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提高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三国演义》,认识到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培养热爱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请问哪位同学读过《三国演义》?你能说说里面几个代表性的人物或者讲述一个小故事吗?这些在我们的历史中是不是真的呢?这节课我们走进第16课“三国鼎立”。 出示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人民渴望一个安定的生活。曹操抓住机会,横空出世。官渡一战击败袁绍,成为一代英雄,但赤壁一战又吃败仗,没有继续辉煌。现在我们进入第一个学习任务“群雄逐鹿谈战争——三国鼎立形成原因”。 板书:两战定乾坤 官渡之战 教师出示地图演示 提出问题:袁绍10万大军却败于曹操三四万军队,曹操打败袁绍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多媒体展示原因 多媒体展示曹操诗歌 教师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曹操是否完成目标?快速读“赤壁之战”。 2、赤壁之战 曹操面临的对手是刘备和孙权,谈到刘备不得不谈一个影响三国鼎立的人物—诸葛亮 教师出示图片 回到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学生完成表格 教师出示问题:一胜一败原因是什么? 骄傲自大、不习水战、孙刘联合战术恰当、 不到时机 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中吸取是什么教训 骄兵必败、团结协作、抓住时机、扬长避短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刘备、孙权势力壮大,但是没有一个能够完成对全国的统一,三分天下成定局。进入第二个学习任务 板书 二、三分天下谋统一 —三国鼎立形成过程 三国鼎立 教师出示地图 教师用图示展示三国鼎立局面。 三国建立后,为了能打败竞争对手,各国纷纷发展经济,并且形成独自的特色。魏国是农业大国;蜀国是丝绸王国;吴国是造船王国。教师出示地图。 教师引导时政,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师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三国鼎立有什么影响呢?进入第三个学习任务:浪花淘尽论英雄——三国鼎立形成影响 三国鼎立是进步还是倒退? 教师出示材料 课堂检测 要点归队 改错 填表 政权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词中的“三国”是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3)这一战役有什么重要意义? 课堂小结 一种局面、两次战役、四个人物、五个时间 作业设置 我眼中的曹操 学生说人物或者讲故事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学生一起读 学生讲述战役过程 学生归纳战役: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齐读 学生读课文 学生谈三顾茅庐 学生完成表格 学生小组讨论、展示。 学生看地图,完成三国的名称、建立者、时间、都城 学生可以补充多种图示 学生看地图 学生齐喊 学生自学探究。 学生探究进行展示 学生做题反馈 学生从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情感态度谈 贴近学生生活,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提取历史知识能力。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提取历史知识能力。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16、三国鼎立
一、两战定乾坤 二、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