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拿来
主义
第12课
拿来主义
本文运用了反语、多处用引号,还有“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等概念,“抛来”、“抛给”等近义词语,涉及引号的用法,下定义、近义词语辨析、关联词语运用等重要语言知识点。
本文运用了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这是写议论文的常用结构。
01
02
03
04
高考导航
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这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夜读中分析文章论证涉及到重要知识点。另外,写议论文必须掌握这些论证方法。
鲁迅是现代重要作家。2011年江苏卷考过他的杂文《捧与挖》,2012年湖南卷考过他的散文《忆韦素园君》,2019年全国1卷考过他的小说《理水》。
素养目标
1.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明确“拿来主义”的含意。
2. 揣摩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本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3. 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4. 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正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江湖传言?
钱理群:鲁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的笔名,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被毛主席誉为“民族魂”。 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一、作者简介
鲁迅作品
小说集
《呐喊》1923年8月
《彷徨》1926年8月
《故事新编》1936年
杂文合集
《坟》、《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 《集外集》
学术专著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其余作品合集
《野草》
《朝花夕拾》《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两地书》
《鲁迅书简》
《鲁迅日记》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荣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评价鲁迅:“二十世纪亚洲最伟大作家。”
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鲁迅是(中国)20世纪无人可及也无法逾越的作家。
蔡元培:鲁迅先生的创作,除《坟》、《呐喊》、《野草》数种外,均成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六年中,其文除小说、书信一种外,均为杂文与短评,以十二年光阴成此许多作品,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的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何等学力!
现代散文的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应社会事变或社会动向的文艺性议论文。
特点: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4、取材大中取小,立意小中见大。
二、文体——杂文
鲁迅的杂文论辩犀利,文风多变。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本篇课文就是鲁迅针对当时文化思想领域中“全面西化”“尊孔读经”、复古主义等错误思想所写。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写
作
背
景
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文化工作者存在错误认识,一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针对这些错误的认识,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
精粹(cuì) 胆怯(qiè)
可憎(zēng) 滥用(làn)
蹩脚(bié) 接洽(qià)
寅卯(yín mǎo) 檄文(xí)
冠冕(miǎn)量体裁衣(liàng)
孱(càn)头
字 音
成 语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堂而皇之:形容体面或气派大,还可以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多含贬义)。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
弄虚作假:指耍花招,欺骗人。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视有来有往。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更强调侮辱性
立论: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
叫“立”,
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
叫“破”;
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
说说本文批驳了什么?为什么要先驳?
论方一角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语言鉴赏
比较下文与原文的差异,讨论哪一种写法更好
【原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中国一向是闭关锁国,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鸦片战争后,又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语言鉴赏
对比: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闭关锁国),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鸦片战争)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暗含讽刺
化抽象为形象
借用比喻,形象直观
表现 (原文) 实质 后果 (原文) 作者
态度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
自我封闭
排外误国
否定
此路不通
大门被枪炮打破
碰了一串钉子
古董展览
绘画展览
梅博士出国
主动送去
媚外求荣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表现(原文) 实质 后果 作者
态度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
自我封闭
排外误国
否定
此路不通
大门被枪炮打破
碰了一串钉子
古董展览
绘画展览
梅博士出国
主动送去
媚外求荣
亡国灭种
祸延子孙
子孙沦为乞丐
否定
丧权辱国
第三段:作者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尼采 中国
自诩是太阳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亡国灭种
作者把狂妄自大的尼采和“送去主义”做类比,借尼采自诩为太阳却发疯的结局,讽刺和批判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使子孙后代沦为乞丐或亡国奴。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送去主义”的结果是使国人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讨喜,只能靠施舍以维持生计。
用“残美冷炙”比喻送去后资源枯竭财富全无剩下无用东西,整句用“大典之时再无东西可贺”来比喻一味“送去”的后果。
“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活画出沦为乞丐的可怜相。
比喻论证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表现(原文) 实质 后果 作者
态度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
自我封闭
排外误国
否定
此路不通
大门被枪炮打破
碰了一串钉子
古董展览
绘画展览
梅博士出国
主动送去
媚外求荣
亡国灭种
祸延子孙
子孙沦为乞丐
否定
丧权辱国
英国鸦片、
德国废枪炮、
法国香粉、美国电影、
日本的小东西。
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
进行文化、经济侵略政策
(毒害、侵略)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中国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否定
贻害无穷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段:“抛来”、“抛给”、“送来”“拿来”有何区别?
抛来: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是中性词。
抛给:是恶意的给予,意味着轻蔑,侮辱。
送来:表明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拿来:是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抛来≠抛给 抛给=送来 送来≠拿来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排外
媚外
误国
卖国
因为
所以
因果论证
论证构思
送来主义
惧外
害国
破
立
先
后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反语——幽默犀利的讽刺手法
第1段: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明确: “进步”一词是反语,因为用活人代替古董幷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荣愈演愈烈的一种表现。他讽刺了投降者崇洋媚外的丑恶嘴脸
第1段: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捧:双手托起之意,表示恭敬 ;讽刺国民党用祖国的文化遗产讨好帝国主义的毕恭毕敬的丑恶嘴脸 。
挂:表示一路张扬,大张旗鼓,讽刺反动统治者为了媚外不惜断送遗产,大手大脚的所谓“慷慨”行径。
发扬国光:发扬中国文化软实力,反语,实际是卖国求荣。
反语——幽默犀利的讽刺手法
第3段: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第5段: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丰富和大度是反语,是对国民党政府自吹自擂,自欺欺人之态的嘲讽。
这是说“送去主义”盛行,正是最时髦的时候。但是,“送去主义”是错误,反动的东西,是要批评的。作者在嘲弄不合时宜中,卖国媚外的行径。
任务一:理清脉络,把握论述思路
第一部分(1—7段):
概括“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分别揭示三者的本质、危害和相互关系,确立“拿来主义”的观点。
第二部分(8—10段):
具体阐释“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排外
媚外
误国
卖国
因为
所以
因果论证
论证构思
送来主义
惧外
害国
破
立
先
后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如何理解中心论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有主见;
“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指要保持主体性和主动性
——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样
(为什么要拿来)
(怎么拿来)
任务二
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论述“拿来主义”的主张的
(1)“大宅子”比喻什么 对待文化遗产,鲁迅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2)“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1.第8段“大宅子”比喻什么?
2.对待大宅子的三种态度。
任务二:聚焦文本,分析比喻论证
怕被染污
徘徊不敢走进门”
“勃然大怒
放一把火烧光”
孱头
“欣欣然蹩进卧室
大吸鸦片”
昏蛋
废物
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
喻体 态度 行为 本体—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昏蛋 废物 害怕逃避 逃避主义
全盘否定 虚无主义
全盘肯定 投降主义
怕染污
徘徊不敢走进门
保存清白
羡慕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宅子
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不加选择
第八段:运用比喻论证写了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先破后立,那到底怎样的“拿来”才是鲁迅提倡的呢?
作为一个学者、作家、鲁迅先生非常有读者意识,并不故作高深,让人无法理解,他又举了几个例子,更加直观地来阐述自己提倡的“拿来主义”。
请同学们阅读第9段,说一说这些例子分别喻指怎样的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3、以小喻大,形象具体
细读第9自然段,找出文段中出现的比喻。
活动三:
大宅子
精华
精华、糟粕
文化遗产旧形式
糟粕
吃掉、消化掉
批判吸收
送去博物馆,销毁
各自走散
3.如何拿来?
喻体 本体 应采取的态度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
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反动腐朽淫秽的东西
没有使用价值但适当保存一点可以作反面教材的部分
“精华”和“糟粕”共存的部分
完全吸收
批判地吸收
保存一点作为历史的反面教材+销毁大部分
坚决抛弃
先占有后挑选
任务二:聚焦文本,分析比喻论证
吸取精华 剔除糟粕
第九段:运用比喻论证,论证了如何拿来的问题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我们应当怎么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拿来之后怎么区别对待呢?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有什么
积极作用?
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和
外来文化?(拿来主义者的品质)?
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目的?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创新
4.“拿来”如何?
文章结尾共五个句子, 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
深入探究
1.本文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应怎样理解?
所谓“拿来主义”,就是在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就是说,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创新”是目的。挑选的标准在于是否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只有正确继承传统文化并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加以创新,才能为我所用。
总结主旨
文章批判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媚外求荣的妥协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剖析其错误本质,阐明了理性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不加分析的全盘西化,又反对盲目排斥任何外来文化,而主张实行“拿来主义”,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这是构建新文艺的必经之路。
我确实这样想的。
——鲁迅
文章批判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媚外求荣的妥协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剖析其错误本质,阐明了理性对待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不加分析的全盘西化,又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而主张实行“拿来主义”,即正确继承传统文化和选择性借鉴外来文化,这是构建新文艺的必经之路。
总结主旨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热风》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呐喊·自序》
日子一久,只落得麻痹了翅子,即使放出笼外,早已不能奋飞。现在总算脱出这牢笼了,我从此要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趁我还未忘却了我的翅子的扇动。
——鲁迅 《彷徨·伤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