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语言家园·语言积累与梳理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语言家园·语言积累与梳理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11:2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语言家园·语言积累与梳理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这一争论冲上了微博热搜。当现实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许多认定其是“斯人”的网友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外,或许还有“穿越”回中学翻翻语文书,亲自确认一遍的冲动。
经考证,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差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回应称,自该出版社1961年首次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一直采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文本;而冀教版教材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中华文化浸明浸昌,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不可胜数,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黄砂直上白云间”;更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悯农》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在我国文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之争,实际上屡见不鲜。
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须知,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在流变与发展当中,生机勃发。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无论“是人”或“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华语言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试图在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
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有不少语言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才真正陷入了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两千多年后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和活力的佐证。因此,“斯人”还是“是人”的“正统”争论之声,恰恰是中华文化的强健心跳。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李海峰教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很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造成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这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
回归问题的本质,“斯人”与“是人”之争,并非大众记忆的“错漏”,而是富有活力的中华语言在近现代社会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传统文化不是已然作古的“死文化”,而是现代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来路”,它与中国人今日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自然也会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日新月异。
因此,我们不能抱着“唯一真理观”,死守三坟五典中“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辞故步自封。《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在严谨考证、完好保留、坚持扬弃的精神指导下,悦纳文化生长中产生的分歧和枝丫,鼓励理性争论,保养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发展创新的土壤和空间。
(选自《“是人”“斯人”之争: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
材料二:
既然“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较真呢?当然有必要。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这也是今天网友能够展开论辩的基础。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了找出“斯人”,大量翻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这种“较真”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对“斯”“是”二字的区分。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传播中,以讹传讹的情况十分多见。比如最近某影视剧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大为流行,但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有不少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望文生义、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文化。汉字有其严肃性,咬文嚼字既要凭考据说话,还要辨其含义。字斟句酌中不仅辨了字形,也能够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
一场“斯”“是”之辩,恰是求“是”之辩。带着思考读文章,带着质疑看问题,论辩之中,自有真意。(选自《“是人”“斯人”之辩,体现求“是”态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B.因为时间的久远,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文献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
C.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所以不要去纠结“斯人”与“是人”哪个是正确的这个问题。
D.人类历史上的语言如果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那么就会陷入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并未统一,所以无论是“斯人”还是“是人”,其实都是对的。
B.“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有古韵,因此造成了集体错觉。
C.因为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所以“斯”与“是”的较真就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
D.现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尤为重要。字斟句酌不仅能辨字形,还能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的《静夜思》很多古籍写的是“床前看月光”。
B.秦观名句“无力蔷薇卧晓枝”,有些版本写的是“无力蔷薇卧晚枝”。
C.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就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D.《论语·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材料一中提到了“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请结合材料内容给“语言文明流变”下一个定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斯”与“是”之争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王力①
中国的诗人,自古是爱闲的。“静扫空房惟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这是闲居;“相与缘江拾明月”“晚山秋树独徘徊”,这是闲游;“大瓢贮月归春瓮”“飞盏遥闻豆蔻香”,这是闲消遣。如果他们忙起来,他们也要忙里偷闲;他们是“有愧野人能自在”,忙极的时候也要“闲寻鸥鸟暂忘机”。
但是,中国的俗谚却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凡是愿意兴室立业的人都不肯“游手好闲”。表面看来,这和诗人们的思想是矛盾的。诗人们的思想似乎是仙佛的一派;而社会上的老成人却是入世的,是圣贤的一派。圣贤可学,仙佛不可学,所以我们不应该爱闲,因为爱闲就是“好闲”,“好闲”就非“游手”不可,而“游手”就有没饭吃的危险。其实,这只是一种很粗的看法。如果闲得其道,非但无损,而且有益。我们可以说,常人不可以“好闲”,而圣贤却可以“爱闲”。
先说,一国的元首就应该闲。垂拱而治,是中国人所认为至治的世界。身当天下大任的人也应该闲,在军书交错的时候,诸葛亮仍旧是纶巾羽扇,谢安仍旧是游墅围棋,这种闲情逸致才能养成他们临事不惊的本领。爱闲和工作紧张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唯有精神不紧张的人,工作紧张起来才有更大的效力;否则越忙越乱,会把事情弄糟了的。
做地方官的人也应该有相当的闲暇。如果不能闲,不是你毫无办事能力,就是你为刮地皮而忙。“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楼头”,白乐天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减少了民众的好感;“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苏东坡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妨害了邑宰的去思。王禹偁诗里说:“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现在却是郡越僻而官越忙,因为“天高皇帝远”,正是刮地皮的好机会。天天嘴里嚷着:“忙呀!忙呀!”天晓得他是否为苞苴而忙、为掊克而忙,抑或是为逢迎上司、应酬土豪劣绅而忙!
至于文人,就更不能忙,更不应该忙。《三都赋》十稔而成,并不是天天忙着写那赋,而是闲着在那里等候,灵感来时才写上一段。忙起来根本就没有灵感!非但八叉手不是忙,连九回肠也不算是忙。当你聚精会神地去推敲一篇文章的时候,只像聚精会神地下一盘棋,是闲中取乐,不应该把它当作尘樊的束缚。但不幸得很,那些卖文为活的文人却不能不忙着作文章;尤其是在“文价”的指数和物价的指数相差十余倍的今日,更不能不搜索枯肠,努力多写几个字。在这抗战期间,不少文人因为“挤”文章而呕尽心血,忙到牺牲了睡眠,以至于牺牲了性命。忙死了也得不到代价,因为越忙越是粗制滥造,写不出好文章,不信请看我这一篇,我虽不是卖文为活,然而它也是在百忙中“挤”出来的。
“穷”“忙”二字是有连带关系的。抗战以来,谋生困难,多少原来清闲的人变了极忙的人!事情多了几倍,我们都变了负山的蚊子。古人说,不是闲人不知闲中之乐,现在我说,昔闲今忙的人更能了解闲中之乐。譬如巨富变了赤贫,回想当年的繁华,更悼念乐园的丧失。当年是“溪头尽日看红叶”,现在是“灶下终年做黑奴”;当年是“一部清商一壶酒”,现在是“一堆钞票一天粮”;当年我们尽有闲工夫读遍千部书,现在我们竟没有闲工夫吃完一碗饭!
本来,在这个大时代,我们有更大的希望在前头,自然应该牺牲了我们的闲暇。不过,悠游卒岁的人仍不在少数,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不平。古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我们说“不患忙而患不均”。如果有法子处理那些不劳而获的钱财,使人人自食其力,我相信许多人都用不着像现在这样忙。
写作1944年4月9日
(有删改)
文本二:
关于小品文,鲁迅有很好的评论。他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把古代的小品文比作士大夫家里的小摆设,把现代的小品文比作匕首和投枪。鲁迅就是凭着这匕首和投枪,和社会恶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
小品文大约要有下列一些特点:第一,常常是幽默的。幽默并不就是滑稽,滑稽只是逗笑,而幽默则是让你笑了以后想出许多道理来。英国幽默大师斯威夫特的《基利佛旅游记》②,表面看起来是一大堆笑料,实际上是对英国社会入木三分的辛辣讽刺。第二,好的小品文要做到言浅意深,言近旨远。言浅,因为讲的往往是日常生活事,人人看得懂;意深,因为其中包含着哲理,只有聪明人看了才发出会心的笑。言近,因为讲的往往是眼前的事物;旨远,因为从这一件小事可以推类引出许多大道理来。小品文的作者,要用画家尺幅千里、意到笔不到的手法去描写社会生活。第三,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即使是对敌人,小品文也只能是冷嘲热讽,而不是肆意谩骂。鲁迅说得好:“必须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且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有删改)
注 ①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等。文本一是他的一篇散文,文本二节选自他的《谈谈小品文》。②今译《格列佛游记》。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以老成人的圣贤派与诗人的仙佛派的闲相对比,提出好闲就会游手,游手就会没有饭吃,指出常人不可好闲。
B.文章指出人们有闲情逸致才能养成那种临事不惊、能当大任的本领,诸葛亮和谢安的例子就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观点。
C.文章提到白乐天、苏东坡没有因为爱闲而忘记民生,与那些忙于刮地皮、忙于应酬土豪劣绅的官吏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D.文章以三组“当年”与“现在”生活的排比对照,概括了生活艰辛、物价飞涨、忙碌不迭的现状,揭露了社会现实。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说“诗人们的思想似乎是仙佛的一派”,“似乎”一词表明诗人们并不真正出世,他们有较强的入世思想。
B.西晋左思创作《三都赋》,为我们留下了“洛阳纸贵”的典故。本文以《三都赋》论证了文人不应太忙的观点。
C.作者引用《论语》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仅是要引出“不患忙而患不均”,还有批判统治者贪婪的意思。
D.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就是鲁迅说的匕首和投枪,深深地刺入了英国社会,批判了腐败和罪恶的英国统治阶级。
8.作者认为小品文应该“言近旨远”。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这个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本一第1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孟尝君燕坐,谓三先生曰:“愿闻先生有以补之阙者。”一人曰:“天下之主,有侵君者,臣请以臣之血溅其衽。”田瞀曰:“车轶之所能至,请掩足下之短者,诵足下之长。千乘之君与万乘之相,其欲有君也,如使而弗及也。”胜瞽曰:“臣愿以足下之府库财物,收天下之士,能为君决疑应卒,若魏文侯之有田子方、段干木也。此臣之所为君取矣。”
孟尝君奉夏侯章以四马百人之食,遇之甚欢。夏侯章每言未尝不毁孟尝君也。或以告孟尝君,孟尝君曰:“文有以事夏侯公矣,勿言。”董之繁菁以问夏侯公,夏侯公曰:“孟尝君重非诸侯也,而奉我四马百人之食。我无分寸之功而得此,然吾毁之以为之也。君所以得为长者,以吾毁之者也。吾以身为孟尝君,岂得持言也。”
昭王曰:“孟尝之好人也,奚如?”公孙弘曰:“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万乘之严主也,辱其使者,退而自刎,必以其血洿其衣,如臣者十人。”昭王笑而谢之,曰:“客胡为若此,寡人直与客论耳!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谕寡人之志也!”公孙弘曰:“敬诺。”
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孟尝君择舍人以为武城吏,而遣之曰:“鄙语岂不曰‘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哉?”皆对曰:“有之。”孟尝君曰:“文甚不取也。夫所借衣车者,非亲友,则兄弟也。夫驰亲友之车,被兄弟之衣,文以为不可。今赵王不知文不肖,而封之以武城,愿大夫之往也,毋伐树木,毋发屋室,訾然使赵王悟而知文也。谨使可全而归之。”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
B.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
C.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
D.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 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阙”常指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住所。文中同“缺”,指缺点。
B.“决疑应卒”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C.“昭王”即秦昭王。在谥法中,昭指容仪恭美、昭德有劳、圣闻周达,是美谥。
D.“笑而谢之”与成语“闭门谢客”的“谢”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田瞀表示自己擅长掩盖孟尝君的短处,颂扬他的长处;胜瞽则希望自己能够用孟尝君府库里的财物去招纳贤士,以便为孟尝君夺取天下。
B.夏侯章之所以未立分寸之功而得到优厚的待遇,是因为他故意诽谤孟尝君以凸显其宽容大度的品行,使其能够被人们称为德高望重的长者。
C.公孙弘在面对秦昭王询问时侃侃而谈,并且暗示自己作为孟尝君的使者绝不接受对方可能的侮辱,使得秦昭王表达了愿意与孟尝君交好的态度。
D.孟尝君以民间俗语巧妙说理,希望门客在到达武城担任守吏后,不要砍伐树木和破坏房屋,而能谨慎从事,从而让赵王知道自己善于治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下之主,有侵君者,臣请以臣之血溅其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以告孟尝君,孟尝君曰:“文有以事夏侯公矣,勿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孟尝君为何反对“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的做法?请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放言五首(其一)①
[唐]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②能诈圣,可知宁子③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④兼照乘⑤,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 ①本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今江西九江)途中。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封邑)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人。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④燔柴:这里指大火。⑤照乘:明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反问句式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语气强烈,引人深思。
B.颔联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一“诈”一“佯”,表面不同,但性质相同。
C.颈联以草萤之耀、荷露为喻,说明不要被假象欺骗而不辨真伪,说理生动形象。
D.全诗议论说理,诗人的“放言”既指向作伪者,也指向了为假象所蒙蔽的世人。
1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白居易在描写琵琶女与五陵年少奏乐饮酒的奢华欢愉后,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琵琶女美好年华的悄然而逝。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月亮升起后江面的景象:月光浸染了一切,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
(3)古代诗人经常在作品中用猿的叫声来烘托凄清、孤寂的氛围,唐诗中这样的例子就有不少,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古籍工作不仅仅是学者为之①____________、钻研一生的一个研究领域,更是一项事关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助力民族复兴的重要事业。中华文化数千年延绵不绝,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进行古籍整理而②________的。
对古籍事业而言,首先要在做好整理、保护等工作的基础上,让古老文字走出纸张,让泛黄文献焕发新颜,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近年来,一大批结合当下审美习惯、表达形式的文化产品涌现出来,助推更多文化典籍走入寻常百姓家。比如《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生动活泼、有益有趣,赢得广泛好评。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古籍记载为依据,复原传统服饰,再现古书中的餐饮,利用古籍中的字体打造艺术字。这些创意,为古籍的活化利用探索出更多新途径。
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古籍走进现代人生活,仅仅只是古籍活化利用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深入开发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籍经典里蕴含的一些思想观念,和当今时代仍具有高度契合性,需要进行更充分的阐释转化。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采取人民群众③____________的呈现方式,使之融入国民教育和日常生产生活,才能更好地挖掘古籍的当代价值,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滋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除了排比以外还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工作狂”在某种意义上是心理问题。“工作狂”与“工作热情高”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只是借助拼命工作求得某种“心理解脱”。此外,这些人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可能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而“工作热情高”的人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出现失误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的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调查显示,尽管“工作狂”的工作量要比“工作热情高”的人大得多,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明显不如后者。
2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自己”与文中画线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铁锁见他说得很自己,也愿意受他的照顾,只是见他穿着军人的衣服,怕跟上当了兵。(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
B.部队却胜利地冲了过去,自己伤亡很少,倒把敌人打死很多。(邓洪《山中历险记》)
C.有些人说,光说谁开谁种,谁种谁收,有啥凭据呢?还是找找自己的老业地开着稳当。(李准《黄河东流去》)
D.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钱锺书《围城》)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下面是四十年来,不同时期青年的流行语:
(1)敢喝头啖汤——“头啖汤”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俗语言,指煮出来的第一口汤。青年一代率先探索和尝试,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2)从我做起——1979年清华学子率先喊出这一口号,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当时青年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与工作的最强音。
(3)志愿服务——青年一代回馈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由此带动全国更多的青少年在爱心奉献、助人为乐中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4)世界范——百年探索,40年铺垫,如今的青年越来越自信、自豪,越来越有国际思维、国际视野。
(5)厉行节约——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继承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厉行节约。
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读了上面材料,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感知时代律动,争做新时代的青年”为主题,写一篇升国旗仪式上的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八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这一争论冲上了微博热搜。当现实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许多认定其是“斯人”的网友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外,或许还有“穿越”回中学翻翻语文书,亲自确认一遍的冲动。
经考证,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差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回应称,自该出版社1961年首次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一直采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文本;而冀教版教材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中华文化浸明浸昌,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不可胜数,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黄砂直上白云间”;更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悯农》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在我国文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之争,实际上屡见不鲜。
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须知,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在流变与发展当中,生机勃发。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无论“是人”或“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华语言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试图在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
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有不少语言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才真正陷入了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两千多年后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和活力的佐证。因此,“斯人”还是“是人”的“正统”争论之声,恰恰是中华文化的强健心跳。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李海峰教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很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造成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这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
回归问题的本质,“斯人”与“是人”之争,并非大众记忆的“错漏”,而是富有活力的中华语言在近现代社会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传统文化不是已然作古的“死文化”,而是现代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来路”,它与中国人今日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自然也会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日新月异。
因此,我们不能抱着“唯一真理观”,死守三坟五典中“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辞故步自封。《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在严谨考证、完好保留、坚持扬弃的精神指导下,悦纳文化生长中产生的分歧和枝丫,鼓励理性争论,保养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发展创新的土壤和空间。
(选自《“是人”“斯人”之争: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
材料二:
既然“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较真呢?当然有必要。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这也是今天网友能够展开论辩的基础。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了找出“斯人”,大量翻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这种“较真”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对“斯”“是”二字的区分。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传播中,以讹传讹的情况十分多见。比如最近某影视剧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大为流行,但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有不少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望文生义、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文化。汉字有其严肃性,咬文嚼字既要凭考据说话,还要辨其含义。字斟句酌中不仅辨了字形,也能够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
一场“斯”“是”之辩,恰是求“是”之辩。带着思考读文章,带着质疑看问题,论辩之中,自有真意。(选自《“是人”“斯人”之辩,体现求“是”态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B.因为时间的久远,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文献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
C.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所以不要去纠结“斯人”与“是人”哪个是正确的这个问题。
D.人类历史上的语言如果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那么就会陷入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
答案 C
解析 C项说法错误。由材料一第6段“李海峰教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这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和材料一第七段“回归问题的本质, ‘斯人’与‘是人’之争,并非大众记忆的‘错漏’,而是富有活力的中华语言在近现代社会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可知,原文中提出了发音变化的原因,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是语言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因此并未让人们不去纠结哪个发音是正确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并未统一,所以无论是“斯人”还是“是人”,其实都是对的。
B.“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有古韵,因此造成了集体错觉。
C.因为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所以“斯”与“是”的较真就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
D.现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尤为重要。字斟句酌不仅能辨字形,还能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
答案 D
解析 A项“所以无论是‘斯人’还是‘是人’,其实都是对的”错。由材料一第4段“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试图在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可知,不在于“斯人”还是“是人”,不应分析两者的对错,要认识到二者都是经历了语言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的产物,是文化演变的现象。B项“……‘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有古韵,因此造成了集体错觉”错。由材料一第6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造成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可知,原文是在推测“斯人”因为具有优势和古韵,所以获得青睐,造成集体错觉。C项 “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所以‘斯’与‘是’的较真就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错。由材料二第1段“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可知,对“斯”与“是”的较真不仅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更是考据传统和求是精神的传承。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的《静夜思》很多古籍写的是“床前看月光”。
B.秦观名句“无力蔷薇卧晓枝”,有些版本写的是“无力蔷薇卧晚枝”。
C.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就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D.《论语·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答案 D
解析 A项《静夜思》很多古籍版本的内容是“床前看月光”,字形不同,但不影响整体句意的理解。B项“无力蔷薇卧晓枝”与“无力蔷薇卧晚枝”是版本字形的不同,但不影响整体句意的理解。C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与“乱石崩云,惊涛裂岸”是版本字形的不同,但不影响整体句意的理解。D项《论语·泰伯》中所说的句子因断句的不同,造成大的理解差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如果民众都是好民众,那么让民众遵循着我们的方针政策;如果民众不是好民众,那么让民众知晓我们的方针政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可以使民众由着我们的道路去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4.材料一中提到了“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请结合材料内容给“语言文明流变”下一个定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言文明流变是语言文字在社会的正常变迁中,不断参与语言流变的进程,在被广泛运用的过程中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习惯的现象。
解析 下定义的格式是“种差+邻近属概念”。“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语言文明流变是……的现象”中的“现象”,就是邻近属概念。“种差”是被定义概念的本质属性,“语言文字在社会的正常变迁中”表明“语言文明流变”的背景,“不断参与语言流变的进程”“在被广泛运用的过程中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习惯”,说明“语言文明流变”的变化内容,是种差。综合以上内容,按照下定义的格式组织语言,即可得出答案。
5.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斯”与“是”之争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中华文化文脉悠长,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②《孟子》在后世不断地被人们广泛应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是语言流变的产物。③“斯人”获得大众青睐,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④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王力①
中国的诗人,自古是爱闲的。“静扫空房惟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这是闲居;“相与缘江拾明月”“晚山秋树独徘徊”,这是闲游;“大瓢贮月归春瓮”“飞盏遥闻豆蔻香”,这是闲消遣。如果他们忙起来,他们也要忙里偷闲;他们是“有愧野人能自在”,忙极的时候也要“闲寻鸥鸟暂忘机”。
但是,中国的俗谚却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凡是愿意兴室立业的人都不肯“游手好闲”。表面看来,这和诗人们的思想是矛盾的。诗人们的思想似乎是仙佛的一派;而社会上的老成人却是入世的,是圣贤的一派。圣贤可学,仙佛不可学,所以我们不应该爱闲,因为爱闲就是“好闲”,“好闲”就非“游手”不可,而“游手”就有没饭吃的危险。其实,这只是一种很粗的看法。如果闲得其道,非但无损,而且有益。我们可以说,常人不可以“好闲”,而圣贤却可以“爱闲”。
先说,一国的元首就应该闲。垂拱而治,是中国人所认为至治的世界。身当天下大任的人也应该闲,在军书交错的时候,诸葛亮仍旧是纶巾羽扇,谢安仍旧是游墅围棋,这种闲情逸致才能养成他们临事不惊的本领。爱闲和工作紧张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唯有精神不紧张的人,工作紧张起来才有更大的效力;否则越忙越乱,会把事情弄糟了的。
做地方官的人也应该有相当的闲暇。如果不能闲,不是你毫无办事能力,就是你为刮地皮而忙。“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楼头”,白乐天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减少了民众的好感;“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苏东坡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妨害了邑宰的去思。王禹偁诗里说:“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现在却是郡越僻而官越忙,因为“天高皇帝远”,正是刮地皮的好机会。天天嘴里嚷着:“忙呀!忙呀!”天晓得他是否为苞苴而忙、为掊克而忙,抑或是为逢迎上司、应酬土豪劣绅而忙!
至于文人,就更不能忙,更不应该忙。《三都赋》十稔而成,并不是天天忙着写那赋,而是闲着在那里等候,灵感来时才写上一段。忙起来根本就没有灵感!非但八叉手不是忙,连九回肠也不算是忙。当你聚精会神地去推敲一篇文章的时候,只像聚精会神地下一盘棋,是闲中取乐,不应该把它当作尘樊的束缚。但不幸得很,那些卖文为活的文人却不能不忙着作文章;尤其是在“文价”的指数和物价的指数相差十余倍的今日,更不能不搜索枯肠,努力多写几个字。在这抗战期间,不少文人因为“挤”文章而呕尽心血,忙到牺牲了睡眠,以至于牺牲了性命。忙死了也得不到代价,因为越忙越是粗制滥造,写不出好文章,不信请看我这一篇,我虽不是卖文为活,然而它也是在百忙中“挤”出来的。
“穷”“忙”二字是有连带关系的。抗战以来,谋生困难,多少原来清闲的人变了极忙的人!事情多了几倍,我们都变了负山的蚊子。古人说,不是闲人不知闲中之乐,现在我说,昔闲今忙的人更能了解闲中之乐。譬如巨富变了赤贫,回想当年的繁华,更悼念乐园的丧失。当年是“溪头尽日看红叶”,现在是“灶下终年做黑奴”;当年是“一部清商一壶酒”,现在是“一堆钞票一天粮”;当年我们尽有闲工夫读遍千部书,现在我们竟没有闲工夫吃完一碗饭!
本来,在这个大时代,我们有更大的希望在前头,自然应该牺牲了我们的闲暇。不过,悠游卒岁的人仍不在少数,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不平。古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我们说“不患忙而患不均”。如果有法子处理那些不劳而获的钱财,使人人自食其力,我相信许多人都用不着像现在这样忙。
写作1944年4月9日
(有删改)
文本二:
关于小品文,鲁迅有很好的评论。他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把古代的小品文比作士大夫家里的小摆设,把现代的小品文比作匕首和投枪。鲁迅就是凭着这匕首和投枪,和社会恶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
小品文大约要有下列一些特点:第一,常常是幽默的。幽默并不就是滑稽,滑稽只是逗笑,而幽默则是让你笑了以后想出许多道理来。英国幽默大师斯威夫特的《基利佛旅游记》②,表面看起来是一大堆笑料,实际上是对英国社会入木三分的辛辣讽刺。第二,好的小品文要做到言浅意深,言近旨远。言浅,因为讲的往往是日常生活事,人人看得懂;意深,因为其中包含着哲理,只有聪明人看了才发出会心的笑。言近,因为讲的往往是眼前的事物;旨远,因为从这一件小事可以推类引出许多大道理来。小品文的作者,要用画家尺幅千里、意到笔不到的手法去描写社会生活。第三,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即使是对敌人,小品文也只能是冷嘲热讽,而不是肆意谩骂。鲁迅说得好:“必须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且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有删改)
注 ①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等。文本一是他的一篇散文,文本二节选自他的《谈谈小品文》。②今译《格列佛游记》。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以老成人的圣贤派与诗人的仙佛派的闲相对比,提出好闲就会游手,游手就会没有饭吃,指出常人不可好闲。
B.文章指出人们有闲情逸致才能养成那种临事不惊、能当大任的本领,诸葛亮和谢安的例子就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观点。
C.文章提到白乐天、苏东坡没有因为爱闲而忘记民生,与那些忙于刮地皮、忙于应酬土豪劣绅的官吏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D.文章以三组“当年”与“现在”生活的排比对照,概括了生活艰辛、物价飞涨、忙碌不迭的现状,揭露了社会现实。
答案 B
解析 “文章指出人们有闲情逸致才能养成那种临事不惊、能当大任的本领”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闲情逸致养成了诸葛亮和谢安临事不惊的本领,并没有说别人都能养成。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说“诗人们的思想似乎是仙佛的一派”,“似乎”一词表明诗人们并不真正出世,他们有较强的入世思想。
B.西晋左思创作《三都赋》,为我们留下了“洛阳纸贵”的典故。本文以《三都赋》论证了文人不应太忙的观点。
C.作者引用《论语》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仅是要引出“不患忙而患不均”,还有批判统治者贪婪的意思。
D.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就是鲁迅说的匕首和投枪,深深地刺入了英国社会,批判了腐败和罪恶的英国统治阶级。
答案 D
解析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就是鲁迅说的匕首和投枪”错。鲁迅说的匕首和投枪是比喻小品文短小精悍,极有批判力度。而《格列佛游记》却是长篇小说,不合匕首和投枪之喻。
8.作者认为小品文应该“言近旨远”。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这个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本综述了抗战以来人们的闲变忙的现象,都是日常生活、眼前事物。此之为“言近”。②文本借对现象的评述,指斥了不劳而获、贪赃枉法者,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忙闲不均现象的根源。此之为“旨远”。
9.文本一第1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开门见山地讲中国诗人爱“闲”,照应了文章题目;②引用古诗句,既突出了诗人之闲,又增强了文采,丰富了文化底蕴,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之功;③把古诗人之闲归为“闲居、闲游、闲消遣”,与后文描写文人形成鲜明对照,也是后文的铺垫与伏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孟尝君燕坐,谓三先生曰:“愿闻先生有以补之阙者。”一人曰:“天下之主,有侵君者,臣请以臣之血溅其衽。”田瞀曰:“车轶之所能至,请掩足下之短者,诵足下之长。千乘之君与万乘之相,其欲有君也,如使而弗及也。”胜瞽曰:“臣愿以足下之府库财物,收天下之士,能为君决疑应卒,若魏文侯之有田子方、段干木也。此臣之所为君取矣。”
孟尝君奉夏侯章以四马百人之食,遇之甚欢。夏侯章每言未尝不毁孟尝君也。或以告孟尝君,孟尝君曰:“文有以事夏侯公矣,勿言。”董之繁菁以问夏侯公,夏侯公曰:“孟尝君重非诸侯也,而奉我四马百人之食。我无分寸之功而得此,然吾毁之以为之也。君所以得为长者,以吾毁之者也。吾以身为孟尝君,岂得持言也。”
昭王曰:“孟尝之好人也,奚如?”公孙弘曰:“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万乘之严主也,辱其使者,退而自刎,必以其血洿其衣,如臣者十人。”昭王笑而谢之,曰:“客胡为若此,寡人直与客论耳!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谕寡人之志也!”公孙弘曰:“敬诺。”
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孟尝君择舍人以为武城吏,而遣之曰:“鄙语岂不曰‘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哉?”皆对曰:“有之。”孟尝君曰:“文甚不取也。夫所借衣车者,非亲友,则兄弟也。夫驰亲友之车,被兄弟之衣,文以为不可。今赵王不知文不肖,而封之以武城,愿大夫之往也,毋伐树木,毋发屋室,訾然使赵王悟而知文也。谨使可全而归之。”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
B.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
C.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
D.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 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
答案 B
解析 “不臣乎天子”与“不友乎诸侯”对称,“得志不惭为人主”与“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对称,“如此者三人”与“如此者五人”对称。另外,根据语意,“能致”应紧接“其如此者五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阙”常指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住所。文中同“缺”,指缺点。
B.“决疑应卒”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C.“昭王”即秦昭王。在谥法中,昭指容仪恭美、昭德有劳、圣闻周达,是美谥。
D.“笑而谢之”与成语“闭门谢客”的“谢”含义不同。
答案 B
解析 B项同“猝”,活用作名词,指突然发生的变故/副词,最终。D项动词,道歉/动词,谢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田瞀表示自己擅长掩盖孟尝君的短处,颂扬他的长处;胜瞽则希望自己能够用孟尝君府库里的财物去招纳贤士,以便为孟尝君夺取天下。
B.夏侯章之所以未立分寸之功而得到优厚的待遇,是因为他故意诽谤孟尝君以凸显其宽容大度的品行,使其能够被人们称为德高望重的长者。
C.公孙弘在面对秦昭王询问时侃侃而谈,并且暗示自己作为孟尝君的使者绝不接受对方可能的侮辱,使得秦昭王表达了愿意与孟尝君交好的态度。
D.孟尝君以民间俗语巧妙说理,希望门客在到达武城担任守吏后,不要砍伐树木和破坏房屋,而能谨慎从事,从而让赵王知道自己善于治理。
答案 A
解析 “以便为孟尝君夺取天下”于文无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下之主,有侵君者,臣请以臣之血溅其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以告孟尝君,孟尝君曰:“文有以事夏侯公矣,勿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天下的诸侯,如果有谁敢侵犯您,我请求用我的血溅洒在他的衣襟上。(得分点:“侵”“以”“衽”,语句通顺)
(2)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我有办法侍奉夏侯先生,你不要再说了!”(得分点:“或”“有以”“事”,语句通顺)
14.孟尝君为何反对“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的做法?请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因为借来的衣服和车子,是亲友或兄弟的;②对于借来的东西不加珍惜,就会毁掉亲情或友情;③以此告诫舍人要尽心尽力治理武城,不负重托。(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孟尝君闲坐的时候,对三位年长的人说:“希望听听各位长者有什么办法补救我的过失。”一个人说:“天下的诸侯,如果有谁敢侵犯您,我请求用我的血溅洒在他的衣襟上。”田瞀说:“凡是车辆所能到达的地方,请允许我去掩盖您的短处,颂扬您的长处。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和万辆兵车的相国,他们都想得到您,迫不及待地想重用您。”胜瞽说:“臣下希望用您府库的财物,收罗天下的士人,能够帮您解决疑难,应付突然发生的变故,就像魏文侯有田子方和段干木一样。这就是臣下为您所采取的办法了。”
孟尝君用四匹马和一百人的食禄奉养夏侯章,给他这样的待遇孟尝君也很高兴。可是夏侯章每次谈话的时候没有不诽谤孟尝君的。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我有办法侍奉夏侯章,你不要再说了!”董之繁菁也因此去问夏侯章,夏侯章说:“孟尝君尊重的不是诸侯,却用四匹马和一百人的食禄奉养我。我没有分寸之功却得到这么优厚的待遇,然而我诽谤孟尝君正是为了抬高他。孟尝君之所以能够被人称为德高望重的人,是因为我诽谤他,他从不计较。我用生命为孟尝君效力,哪里只是用语言能报答得了的。”
秦昭王说:“孟尝君喜欢贤人,像什么样子?”公孙弘说:“他坚持正义,不向所谓的天子臣服,不在诸侯面前讨好,得志的时候不愧为民众之主,不得志的时候不肯做别人的臣仆,像这样做事的只有三个人;并且治理国家可以做管仲、商鞅的老师。所讲的道理符合义,如能听从实行,可以使他们的君主称王称霸,像这样的有五个人;拥有万辆兵车的威严君主,如果侮辱使者,使者将退下一步自杀,一定用他的血污染君王的衣服,像我这样的有十个人。”秦昭王笑了笑,道歉说:“您何必这样,我只不过和您说说而已。我和孟尝君很友好,希望您在孟尝君面前转告我这番意思。”公孙弘说:“可以。”
赵王把武城封给孟尝君。孟尝君在他的门客中挑选了一些人去担任武城守吏,并对他们说:“俗语不是说‘借来的车子若使劲地跑,就容易损坏;借来的衣服披在外面,就容易沾灰尘’吗?”他们都说:“有这样的说法。”孟尝君说:“我可很不以为然。那借来的衣服和车子,若不是亲友的就是兄弟的。赶着亲友的车子使劲地跑,把兄弟的衣服披在外面,我认为不能这样做。现在赵王不了解我无能,而把武城封给我。希望你们去后,不要砍伐树木,不要破坏房屋,谨慎从事,让赵王了解我善于治理。这样才能够将其完好地归还给他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放言五首(其一)①
[唐]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②能诈圣,可知宁子③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④兼照乘⑤,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 ①本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今江西九江)途中。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封邑)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人。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④燔柴:这里指大火。⑤照乘:明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反问句式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语气强烈,引人深思。
B.颔联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一“诈”一“佯”,表面不同,但性质相同。
C.颈联以草萤之耀、荷露为喻,说明不要被假象欺骗而不辨真伪,说理生动形象。
D.全诗议论说理,诗人的“放言”既指向作伪者,也指向了为假象所蒙蔽的世人。
答案 B
解析 “表面不同,但性质相同”错。臧生与宁子表面上都是“伪”,但性质不同,一是奸而诈圣,一是智而佯愚。可悲的是,世人只喜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知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1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意为统治者不取大火与明珠,却取草萤之耀与荷露,不明真伪,不知人才。②对比手法,无才重用,有才却埋没。③“可怜”两字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当朝者不辨真伪的昏聩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愤愤不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白居易在描写琵琶女与五陵年少奏乐饮酒的奢华欢愉后,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琵琶女美好年华的悄然而逝。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月亮升起后江面的景象:月光浸染了一切,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
(3)古代诗人经常在作品中用猿的叫声来烘托凄清、孤寂的氛围,唐诗中这样的例子就有不少,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 (2)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古籍工作不仅仅是学者为之①____________、钻研一生的一个研究领域,更是一项事关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助力民族复兴的重要事业。中华文化数千年延绵不绝,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进行古籍整理而②____________的。
对古籍事业而言,首先要在做好整理、保护等工作的基础上,让古老文字走出纸张,让泛黄文献焕发新颜,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近年来,一大批结合当下审美习惯、表达形式的文化产品涌现出来,助推更多文化典籍走入寻常百姓家。比如《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生动活泼、有益有趣,赢得广泛好评。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古籍记载为依据,复原传统服饰,再现古书中的餐饮,利用古籍中的字体打造艺术字。这些创意,为古籍的活化利用探索出更多新途径。
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古籍走进现代人生活,仅仅只是古籍活化利用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深入开发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籍经典里蕴含的一些思想观念,和当今时代仍具有高度契合性,需要进行更充分的阐释转化。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采取人民群众③____________的呈现方式,使之融入国民教育和日常生产生活,才能更好地挖掘古籍的当代价值,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滋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示例)①皓首穷经 ②薪火相传 ③喜闻乐见
解析 第①处,语境指学者一生钻研古籍,可填“皓首穷经”。皓首穷经:一直到年老白头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第②处,语境指一代代人对古籍研究的传承,可填“薪火相传”。薪火相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第③处,语境指这种呈现方式是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可填“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古籍走进现代人生活,只是古籍活化利用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解析 画波浪线句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义重复,“仅仅只”中,“仅仅”与“只”都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可删掉“仅仅”或“只”;二是搭配不当,“开发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中,“开发”与“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动宾不搭配,可把“开发”改为“发掘”或“挖掘”。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除了排比以外还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还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文字、文献、文化以人的动作和情态;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保护古籍应该超越黄纸黑字,真正融入社会现实。
解析 “走出纸张”“焕发新颜”“活在当下”运用拟人修辞,把没有生命力的文字、文献和传统文化人格化,以人的情态和动作赋予它们生命力,让“古老”“泛黄”“传统”的东西真正活起来,融入现实生活。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工作狂”在某种意义上是心理问题。“工作狂”与“工作热情高”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①____________,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只是借助拼命工作求得某种“心理解脱”。此外,这些人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可能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而“工作热情高”的人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②____________,如出现失误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③____________,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的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调查显示,尽管“工作狂”的工作量要比“工作热情高”的人大得多,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明显不如后者。
2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自己”与文中画线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铁锁见他说得很自己,也愿意受他的照顾,只是见他穿着军人的衣服,怕跟上当了兵。(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
B.部队却胜利地冲了过去,自己伤亡很少,倒把敌人打死很多。(邓洪《山中历险记》)
C.有些人说,光说谁开谁种,谁种谁收,有啥凭据呢?还是找找自己的老业地开着稳当。(李准《黄河东流去》)
D.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钱锺书《围城》)
答案 C
解析 C项与文中画线处的“自己”均为代词,自身或本身。A、D两项均为形容词,知己亲近;关系密切。B项名词,指自己人。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 (示例)①“工作狂”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
②从工作中他们能获得巨大乐趣 ③会正视错误并加以改正
解析 第①处,语境在说“工作狂”与“工作热情高”的区别,“因为”后面说的是“工作狂”的特点,区别于下文“‘工作热情高’的人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此处可填“‘工作狂’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第②处,前面说“工作狂”“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此处说“‘工作热情高’的人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么他们就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趣,故可填“从工作中他们能获得巨大乐趣”。第③处,“相反”是说与出现错误时“怨天尤人”“懊恼不已”的情况相反,是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故可填“会正视错误并加以改正”。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下面是四十年来,不同时期青年的流行语:
(1)敢喝头啖汤——“头啖汤”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俗语言,指煮出来的第一口汤。青年一代率先探索和尝试,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2)从我做起——1979年清华学子率先喊出这一口号,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当时青年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与工作的最强音。
(3)志愿服务——青年一代回馈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由此带动全国更多的青少年在爱心奉献、助人为乐中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4)世界范——百年探索,40年铺垫,如今的青年越来越自信、自豪,越来越有国际思维、国际视野。
(5)厉行节约——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继承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厉行节约。
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读了上面材料,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感知时代律动,争做新时代的青年”为主题,写一篇升国旗仪式上的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写作材料为五则,选取了四十年来,不同时期青年人的流行语。五则材料的解读需要注意其背景,“四十年来”暗示的其实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换言之,五则材料所涉及的流行语其实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青年的实践探索及价值追求的浓缩。“敢喝头啖汤”体现的是70年代末青年一代的探索尝试,体现的是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新精神。“从我做起”体现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志愿服务”体现的是当下青年一代的奉献精神、乐于助人的价值观。“世界范”体现的是新时代青年一代自信、理性的国际思维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厉行节约”体现的是新时代青年一代继承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通过对五则材料的解读,五个流行语指向更多的是不同时期青年的实践探索及价值追求,但并没有直接说明相应的“不同时期”究竟是怎样的时期,这些时期各有什么特征,而这恰恰是学生阅读积累及思想积淀的一个分水岭。学生是否对这些流行语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是否能把不同时期青年的实践探索、价值追求置于一个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展开分析、论述、评价,是区分学生思维及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尺。
从写作任务角度分析,要以“感知时代律动,争做新时代的青年”为主题,紧扣时代需求谈新青年应该有的样子;“写一篇升国旗仪式上的发言稿”就要求了写作文体为发言稿,注意发言稿的格式和互动性、感召性。
写作时一是要明确具体地概括提炼出相应时代的特征,要对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有所涉及、有所呈现;二是在“感知时代律动”的基础上再展开论述如何争做新时代的青年,新时代的青年该如何把个人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应时代之所需、顺时代之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例如,“敢喝头啖汤”体现的是青年的探索与尝试,应把敢于探索尝试的精神及行为置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论述其意义与价值。行文中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如列举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历史事件,论证青年人的行动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这样才更有意义。
参考立意:①与时代同行,做新时代青年;②新时代青年应与时代同频共振;③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例文
与时代同行,做新时代青年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与时代同行,做新时代青年”。
时代成就英雄,英雄铸就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感知时代的律动,让青春的心跳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要做勇于创新的青年。20世纪以来,知识进入爆炸式增长阶段,知识半衰期大大缩短,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变革创新层出不穷,高铁、移动支付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而我们作为新世纪出生的零零后、互联网的原居民,天然地拥有了超越前人的知识资源和条件。我们不仅要有脑髓和眼光,如鲁迅先生所言“自己来拿”,更要有毅力和决心自己埋头钻研,创造出我们自己所有的、引领世界的技术和产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紧跟时代,为时代的发展做贡献。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要做努力拼搏的青年。于国家,在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的情况下,我国仍存在着核心技术自主权不足、脱贫攻坚进入决战期等挑战;于个人,就业竞争激烈、经济压力挤占精神生存空间等挑战也不容忽视。对此,我们要继承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青年“敢喝头啖汤”的探索精神,勇敢地面对挑战。在从我做起、奋发图强、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也要将个人的努力镕铸于祖国发展的历史中而不朽,做勇立潮头、中流击水的健儿。
这是一个开放多元的时代,我们要做有世界范的青年。新中国一路走来,朋友圈越来越大,尽管世界上仍存在某大国不断退群、难民危机等诸多问题,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流。随“一带一路”通向世界的不应只有商品,还应有中国人开放包容的精神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愿景。我们应具有国际思维、国际视野,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人民的情感与诉求,明确我国“和平大国”的外交定位,避免“崇洋媚外”或“大国沙文主义”的不当心理,让我们每个人走出去都成为中国人的名片。
同学们,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时代提供画布,我们挥洒美景。在当今时代,我们要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我们的梦想有多雄奇,未来的中国就有多美丽。我们应与时代同心,做新时代青年!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