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沧海(cāng) 碣石(jiē) 绿水(lù)
B.竦峙(chì) 灿烂(càn) 龙标(biāo)
C.潮平(zháo) 归雁(yàn) 澹澹(dàn)
D.洛阳(luò) 夜郎(lánɡ) 天涯(yá)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碣”应读“jié”,“绿”应读“lǜ”;B项,“峙”应读“zhì”;C项,“潮”应读“cháo”。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升起) 杨花落尽(杨树开的花)
B.老树昏鸦(黄昏) 古道西风(秋风)
C.歌以咏志(咏叹) 风正一帆悬(挂)
D.星汉灿烂(银河) 次北固山下(停宿)
【答案】A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错误,“杨花”指的是“柳絮”。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能力。被考查的词都比较常见,这类题目在于考查对词语(含成语)的辨识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义。
3.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久前在武汉圆满结束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极大地提升了武汉的城市形象。
B.《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创新升级的亮点很多,最大的变化是推出了新的年轻主持人龙洋。
C.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认真研究、整理、搜集的结果。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ABD没有语病。C.语序不当,“研究、整理、搜集”应改为“搜集、整理、研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病句成因和病句类型的相关知识,这是完成词类题目的基础。其次,要学会运用所掌握的语法知识解决平时阅读和写作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不断提高病句辨析能力。
4.下面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答案】C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
【解析】【分析】ABD正确。C.句意: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正确的应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诗歌朗读节奏的能力。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是学习诗歌的一项必要步骤,划分节奏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把诗句分成几个意义单位,两个意义单位之前可停顿,但要切记一个意义单位之间不能停顿。
5.课上,语文老师让同学们简介《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朝代等信息以及元曲的相关知识,同学们踊跃回答。下列回答有误的一项是( )
A.晓丽回答说:“《观沧海》的作者曹操,西汉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短歌行》等。”
B.培杰回答道:“《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C.亦柯抢答说:“《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D.小艺答曰:“一般来说,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体式上又可分为两类,即小令和套数。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错误,曹操是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积累。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二、默写
6.诗句填空。
(1)《观沧海》中描写草木茂盛、呈现一派生机的句子是 。描写深秋季节大海之上波浪翻涌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借助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的宏伟气势和诗人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落花抒发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句子是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怀的句子是 。
(3)《次北固山下》中蕴含事物发展规律的自然理趣,体现诗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名句是 。借“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4)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一句是 。
【答案】(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1)注意依据情境语“ 描写草木茂盛、呈现一派生机 ”“ 描写深秋季节大海之上波浪翻涌的壮阔景象 ”“ 借助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的宏伟气势和诗人博大胸襟 ”来确定,关键字“丛”“ 萧瑟 ”;(2)注意情境提示语“ 借落花抒发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 ”“ 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怀 ”确定,关键字“ 杨 ”“ 标 ”;(3)注意情境提示语“ 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 ”“ 借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诗人思乡之情 ”确定,关键字词“残”“雁”。(4)注意情境提示语“ 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关键字“ 断肠 ”“涯”。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三、诗歌鉴赏
阅读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8.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9.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7.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8.【示例1】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2】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3】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9.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以及因朋友要去的地方偏僻荒凉而充满了深深的担忧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⑵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赏析。古诗鉴赏要注意:①抓住诗题;②抓住关键词句;③抓住意象特点;④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⑤注意诗歌表达的情感。
⑶本题考查古诗表达情感的理解。古诗赏析的情感基调主要有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激昂消沉、婉约、清新、明丽、豪迈、豪放、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积极、消极、朴素、忧国(民)、送别、思乡、相思离别等。
7.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杨花落尽子规啼”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8.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赏析。本题列举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从中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即可。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感;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飘泊远方、旅途艰辛的担忧和慰藉之情。
9.本题考查古诗表达情感的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飘泊远方、旅途艰辛的担忧和慰藉之情。
四、现代文阅读
1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题.
秋 颂
罗兰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1)文章是具体抓住“秋”的哪几方面来进行描述的?
(2)作者笔下的秋除了“明澈”外,还有些什么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本文与《天净沙 秋思》相比较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不同?
(4)说说本文的结构方式。
(5)说说什么样的人才“具有这份秋之美”。
【答案】(1)树、日、云、风、雨
(2)飒爽。透彻与洒脱。“闲”与“逸”
(3)《秋颂》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对不追名逐利人的赞美(2分)《天净沙 秋思》对秋的伤感 ,对家人的思念。
(4)总——分——总
(5)那些取得了“成功”,却把“功名”看得很淡的人
【知识点】观沧海;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抓住最后一段中的文字即可理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决为不计名利,甘于淡泊。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最后一般中作者赋予秋的人格形象突现于文字,易于理解。散文,常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由自然物写社会写人生,使文章意义更深刻,文意更丰富,韵味更足。多写散文,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五、语言综合运用
11.学校为激发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拟开展“诗词大会”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1)“诗词大会”计划设置“火眼金睛”环节,请你从以下九个字中识别出一个诗句。
衡 雁 阳
归 去 留
边 意 洛
(2)明阳同学参加此次活动的热情很高,经常熬夜做准备,以致白天上课打瞌睡。王老师发现后,轻轻拍拍他的肩膀,委婉地说:“明阳,看来你已经沉醉在古诗词的意境中了。”假如你是明阳,你该怎么说?
(3)请你借助下面的图片,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下面文字材料中得到的信息。
2020年新春期间,两档颇具人气和好评的文化综艺节目迎来新一季的回归——《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大年初二首播,《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则在大年初四与观众见面。两个节目用不同的方式带观众领略经典之美,想给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
【答案】(1)归雁洛阳边
(2)(示例)老师,对不起。我昨天因为熬夜做准备,没有休息好,以致打瞌睡。今后我一定注意劳逸结合,不再影响听课。请您原谅我,好吗?
(3)《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新一季接连回归。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图表信息;语言得体;语言连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一句“归雁洛阳边”,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注意“雁”字不要误写成“燕”。
(2)说话的对象是老师,情景是明阳经常熬夜做准备,以致白天上课打瞌睡。说话时先要写出称呼,然后指要讲清楚自己出现打瞌睡的原因(因为熬夜做准备,没有休息好),再表决心(以后会注意劳逸结合,不再影响听课)。要注意语气委婉,用语礼貌得体。
(3)通读这则材料,借助两幅图片中的文字,再结合“2020年新春期间,两档颇具人气和好评的文化综艺节目迎来新一季的回归——《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大年初二首播,《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则在大年初四与观众见面。”一句,提炼出材料的对象:《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新一季,怎么样:接连回归。
故答案为:⑴ 归雁洛阳边
⑵ (示例)老师,对不起。我昨天因为熬夜做准备,没有休息好,以致打瞌睡。今后我一定注意劳逸结合,不再影响听课。请您原谅我,好吗?
⑶ 《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新一季接连回归。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⑵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由于说话的对象不同,说话的内容也不同。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根据情境,明确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事件的主要内容,语言得体,言之有理,表述清晰即可。
⑶此题考查图文转换及概括能力。图文转化应注意: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12.曹操东临碣石观沧海,留下气势磅礴的诗词,毛泽东曾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提到“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请你也写一段描绘大海的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早晨,海面很平静,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把整个大海照得红彤彤的。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动,海鸥贴近海面快乐地飞翔。海水哗哗地冲上岸边,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下午,涨潮的时候,海面的景色可壮观了。银白的海浪一个紧接着一个向岸这边奔来。开始,浪花像调皮的孩子一样跳跃着。过了一会儿,一米来高的大浪一个推着一个奔腾而来。海浪撞击在海边的礁石上,迸出碎玉般的浪花。游客们看了,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阵惊叹声!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小作文,训练题目要求写一段描写大海的文字,此题要注意在描写大海的景色时,可以从人的不同感官入手,表达出人们在欣赏大海景色时的内心感受,选取景物时要注意,除了对海水,海鸥等自然景色的描绘,还可以加入海边人物的活动,这样画面才更美,即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展示大海的魅力。
故答案为: 早晨,海面很平静,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把整个大海照得红彤彤的。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动,海鸥贴近海面快乐地飞翔。海水哗哗地冲上岸边,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下午,涨潮的时候,海面的景色可壮观了。银白的海浪一个紧接着一个向岸这边奔来。开始,浪花像调皮的孩子一样跳跃着。过了一会儿,一米来高的大浪一个推着一个奔腾而来。海浪撞击在海边的礁石上,迸出碎玉般的浪花。游客们看了,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阵惊叹声!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小作文,给出了一定的范围“描绘大海”,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角度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能够亲身体验面对大海的感受更好。平时要对生活认真观察,仔细留心,写出自己的真情才可感染读者。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沧海(cāng) 碣石(jiē) 绿水(lù)
B.竦峙(chì) 灿烂(càn) 龙标(biāo)
C.潮平(zháo) 归雁(yàn) 澹澹(dàn)
D.洛阳(luò) 夜郎(lánɡ) 天涯(yá)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升起) 杨花落尽(杨树开的花)
B.老树昏鸦(黄昏) 古道西风(秋风)
C.歌以咏志(咏叹) 风正一帆悬(挂)
D.星汉灿烂(银河) 次北固山下(停宿)
3.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久前在武汉圆满结束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极大地提升了武汉的城市形象。
B.《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创新升级的亮点很多,最大的变化是推出了新的年轻主持人龙洋。
C.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认真研究、整理、搜集的结果。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4.下面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课上,语文老师让同学们简介《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朝代等信息以及元曲的相关知识,同学们踊跃回答。下列回答有误的一项是( )
A.晓丽回答说:“《观沧海》的作者曹操,西汉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短歌行》等。”
B.培杰回答道:“《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C.亦柯抢答说:“《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D.小艺答曰:“一般来说,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体式上又可分为两类,即小令和套数。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二、默写
6.诗句填空。
(1)《观沧海》中描写草木茂盛、呈现一派生机的句子是 。描写深秋季节大海之上波浪翻涌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借助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的宏伟气势和诗人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落花抒发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句子是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怀的句子是 。
(3)《次北固山下》中蕴含事物发展规律的自然理趣,体现诗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名句是 。借“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4)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一句是 。
三、诗歌鉴赏
阅读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8.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9.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现代文阅读
1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题.
秋 颂
罗兰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1)文章是具体抓住“秋”的哪几方面来进行描述的?
(2)作者笔下的秋除了“明澈”外,还有些什么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本文与《天净沙 秋思》相比较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不同?
(4)说说本文的结构方式。
(5)说说什么样的人才“具有这份秋之美”。
五、语言综合运用
11.学校为激发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拟开展“诗词大会”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1)“诗词大会”计划设置“火眼金睛”环节,请你从以下九个字中识别出一个诗句。
衡 雁 阳
归 去 留
边 意 洛
(2)明阳同学参加此次活动的热情很高,经常熬夜做准备,以致白天上课打瞌睡。王老师发现后,轻轻拍拍他的肩膀,委婉地说:“明阳,看来你已经沉醉在古诗词的意境中了。”假如你是明阳,你该怎么说?
(3)请你借助下面的图片,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下面文字材料中得到的信息。
2020年新春期间,两档颇具人气和好评的文化综艺节目迎来新一季的回归——《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大年初二首播,《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则在大年初四与观众见面。两个节目用不同的方式带观众领略经典之美,想给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
12.曹操东临碣石观沧海,留下气势磅礴的诗词,毛泽东曾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提到“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请你也写一段描绘大海的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碣”应读“jié”,“绿”应读“lǜ”;B项,“峙”应读“zhì”;C项,“潮”应读“cháo”。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A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错误,“杨花”指的是“柳絮”。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能力。被考查的词都比较常见,这类题目在于考查对词语(含成语)的辨识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义。
3.【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ABD没有语病。C.语序不当,“研究、整理、搜集”应改为“搜集、整理、研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病句成因和病句类型的相关知识,这是完成词类题目的基础。其次,要学会运用所掌握的语法知识解决平时阅读和写作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不断提高病句辨析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
【解析】【分析】ABD正确。C.句意: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正确的应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诗歌朗读节奏的能力。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是学习诗歌的一项必要步骤,划分节奏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把诗句分成几个意义单位,两个意义单位之前可停顿,但要切记一个意义单位之间不能停顿。
5.【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错误,曹操是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积累。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6.【答案】(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1)注意依据情境语“ 描写草木茂盛、呈现一派生机 ”“ 描写深秋季节大海之上波浪翻涌的壮阔景象 ”“ 借助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的宏伟气势和诗人博大胸襟 ”来确定,关键字“丛”“ 萧瑟 ”;(2)注意情境提示语“ 借落花抒发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 ”“ 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怀 ”确定,关键字“ 杨 ”“ 标 ”;(3)注意情境提示语“ 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 ”“ 借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诗人思乡之情 ”确定,关键字词“残”“雁”。(4)注意情境提示语“ 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关键字“ 断肠 ”“涯”。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7.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8.【示例1】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2】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3】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9.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以及因朋友要去的地方偏僻荒凉而充满了深深的担忧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⑵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赏析。古诗鉴赏要注意:①抓住诗题;②抓住关键词句;③抓住意象特点;④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⑤注意诗歌表达的情感。
⑶本题考查古诗表达情感的理解。古诗赏析的情感基调主要有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激昂消沉、婉约、清新、明丽、豪迈、豪放、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积极、消极、朴素、忧国(民)、送别、思乡、相思离别等。
7.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杨花落尽子规啼”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8.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赏析。本题列举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从中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即可。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感;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飘泊远方、旅途艰辛的担忧和慰藉之情。
9.本题考查古诗表达情感的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飘泊远方、旅途艰辛的担忧和慰藉之情。
10.【答案】(1)树、日、云、风、雨
(2)飒爽。透彻与洒脱。“闲”与“逸”
(3)《秋颂》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对不追名逐利人的赞美(2分)《天净沙 秋思》对秋的伤感 ,对家人的思念。
(4)总——分——总
(5)那些取得了“成功”,却把“功名”看得很淡的人
【知识点】观沧海;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抓住最后一段中的文字即可理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决为不计名利,甘于淡泊。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最后一般中作者赋予秋的人格形象突现于文字,易于理解。散文,常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由自然物写社会写人生,使文章意义更深刻,文意更丰富,韵味更足。多写散文,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11.【答案】(1)归雁洛阳边
(2)(示例)老师,对不起。我昨天因为熬夜做准备,没有休息好,以致打瞌睡。今后我一定注意劳逸结合,不再影响听课。请您原谅我,好吗?
(3)《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新一季接连回归。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图表信息;语言得体;语言连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一句“归雁洛阳边”,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注意“雁”字不要误写成“燕”。
(2)说话的对象是老师,情景是明阳经常熬夜做准备,以致白天上课打瞌睡。说话时先要写出称呼,然后指要讲清楚自己出现打瞌睡的原因(因为熬夜做准备,没有休息好),再表决心(以后会注意劳逸结合,不再影响听课)。要注意语气委婉,用语礼貌得体。
(3)通读这则材料,借助两幅图片中的文字,再结合“2020年新春期间,两档颇具人气和好评的文化综艺节目迎来新一季的回归——《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大年初二首播,《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则在大年初四与观众见面。”一句,提炼出材料的对象:《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新一季,怎么样:接连回归。
故答案为:⑴ 归雁洛阳边
⑵ (示例)老师,对不起。我昨天因为熬夜做准备,没有休息好,以致打瞌睡。今后我一定注意劳逸结合,不再影响听课。请您原谅我,好吗?
⑶ 《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新一季接连回归。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⑵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由于说话的对象不同,说话的内容也不同。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根据情境,明确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事件的主要内容,语言得体,言之有理,表述清晰即可。
⑶此题考查图文转换及概括能力。图文转化应注意: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12.【答案】早晨,海面很平静,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把整个大海照得红彤彤的。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动,海鸥贴近海面快乐地飞翔。海水哗哗地冲上岸边,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下午,涨潮的时候,海面的景色可壮观了。银白的海浪一个紧接着一个向岸这边奔来。开始,浪花像调皮的孩子一样跳跃着。过了一会儿,一米来高的大浪一个推着一个奔腾而来。海浪撞击在海边的礁石上,迸出碎玉般的浪花。游客们看了,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阵惊叹声!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小作文,训练题目要求写一段描写大海的文字,此题要注意在描写大海的景色时,可以从人的不同感官入手,表达出人们在欣赏大海景色时的内心感受,选取景物时要注意,除了对海水,海鸥等自然景色的描绘,还可以加入海边人物的活动,这样画面才更美,即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展示大海的魅力。
故答案为: 早晨,海面很平静,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把整个大海照得红彤彤的。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动,海鸥贴近海面快乐地飞翔。海水哗哗地冲上岸边,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下午,涨潮的时候,海面的景色可壮观了。银白的海浪一个紧接着一个向岸这边奔来。开始,浪花像调皮的孩子一样跳跃着。过了一会儿,一米来高的大浪一个推着一个奔腾而来。海浪撞击在海边的礁石上,迸出碎玉般的浪花。游客们看了,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阵惊叹声!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小作文,给出了一定的范围“描绘大海”,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角度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能够亲身体验面对大海的感受更好。平时要对生活认真观察,仔细留心,写出自己的真情才可感染读者。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