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9课 鱼我所欲也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9课 鱼我所欲也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0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10:3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9课 鱼我所欲也
第三单元
第9课 鱼我所欲也
知识导航
课内精读
课内外文言文联读
新题专列·素养提升
1
2
3
4
知识导航
一词多义
知识导航
知识导航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 同“欤”,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
通假字
知识导航
本章论述生与死、义与利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为了坚持正义,必要时应当“舍生取义”。文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理论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作者行文时笔端富于感情,论述时娓娓道来,在平实的语气下有着不容小觑的气势,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主题与艺术
课内精读
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鱼,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  )生者,故(   )不为苟得
(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有所不辟(      )也。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同时
超过

所以
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假如,假使
课内精读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也?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贤者
(      )有是(   )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

按照这种方法
仅,只是
有道德的人
这种
思想
丧失
罢了
穷乏者得(    )我与?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    )亦不可以已(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
同“德”,感恩、感激
同“向”,先前,从前
这种做法
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课内精读
.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万钟(      )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
不肯接受
优厚的俸禄
同“辨”,辨别 
益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万钟于我何加焉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C.是亦不可以已乎/ 惧其不已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二者不可得兼
课内精读
.
C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课内精读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脚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则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话,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课内精读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课内精读
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文中把“鱼”比作“   ”,把“熊掌”比作“   ”,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       ”,生动阐明“在生与义不可同时兼得时,舍生取义”的观点。


舍生取义
课内精读
(2)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象引出本文的论点,生动阐明“在生与义不可同时兼得时,舍生取义”的观点;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议论正题作铺垫。
课内精读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人生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课内精读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课内精读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义”,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
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课内外文言文联读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课内外文言文联读
(乙)崔篆平反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①,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②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县,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③!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一人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④应。
【注释】①王莽改制:王莽篡权,改汉朝为新朝。②峻:苛刻。
③斯:这种地步。④无以:没什么用来。
课内外文言文联读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 可爱者甚蕃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斯是陋室
C.行道之人弗受 / 伐竹取道
D.故不为苟得也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C
课内外文言文联读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课内外文言文联读
3.(甲)文中连用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为之”句式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构成排比句,将今昔进行对比,强烈地批判了重利轻义的行为,使论证更富有气势。②罗列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者见利忘义的原因:豪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的感激。③论证了失掉“本心”的表现。
课内外文言文联读
4.结合(乙)文的内容,用(甲)文的观点分析崔篆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崔篆爱护百姓,宁愿舍弃生命,也要坚持道义,为身陷牢狱的两千多名无辜百姓平反,这正体现了孟子表达的“舍生取义”的观点。
课内外文言文联读
1.某学校九年级(2)班开展了“初识诸子百家”的主题探究学习活动。活动结束后,张扬同学对诸子百家的思想拟好了下联,请你根据上联提供的内容拟一个上联。
上联内容:儒家的圣人孔子主张仁政教化,亚圣孟子宣扬性善学说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道家老子庄子从法自然追求虚无
儒家孔子孟子主张仁政宣扬性善
新题专列·素养提升
2.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肆意蔓延之际,无数医疗工作者纷纷主动请战,冒着感染病毒的危险,奔赴防治一线,救死扶伤,他们这种行为就是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         ,
          ”两句的真实写照。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新题专列·素养提升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