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2专题六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2专题六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05 08:1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自由放任”的美国从柯立芝繁荣到倒霉的胡佛我国今日之成就,实足快慰。我国未来之前途,实足乐观。
—— 柯立芝1928年国情咨文 如果我当选总统,保证让每家锅里有只鸡,每家车库里有辆汽车。--胡佛 “胡佛村”
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除此之外,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 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1929——1933)
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
中发生的相对过剩,使
社会经济陷于混乱和瘫
痪的状态。具体表现是
商品滞销、生产下降,
企业倒闭、失业多等。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经济危机:思考:经济危机首先发生在哪里?为什么会迅速波及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各国经济联系密切最主要原因(1)美国方面:(2)世界方面:一、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 ——市场供需矛盾的激化第一,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 第二,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使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使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第三,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本已尖锐的供需矛盾
导火线————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二、经济大危机的表现及特点: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主要国家经济状况3000万300万85万300万600万1700万失业
人数29万家13万家倒闭企业2/350 %
以上50 %
以上50 %
以上69.1%70 %外贸
缩减1/38.4%16.5%28.4%40.6%46.2%工业
下降资本主义
世界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美国三、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1)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浪费了社会资源;(3)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众多矛盾,使资本主义制度
面临严重危机。 ①阶级矛盾;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社会动荡不安,法西斯分子趁机兴风作浪;四、经济危机对美国造成的影响1. 金融危机:股票下跌、银行倒闭; 1929——1933年美国股票价值损失总额达740亿美元,超过1928年美国的国民收入总额。危机期间,破产的银行达1万多家,占全国银行总数的49%。2. 工业危机:工商企业破产;1932年,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46.2%,有13万家以上的工厂倒闭。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下降了95% 3.农业危机: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破产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了54%,农民的农业净收入从61亿美元降到20亿美元,100多万家农场破产,农民流离失所。4.对外贸易危机对外贸易急剧下降,减少了2/3 5.社会生活、政治危机:社会秩序混乱,阶级矛盾激化1932年美国出现了约200万人的流浪大军,1933年失业人数将近1700万。
1929—1932年仅罢工就有2700多次,城市中,哄抢商品屡见不鲜
农民中的抗议浪潮高涨。俄亥俄州的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经济危机对美国造成的影响1. 金融危机
2.工业危机
3.农业危机
4.对外贸易危机
5.社会生活、政治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的边缘美国该何去何从?
救星在哪里?1.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 )
A.金融危机 B.通货膨胀
C.产品过剩 D.市场萧条
【解析】选A。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1929年10月爆发的经济危机,以股票市场的大崩溃为先导,故选A项。2.(2010·徐州高一检测)引发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包括( )
①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发生动摇
②经济繁荣集中表现在工业生产的高涨上
③市场普遍推行分期付款
④股票投机活动空前活跃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对组合型的选择题,先确立或排除一个最正确或最明显错误的选项,如本题中,①是可以首先确定错误的,那么带①的A、B、C三项均排除,②实际上说明的是生产的盲目性。故选D项。3.(2010·合肥高一检测)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A、C、D三项的说法与经济危机时期的实际状况相反,都是错误的说法,均排除。大萧条时期,大量工人失业,所以找工作非常困难。故选B项。4.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
1 500万~1 700万人,还有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这表明30年代大危机( )
A.波及范围广
B.持续时间特别长
C.破坏性特别大
D.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可知,银行倒闭数量众多,失业人数庞大,可以表明危机破坏性特别大,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美国,排除A、D两项。B项中“时间特别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5.(2010·南通高一检测)1922年至1929年美国经济处于繁荣时期,但在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这主要是因为
( )
①资本家为了眼前的利润盲目地扩大生产
②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
③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④股票投机过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题干提供的四方面因素,既是造成美国经济表面繁荣的原因,又是美国蕴含着危机的因素。故选A项。6.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之间实行了( )
①关税战 ②倾销战
③货币战 ④市场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各国为了摆脱危机,打起关税战、倾销战、市场战和货币战,致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故选D项。7.(2010·宿迁高一检测)在危机面前,美国胡佛政府采取了一些反危机的措施,但却对缓解危机无济于事,甚至起到相反作用,这是因为( )
A.胡佛的措施未改变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本质
B.美国反对党的抵制作用
C.美国人民受危机打击严重,已完全失去信心
D.美国人民不适应胡佛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解析】选A。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无济于事,甚至起到相反作用,是因为他仍然坚持“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雪上加霜。B、C、D三项说法都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故选A项。8.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的胡佛政府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让经济进行“自我治疗”。他要求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起来( )
①共同维持生产和投资
②稳定工资和物价
③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
④大幅度提高关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在经济危机面前,胡佛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他要求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起来,共同维持生产和投资,稳定工资和物价,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鼓励企业投资。故①②③正确。④是胡佛的对外经济政策。故选A项。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5%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全部国民收入的1/3,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 0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 000美元。
材料二 经济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了资本家进行盲目的和无限制的生产。1920年到1929年,工厂中生产率增长55%,但是美国工人的工资仅增长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实质。
【解析】本题以经济大危机为主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第(1)题通过“富人”、“贫困户”的巨大差距,“资本家进行盲目的和无限制的生产”等信息来分析回答。第(2)题联系政治学科相关知识,回答其根源和实质。答案:(1)①贫富悬殊过于严重,影响了国内购买力。②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即资本家盲目生产,超出了人民群众的购买力。
(2)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小结: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索
经济危机的特点
经济危机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对美国的影响 材料一: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 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三分之一由只占人口总数的1%的人拥有。
社会贫富悬殊——人民的购买力不足返回材料二〔经济危机爆发以前,美国市场上盛行分期付款。1926年售出汽车,约有70%是美国人用分期付款形式购买的。据统计,1924—1929年间,美国的分期付款销售额增长了75% 分期付款过度膨胀——生产盲目扩大返回材料一: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4倍。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
材料二:美国银行业的弱点是促成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的最后一个因素。当一家银行倒闭时,恐慌便传播开来,储户纷纷赶到其他银行去提取存款,从而引起了一个逐渐破坏整个金融结构的连锁反应。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股票投机过度——掩盖了本已经尖锐的供需矛盾返回这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身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返回美国纽约举行的盛大游行工人砸碎工厂的玻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