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11:2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有鲁班、庖丁等“工匠精神”的典型。而且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对此解读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工匠精神”在东西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但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相比较而言,东方文化(主要以中国文化为代表)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多强调反复揣摩,孜孜不倦,法自然以为师,毕纤毫而传神,既体现出一种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一种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
而西方文化较为侧重对刚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强调对产品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的上乘,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要求优质高效。
有人说,这个时代“工匠精神”已经缺失了,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有很多。
从宏观的层面上来说,我国在由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许多农民身份的人到城里打工,他们还未能完全适应工业化社会对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规范化要求,还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领悟。
从中观的层面上来说,在我国,建立一整套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制度设计,贯穿其中,长期建设,还是一个新课题。
从微观的层面上来说,“工匠精神”在传承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困境,许多人在快速现代化的浪潮中眼花缭乱,静不下心来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缺乏耐心、专注、细心和持久力。
因此,“工匠精神”给人一种“缺失”的感觉,但并不意味着它“消失”了。在工业 4.0 时代,应该说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工匠精神”,所以,在今天,大力倡导“工匠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
当今该如何发扬“工匠精神”?
倡导“工匠精神”,首先,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全方位地将追求唯美(完美)、精致的精神贯穿在互联网时代,让这种文化真正地深入人心。其次,在制度的设计上处处都能体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细心缜密,无论是互联网的实体企业,还是虚拟产品,都需要将这种“工匠精神”贯穿其中,这样才会让企业、产品真正具有一种品质。再次,让“工匠精神”能够成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追求,做到凡事都去追求99.99%,甚至100%,而不是“差不多”,将这种精神作为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这样,在互联网时代,重拾“工匠精神”,以极致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出中国制造业“互联网+”的示范标杆,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了。
(摘编自《寻回并发扬“工匠精神”》,《北京日报》)
材料二: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西方的工匠精神都追求极致和完美,可见“工匠精神”在东西方是完全一致的。
B.西方文化对刚性要素的重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的影响。
C.当代“匠”的内涵相对于《说文》里“木工也”的解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D.匠人的世界可能很小,但具有“工匠精神”的他们却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中,“切”“磋”“琢”“磨”四个字,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B.许多到城里打工的农民缺乏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是当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之一。
C.东方的“工匠精神”追求完美,强调反复揣摩,这与当代企业追求效率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D.企业厚植工匠精神,才能活力涌流,才有金字招牌,才能使产品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的检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巧手发明费精神,泽惠民生到如今。妙艺绝技称寰宇,端赖斯人有慧心。(《咏鲁班》)
B.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唐·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C.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唐·白居易《弹秋思》)
D.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唐·郭震《古剑篇》)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工匠精神”,但论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纪念(节选)
孙 犁
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的队伍开来了。
一清早,我又到小鸭家去放哨。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
柳树的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小鸭的娘刚刚起来,正在嘱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穿好衣服。随后她就忽地一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扭成的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看见我,就笑着说:“呀!又是老纪同志,快到屋里暖和暖和。”
“你好吧,大嫂!”我说,“今年斗争,得到了什么果实?”
她把头发卡好,抬手指着家前面的园子说:“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
她回手关上门说:“纪同志,咱们回来再说话吧,我赶集去!”说完转身走了,我望着她那壮实的身子和那比男子还要快的脚步!
不一会儿,老远传来了母亲喊小鸭的声音。母亲回来了,提着一个大柳罐,满脸红光,头发上浮着一层土。她说:“鸭,我在集上买了几十斤山药,我们娘儿俩去把它抬回来。”
正赶上我要下岗,小鸭就说:“叫纪同志和我抬去!”
我和小鸭把山药抬回来。我这么高,她那么小,我紧紧拉着筐系,不让筐滑到她肩上去。她一路走着笑着,到了家里,她娘留我吃饭,我在她家屋里坐了一坐。屋里比夏天整齐多了,新安上一架织布机,炕上铺着新席,母亲说,都是用斗争款买的。门楼那家伙却不言不语地摘下他自己造的木枪来。那枪做得很不高明,只是一根弯榆木棍,系上了一条红布条子。我只能夸好,小鸭在一旁笑了,母亲也笑着说:“纪同志,你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吗?夏天,你在这里不是答应给他一支枪吗?后来你就走了。他整天磨翻你记性坏,赌气自己做了一支,这是拿出来叫你看看,羞臊你哩!”
我赶紧说:“这怨我记性坏,回头我们做一支!”
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也费心给打听打听!”
我说:“这好办,我们去封信打听打听。大嫂,不要结记,队伍开远了,交通又不方便,接不到信是常有的事。我也是八九年没和家里通信了。”
“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
“很有可能,那里来信不容易。”我说着告别了出来,想着一定要给小鸭的爹写封信,告诉他: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该是多么愉快!
晚上,我又到小鸭家放哨,小鸭听见动静就跑出来,说:“纪同志,俺爹来信了!”
“怎么这样巧,拿来我看看净写的什么?”
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把信交给我,并且把灯剔亮。我把信看了一遍,这是走了很远路程的一封信,信封磨破了,信纸也磨去了头,还带着风霜雨露的痕迹。可是,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他身体很好,胜利的日子就要到来;上面写着希望妻子进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反顽的斗争;上面问到小鸭长得怎么样了……
小鸭嘻嘻地笑着,指一指门楼说:“上面没提他!”
“那时他……”母亲像是要安慰门楼,说着脸红了。我明白那意思是,爹走的时候,门楼还在娘肚子里,出远门的人,恐怕是忘记临行时遗留的这块血肉了。
我回到我的岗位上去。想到我的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我分外兴奋。天已经黑了,星星还没出全。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
夜深了,月亮升上来,照亮半个窗户。我听见门楼像大人一样呼呼地酣睡,像是小鸭翻了一个身,说:“多讨厌呀,人家越睡不着,他越打呼噜!”
“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信吧!”母亲问。
“叫他回来吗?”
“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
“对!给爹写封信,娘,我们给信缝一个布信封吧,布信封就磨不破了。”
过了一会儿,小鸭又说:“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
“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母亲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天不早了,快睡吧。”
从此就听不见母女两个的交谈,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
母子三个睡熟了,听他们的鼻息睡得很香甜,他们的梦境很远也很幸福。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修改于博野史家佐村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门楼拿出自己做的枪来“羞臊”“我”的情节,虽是与主题无关的闲笔,却能让人感受到战争年代短暂的祥和与安宁。
B.“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的细节,展现出这位坚强的后方妇女提及丈夫时的羞涩,以及对丈夫的担忧和思念之情。
C.“我”保卫小鸭的家乡,小鸭的父亲解放了“我”的家乡,两件事看似巧合,又有其必然性,这一设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文中多处运用“磨翻”“结记”等方言口语,真实地再现了冀中地区的生活风貌,语言生动而朴实自然,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
7.关于文中小鸭和母亲睡前活动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鸭和母亲在夜深时都还不能入睡,其实与门楼酣睡中打呼噜关系不大。
B.小鸭和母亲对是否叫父亲回来的分歧,反映了两人对革命支持程度的差别。
C.“添三亩地”“缝信封”等内容,与前文形成照应,使小说产生了起伏有致之美。
D.小鸭和母亲的对话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下文“我”丰富的心理活动。
8.文中有三处加点的“望”,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没有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而是用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内容,这样处理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
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等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中。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 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泛指高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B.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C.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D.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教授,古代学官名称,宋代在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
B.郎中,官名,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进行祭祀,后借指国家。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万里治理有道。他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时,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只在集市张贴逃避赋税者的名字,就缴清了赋税,县里因而大治。
B.杨万里带兵有方。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修筑寨堡在潮州震慑盗贼,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因而被征召为尚左郎官。
C.杨万里勇于举贤。当杨万里和王淮谈及人才问题时,他写了朱熹等六十人的名字进献了上去,而这些人也因此得到了王淮依次的任用和提拔。
D.杨万里为人正直。他不惧强权势力,在韩侂胄掌权的时候,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又曾因反对韩侂胄专权僭越而忧愤不已,郁郁成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末段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插秧诗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诗的“低头便见水中天”一句,既是对插秧劳动情景的真实再现,又富有佛家的哲理意味。
B.两诗的动词“把、插、低头、退步”“抛、接、拔、插”都准确地刻画出插秧人专注劳作的状态。
C.后诗将“笠”和“蓑”比喻为“兜鍪”和“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D.后诗写作角度灵活有变,先描写场景,后描述对话,绘就了一幅多彩而富有生机的劳动图景。
16.请分别概括两首诗的主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芣苢》中用重章叠句法,多次写芣苢茂盛的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写采摘过程中,从茎上成把地握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写采摘得很多,只得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2)杨万里《插秧歌》中,用比喻手法刻画环境,反衬插秧时的紧张气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农人忙于劳作、无暇吃饭休息的样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①______________,“偏毫厘不敢安”的②________________,“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实现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如此一流的技艺,源自从99%到99.99%的极致追求,源自从一天到一生的③________________,映照着沉潜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高超娴熟的技能、精雕细刻的理念,最终要落实于奋发进取的干劲。“十三五”时期,从“嫦娥”奔月到“奋斗者”潜海,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京张高铁风驰电掣……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诞生,离不开工匠们接续奋斗的实干,刻印着劳动者远望苍穹、探索深海、焊花闪烁、刀锋起舞的身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①__________________,归根到底要靠劳动创造。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②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汇聚强大的正能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荣的劳动史。③__________________,我们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分条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形成一组整句。每句不超过14个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劳动让人“吃苦”。《插秧歌》描绘了一家四口农忙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事的辛苦与繁忙;张秉贵晚上下班后,也会“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也有人说,劳动孕育着美。劳动时,人与环境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共处,既展示了劳作者体态的优美,又使劳动者浑然忘我,获得了纯粹的审美体验……
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之间似乎是矛盾的,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加以阐述,写一篇议论文;或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来展现你的思考,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有鲁班、庖丁等“工匠精神”的典型。而且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对此解读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工匠精神”在东西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但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相比较而言,东方文化(主要以中国文化为代表)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多强调反复揣摩,孜孜不倦,法自然以为师,毕纤毫而传神,既体现出一种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一种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
而西方文化较为侧重对刚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强调对产品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的上乘,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要求优质高效。
有人说,这个时代“工匠精神”已经缺失了,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有很多。
从宏观的层面上来说,我国在由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许多农民身份的人到城里打工,他们还未能完全适应工业化社会对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规范化要求,还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领悟。
从中观的层面上来说,在我国,建立一整套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制度设计,贯穿其中,长期建设,还是一个新课题。
从微观的层面上来说,“工匠精神”在传承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困境,许多人在快速现代化的浪潮中眼花缭乱,静不下心来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缺乏耐心、专注、细心和持久力。
因此,“工匠精神”给人一种“缺失”的感觉,但并不意味着它“消失”了。在工业 4.0 时代,应该说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工匠精神”,所以,在今天,大力倡导“工匠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
当今该如何发扬“工匠精神”?
倡导“工匠精神”,首先,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全方位地将追求唯美(完美)、精致的精神贯穿在互联网时代,让这种文化真正地深入人心。其次,在制度的设计上处处都能体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细心缜密,无论是互联网的实体企业,还是虚拟产品,都需要将这种“工匠精神”贯穿其中,这样才会让企业、产品真正具有一种品质。再次,让“工匠精神”能够成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追求,做到凡事都去追求99.99%,甚至100%,而不是“差不多”,将这种精神作为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这样,在互联网时代,重拾“工匠精神”,以极致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出中国制造业“互联网+”的示范标杆,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了。
(摘编自《寻回并发扬“工匠精神”》,《北京日报》)
材料二: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西方的工匠精神都追求极致和完美,可见“工匠精神”在东西方是完全一致的。
B.西方文化对刚性要素的重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的影响。
C.当代“匠”的内涵相对于《说文》里“木工也”的解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D.匠人的世界可能很小,但具有“工匠精神”的他们却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答案 A
解析 “在东西方是完全一致的”错。由材料一“‘工匠精神’在东西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但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可知,两者只是基本一致,仍存在一定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中,“切”“磋”“琢”“磨”四个字,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B.许多到城里打工的农民缺乏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是当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之一。
C.东方的“工匠精神”追求完美,强调反复揣摩,这与当代企业追求效率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D.企业厚植工匠精神,才能活力涌流,才有金字招牌,才能使产品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的检验。
答案 C
解析 “这与当代企业追求效率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无中生有。材料一只是说“许多人在快速现代化的浪潮中眼花缭乱,静不下心来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缺乏耐心、专注、细心和持久力”,没有谈及工匠精神与企业追求效率之间的矛盾。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巧手发明费精神,泽惠民生到如今。妙艺绝技称寰宇,端赖斯人有慧心。(《咏鲁班》)
B.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唐·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C.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唐·白居易《弹秋思》)
D.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唐·郭震《古剑篇》)
答案 C
解析 白居易的诗是以琴的格调来比喻诗人的品格,与“工匠精神”无关。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举例论证。举《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例子,论证我国古代“工匠精神”就很突出(或:举鲁班、庖丁的例子)。②引用论证。引用朱熹的解读“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论证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突出。③对比论证。将东方文化侧重柔性与西方文化侧重刚性对比,论证了东西方“工匠精神”在表现样式上存在差异。④因果论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论证了当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
解析 材料一第1段中,“有鲁班、庖丁等‘工匠精神’的典型。而且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举鲁班、庖丁等具体工匠代表,以及《诗经》中的现实事例来论述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源远流长,因此用了举例论证。
材料一第1段中,“朱熹对此解读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是直接引用朱熹的名言,来说明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突出,因此用了引用论证。
材料一2~4段中,作者首先说“‘工匠精神’在东西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其后则分别在第3段和第4段中论述了东方“工匠精神”和西方“工匠精神”的具体特征,以说明两者的区别。因此用了对比论证。
材料一中,作者首先单起一段,说明“有人说,这个时代‘工匠精神’已经缺失了”的结果,然后说“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有很多”,此后三段,则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来说明原因。因此用了因果论证。
5.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工匠精神”,但论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材料一侧重论述东西方“工匠精神”在表现样式上的差异、当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和如何发扬“工匠精神”。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工匠精神”的价值(或意义)。
解析 材料一中,作者首先在第1段引出了“工匠精神”这一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话题,此后在2~4段中,作者首先说明“‘工匠精神’在东西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一问题,其后则分别在第3段和第4段中详细具体地论述了东方“工匠精神”和西方“工匠精神”的具体特征及差别。其后,在5~8段中,作者又采用因果论证的方法,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详细说明了当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在此背景下,作者又以一个问句“当今该如何发扬‘工匠精神’?”单起一段,并自问自答,对如何发扬“工匠精神”给出了回答。由此可知,材料一侧重论述东西方“工匠精神”在表现样式上的差异、当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和如何发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中,作者首先指明当今时代的特殊性,“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从而指出“工匠精神”对当今时代企业的重要性。其次,作者在第2段中则从“匠”这一汉字的文化渊源入手,指明崇尚“工匠精神”对企业和国家的重要性。第3段中,作者则从匠人的重要作用“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和坚守“工匠精神”的意义“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再一次点明了“工匠精神”的意义。由此可知,材料二侧重论述“工匠精神”的价值(或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纪念(节选)
孙 犁
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的队伍开来了。
一清早,我又到小鸭家去放哨。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
柳树的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小鸭的娘刚刚起来,正在嘱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穿好衣服。随后她就忽地一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扭成的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看见我,就笑着说:“呀!又是老纪同志,快到屋里暖和暖和。”
“你好吧,大嫂!”我说,“今年斗争,得到了什么果实?”
她把头发卡好,抬手指着家前面的园子说:“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
她回手关上门说:“纪同志,咱们回来再说话吧,我赶集去!”说完转身走了,我望着她那壮实的身子和那比男子还要快的脚步!
不一会儿,老远传来了母亲喊小鸭的声音。母亲回来了,提着一个大柳罐,满脸红光,头发上浮着一层土。她说:“鸭,我在集上买了几十斤山药,我们娘儿俩去把它抬回来。”
正赶上我要下岗,小鸭就说:“叫纪同志和我抬去!”
我和小鸭把山药抬回来。我这么高,她那么小,我紧紧拉着筐系,不让筐滑到她肩上去。她一路走着笑着,到了家里,她娘留我吃饭,我在她家屋里坐了一坐。屋里比夏天整齐多了,新安上一架织布机,炕上铺着新席,母亲说,都是用斗争款买的。门楼那家伙却不言不语地摘下他自己造的木枪来。那枪做得很不高明,只是一根弯榆木棍,系上了一条红布条子。我只能夸好,小鸭在一旁笑了,母亲也笑着说:“纪同志,你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吗?夏天,你在这里不是答应给他一支枪吗?后来你就走了。他整天磨翻你记性坏,赌气自己做了一支,这是拿出来叫你看看,羞臊你哩!”
我赶紧说:“这怨我记性坏,回头我们做一支!”
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也费心给打听打听!”
我说:“这好办,我们去封信打听打听。大嫂,不要结记,队伍开远了,交通又不方便,接不到信是常有的事。我也是八九年没和家里通信了。”
“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
“很有可能,那里来信不容易。”我说着告别了出来,想着一定要给小鸭的爹写封信,告诉他: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该是多么愉快!
晚上,我又到小鸭家放哨,小鸭听见动静就跑出来,说:“纪同志,俺爹来信了!”
“怎么这样巧,拿来我看看净写的什么?”
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把信交给我,并且把灯剔亮。我把信看了一遍,这是走了很远路程的一封信,信封磨破了,信纸也磨去了头,还带着风霜雨露的痕迹。可是,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他身体很好,胜利的日子就要到来;上面写着希望妻子进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反顽的斗争;上面问到小鸭长得怎么样了……
小鸭嘻嘻地笑着,指一指门楼说:“上面没提他!”
“那时他……”母亲像是要安慰门楼,说着脸红了。我明白那意思是,爹走的时候,门楼还在娘肚子里,出远门的人,恐怕是忘记临行时遗留的这块血肉了。
我回到我的岗位上去。想到我的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我分外兴奋。天已经黑了,星星还没出全。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
夜深了,月亮升上来,照亮半个窗户。我听见门楼像大人一样呼呼地酣睡,像是小鸭翻了一个身,说:“多讨厌呀,人家越睡不着,他越打呼噜!”
“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信吧!”母亲问。
“叫他回来吗?”
“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
“对!给爹写封信,娘,我们给信缝一个布信封吧,布信封就磨不破了。”
过了一会儿,小鸭又说:“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
“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母亲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天不早了,快睡吧。”
从此就听不见母女两个的交谈,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
母子三个睡熟了,听他们的鼻息睡得很香甜,他们的梦境很远也很幸福。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修改于博野史家佐村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门楼拿出自己做的枪来“羞臊”“我”的情节,虽是与主题无关的闲笔,却能让人感受到战争年代短暂的祥和与安宁。
B.“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的细节,展现出这位坚强的后方妇女提及丈夫时的羞涩,以及对丈夫的担忧和思念之情。
C.“我”保卫小鸭的家乡,小鸭的父亲解放了“我”的家乡,两件事看似巧合,又有其必然性,这一设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文中多处运用“磨翻”“结记”等方言口语,真实地再现了冀中地区的生活风貌,语言生动而朴实自然,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
答案 A
解析 “与主题无关的闲笔”错。闲笔不闲,该情节表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
7.关于文中小鸭和母亲睡前活动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鸭和母亲在夜深时都还不能入睡,其实与门楼酣睡中打呼噜关系不大。
B.小鸭和母亲对是否叫父亲回来的分歧,反映了两人对革命支持程度的差别。
C.“添三亩地”“缝信封”等内容,与前文形成照应,使小说产生了起伏有致之美。
D.小鸭和母亲的对话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下文“我”丰富的心理活动。
答案 B
解析 “分歧”“支持程度的差别”错。“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表现了小鸭的担心,她并没有坚持要让父亲回来,和母亲没有分歧,两人对革命支持的程度也没有差别。
8.文中有三处加点的“望”,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②“三星”象征播撒革命种子的先行者,“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表现了“我”对革命星火已成燎原之势的振奋之情;③“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
解析 第一处,“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由“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可知,“我”望着堤坡是因为“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第二处,“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把“三星”比作“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意思是“三星”象征播撒革命种子的先行者,“望一望三星”表现了“我”对革命星火已成燎原之势的振奋之情;第三处,“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
9.小说没有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而是用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内容,这样处理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使故事情节更加凝练集中,节省了文章的笔墨;②选取信件的主要内容,以铺排的形式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③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革命者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精神的赞美,凸显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 如果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需要把信件的内容一字不落地呈现出来,而用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凝练集中,节省了文章的笔墨。“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以铺排的形式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革命者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精神的赞美,凸显了小说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
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等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中。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 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泛指高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B.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C.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D.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答案 C
解析 “谪永”即“贬谪到永州”,“永”是宾语,其后应断开;“杜门谢客”是张浚贬谪到永州之后的行为,“杜门”和“谢客”是动宾式并列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名……曰”是“把……命名为……”的意思,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教授,古代学官名称,宋代在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
B.郎中,官名,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进行祭祀,后借指国家。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答案 C
解析 “‘社’指谷神,‘稷’指土神”错。应是“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万里治理有道。他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时,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只在集市张贴逃避赋税者的名字,就缴清了赋税,县里因而大治。
B.杨万里带兵有方。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修筑寨堡在潮州震慑盗贼,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因而被征召为尚左郎官。
C.杨万里勇于举贤。当杨万里和王淮谈及人才问题时,他写了朱熹等六十人的名字进献了上去,而这些人也因此得到了王淮依次的任用和提拔。
D.杨万里为人正直。他不惧强权势力,在韩侂胄掌权的时候,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又曾因反对韩侂胄专权僭越而忧愤不已,郁郁成疾。
答案 B
解析 “修筑寨堡在潮州震慑盗贼,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因而被征召为尚左郎官”错。文中原句是“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由“请”可知,杨万里只是请求修筑寨堡,没有提到结果如何,且并未因此授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东宫官僚都以得到一个正直的人相庆贺。(“阙”,同“缺”,缺少;“擢”,提拔;“端人”,正直的人)
(2)韩侂胄当政,想多方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辅佐他的人。(“用事”,当政;“网罗”,多方网罗;“羽翼”,名词作动词,指辅佐,做辅佐……的人)
14.选文末段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杨万里不为韩侂胄写记;杨万里因忧国而死。(2)表现了杨万里为人刚正耿直、热爱国家的品质。
参考译文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杨万里考取了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任赣州司户官,又调任永州零陵县县丞。这时张浚贬谪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用正心诚意之学勉励他,杨万里终身佩服他的教导,把自己读书的房间命名为“诚斋”。张浚入朝做丞相,将杨万里推荐给朝廷。杨万里被升任为临安府教授,没有赴任,父亲去世,他在家守丧。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老百姓有逃避赋税的,只把他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就高兴地缴税,不扰民赋税就缴清了,县里因而大治。时值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交相推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后杨万里迁太常博士,不久升任太常寺丞兼吏部侍右郎官,又转将作少监,出任漳州知州,后改知常州,不久提举广东常平茶盐。
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宋孝宗称他为“仁者之勇”,于是提升他为提点刑狱。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在潮州用来震慑盗贼的巢穴,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但不久杨万里以居丧去官。服丧期满,杨万里被征召为尚左郎官。
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东宫官僚都以得到一个正直的人相庆贺。他日太子读书,杨万里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太子深深地敬重他。王淮做宰相,有一天王淮问他说:“宰相最先办的应是什么事情?”杨万里回答说:“人才。”王淮又问:“哪些人是人才呢?”杨万里就写上朱熹等六十人的名字献上去,王淮依次提拔任用他们。杨万里历任枢密院检详官,暂时署理右司郎中,后升迁为左司郎中。杨万里后出任江东转运副使,暂时代理总管淮西和江东军马钱粮。朝廷想在江南各郡实行铁钱,杨万里上疏称说铁钱不方便,不奉诏命,忤逆了宰相的意思,改任赣州知州,杨万里不赴任,请求祠禄官,授给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从此不再出面了。
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当政,想多方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辅佐他的人,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说:“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韩侂胄很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道他是忧心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哭,急忙叫人拿来纸写道:“韩侂胄这个奸臣,擅自专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年纪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杨万里擅长写诗歌,著有《易传》流行于世。光宗曾为他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死后赐谥号“文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插秧诗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诗的“低头便见水中天”一句,既是对插秧劳动情景的真实再现,又富有佛家的哲理意味。
B.两诗的动词“把、插、低头、退步”“抛、接、拔、插”都准确地刻画出插秧人专注劳作的状态。
C.后诗将“笠”和“蓑”比喻为“兜鍪”和“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D.后诗写作角度灵活有变,先描写场景,后描述对话,绘就了一幅多彩而富有生机的劳动图景。
答案 C
解析 “化静为动”错。“笠”“蓑”是物,“兜鍪”“甲”还是物,没有动静的变化,只是以战喻农,突出了不敢耽误农时的紧张的劳动气氛。
16.请分别概括两首诗的主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前诗旨在表达从插秧劳动中领悟的哲理(禅意)。诗歌写插秧时“低头”能看见水中的天空,说明人在谦卑时心胸会变得坦荡宽广;写插秧时“退步”其实是向前行进,说明人主动退让反而是在走向成功。②后诗旨在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与钦敬之情。诗歌表现了田夫一家人插秧的紧张辛苦,也将他们劳作的场景表现得和谐而富有情趣,透露出诗人的欣赏与敬佩。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芣苢》中用重章叠句法,多次写芣苢茂盛的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写采摘过程中,从茎上成把地握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写采摘得很多,只得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2)杨万里《插秧歌》中,用比喻手法刻画环境,反衬插秧时的紧张气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农人忙于劳作、无暇吃饭休息的样子。
答案 (1)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 薄言襭之
(2)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低头折腰只不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①________________,“偏毫厘不敢安”的②________________,“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实现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如此一流的技艺,源自从99%到99.99%的极致追求,源自从一天到一生的③______________,映照着沉潜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高超娴熟的技能、精雕细刻的理念,最终要落实于奋发进取的干劲。“十三五”时期,从“嫦娥”奔月到“奋斗者”潜海,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京张高铁风驰电掣……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诞生,离不开工匠们接续奋斗的实干,刻印着劳动者远望苍穹、探索深海、焊花闪烁、刀锋起舞的身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示例)①精益求精 ②一丝不苟 ③心无旁骛
解析 第①空,结合语境“专一行”,可填“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第②空,“偏毫厘不敢安”说的是认真细致,可填“一丝不苟”。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第③空,由后文“沉潜专注”可知,此处强调专心致志、心思集中,可填“心无旁骛”。心无旁骛: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实现……精神”搭配不当,应是“践行……精神”;二是“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语序不当,应先“做出一流的产品”,再“托起一流的产业”。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汗水浇灌鲜花使之绽放,引出实干使事业兴旺,这是“兴”;以“鲜花”来比“事业”,以“汗水”来比“实干”,以“鲜花绽放”来比“事业兴旺”,这是“比”。
(2)效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实干精神对于事业兴旺的意义。
解析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先说汗水浇灌让鲜花绽放,以之引出实干使事业兴旺这一内容,有比也有兴。“鲜花”“汗水”都是喻体,“事业”“实干”都是本体,把“事业”比作“鲜花”,把“实干”比作“汗水”,把“事业的兴旺”比作“鲜花的绽放”,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实干之于事业的意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①________________,归根到底要靠劳动创造。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②________________,才能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汇聚强大的正能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荣的劳动史。③________________,我们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 (示例)①要实现宏伟蓝图 ②必须依靠辛勤劳动 ③无论时代如何变化
22.请分条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形成一组整句。每句不超过14个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擘画宏伟蓝图,确立行动指南;实现宏伟蓝图,依靠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人民,崇尚劳动精神。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劳动让人“吃苦”。《插秧歌》描绘了一家四口农忙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事的辛苦与繁忙;张秉贵晚上下班后,也会“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也有人说,劳动孕育着美。劳动时,人与环境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共处,既展示了劳作者体态的优美,又使劳动者浑然忘我,获得了纯粹的审美体验……
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之间似乎是矛盾的,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加以阐述,写一篇议论文;或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来展现你的思考,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作文引导语指引了写作方向。要围绕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的矛盾来写。“苦”与“美”其实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因为劳动,所以必然有“苦”。但在劳动的过程中,能获得“美”的体验。所以,如果没有劳动之“苦”,就不可能有劳动之“美”。“苦”是一种主观感受,如果能体会到劳动的“美”,就不会感受到劳动的“苦”。“苦”在于身体,而“美”更多地在于精神。二者相融相生,形成一个整体。
在写作时,若写议论文,要写出劳动之“苦”和劳动之“美”的辩证关系。选用事例时不要将“劳动”的范围局限于诸如打扫卫生之类的日常活动,要结合时代热点写出新时期劳动者的美,包括从劳动模范形象到时代领跑者的先进典型,从传统的农民、矿工、钢铁工人等形象,到医生、教师、文化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等形象,再到快递小哥、奔波在城市中的年轻一族等。若写记叙文,要注意选取典型的素材,写出自己或他人劳动的体会,既要写出劳动过程中的辛苦,也要写出从中收获的美的体验。要聚焦细节,展现心理变化,尤其是自己对劳动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并自然地生发议论。
参考立意:①在劳动的“苦”中感受劳动的“美”;②唯有辛勤劳动,心怀劳动之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传播劳动精神,在新时代书写劳动之美。
参考例文
以劳动为荣,享受劳动的美
千百年来,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来改造世界,创造财富,改善生活。从上古时期开始,劳动的重要性就从没被忽视过。劳动带来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保证的是农耕大国的正常运转,是小农经济社会的稳定。而到了今天,劳动依然是个人发展、国家兴盛之源。
劳动何其苦。“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些都是“秋收万颗子”背后付出的艰辛劳动。“种豆南山下”的诗情画意是充满乐观的滤镜,而事实往往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
劳动既苦,为何还要坚持?“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劳动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充盈丰富,更是精神的满足。热爱劳动的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便不在意苦与累。
芳动何其美。“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反复吟唱的是对辛勤劳作的礼赞,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虽然疲惫但又多么充实的生活。劳动给人带来美好的生活,就是给人带来对未来的希望。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劳动是生活的基础,劳动也是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基础。以劳动为荣,便能乐在其中,享受其中的美。
现代社会,劳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们不需要日日起早贪黑,不需要每天挥汗如雨,现代科技的发达让人们不必再坚持辛苦的耕作。但是时代的新任务并不轻松,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今天,是另一种艰苦。所幸,劳动精神从没有改变。在今天,热爱劳动的精神仍然鼓舞着我们不断开拓进取。“复兴号”领跑世界,C919成功首飞,嫦娥四号月背着陆,这都是无数伟大的劳动者辛勤劳动,创造发明的结晶。斗转星移,不曾消逝的是劳动的精神;沧海桑田,不曾变化的是美德的传承。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推动时代的发展,纵使过程千般苦,必有成就回甘来。
劳动何其苦,劳动何其美。当代青年应不惧劳动之苦,以勤勉修身,以劳动为荣,方能苦尽甘来,乐在其中,享受劳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