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2 09:5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年
(2)原因: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3)侵略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4)经过: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1860年,攻入北京,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5)结果:1858年,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
(6)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以武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我国西北、东北领土总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千米。
(《瑷珲条约》是近代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俄国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1.《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均有“修约”条款,由此引起后续交涉。最终导致了(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鸦片战争
C.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D.《南京条约》签订
2.电影《傲蕾·一兰》歌颂了达斡尔族人民抗击沙俄侵略的英勇事迹,揭露了沙俄对我国领土的侵略行径。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侵吞了中国东北地区大片领土,其中包括(  )
A.巴勒喀什池东南地区 B.库页岛
C.辽东半岛 D.伊犁地区
3.清朝某位皇帝闻悉某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后,发表上谕:“总之,(公使)进京一事,万不能允,内地通商,必须消弭。”由此可以推断,当时在位的皇帝和这一不平等条约分别是 (  )
A.道光帝、《南京条约》 B.咸丰帝、《天津条约》
C.咸丰帝、《北京条约》 D.道光帝、《望厦条约》
4.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写道:“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十年过去了,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C.扩大鸦片战争中获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为“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讨要说法
5.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片“大海棠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地区的割让和外蒙古的独立,变成了今天的一只“大公鸡”。割占“东北、西北大片地区”的国家是 (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6.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通过下列哪一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并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黄埔条约》 D.《北京条约》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泰晤士报》记载:“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磅。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弄丢了,为了拿鑲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材料二:“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马克思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这次战争的发动者是谁?
(2)材料一所反映的遭劫掠和破坏的是哪儿?
(3)材料二中与俄国一起参与调停的另外一个国家是哪国?
(4)材料中所说的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的是什么?
8.史学家黄仁宇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你认为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争赔款太少 B.通商口岸太少
C.清政府不听话 D.鸦片输入受阻
9.恩格斯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这次战争”中签订(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望厦条约》 D.《虎门条约》
10.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
A.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C.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北京条约》除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
11.1860年,英军头目额尔金振振有词地说:“此举之足以使中国及其皇帝生极大的震动,余尚有理由:圆明园乃是清帝所最宠爱的行宫,是他燕居之所,如焚毁足以稍戢其骄佚。”可见英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掠夺中国的财富 B.打开中国的市场
C.给清朝统治者施加压力 D.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12.《中英北京条约》第一款:“前于戊午年(1858年)五月在天津所定原约,本为两国敦睦之设,后于己未年(1860年)五月大英钦差大臣进京换约,行抵大沽炮台,该处守弁阻塞前路,似致有隙,大清大皇帝视此失好甚为惋惜。”对这一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政府是诚信友善的 B.掩盖了英国再次发动战争的真实意图
C.国际舆论支持清政府 D.《北京条约》签订是为维护中英的友好
13.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分别是(  )
A.“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B.“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
C.“亚罗号事件”和虎门销烟 D.“马神甫事件”和虎门销烟
14.综合下表信息,得出的结论符合这一时期史实的是(  )
鸦片战争(1840- 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瑷珲条约》:沙俄割占中国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A.清朝主动开放力度加强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清朝通商口岸日益减少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5.《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内容不包括(  )
①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香港岛给英国
④割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给沙俄
⑤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④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的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品清单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发生的国际背景什么。
(2)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据材料分析,这场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3)材料二中的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次侵华战争有何本质相似之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西方列强便以《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均有"修约"条款,希望通过修约满足心理预期。结果被清政府拒绝,由此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A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由虎门销烟引起,排除B;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排除C;
《南京条约》签订于鸦片战争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B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的是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共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B项正确;
巴勒喀什池东南地区 、伊犁地区位于中国西北方,排除AD项;
辽东半岛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之一,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的认识。
3.【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总之,(公使)进京一事,万不能允 ”和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特权,签订《天津条约》的皇帝是咸丰帝,B项正确;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等内容,但没有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特权,A项不正确;
《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等内容,但没有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特权,C项不正确;
《望厦条约》主要内容为美国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与英国同等,但没有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特权,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天津条约》内容的掌握。
4.【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英法等国不满足鸦片战争获得利益,提出修改条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C项正确;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得的侵略权益,排除AB两项;
为“ 亚罗号事件”和“ 马神甫事件”讨要说法是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原因的认识。
5.【答案】D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D项正确,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的认识。
6.【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等,B项正确;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A项不正确;
《黄埔条约》规定法国人可以在五个通商口岸永久居住等内容,C项不正确;
《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等内容,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天津条约》内容的掌握。
7.【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十年之后,英国未真正打开中国市场,受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商品滞销,它希望进一步增开口岸,扩大市场,B项正确;
战争赔款少,英国不满意;但是英国希望获得长远的经济利益,这不是战争赔款能解决的,A项不正确;
“清政府不听话”体现不出英国不满意的问题实质所在,C项不正确;
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进行了虎门销烟,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认识。
8.【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B项正确;
《南京条约》、《望厦条约》以及《虎门条约》都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条约》的认识。
9.【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评价,C项正确;
ABD项属于历史事实,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
10.【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1860”“ 此举之足以使中国及其皇帝生极大的震动,余尚有理由:圆明园乃是清帝所最宠爱的行宫,是他燕居之所,如焚毁足以稍戢其骄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主要目的是给清朝统治者施加压力,让清政府接受英法联军提出的条件,扩大侵略权益,C项正确;
掠夺财富在题干中无法体现,A项不正确;
打开中国的市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B项不正确;
1858年,《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认识。
11.【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前于戊午年(1858年)五月在天津所定原约,本为两国敦睦之设,后于已未年(1860年)五月大英钦差大臣进京换约,行抵大沽炮台,该处守弁阻塞前路,以致有隙,大清大皇帝视此失好甚为惋惜。”意思是1858年《天津条约》的签订,使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但由于1860年,英钦差大臣进京换约,在大沽炮台受阻,致使战争再次爆发,是大清政府自己丧失了和好的机会。依据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可知,题干内容掩盖了英国再次发动战争的真实意图。B符合题意;ACD都说法错误,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需理解题干材料意思和识记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12.【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3年英法美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为此英法准备发动新的战争,以夺取更多的侵略权益,1856年,英国以“亚罗号事件”挑起战争,1857年,法国以1853年的“马神甫事件”出兵参战,开始了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借口是“亚罗号事件”,法国是“马神甫事件”,故B项错误;
虎门销烟是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烟收缴的鸦片,显示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决心,故CD错误。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表格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故B符合题意;AC说法错误,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奕 被迫与俄、英、法、美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②是《北京条约》的内容,①③④⑤不是《北京条约》的内容,C符合题意;
ABD选项错误,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北京条约》的内容,本题不难作答。
15.【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
(2)圆明园
(3)美国
(4)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史实,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磅”、“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等内容,都体现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劫掠,该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者为英法联军。
第(2)问,主要考查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史实,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劫掠,所以材料一所反映的遭劫掠和破坏的是圆明园。
第(3)问,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以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列强发动了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材料二中除了俄国以外的另一个调停者,或者说另一个帮凶是美国,此题答案为:美国。
第(4)问,主要考查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相关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我国东北和西北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所以材料中所说的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的是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点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16.【答案】(1)鸦片战争。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因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力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看法: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意思相近即可)
(4)都是为了开辟、扩大中国市场。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的1840年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发生的国际背景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力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拍卖品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和法国抢劫圆明园所得;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是一种可耻行为,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言之有理即可)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都是为了开辟、扩大中国市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