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10:1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论”战,理解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认识到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2.通过分析鲁庄公和曹刿两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魅力。
3.理解作品简洁精炼、剪裁得当的艺术特色的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论”战,理解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认识到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论”战,理解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认识到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哪些著名的战役?(生七嘴八舌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历史上一场著名的以弱胜强的的战役。
一、知“战”
1.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写的是哪场战役?
明确:鲁庄公十年,齐鲁长勺之战。
2.请根据“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两条线索梳理这次战役。
人物活动:
明确 :本文介绍了长勺之战,重点集中在曹刿论战。
一、析“论”
1.再读课文,思考:
针对这次战争,曹刿做了哪些论述,他分别是针对什么问题论述的?
预设:
生甲:曹刿的论述: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生乙:针对作战的条件和能够胜利的原因展开论述的。
组内讨论并进行小组展示:
明确:(1)针对“何以战”:“三答”vs“三评”
教师小结:曹刿:一针见血指出“小惠”、“小信”不能遍及百姓,“民弗从”“神弗福”,要取胜是不可能的,只有体察民情,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支持,才可以凭此一战。
(2)针对“何以胜”:“一问”vs“一答”
庄公“问其故”,曹刿解读两个“未可”之因,卓越的军事才能进一步体现。
3. 在这场战争中,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四、评人
1.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学生组内讨论并进行小组展示。
教师小结:
曹刿:“远谋”, 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另外,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庄公:“鄙”,表现在战前将作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的护佑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急躁冒进,取胜而不知胜因。((“既克,公问其故。”)
2.有人说:“庄公虽“鄙”,却非昏聩之主”,你认为呢?
学生组内讨论并进行小组展示。
教师小结:
有勇气:兵力悬殊,但“公将战”,面对强敌不退缩,而是思考如何赢。
礼贤下士、广开言路:耐心回答“乡人”曹刿的问题,听从建议。
知人善用、谦虚好学
人物小结 :这个配角,一方面以他的“鄙”衬托出曹刿的远见卓识,一方面也显示了他的优点,是一个立体的人物。
五、品文
1.后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作本文的题目,课本编者以“曹刿论战”为题,哪个题目更好?
预设:《曹刿论战》更好,本文的重点在“论”上,战前曹刿主动请见,与鲁庄公论作战条件,战后论战时为何采取这样的策略,作战经过略写,《曹刿论战》更突出曹刿在文中的主体地位,更贴切。
2、“长勺之战”这件事在《春秋》中记为: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共十三个字。本文虽扩展为一篇长文,却突出了《左传》“简洁简练,剪裁得当”的特点。请你试着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学生组内讨论并进行小组展示。
六、作业
本文在人物刻画、材料选择、语言表达等方面均有亮点,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不少于120字)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本节课中,我也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在导入时,让学生先介绍自己知道的战争,实现了语文和历史的不同学科的融合,同时极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梳理内容时,给了学生“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两个角度,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提升对文章理解的深度和灵活度。在分析“论战”时,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讨论完成,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但在这一过程中是可以将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进来,在分析过程中只分析一个方面有些单一,对材料没有进行充分的利用。在对鲁庄公形象进行辩证看待时,学生的思维灵活,表达清晰条理,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在课堂最后,进行了微写作的练习,靠近中考,也提升了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但课堂上没有对学生习作进行充分的展示,需要在之后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