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限训
《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
一、单选题每题3分
1.下列划线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氓之蚩蚩(mánɡ) 静女其姝(shū) 修我矛戟(qǐ)
B.静女其娈(luán) 乘彼垝垣(ɡuǐ) 与子同泽(zé)
C.夙兴夜寐(sù) 隰则有泮(pàn) 贻我彤管(yí)
D.洵美且异(xún) 无与士耽(dān) 渐车帏裳(chánɡ)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静女其娈:面目姣好。 B.俟我于城隅:等待。
C.自牧归荑:归还。 D.洵美且异:确实,诚然。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5.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双关手法,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6.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7.下面对《静女》诗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男主人公的口吻,生动地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B.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而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
C.该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情人约会活动。
D.“搔首 踟蹰”这一细节描写表现男主人公老实、憨厚、痴情。
8.对《涉江采芙蓉》赏析不恰当的是( )
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
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9.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
B.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
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
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
10.下列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两句是说,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这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
C.“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写出了一对长久分别的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
D.此诗借助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而丈夫则远离而不知,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11.对涉江采芙蓉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
D.全诗运用起兴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12.下列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莲是快乐的,女子却是忧伤的,将人物置于美好和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了思妇的忧伤,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忧伤。
B.芙蓉花具有素雅高洁的特点,诗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情,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C.五六两句,空间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由兰泽中拈花沉思的思妇转到“远道还顾”的丈夫。
D.结尾两句委婉含蓄、间接抒情,通过诉说“同心离居”的无奈,表达了同心离居的忧伤痛苦,控诉了游学求宦风气的罪恶。
13.下面对涉江采芙蓉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B.美好欢乐的情景,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主人公全部忧思之由来。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一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14.下列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遍地兰蕙芳草的湖泽间,心有所思的主人公泛舟采莲,画面优美,意境清幽。
B.采莲人自问自答,满腔的热忱及与知心人共同期待美好未来的情景跃然纸上。
C.漂泊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孤单地回头,遥望着故乡:“浩浩”,状写离家之远。
D.有情人同心离居,只能忧伤终老;诗歌流露出漂泊他乡和分隔两地的复杂心情。
1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 了:了结,终止B.雕栏玉砌应犹在 犹:如同
C.只是朱颜改 只是:口气较轻的转折语D.问君能有几多愁 愁:忧虑
16.下列对课本中诗歌内容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文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B.《红烛》中,“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C.《鹊桥仙》中,上片写牛郎织女相会,下片写两人相离。结句把爱情升华到一个崇高的思想境界,从而赋予这个古老传说新的意义。
D.《虞美人》中,下片“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情。“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江水”比喻源源不断的愁绪像东逝的江水一去不复返。
17.下列对《虞美人》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从对春花秋月等美好事物“何时了”的天问转向自问,通篇围绕“愁”字,笔法起伏失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上阕状眼前之景,下阕写回忆之景,将故国衰亡与天地变化,将人事无常与天地运行联系在一起,读来让人扼腕而叹息。
C.全词以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既传出了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也可见词人之悔恨。
D结句以汪洋恣肆的一江春水作喻,将个人悲情酝酿成人类的悲情,奔腾而下,一泻千里,写出了愁之深广与无穷无尽。
18.下列对李煜《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开头和结尾用设问的手法,把读者带入了对往事的猜想和对愁绪的体验中。
B.全词虚实结合,或写眼前之景,或忆故国往事,或抒内心愁绪,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词人徘徊于雕栏玉砌间怅然若失的形象。
C.“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前后呼应,一脉相承,通过景色的不变反衬人事的巨变。
D.“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的修辞将愁绪形象化,点明愁之多之长之深,又隐喻年华流逝,龙颜老去。
19.对《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虞美人》乃李煜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陷金陵,李煜降宋,被迁汴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赋此词,且于生日(即七夕)演唱。因流溢出浓浓的故国之恋,而招致杀身之祸。
B.词作从眼前景入手,生发联想和想象,追述昔日帝王生活,描摹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隐晦地表达出叛逆之情,惹恼了宋太宗,铸成了词人的悲惨结局。
C.词作以实虚相间的手法来绘景、抒情、达意,忽而写眼前,忽而写想象——首句实写,二句虚写;三句实写,四、五、六句又是虚写。铺垫好道路,直到篇末推出一个“愁”字,将诗眼展现于读者面前。
D.《虞美人》以其形式别致给人美感愉悦——上下阕句数一致,字数相同,且二句一转韵,琅琅上口,使整体美中又富变化美;尤其篇末的反问与比喻,构建了广阔思维空间,更觉意味隽永。
20.下列对《虞美人》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指美好的事物,可词人却发出了“何时了”的疑问,可见囚禁的生活是极端悲苦的。
B.“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的是词人昔日醉生梦死的美好时光。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是实写,采用了对比手法。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愁具体化。
21.对《虞美人》这首词中的诗句与词语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人起笔从眼前景物写起。春天的花,秋天的月,年年如此,怎么了结?作者用景物的不变,来暗衬自己命运的转变。
B.“往事知多少”,诗句表明作者已隐入对往事的缅怀之中。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所追忆的,自然是昔日的荣华富贵,可见此句只是一种韶光已逝的哀叹罢了。
C.“小楼昨夜又东风”,真实的生活虽说将诗人的思维拉回到现实中来;然而,东风轻拂,又催生出新的想象:明月下的故国究竟怎么样了?
D.“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目睹汴梁的殿宇宫廷的景象,想到自己命运的巨大落差,感慨万千,怎一个“愁”字了得!
2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纤云:纤细的云彩 B.便胜却人间无数 胜却:胜过
C.银汉迢迢暗度 迢迢:遥远的样子 D.忍顾鹊桥归路 忍顾:忍心回望
23、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是围绕哪个民间故事展开的 ( )
A、白蛇传 B、梁山伯与祝英台 C、牛郎织女 D、穆桂英挂帅
24、下列对《鹊桥仙(纤云弄巧)》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诚挚不渝的爱情。 B.伤春惜时的感伤。 C.仕途失意的愤液。 D.旷达潇洒的情怀。
25.下列对《鹊桥仙》(纤云弄巧)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虽然“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但却独出机杼,立意高远,跳出了格调哀伤、凄楚的传统窠臼,堪称词中佳品。
B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抒依依惜别之情,整首词表达了作者超凡脱俗的爱情观:只要情比金坚,哪怕聚少离多。
C.本词笔触轻盈,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特,独辟蹊径,语言自然流畅而又婉转蕴藉,余味隽永。
D.本词将“牛郎织女”传说赋予新意,变有情人之间离别时的痛苦为快乐,认为不管是朝朝暮暮还是聚少离多都值得珍惜。
26、下面对《鹊桥仙》(纤云弄巧)赏析不正确的是:( )
A.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个精妙的比喻写尽牛郎、织女的相见之欢和离别之苦。
B.“两情若是久长时”二句对男女主人公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C.本词的内容是歌咏牛郎织女的神话。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
D.这首词主要运用叙事、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27、下列对《鹊桥仙》(纤云弄巧)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词主题健康,格调爽朗,而又深感余味不尽,颇受启迪,成为七夕诗词中久传不衰的佳作。
B.本词借写牛郎织女这个人所共知的传说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理想爱情观,构思极为巧妙,表达极为自然。
C.本词字面上,处处写人间,句句写牛郎织女,而实际上句句写天上,写天上的真情,于传统题材中翻出新意。
D.“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的桥归路”两个精妙的比喻写尽牛郎织女的相见之欢和离别之苦。
28.下列对《鹊桥仙》(纤云弄巧)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两句,分别从两个侧面烘托出了织女与牛郎两个人物。“纤云弄巧",明写纤细 的云编织出各种巧妙的图案样式,暗写织女的心灵与手巧。“飞星传恨”,则形象地刻画出牛郎赴会时的急切神态与心情。
B.“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郎织女相距之遥远。“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C.“柔情似水”,形象地写出了牛郎织女相会时温柔缠绵的情意;“佳期如梦”,极言相会时间之短暂,表达了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复杂心情。这两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
D.词末二句,蕴含着双重意思,将全词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它们既可看成是牛郎织女的相互安慰,又可看成是诗人的良好祝愿。这就赋予它们极强的生命活力,脍炙人口,至今流传。
二、简答题
《诗经 邶风 击鼓》
击鼓其镗(1),踊跃用兵。土国城漕(2),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3),平陈与宋。不我以归(4),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5),爰丧其马(6)。于以求之(7)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8),与子成说(9)。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10),不我活兮(11)。于嗟洵兮(12),不我信兮。
【注】(1)镗(táng):鼓声。(2)土国:在国都兴建土木。城漕:在漕邑修筑城墙.(3)孙子仲:军队统帅名。(4)以:犹使。(5)爰:语助词。居、处:住下来。(6)丧:丢失。(7)于以:在 何处。(8)契阔:聚合。胡承珙《后笺》:“言死生相与约结,不相离弃。”(9)成说:订约。(10)于嗟:叹词。叹息声。阔:遥远。(11)不我活:不让我活。(12)洵:久远。
2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先用一阵阵镗镗的击鼓声造成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然后再交代“击鼓”的原因,国家要有战事。
B.“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两句,诗人把自己的遭遇与众人作对比,突出自己的英勇,不再筑城,将独去南征。
C.“不我以归”即不让我归家,“忧心有忡”即内心忧伤,这两句直接表达诗人对战争造成的长期分离的不满。
D.诗歌写出了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叙忆人,悲侧感人。
临江仙① 李煜
樱桃②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②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3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蝶翻轻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同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国破家亡的结局。
C.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上片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写内设,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限训答题卡
姓名: 班级: 座位号:
30.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四句诗流传干古的原因。
---------------------------------------------------------------------------------------------------------------------------------------------------------------------------------------------------------------------------------------------------------------------------------------------------------------------------------------------------------------------------------------------------------------------------------------------------------------------------------------------------------------------------------------------------------------------------------------------------------------------------------------------------------------------
31. 诗中为什么要写战马丢失又在树林中被找到这一细节?请谈谈你的理解
------------------------------------------------------------------------------------------------------------------------------------------------------------------------------------------------------------------------------------------------------------------------------------------------------------------------------------------------------------------------------------------------------------------------------------------------------------------------------------------------------------------------------------------------------------------------------------------------------------------------------------------------------------------------------------------------------------------------------------------------------------------------------------------------------
33.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
总分:
高一语文限训答案
《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
一、单选题每题3分
1.A 【解析】“氓”应读“ménɡ”,“戟”应读“jǐ”。
2.D 【解析】“都是四言诗”错,太过于绝对。
3.C 【解析】 C项,“自牧归荑”意思是静女从郊野回来,采了白茅草送我。句中的“归”通“馈”,赠送。
4.C 【解析】“都发生在同一天”错。
5.D 【解析】“用借代的手法”错 。
6.C 【解析】 说:通假“悦”愉悦,喜欢;女:通假“汝”,你、你的;喜欢你的美丽,为你的美丽感到愉悦。所以并不是C项中“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7.B 【解析】 B项,“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解读,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接受彤管 ,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如此说来,男主人公应该是更喜欢“荑”。故选B。
8.C 【解析】题中C项“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表述错误,“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在远乡,表现的是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故选C。
9.B 【解析】B项,“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错误,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这里只有“起兴”,没有比喻。故选B。
10.D 【解析】D.“而丈夫则远离而不知,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情”错误,根据诗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可知,丈夫身在远方,也同样思念着家乡,并非“远离而不知”,这首诗表达的是妻子和丈夫互相思念。故选D。
11.C 【解析】C.“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理解错误,本句承接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这里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通过想象,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故选C。
12. D【解析】D.“结尾两句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控诉了游学求宦风气的罪恶”说法错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直接表达了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却异地相思,感叹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所以结尾属于明白晓畅,直抒胸臆。结尾句表达了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表达忠贞不渝的坚强决心,并没有对游学求宦风气的控诉。故选D。
13.D 【解析】 “含蓄地表达”错,应该是“直接抒发出来”。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故选D。
14.B 【解析】B.“与知心人共同期待美好未来”理解错误。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故选B。
15.A【解析】B项,“雕栏玉砌应犹在”意思是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所以“犹”应解释为“还”;
C项,“只是朱颜改”意思是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因而“只是”在词中是叹惋口气;
D项,“问君能有几多愁”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愁”应解释为悲愁。
故选A。
16正确选项为C A项直接错误 C项秦观的个人爱情观算是新的意义 D项明显的强调愁之多而不是一去不复返
17.B【解析】B.“上阕状眼前之景,下阕写回忆之景”是错误的。“春花秋月”“东风”“明月”这些并不是眼前之景,而只是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
18.B【解析】B.“雕栏玉砌”是故国的雕栏玉砌,不是徘徊之处。
19.B【解析】词中只有对以往美好生活的留恋,丝毫无叛逆之意.就连这,赵光义竟未放过他,哪里还敢有什么叛逆?
20.C【解析】C项,“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是实写”说法有误。“雕栏玉砌应犹在,知识朱颜改”是想象之语,为虚写。
21. D【解析】D项 本项对“雕……”句的理解错位——这是李煜对昔日金陵宫殿亭台的追怀,而并非目睹汴梁的景象。
22. D. 【解析】忍顾:怎么忍心回望
23. C. 【解析】牛郎织女
24. A. 【解析】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故选A。
25. D. 【解析】D项中“变有情人之间离别的痛苦为快乐,认为不管是朝朝暮暮还是聚少离多都值得珍惜”赏析有误,词中“飞星传恨”“忍顾鹊桥归路”,离别不可能欢乐,更不是作者的“新意”。
26. D. 【解析】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故选D。
27. C. 【解析】C项“字面上,处处写人间...….句句写天上,写天上的真情”错。应是“字面上,处处写天上,句句写牛郎、织女,而实际上句句写人间,写人间的真情”。故选C项。
28. C. 【解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体现出牛郎织女相会时“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情状。
二、简答题
29. B 【解析】是突出自己的不幸,众人筑城,唯我南征。故选B。
30.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愿景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战争的残酷与征人的无奈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表达了征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31.以马喻人。诗人渴望回乡而不得,战马也不愿意久留战场,但战马留恋主人,于是在树林下被找到。
【解析】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明写战马丢失,实写战士思乡欲逃离战场。但战马又在树林下被找到,喻战士欲归乡而不得。
32.D 【解析】写景手法判断错误,错在“下片写内设,视线由内向外”。下片说抒情主人公望穿秋水,望断云桥,“望残烟草低迷”,“炉香”句是写暗夜空室的实景,由外转内,由远及近。所以下片的描写顺序也是由外向内。
33. ①伤逝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国家危亡之痛。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
②惆怅之情。“子规”句,写出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
③孤苦之情。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纷纷散去,作者凄然面对烟草低迷之景,虽未直言,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
④哀怨之情。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危殆,美人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由此体现了哀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