量时温度计的一部分,该温度计的示数为 ℃。
11.(2022秋·重庆九龙坡·八年级期末)小妮同学想测量某液体的温度,但她得到的却是一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原理制成的。在标准大气压下,如图她先把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液柱位置标记为A点;然后把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液柱位置标记为B点,再用刻度尺测得AB间的距离为25厘米。最后他用该温度计来测量某液体的温度,发现液柱高度位置在A点上方15厘米处,则该液体的温度是 ℃。
12.(2022秋·重庆江北·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医生用体温计给某位发烧者测量体温,该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 ;若没有甩几下,直接用它去测量37℃的体温,其示数显示为 ℃。
13.(2022秋·重庆江津·八年级期末)如图甲所示物体的长度是 cm,如图乙所示体温计的读数是 ℃。
14.(2022秋·重庆巴南·八年级期末)甲、乙两位同学去测量体温,甲同学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后体温计是数如图所示,甲同学的体温是 ℃,乙同学接过体温计后没有甩,就直接测量自己的温度,若乙同学体温为38℃,那么乙同学测量后体温计显示的温度是 ℃。
三、实验题
15.(2022秋·重庆大足·八年级统考期末)(1)如图甲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cm;

(2)实验室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a、b所示,其示数是分别是 ℃、 ℃。
16.(2022秋·重庆潼南·八年级期末)按要求作答。
该温度计的示数是 ℃;
物体的长度是 cm。
参考答案:
1.D
【详解】A.在测量过程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触容器底或容器壁,否则温度计的示数可能会高于水的温度,甚至可能损坏温度计,故A错误;
B.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水中后,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故B错误;
C.读数时,温度计的感温泡要浸没在被测热水中,不可以离开被测热水,否则温度计的示数会受空气的影响发生变化,故C错误;
D.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若俯视则示数偏大,若仰视则示数偏小,故D正确。
故选D。
2.D
【详解】AB.体温计测量的量程为,分度值是0.1℃,故AB错误;
C.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超过体温计的量程,体温计不能在沸水中消毒,故C错误;
D.体温计的一个大格是1℃,一个小格是0.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37.1℃,此时考生的体温为37.1℃,因此,应该在常规考场考试,故D正确。
故选D。
3.C
【详解】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不符合题意;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故B不符合题意;
C.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min跳动的次数在70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约0.9s,故C符合题意;
D.适宜学习的环境应控制噪声不超过40dB,一般说话的声音是60dB,很嘈杂的马路的声音是90dB,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详解】A.教室高度约3m,教室门的高度在2m=200cm左右,故A不符题意;
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B不符合题意;
C.人体正常体温在36.8℃左右,感觉舒适的环境气温在23℃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和实际相符,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详解】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故A不符合题意;
B.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3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重庆冬季的最冷气温约4℃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一拃”的长度约15cm,全新2B铅笔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18cm左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D
【详解】A.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3℃,故A不符合题意;
B.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0℃,故B不符合题意;
C.饺子煮熟即将出锅的温度约100℃,故C不符合题意;
D.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D
【详解】A.正常人体温度为37℃,生病时可能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体温计设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故A错误;
B.体温计每大格表示1℃,平均分成10小格,即分度值是0.1℃,故B错误;
C.正常人体温度为37℃,如果体温38℃,则表明体温偏高,属于低烧,故C错误;
D.体温计有缩口,在离开人体时细管内的水银柱断开,不会自己退回液泡内,其作用是可使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故D正确。
故选D。
8.B
【详解】A.人的正常体温约37℃,变化幅度不大,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故B符合题意;
C.飞沫的传播速度可达40m/s,故C不符合题意;
D.新冠病毒的直径约
100nm=10-4mm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C
【详解】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支刻度线位置不准确但刻度均匀的温度计,将它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温度计的示数是99℃,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温度计的示数是4℃,则4℃和99℃刻度线之间有95格;则每一格表示;如果当时室温是20℃,则用此温度计测量时示数为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热胀冷缩 -4
【详解】[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液体受热后会膨胀,液柱会沿着玻璃管上升;液体受冷后会收缩,液柱会沿着玻璃管下降。
[2]由图得,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在0℃以下,示数为-4℃
11. 热胀冷缩 60
【详解】[1]温度计下端有一个玻璃泡,里面装的是液体,把玻璃泡放入被测液体中,玻璃泡里的液体受热以后,体积膨胀从而会沿玻璃管上升;遇冷以后,体积缩小从而会沿玻璃管下降。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从A点到B点的温度范围是100℃,用该温度计来测量某液体的温度,发现液柱高度位置距A点15厘米,则该液体温度是
12. 热胀冷缩 38.5
【详解】[1]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的温度,该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2]上图中,体温计分度值为0.1℃,示数为38.5℃。体温计有一个特殊的结构,就是它的缩口,水银膨胀时可以通过缩口挤到直管,但在收缩时却很难通过缩口回到液泡中。若没有甩几下,直接用它去测量37℃的体温,其示数显示为38.5℃。
13. 2.68 37.6
【详解】[1]如图甲所示,测量物体长度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图中物体的长度为2.68cm。
[2]如图乙所示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温度计读数时,如果水银柱到达整数刻度可以不估读,所以图中体温计的读数为37.6℃。
14. 38.5 38.5
【详解】[1]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温度计的示数是38.5℃,甲同学的体温是38.5℃。
[2]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是可以离开人体读数的,且在离开人体后,体温计液注不会下降,所以读数仍会是38.5℃,乙同学接过体温计后没有甩,若乙同学体温为38℃,其结果仍为38.5℃。
15. 1.55 热胀冷缩 4 ﹣4
【详解】(1)[1]木块左端与7.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8.55cm处对齐,故木块的长度为
(2)]2]实验室中常用的温度计用液体作为测温物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温度计内部液体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通过液体的体积间接地显示出温度的高低。因此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在0℃以上4格处,读数为4℃。
[4]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在0℃以下4格处,读数为-4℃。
16. 8 1.62
【详解】[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刻度值往上增大,即为零上温度,根据液柱位置可知示数为8℃。
[2]由图可知,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即1mm,则物体测量示数为
l=8.00cm-6.38cm=1.62cm3.2 熔化和凝固
一、单选题
1.(2022秋·重庆垫江·八年级期末)北京冬奥会滑雪场地需要造雪机人工造雪。造雪机工作时,将雾状的水滴喷入寒冷的空气中便形成“雪”。这一过程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凝华 C.升华 D.液化
2.(2022秋·重庆潼南·八年级统考期末)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3名宇航员送入太空,宇航员在空间站“天宫一号”内居住了3个月,然后返回地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宇航员居住在太空中,以地球为参照物,他们是运动的
B.宇航员在空间站内对话,不需要电话等设备对方也能听见
C.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上时,两者保持相对静止
D.返回舱与大气摩擦表面物质将会烧毁,物质在熔化、汽化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3.(2022秋·重庆大足·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图A是研究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图B是海波和蜂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通过水对试管加热,不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加热更快
B.甲在4~8min时间段不吸热
C.甲有固定的熔点,乙没有固定的熔点
D.甲是蜂蜡,乙是海波
4.(2022秋·重庆奉节·八年级统考期末)松香是松树干流出的油经高温变软熔化成水状后冷却变成块状固体的。如图所示中能正确表示松香由液态变成固态过程的图像是(  )
A. B.
C. D.
5.(2022秋·重庆江北·八年级期末)如图是“探究某物质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6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
B.该物质是非晶体
C.凝固过程中该物质持续放热温度不变
D.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20min
6.(2022秋·重庆巫山·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加热时的初温时48℃ B.该曲线可能是玻璃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C.该物质在BC段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D.该物质整个熔化过程用了16分钟
二、填空题
7.(2022秋·重庆开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夏天,有的人喜欢喝凉的饮料。往往会在常温的饮料中加几小块温度低于0℃的冰。加冰块的原因是利用冰块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 热量(填“吸收”或“放出”),使饮料变凉。
8.(2022秋·重庆忠县·八年级统考期末)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这种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 ℃,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9.(2022秋·重庆合川·八年级统考期末)在探究某种物质熔化特点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做出了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是 ℃。
三、实验题
10.(2022春·重庆万州·八年级期末)图甲是小明同学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图甲中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 ,图乙是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它表示固体此时温度是 ℃;
(2)每隔1min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状态,作出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图丙中BC段物体是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此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小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滴出现,这是水蒸气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
11.(2022秋·重庆涪陵·八年级统考期末)小刚和小明做“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实验,如图所示。
(1)图甲中安装实验装置时,要按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
(2)图乙所描绘的图像说明这个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点是 °C;
(3)由图像可知,该物质熔化所用的时间是 min;4min时,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
12.(2022秋·重庆巴南·八年级统考期末)某小组在做“探究海波的熔化”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安装实验装置应按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而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浸没在水中进行实验是为了让海波 ;
(2)图甲温度计示数为 ;小组成员每隔相等时间记录下温度并绘制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从图像中发现海波的熔化过程共用了 min;
(3)如图乙,在第3min时海波处于 (选填“固”或“液”)态;若在第10min时将装有海波的试管从热水中取出置于空气中,则此时海波 (选填“会”或“不会”)继续熔化。
13.(2022秋·重庆长寿·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甲所示,小明利用该装置探究冰块熔化的特点,他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
(1)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使物质 。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 min,第8min时物质处于 态;
(2)分析图乙的图象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 热量,温度 ;所以该物质是 体。
14.(2022秋·重庆开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
(1)用水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的好处是 ;
(2)小明发现该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选填“保持不变”“逐渐升高”或“逐渐降低”)。
15.(2022秋·重庆江津·八年级期末)小丽选择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使试管内的物质 ;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A、B、C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
(3)如图丙所示,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过程中海波 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第10min,海波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海波熔化共用了 min,海波的熔点是 ℃;
(4)如图丁所示,是小丽绘制的蜡的熔化图像,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
参考答案:
1.A
【详解】雾状的水滴喷入寒冷的空气中便形成“雪”,是由液态变成固态,为凝固过程,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D
【详解】A.宇航员居住在太空中,以地球为参照物,他们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发生改变,他们是运动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空间站里面有空气,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宇航员在空间站内对话,不需要电话等设备对方也能听见,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上时,运动速度、方向均相同,即保持相对静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返回舱与大气摩擦表面物质将会烧毁,物质在熔化、汽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C
【详解】A.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固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和观察现象,故A错误;
B.物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甲、乙在4~8min段都需要吸热,故B错误;
C.由图像可知,甲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的过程,有一定的熔点;而乙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没有温度不变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熔点,故C正确;
D.甲是晶体,是海波;乙是非晶体,是蜂蜡,故D错误。
故选C。
4.D
【详解】松香是非晶体,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过程,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5.C
【详解】A.由图可知,第0~10分钟是物质凝固前,物质为液态,故在t=6min时,物质处于液态,故A错误;
BC.第10~20分钟是物质凝固过程,该物质持续放热,但温度不变,说明该物质是晶体,故B错误,C正确;
D.该晶体在第10min开始凝固,到第20min结束,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10min,故D错误。
故选C。
6.C
【详解】A.如图所示,该物质加热时的初温时32℃,熔点为48℃,故A错误;
BC.该曲线中BC段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48℃不变,属于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玻璃属于非晶体,故B错误,C正确;
D.该物质整个熔化过程为8~16min,共用时为
故D错误。
故选C
7. 熔化 吸收
【详解】[1][2]夏天,常温的饮料温度较高,饮料放出热量,0℃的冰块吸热熔化,使饮料变凉。
8. 晶体 340 固态
【详解】[1][2]由图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在34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熔点是340℃。
[3]该物质在第6min时刚达到熔点,物质还没有熔化,处于固态。
9. 晶体 80
【详解】[1]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不变,故是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即熔化温度不变的温度,故熔点是80℃。
10. 固体在加热过程中受热均匀 晶体 -7 固液共存 不变 液化
【详解】(1)[1]图甲中在加热固体时用到的加热方法叫水浴加热法,这样加热的好处是:可以使固体在加热过程中受热均匀。
[2]图乙中温度计显示的是固体某时刻的温度,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液柱位置在0刻度线以下,所以它的示数是-7℃。
(2)[3]每隔lmin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状态,作出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晶体。
(3)[4][5]图丙中BC段为晶体的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此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6]烧杯内壁有水滴出现,这是烧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11. 自下而上 晶体 0 5 固液共存
【详解】(1)[1]实验时应该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温度计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是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故组装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
(2)[2][3]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熔点为0℃。
(3)[4][5]该物质从第2分钟开始熔化,到第7分钟完全熔化完,经历了
7min﹣2min=5min
4min时,物质处于熔化过程,该物质处固液共存状态。
12. 自下而上 受热均匀 41 7 固 不会
【详解】(1)[1]实验中酒精灯要用外焰加热,装有海波的试管要水浴加热,温度计测量海波的温度时玻璃泡要浸没于海波中并且不能与试管底或者侧壁接触,所以要按自下而上顺序进行安装。
[2]装有海波的试管浸没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海波与热水充分接触,让海波受热均匀。
(2)[3]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41℃。
[4]由图乙可知,海波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2min全部熔化为液体,共用时7min。
(3)[5]由图乙可知,在第3min时海波的温度还没有到达熔点,处于固态。
[6]由图乙可知,在第10min时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正在熔化,当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置于空气中时,空气温度低于海波的熔点,海波不能由空气中继续吸热,不会继续熔化。
13. 均匀受热(语言描述意思相同即可) 4 液 吸收 不变 晶
【详解】(1)[1]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使固体受热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由图象可知,冰从第2min开始熔化,到第6min完全熔化,共耗时
[3]到第6min熔化完成,因此第8min时物质处于液体。
(2)[4][5][6]由图象知,冰在熔化过程中需要持续加热,因此熔化过程仍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晶体熔化时具有该性质,所以冰是晶体。
14. 受热均匀 保持不变
【详解】(1)[1]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采用水浴法,目的是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
(2)[2]由图乙可知,从1min到5min这段时间内,随加热时间的增加温度不变,是熔化过程,所以该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15. 均匀受热 B 42 吸收 不变 固液共存态 6 48 升高
【详解】(1)[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利用水浴法,这样可以使蜂蜡、海波受热均匀。
(2)[2][3]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所以B正确;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其示数为42℃。
(3)[4][5][6]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第6分钟至第12分钟处于熔化状态,所以第10min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
[7]熔化的时间为
12min-6min=6min
[8]由图可知,BC段是熔化过程,对应的熔化温度是48℃,海波的熔点是48℃。
(4)[9]蜡是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3.3汽化和液化
一、单选题
1.(2022秋·重庆巴南·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晶体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下降 B.汽化的两种方式分别是蒸发和沸腾
C.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是相同的 D.液体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2.(2022秋·重庆璧山·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是加热-30℃的冰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说明熔化不需要吸热
B.水的沸点是98℃
C.冰熔化时温度保持0℃不变,说明冰是晶体
D.DE段该物质处于沸腾状态
3.(2022秋·重庆合川·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水沸腾的规律”的实验装置。对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及解释,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时加纸板,目的是为了提高水的沸点
B.沸腾时上升变大的气泡,是烧杯中的水汽化产生的
C.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后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不需要吸收热量
4.(2022秋·重庆奉节·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做法不可以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
A.雨后,将篮球场上的积水扫开 B.夏季,人们穿着短袖短裤
C.将新鲜的水果放入保鲜袋中 D.洗发后,用热吹风吹干头发
5.(2022秋·重庆忠县·八年级统考期末)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6.(2022秋·重庆涪陵·八年级统考期末)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自己家的小汽车的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夏天、冬天都在内表面 B.夏天、冬天都在外表面
C.夏天在外表面,冬天在内表面 D.夏天在内表面,冬天在外表面
二、填空题
7.(2022秋·重庆开州·八年级统考期末)疫情期间,很多地方利用无人机喷洒消毒液消菌杀毒。如图所示,一架无人机正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喷洒消毒液。某次消毒工作飞行距离18km,耗时2h,则此次消毒工作时平均速度 m/s,喷洒的消毒液小液滴悬浮在空中,过一会消失是 (填“汽化”、“液化”或“升华”)现象。
8.(2022秋·重庆梁平·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是被“热棒”包围的青藏铁路路,“热棒”相当于一个制冷机,解决了 “千年冻土”。“热棒”就是在中空的棒体里面灌有液氨,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吸热 ,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冷却 变成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填物态变化名称)。
9.(2022秋·重庆大足·八年级统考期末)“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是民间的俗语,这个现象是水温差异以及气压大小导致的。水烧开之前,气泡由 变 ,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还没有到达表面就破裂了,引起水面的振荡,发出声响。水沸腾时 热量,温度 。
10.(2022秋·重庆江北·八年级期末)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A和B,A倒扣着放入盛水的容器中、B中装有一些水,如图所示放置,用酒精灯给各容器中的水加热,使水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A杯中的水 (填“能”或“不能”)沸腾,B杯中的水 (填“能”或“不能’)沸腾。
11.(2022秋·重庆长寿·八年级统考期末)小明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到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更容易晾干,是因为“通风”加快了衣服表面空气的 ,“向阳”可以提高温度,加快水分的 。
12.(2022秋·重庆江北·八年级期末)有一种能反映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空气湿度)的装置,叫作干湿球温度计,如图所示,它是由甲、乙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组成的,其中乙的玻璃泡上包着湿棉纱布,甲是干燥的,我们发现 (甲/乙)温度计的示数要低一些,这是因为水蒸发时要 。若只给甲煽风(风吹不到乙和棉纱布),则两只温度计示数差将 (变大/变小/不变)。
13.(2022秋·重庆璧山·八年级期末)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的窗户玻璃上一般会出现凝结水珠的现象,冬天小水珠总是凝结在窗户玻璃的 表面,小水珠的形成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14.(2022秋·重庆开州·八年级统考期末)有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液化石油气是把常温状态下的石油气体通过 的方法液化成液态装在钢罐里;北方的冬天,为了很好的保存蔬菜,这样可以利用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放热使窖内温度不会太低。
15.(2022秋·重庆潼南·八年级统考期末)随着潼南城区内河水水位的升高,夏天的早上,在城区两边常会看见大量的“白雾”,白雾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 ,太阳出来“白雾”散去,“白雾”最后变成了 。
16.(2022秋·重庆奉节·八年级统考期末)水烧开后,茶壶口周围总是弥漫着“白汽”,白汽的形成是水先 而后又 形成的。
17.(2022秋·重庆涪陵·八年级统考期末)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火箭燃料燃烧向下喷射气体,喷出的气体温度很高,通常利用大水池来降温,这是因为水 (选填“汽化”或“液化”)时可以吸收大量热量,同时可以看到火箭发射时产生大量白雾,白雾产生的过程属于 (选填“汽化”或“液化”)。
18.(2022秋·重庆南川·八年级统考期末)戴上口罩和眼镜的同学,玻璃片常常模糊不清,这是水蒸气的 现象而形成的。人发烧,测体温后观察体温计时,视线应与水银体温计刻线 ,水银体温计的测温原理是液体的 。
三、实验题
19.(2022秋·重庆开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1所示,在“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小明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其中的错误之处是: ,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小红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2)中(a)、(b)所示,则图 [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3)小明和小红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加热到水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3)所示,a、b两种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不同;
(4)取走酒精灯,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上面实验的热水中如图(4)所示。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5)所示。由图象可知,在第8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海波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
(5)如图2所示,大试管和小试管里都装有水,将三支大试管中的水加热,使之保持沸腾,则大试管中的水不断沸腾的过程中,小试管中的水会沸腾的是 。(填字母)
20.(2022秋·重庆九龙坡·八年级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考期末)如图甲是小晨同学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她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使用水浴法对物体加热以便更好地记录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1)按照图甲所示组装各个器材,组装顺序应 (选填“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
(2)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是 ℃;
(3)小晨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该固体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该固体的熔点为 ℃;第13min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试管内的固体熔化成液体后继续吸热最后沸腾,这说明烧杯内水的沸点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试管内液体的沸点;
(5)善于观察的小晨同学发现加热过程中烧杯壁上出现水珠,小组其他成员解释是由于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水珠会出现在烧杯杯壁的 (选填“内侧”或“外侧”)。
21.(2022秋·重庆巴南·八年级统考期末)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将温度计正确的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像如图丙所示。

(1)小莉安装图甲装置时应该 (选填“由上往下”或“由下往上”)安装;
(2)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a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状态;
(3)由图乙知a物质的熔点为 ℃;
(4)从图丙知,固体b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某时刻温度计的读数如图丁所示,温度计的读数为 ℃;
(6)完成上面的实验探究后,小组同学将试管中的物质换成了水,然后继续使用相同器材加热,想要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当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之后,试管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7)烧杯中的水沸腾后,上方出现大量“白气”,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珠。
22.(2022秋·重庆九龙坡·八年级统考期末)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月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乙a所示。
(1)实验中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
(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将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水中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看见有“白气”不断从烧杯中冒出,这些“白气”是由于水蒸气 (填写物态变化)而产生的;
(4)小强实验时没有使用图甲烧杯上方的盖子,在水的质量、加热条件不变时,他所作的实验图象应该是图乙中的 (选填“a”“b”或“c”)。
23.(2022秋·重庆奉节·八年级统考期末)某学习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特点”时,采用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
(1)安装此装置时应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安装;
(2)由图甲可知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
(3)某同学观察到撤去酒精灯后,水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其原因是陶土网的温度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水的沸点;
(4)图乙和丙是同学们根据观察画出的水沸腾时的气泡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选填“图乙”或“图丙”);
(5)若采用图丁所示的方法进行实验,试管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24.(2022秋·重庆巫山·八年级统考期末)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1)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水的沸点是 ℃。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用酒精灯持续加热,说明水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 (选填“吸热”或“放热”);
(2)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水在沸腾时会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上升体积 (选填“逐渐变小”或“逐渐变大”);
(3)实验过程中,发现烧杯口出现大量“白气”,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4)某小组实验中发现给水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较长,原因可能是 。
25.(2022秋·重庆永川·八年级统考期末)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根据实验的要求,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安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时,A处铁圈的位置是根据 来确定的;
(2)在实验过程中,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直至水沸腾并持续2min后停止加热,将所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中。
当水沸腾2min后,如果小明继续加热4min,此时的水温应为 ℃。小明实验中某时刻观察到水中气泡的情形如图乙所示,此时烧杯中的水处于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状态。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26.(2022秋·重庆合川·八年级统考期末)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得因素时同学们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为了验证以上得猜想,小凡同学在相同的四块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ABCD所示的实验探究:
(1)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的 有关;
(2)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3)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
(4)该实验采用了 的研究方法;
(5)某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多少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进行E、F实验结果发现E图中水先蒸发完,他依据“谁先蒸发掉的越多,谁蒸发的快”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他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 。
参考答案:
1.A
【详解】A.晶体凝固过程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汽化的方式有两种:蒸发和沸腾,蒸发的过程比较缓慢,沸腾的过程比较剧烈,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温度是相同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液体沸腾时仍需要对其加热,液体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A
【详解】A.图像中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虽然温度不变,但熔化过程必需吸热,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由图像可知,水在98℃沸腾,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沸点是98℃,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像可知,在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该固体的熔点是0℃,此过程中物质正在熔化,是晶体,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需要不停吸热,所以DE段是沸腾过程,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B
【详解】A.实验时加纸板,目的是防止热量的散失,故A错误;
B.沸腾时上升变大的气泡,是水汽化变成的水蒸气,故B正确;
C.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态的小水滴,故C错误;
D.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是因为石棉网仍有余温,水停止沸腾是因为水不能吸收热量,说明沸腾需要吸收热量,故D错误。
故选B。
4.C
【详解】A.雨后,将篮球场上的积水扫开,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夏季,人们穿着短袖短裤,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汗液的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将新鲜的水果放入保鲜袋中,既减少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又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所以会使蒸发减慢,故C符合题意;
D.用热吹风吹干湿头发,即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又使液体表面的温度升高,使蒸发加快,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分析】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详解】将温度低的冰水注入烧杯甲,烧杯甲的温度就会变得很低,此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甲烧杯壁,会在其外表面液化为小水滴;将温度高的热水注入烧杯乙中,热水会汽化为水蒸气,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遇到乙烧杯壁,在其内表面上液化为小水滴;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6.C
【详解】车窗上的“水雾”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夏天开着空调的小汽车,车内温度低于室外,车外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窗,液化形成“水雾”,故“水雾”在玻璃窗的外表面;冬天开着空调的小汽车,车外温度低于室内,车内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窗,液化形成“水雾”,故“水雾”在玻璃窗的内表面。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7. 2.5 汽化
【详解】[1]由题意可知,无人机的飞行距离为s=18km,飞行时间为t=2h,故由可得,无人机的平均速度为
[2]消毒液小液滴悬浮在空中后过一会消失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
8. 汽化 液化
【详解】[1][2]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汽化现象;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发生液化现象。
9. 大 小 吸收 不变
【详解】[1][2]水沸腾前,上层的水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中的水蒸气遇低温液化成水,所以气泡减小;当水温接近沸点时,有大量的气泡涌现,接连不断地上升,并迅速地由大变小,使水剧烈振荡,产生“嗡嗡”的较大响声,这就是“响水不开“的道理。
[3][4]水沸腾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10. 不能 不能
【详解】[1] A倒扣着放入盛水的容器中,A杯中水面上放封闭了一部分空气,随着杯中水温升高,杯中的水蒸发,封闭的空气压强会变大,大于外部气压,而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升高变大,所以A中水的沸点大于容器中水的沸点。容器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变化,所以A杯中水的温度达不到沸点,因此不能沸腾。
[2]水沸腾的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能不断吸热。B杯中水的沸点和容器中水的沸点相同,当容器中水沸腾后,B杯中的水温度也能达到沸点,但由于二者温度相同,不能发生热传递,因此不能继续吸热,就不能沸腾。
11. 流动速度 蒸发
【详解】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快慢、温度高低。
[1]晾衣服时要晾在通风处,通过加快衣服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来加快水分的蒸发。
[2]晾衣服时要晾在向阳处,通过提高温度来加快水分的蒸发。
12. 乙 吸热 不变
【详解】[1][2]水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乙的玻璃泡上包着湿棉纱布,水汽化吸热,温度下降,甲是干燥的,等于室温,没有变化,故乙的示数要低一些。
[3]由于甲是干燥的,吹风时没有汽化现象发生,温度不变。
13. 内 放热
【详解】[1][2]冬天使用空调,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窗户玻璃比室内温度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凝结在玻璃内表面,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需要放出热量。
14. 压缩体积 凝固
【详解】[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液化石油气就是利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气体液化的,石油气被液化后可以节省空间。
[2]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气温降低到凝固点以下时,水会发生凝固,要放出热量。
15. 液化 小水珠 水蒸气
【详解】[1][2]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温度降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小水滴,小水滴的聚集形成了白雾,发生的是液化现象。
[3]太阳出来大气温度升高,液态的小水滴吸热又汽化变为气态的水蒸气。
16. 汽化 液化
【详解】水烧开后,液态水吸收热量汽化形成高温水蒸气,扩散在茶壶口的周围,由于遇到外界温度较低的空气,水蒸气会放出热量液化形成小水珠,即产生“白气”现象。
17. 汽化 液化
【详解】[1]火箭燃料燃烧向下喷射气体,喷出的气体温度很高,大水池中的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从而保护发射塔。
[2]看到的白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18. 液化 相平 热胀冷缩
【详解】[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戴上口罩和眼镜的同学,玻璃片常常模糊不清,这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而形成的。
[2][3]使用体温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水银体温计刻线相平,水银体温计液泡中的物质是水银,水银吸热或放热,体积会膨胀或缩小,其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19. 温度计的玻璃泡触到烧杯底 自下而上 (a) 质量 固液共存 晶体 C
【详解】(1)[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部,底部温度较高,测得的温度不准确。
[2]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而温度计测量时,不能触碰容器的底和壁,因此先由酒精灯的高度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再放烧杯,再确定温度计的位置较好,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
(2)[3]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所以b图是水沸腾前的现象;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所以a图是沸腾时的现象。
(3)[4]不同质量或体积的水,达到沸腾时所需时间不同。
(4)[5]由图象可知第8分钟时,海波正处于熔化阶段,故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
[6]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是晶体。
(5)[7]A.当大试管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小试管中的水虽能达到沸点,却不能继续通过大试管中的水吸热,所以不能沸腾,故A不符合题意;
B.大、小试管都处于密封的环境下,其沸点都会升高,但当大、小试管的水温相同时,小试管无法通过大试管吸收热量,故不能沸腾,故B不符合题意;
C.大试管密封,内部气压高,沸点高,水的温度高于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因此,可以继续向小试管传递热量,故小试管中的水可以沸腾,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0. 从下到上 25 50 液 高于 内侧
【详解】(1)[1]为了用酒精灯外焰给烧杯加热,应先放酒精灯,再调整烧杯的高度,所以应从下到上组装器材。
(2)[2]观察图甲中温度计发现,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25℃。
(3)[3]观察图乙发现,图像中有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物体熔化时,有固定熔点,故熔点为50℃。
[4]观察图像发现,第13min时,物质熔化完成,所以物质处于液态。
(4)[5]沸腾的特点是达到沸点,持续吸热,所以试管内的固体熔化成液体后,继续吸热能够沸腾,是因为达到沸点,并能从水中持续吸热,所以水的沸点高于试管内液体的沸点。
(5)[6]烧杯中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壁,在烧杯内壁液化成小水滴。
21. 由下往上 不变 固液共存 48 非晶体 18 不能 液化
【详解】(1)[1]为了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先放酒精灯,再调整烧杯的高度,所以安装图甲装置时应该由下往上安装。
(2)[2][3]由图乙知,固体a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4]由图乙知,固体a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其熔点为48℃。
(4)[5]由图丙知,固体b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故b为非晶体。
(5)[6]由图丁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在0℃以上,所以温度计的读数为18℃。
(6)[7]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不断吸热;图中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虽然继续加热,因试管内外温度相同,试管内的水不能从烧杯中的水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7)[8]水沸腾后,烧杯上方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22. 热胀冷缩 不变 变大 液化 b
【详解】(1)[1]实验中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受热膨胀,受冷收缩,即热胀冷缩制成的。
(2)[2][3]如图乙所示,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一直保持不变;沸腾后整杯水的温度相同,此时水中的气泡在上升过程,周围的水不断汽化,故气泡越变越大。
(3)[4]白气是小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4)[5]没有加盖子,热损失比较多,加热到沸腾的时间比较长,沸点与气压有关,与质量无关,故沸点不变,故选b。
23. 自下而上 96 高于 图丙 不能
【详解】(1)[1]因为需要用外焰加热,石棉网的高度需要根据外焰的高度来定,所以,应该自下而上进行安装。
(2)[2]由图1可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是,且液柱的液面在之间,所以,示数为。
(3)[3]实验结束时,撤去酒精灯,水未立即停止沸腾是因为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水会继续吸收热量,维持沸腾状态。
(4)[4]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的有新的气泡加入,气泡会逐渐变大,所以,图丙正确。
(5)[5]因为烧杯中的水到达沸点后,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试管中的水虽然可以达到沸点,但是达到沸点后,无法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24. 99 吸热 逐渐变大 液化 水的质量过大
【详解】(1)[1]如图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故水的沸点是99℃。
[2]水的沸腾属于汽化现象,汽化是吸热的物态变化,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加热,表明水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
(2)[3]沸腾时整杯水的温度是相同的,上部的压强小,气泡的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进入,故气泡上升体积逐渐变大。
(3)[4]白气是沸腾过程中产生的热的水蒸气遇冷后变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
(4)[5]加热时间长可能是因为水的质量较大,也可能是水的初温过低造成的。为减少加热时间,可以适当减少的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
25. 秒表 酒精灯外焰 99 沸腾时
【详解】(1)[1]实验过程中,要记录水的温度和加热时间,相应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秒表,已有温度计,故还需要秒表。
[2]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使用酒精灯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调整铁圈A要依据酒精灯外焰确定。
(2)[3]当水沸腾2min后,水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如果小明继续加热4min,此时的水温不变,即为99℃。
[4]水沸腾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都达到沸点,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汽化成水蒸气,进入气泡,同时气泡所受水压减小,气泡不断增大,图乙是沸腾时的情形。
26. 温度 A、D A、B 控制变量 水的质量和表面积均不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
【详解】(1)[1]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看出水的表面积和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只有水的温度不同,故可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2)[2]要想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应控制水的温度和表面积不变,故应通过A、D两图的对比来得出结论。
(3)[3]要想得出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应控制水的温度和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故应通过A、B两图的对比来得出结论。
(4)[4]该实验中多个变量影响实验,探究过程中采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5)[5]在进行E、F实验过程中,发现E图中水先蒸发完,他依据“谁先蒸发掉的越多,谁蒸发的快”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这一实验设计是错的,因为他在设计中水的质量和表面积均不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3.4升华和凝华
一、单选题
1.(2022秋·重庆巴南·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情景涉及的物态变化,由于熔化形成的是(  )
A.冰雪消融 B.草叶上的露珠
C.树枝上的霜 D.衣服晾干
2.(2022秋·重庆忠县·八年级统考期末)2022年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热情洋溢、创意无限,采用了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倒计时。如图所示节气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
A. 二月立春雨水连,“雨水”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 九月白露接秋分,“白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C. 寒露霜降十月全,“霜降”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大雪冬至迎新年,“大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3.(2022秋·重庆开州·八年级统考期末)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故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物理中,水亦有多种状态的变化。如图中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熔化 B.夏季,清晨白雾—汽化
C.秋天,叶上露珠—液化 D.冬天,美丽“雾凇”—凝华
4.(2022秋·重庆潼南·八年级统考期末)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疑固现象,需要吸热
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D.“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5.(2022秋·重庆开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的现象通过液化形成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
B.盛夏,露珠凝结
C.晚秋,菊花凝霜
D.严冬,瀑布冰挂
6.(2022秋·重庆巫山·八年级统考期末)为确保2022年北京冬奥会顺利举行,需要进行人工造雪。造雪机在工作时,不断将水吸入,并持续从前方喷出“白雾”,在“白雾”下方沉积成一层“白雪”,如图所示。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发生的最主要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凝固 C.升华 D.液化
7.(2022秋·重庆开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小雨同学“五一节”期间借助厨房的简易器材完成了一项实践性作业:自制霜。如图所示,她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放在一铺有湿抹布的桌面上,过一段时间后小雨发现在易拉罐的下端有白色的霜出现,拿起易拉罐时发现湿抹布和易拉罐的底部粘在一起了,小雨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其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易拉罐中的冰加入盐后极易熔化,熔化过程吸收热量
B.湿抹布和易拉罐的底部粘在一起是因为水遇冷凝固形成冰
C.易拉罐下端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过程要吸收热量
D.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冻肉放置在空气中,一会儿表面上结了一层霜,这层霜和实验中易拉罐下端形成的霜成因相同
8.(2022秋·重庆长寿·八年级统考期末)“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已被列入联合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寒露”节气,露的形成要吸收热量
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大雪”节气,雪的形成要吸收热量
9.(2022秋·重庆梁平·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某物质在温度变化时通过放热、吸热可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由图可判断(  )
A.甲为液态,由甲到乙是汽化过程
B.乙为气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C.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D.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升华过程
10.(2022秋·重庆涪陵·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有关物态变化的现象中,由汽化吸热导致的是(  )
A.在夏天吃冰棍可以解热 B.从游泳池出来被风吹很冷
C.烧水时容易被水蒸气烫伤 D. 食物下面放干冰可以保鲜
11.(2022秋·重庆九龙坡·八年级统考期末)物态变化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关于这些现象以及发生这些现象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液化现象,要放出热量
B.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降温,这是升华现象,要放出热量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会出现小露珠,这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D.初冬的早晨落叶上会出现一层白霜,这是凝华现象,要吸收热量
12.(2022秋·重庆大足·八年级统考期末)北京冬奥会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的倒计时,不同的节气环境温度不同。下列与节气有关的物态变化,属于放热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2022秋·重庆开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现象形成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②夏天,草丛上凝结露珠
③秋天,早晨经常出现大雾
④冬天,晾干冰冻的衣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2022秋·重庆忠县·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热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如果没有酒精给体温计消毒,也可以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
B.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口,实际上是利用升华吸热
C.夏天,在电风扇下吹风,人感觉凉爽,这是因为吹风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
D.用久了的灯泡内壁会发黑,这是灯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15.(2022秋·重庆奉节·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热现象的描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
A.衣柜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它汽化了
B.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后就一定会沸腾
C.寒冷的冬天进入室内时眼镜起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从冰箱中拿出饮料,“粘”在手上的水是熔化形成的
16.(2022秋·重庆奉节·八年级统考期末)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进入霜降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霜的形成是(  )
A.升华现象 B.凝华现象 C.凝固现象 D.熔化现象
17.(2022秋·重庆南川·八年级统考期末)关于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正在熔化的蜡块,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B.隆冬时节,用水壶烧开水,壶嘴有“白气”冒出,它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人运动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更多的热量
D.元旦时节金佛山上一宾馆的窗户玻璃结有冰花,冰花在玻璃的外侧
18.(2022秋·重庆永川·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19.(2022秋·重庆梁平·八年级统考期末)在防控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的过程中,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一直在努力付出着,外界的大自然也在发生着变化。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中,由于凝华产生的是(  )
A. 春天来到冰雪消融
B. 医护工作者的护目镜中出现大量水珠
C. 湿透了的防护服会慢慢变干
D. 寒冷冬天病房的窗户上出现的冰花
20.(2022秋·重庆涪陵·八年级统考期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一七言绝句中的“霜”是一种常见的自然景象,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凝华 C.升华 D.汽化
二、多选题
21.(2022秋·重庆南川·八年级统考期末)金佛山,福南川,金佛山集”七顶国家级桂冠”,其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白雪皑皑 B.云山雾罩
C.雾凇沆砀 D.冰雪消融
三、填空题
22.(2022秋·重庆开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人工降雨时常向空中发射干冰,这是因为干冰在常温下会 为气体,吸收热量,促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为小水滴或 为小冰晶(各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
23.(2022秋·重庆永川·八年级统考期末)为防止食物腐败变质,生活中常利用冰块使食物保鲜,这是利用冰块熔化 热的特点;常用干冰作为人工降雨的冷却剂,是利用干冰 (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的特点。
24.(2022秋·重庆巫山·八年级统考期末)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然后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碳粉,这个过程要 热。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
25.(2022秋·重庆江津·八年级期末)当我们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时看到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冰箱冷藏室里的蔬菜、水果通常用保鲜袋分装系好,这可以减慢蔬菜、水果中水分的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从而延长了食物的保鲜期。
参考答案:
1.A
【详解】A.冰雪消融,冰雪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不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C不符合题意;
D.衣服晾干,是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C
【详解】A.雨主要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露是水蒸气冷液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急剧降温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正确;
D.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3.B
【详解】A.冰雪消融固态冰变为液态水,属于熔化现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D
【详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
B.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故B错误;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C错误;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5.B
【详解】A.冰雪消融,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瀑布冰挂,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B
【详解】造雪机在工作时,将液态的水以小水滴的形式喷出形成“白雾”,这些小水滴由液态的“白雾”变成固态“白雪”的过程叫凝固,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7.C
【详解】A.易拉罐中加盐后使冰的熔点降低,冰更容易熔化,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使原本温度就低的易拉罐温度更低,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湿抹布中液体的水遇冷凝固成冰,使得湿抹布和易拉罐的底部粘在一起,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易拉罐下端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过程要放热,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冻肉表面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冻肉凝华而成的,易拉罐底部的霜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冻肉凝华而成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C
【详解】A.露的形成是液化,故A错误;
B.“寒露”节气,露的形成是液化,要放出热量,故B错误;
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从气体变为固体,故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雪的形成属于凝华,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9.A
【详解】根据图中甲乙丙之间变化时的吸热、放热情况,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可看出,丙是固态,甲是液态,乙是气态。丙到甲是熔化过程,甲到乙是汽化过程,乙到丙是凝华过程。
故选A。
10.B
【详解】A.在夏天吃冰棍可以解热,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从游泳池出来被风吹很冷,当人从水中出来时,身体表面会有很多水,水会蒸发吸热,降低人体温度;当有风吹过时,使人体表面空气流速加快,蒸发加快,带走身体的热量更多,所以风一吹更冷,蒸发属于汽化的一种方式,故B符合题意;
C.烧水时被水蒸气烫伤,是水蒸气液化放热导致,故C不符合题意;
D.食物下面放干冰可以保鲜,干冰升华过程中吸收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A
【详解】A.雾是水蒸气变化为液态的小水珠,故是液化,液化放热,故A正确;
B.干冰给食品降温,这是升华现象,升华需要吸收热量,故B错误;
C.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化为液态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要放出热量,故C错误;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12.C
【详解】①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
②白雾散去,是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
③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凝华放热;
④滴水成冰是水的凝固现象,凝固放热。
属于放热的是③和④。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3.B
【详解】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为熔化现象,吸收热量;
②夏天,草丛上凝结露珠,为液化现象,放出热量;
③秋天,早晨经常出现大雾为液化现象,放出热量;
④冬天,晾干冰冻的衣服,为升华现象,吸收热量。
故选B。
14.D
【详解】A.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如果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会造成体温计损坏,故A错误;
B.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口,实际上是利用蒸发(汽化)吸热,具有致冷作用,故B错误;
C.夏天吹风扇,这是因为风扇吹来的风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蒸发,导致人身体表面的温度降低,所以人感觉凉爽,但不能降低室内的温度;故C错误;
D.白炽灯在发光时,钨丝的温度是比较高的,钨会升华为钨的蒸汽,在灯泡不发光时,灯泡内的温度降低,钨蒸汽受冷凝华使灯泡内壁变黑,故D正确。
故选D。
15.C
【详解】A.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从固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转化为气态,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
B.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能继续从外界吸热,只达到沸点而不能吸收热量,就不会沸腾,故B错误;
C.冬天进入室内,眼镜起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正确;
D.从冰箱中拿出饮料,“粘”手上的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16.B
【详解】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所以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C
【详解】A.蜡块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故A错误;
B.隆冬时节,壶嘴有“白气”冒出,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
C.人运动出汗后,汗液蒸发时从人体吸收热量。微风吹过时,汗液蒸发加快,相同时间内从人体吸收更多的热量。故C正确;
D.元旦时天气较冷,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遇到低温的玻璃凝华形成冰花,因此冰花在玻璃的内侧。故D错误。
故选C。
18.B
【详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B正确;
C.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故C错误;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D错误。
故选B。
19.D
【详解】A.冰雪消融是冰雪变成水,是熔化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护目镜中出现大量水珠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的小水珠沾附在镜片上,是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湿透了的防护服会慢慢变干是水变成了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窗户上的冰花是屋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之间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0.B
【详解】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1.AC
【详解】AC.雪和雾凇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它们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AC符合题意;
B.雾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D.冰雪消融是固态冰变成液态水的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22. 升华 液化 凝华
【详解】[1][2][3]云层中的干冰(固体二氧化碳)会迅速的吸热升华成二氧化碳,使周围的温度降低,部分水蒸气液化成水滴,部分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降雨,冰晶在下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产生热量,熔化成水。
23. 吸 升华
【详解】[1]冰熔化时会吸收热量。
[2]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常温下固态的二氧化碳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是升华过程,升华吸收热量。
24. 升华 凝华 放
【详解】[1]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即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也就是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吸热。
[2][3]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变成碳粉,即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也就是发生了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25. 凝华 汽化
【详解】[1]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冰箱内的霜是水蒸气放出热量后凝华形成的;
[2]用保鲜袋将蔬菜、水果密封,这样控制了表面积,减弱了空气的流动,从而使蒸发变慢,即减慢水分的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