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12-04 20:0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一、细胞膜的功能1、屏障作用
2、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3、信息的接收与传递●●非脂溶性物质脂溶性物质细胞膜二、细胞膜的结构资料1:
1895年欧瓦顿发现,脂溶性物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中。食用油是脂类物质。像汽油、煤油、苯这类物质可以与脂类互溶,它们的分子结构是非极性的。像水、水溶液这类物质与脂类不互溶,它们的分子结构是极性的。实验:
1.食用油与水混合
2.食用油与汽油混合

观察现象并分析水汽油不互溶 20年后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资料2 1917年,朗姆瓦将磷脂溶于苯和水中。H2O苯当苯挥发完以后,磷脂分子分布散乱,经过推挤,磷脂分子排列成了单层,而且其磷酸基团的头部都浸入水中。苯结论:头部(亲水的)
极性尾部(疏水的)
非极性资料3 1925年,荷兰科学家高特和格伦德把红细胞细胞膜中的磷脂抽提出来,在水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发现磷脂分子排成单层后的面积恰好等于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结论:
细胞膜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3.细胞膜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自己构建一个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结论红细胞顶面观侧面观思考:为什么要用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进行膜的研究?答: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膜结构的细胞器,这样就没有其他膜的干扰,便于对膜结构进行研究。 在电镜下观察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明治模型)其认为膜是静止的。)拓展:蛋白质又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 1972年,辛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一、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内容)1、成分:
2、结构:
(排列方式)
磷脂双分子层----------基本骨架
蛋白质覆盖、镶嵌、贯穿其上--------细胞膜功能的执行者
膜外侧结合糖链(糖蛋白、糖脂)---------细胞识别脂质:主要是磷脂,还有少量糖脂和胆固醇。
蛋白质:各种载体、糖蛋白
糖类:一般为多糖小鼠细胞人细胞融合细胞膜表面的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说明了什么?1970年,人-鼠细胞杂交实验3、细胞膜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哪些实例可以证明细胞膜的流动性呢?吞噬作用(变形虫的吞噬、白细胞的吞噬)、
外排作用、膜的融合过程、膜的分裂过程等小节:结构决定功能1、屏障作用
2、控制物质交换
3、信息的接收与传递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载体糖蛋白蛋白质是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执行者小结:1.生物膜的组成:生物膜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脂质蛋白质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模型认为,___________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架;构成生物膜的磷脂是成___________排列的,具有流动性;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磷脂双分子层双层3.糖被的结构及功能。 糖被是细胞膜的外表,一层由细胞膜上的_________和______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等。蛋白质糖类细胞识别免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