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11:2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一位从事心身医学和精神医学的专科医生,我是这样看待“学习困难”的。首先,它应被视作一个“症状”,是一个综合征,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一个结果。从这个角度上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对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儿童进行原因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治疗,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学习困难”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的现象,概念最初来源于教育学。随着精神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近30年的不断进步,学习困难被细化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狭义上是指“特殊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包括特定的阅读障碍、特定性拼写障碍、特定性计算技能障碍等;广义上还包括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儿童,由于环境、心理和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存在障碍。
需要强调的是,学习困难以成绩低下或者不理想为主要表现,但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环境因素。与国外不同,在国内环境下,家庭经济条件对学习困难发生的影响并不显著。儿童的家庭不和睦、矛盾冲突多,父母对儿童或过于骄纵溺爱,或过于严苛,都有可能导致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这些环境因素尤其影响儿童语言发育。二是心理因素。国内有调查显示,导致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各种精神心理问题,占比高达87.8%,包括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精神心理疾病以及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策略问题。三是素质因素,包括遗传、不良气质、智力结构和神经心理功能的缺陷等。
学习困难是涉及多个学习技能的综合结果。例如,做算术不仅仅是计算技能,还包括阅读理解,结果的表达还要涉及书写技能。整体的学习困难如何做具体归因和干预,就需要家长、老师在医生的协助下,更全面、细致地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一步来说,我们医生和教育工作者要识别出真正的“学习困难”,包括上述广义和狭义的学习困难,也要鉴别和排除那些生长发育阶段带来的学习上的“不够好”,或是那些由于情绪、心理、社会等问题导致不能将精力充分投入到学习中所带来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
家长们也要尊重老师们的评价和判断。当前,国内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学习成就测验法,但研究表明,任课教师对学习成绩和技能水平的评价准确度相当高,一致性相关达到了0.85。因此,将教师评定结合学业考试成绩来评价儿童的学习成就,是一个有用的经验评估法。可以观察学生的作业本,通过比较各学科、各时期的作业本,了解孩子哪里没学好、什么时间没学好。还有一些孩子“学习困难”是因为家长不停地布置作业和补习,导致孩子天天处于压力中,产生“拖延症”,从而影响学习。
最后,我们再判断和归因孩子是不是某种特殊的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比如有“特定的阅读障碍”的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出现对词语和句子的省略、替代、歪曲或添加单词和词组,朗读时可能错行或者重读同一行。有“特定的计算障碍或者拼写障碍”的孩子,可能表现为写字漏笔画等。这时,就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和必要的药物治疗。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发育是循序渐进的,相应学习技能的提高也要顺其自然。
(摘编自李清伟《“学习困难”需全面分析、积极应对》,《光明日报》2022年8月17日)
材料二:
学习困难到底是个什么病?据医生在媒体采访中的说法,学习困难是一个在很多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孩子学习状态不好、成绩不良的结果。孩子学习困难,除了家庭教育的原因外,还可能由各种神经发育问题、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文化和环境不利因素等造成。
可以说,这些基础观点和认识,大有为“学习困难”正名的效果,让我们以更加严肃和科学的态度来正视这件事。也只有将教养不当、神经发育缺陷、心理情绪问题等视作孩子真切的困境,才有可能导向科学的干预和改变。从某种程度来说,无论对父母还是社会,这都是一堂迟到的补习课。
相比心理情绪、家庭教育等原因导致的学习困难,由神经发育问题造成的读写障碍、数学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因为所涉人群少,他们的困境也并不为太多人所知,也就很难谈及理解和接纳。拿读写障碍人群来说,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相关课题组2014年发布的调查报告,当年我国小学生读写困难的发生率约在11%。以此比例推算,有1 000万左右小学生受到读写困难的困扰。
困境的“隐形”下,是被误解和歧视的日常,以及更为坎坷艰辛的成长。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个人和家庭的“自救”固然必要,但又不可避免受制于家庭的认知水平和经济能力。更为根本的,或还是需要社会构筑支持体系,关注这个弱势群体,“打捞”起这些孩子。
(摘编自《“学习困难”之困需要被“看见”》,光明网2022年8月3日)
材料三: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学习困难”门诊预约火爆,一度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孩子学习困难,家长寻求专业医学帮助本无可厚非。从报道中不难发现,“学习困难”门诊是对孩子进行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和康复训练,但人们过度迷信这一方法,就可能出现以下问题:将孩子“学习困难”视作一种“病症”,对其进行专门治疗是否完全科学?在药物效果有限的情况下,这会不会引起家长的过度恐慌,使儿童产生认知偏差?“学渣”变“学霸”的成功个案,是否值得家长们广泛推崇,又是否会制造新的教育焦虑?而家庭教育究竟该如何接住一个“偏离标准”的孩子?
学生学习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现象,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在教育心理学中,一般将特殊需要儿童分为超常儿童、智力落后儿童、感官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绪或行为障碍儿童等几类,其中后4种儿童,都属于“学习困难”的潜在群体。此外,外在环境也有可能造成儿童的学习困难,比如学校环境太紧张造成的“适应障碍”,社会竞争环境太激烈造成的“焦虑抑郁”,家庭矛盾太尖锐造成的“亲子冲突”……任何一项,都有可能让孩子的学习“偏离标准”。因为原因的复杂和多样,学习困难不应该被简单定义为一种“病症”,自然也不会有所谓的“万能药”,家长大可不必视挂号问诊为“救命稻草”,企图一劳永逸,让孩子完成学业逆袭。
“学习困难”门诊爆火,恰恰暴露出家庭教育在面对孩子学习困难时的方法式微和从众心理。面对学习困难的孩子,家长和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理性认识孩子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孩子的行为问题进行准确评估,制订个性化的教育培养方案,并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尊重孩子的认知,给予其应有的温暖和关怀。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8月5日)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习困难”这个词最初来源于教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现在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的现象。
B.儿童家庭不和睦,父母对儿童过于骄纵溺爱或过于严苛的教育方式,必将导致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从而可能导致“学习困难”,尤其在语言发育上。
C.一些问题需从“学习困难”中排除,比如由于情绪、心理、社会等问题导致不能将精力充分投入到学习中所带来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广义上的“学习困难”。
D.在国内没有标准化的学习成就测验法的情况下,将教师评定结合学业考试成绩来评价儿童的学习成就,是一个不错的经验评估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孩子在幼儿时期,不能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经常借助眼睛、身体进行尝试,只能说明相应学习技能的提高需要顺其自然,不能归为“学习困难”。
B.“学习困难”被正名,意味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部分人在固有认知上,并未将其视为一种可能的病症而严肃科学地加以对待。
C.据中科院调查报告,有1 000万左右小学生受到学习困难的困扰,但他们的困境并不为太多人所知,也很难谈及理解和接纳,长此以往,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
D.“双减”落地后,如果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依旧坚挺,重视孩子的知识积累多过心理与精神需求,那么得病的是孩子,生病的或许是父母。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材料三标题的一项是(3分)(  )
A.“学习困难”门诊爆火,家庭教育应该反思
B.家长不必过度迷信“学习困难”门诊
C.有效治疗“学习困难”,学校、家庭双管齐下
D.“学习困难”的多角度分析及反思
4.如何有效识别儿童的“学习困难”?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材料一和材料三看似观点对立,但实际上并不对立。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 遥
秋末冬初,地里的庄稼收割完毕,庄稼人便渐渐消闲下来。这时候双水村各处的“闲话中心”又都自然地恢复了。近一两年不像责任制刚开始,人们都忙于改变自己的穷光景,谁也顾不上找别人说闲话;经过几年的拼命劳作,大部分人家都有了些存粮,因此在冬闲的时候就有时间凑到一块说说古朝今世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件相当神秘的事正暗中在这个村庄进行着。
这件事的主角是神汉刘玉升。刘玉升在两月前突然萌发了一个宏大抱负:他要为双水村做件好事,把庙坪那个破庙重新修复起来。他准备自己拿出一部分浮财,另外让村民们以布施的方式每家再出一点钱,一定要把这座庙修得比原来更堂皇!他立刻成立了一个“庙会”,自任“会长”,同时挑选金光亮任他的“副会长”。金光亮对这个职务受宠若惊。作为地主的儿子,他这辈子大部分时间在村里都是“人下人”,好,他现在成了“副会长”,哼,让他也坐上几天官位!
这些日子里,金光亮动不动就神气地钻进刘玉升昏暗无光的黑窑洞里,筹划重新修庙的事。与此同时,有些村民也在深更半夜神秘地出没于刘玉升的院落——他们是来交建庙钱的……这件事尽管秘而不宣,但不久就在村中成为公开的秘密。
孙少安从砖瓦厂返回村中后,还不知道这些事。这一天晚上,少安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孙玉厚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我已经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听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咄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吧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
“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
“我不会出这钱!”少安强硬地说:“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玉厚老汉见儿子如此不恭神灵,急得两只手索索地抖着,不知该怎样指教这个逆子……
第二天上午,少安本来要去砖瓦厂,但他无意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到学校瞧瞧他的虎子。虎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一个人慢慢溜达着,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院子里荒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哼!当年异想天开,炸山打坝;结果人亡坝破,把个好端端的学校也震垮了。“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得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孩子们正在上课。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儿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没有忙着去他的砖瓦厂,也没有回家,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了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另外,还可以高薪请个小学英语教师,如果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那升学率就可能大大提高……
双水村的两个“中层领导”说得津津有味。生活似乎不知不觉把他们推到对这个村庄负责的位置上。是的,我们一眼看见,这个古老的村庄已经需要新一代领袖来统帅它进入新的时代了!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用竞争和对抗的形式领导起本村公众生活的潮流,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有删改)
文本二:
路遥为创作《平凡的世界》做了浩繁艰苦的准备。从1982年到1985年,是他创作这部长篇的准备期;再加上从1985年秋天到1986年夏天的两年写作期,这部长篇共费了近五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路遥谢绝了所有笔会的邀请,避开了《人生》的小说和电影所带来的声名的喧闹,蛰居在黄土地的一个角落里,潜心进行艰苦的艺术劳动。他阅读了近百部中外长篇小说名著,逐天翻阅了他所要描绘的那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报纸,经过比较、选择,确定了现实主义地描绘时代画卷的写法。这些年来文坛上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变化,既刺激了他进行创新竞赛的活力,也坚定了他按照自己的艺术个性、美学理想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创作方法的决心。走自己的路,这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表现。路遥说:“经过反复比较、思考,我觉得还是恩格斯所概括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比较适合我的气质,比较能发挥我的所长。”这样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当然会渗透在小说的艺术结构中,也决定了作家对历史背景的具体明晰性的追求。
(节选自梁向阳《捕捉“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历史诗意
——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动因考》,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交代村中“闲话中心”的恢复,为后文“建校会”和“建庙会”的消息在短时间内家喻户晓做了铺垫。
B.小说中若干细节描写刻画了人物心理,如“急得两只手索索地抖着”表现了孙玉厚对儿子不恭神灵的气愤。
C.孙少安赚钱后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原来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学校来改变儿子的命运。
D.作者在叙述双水村故事时加入了具有情感倾向的评价性语句,如文中画线句明确表达了对时代变革的期待。
7.关于文本一中对“建庙”和“建校”的态度,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玉升神气地集资建庙,而村民半夜三更神秘地捐钱,可见村民胆小怕事。
B.孙玉厚为建庙捐了二十块并且动员儿子也捐款,说明他封建迷信思想浓厚。
C.刘玉升和孙少安都想通过竞争和对抗的形式成为本村公众生活的领导者。
D.许多村民对这两个会都持支持态度,由此可见村民急于改变双水村的面貌。
8.作为新一代农民的代表,孙少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明确地表明自己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一艺术追求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楚庄王欲伐阳夏,师久而不罢,群臣欲谏而莫敢。庄王猎于云梦,椒举进谏曰:“王所以多得兽者,马也;而王国亡,王之马岂可得哉?”庄王曰:“善。不毂所以为此者,知屈强之可以长诸侯也,知得地之可以富国也,而忘吾民之不用也。”明日,饮诸大夫酒,以椒举为上客,罢阳夏之师。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曰:“寡人恶为人臣而遽谏其君者,今寡人有国家,立社稷,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曰:“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王曰:“吾鼓钟之不暇,何谏之听!”苏从曰:“臣闻之,好道者多资,好乐者多迷,好道者多粮,好乐者多亡;荆国亡无日矣。死臣敢以告王。”王曰:“善。”左执苏从手,右抽阴刃,刎钟鼓之悬,明日,授苏从为相。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邹,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而谢之。”(节选自《说苑·正谏》,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B.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C.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D.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与“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两句中的“故”字含义相同。
B.舍人,战国时期指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社稷,后“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D.“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与“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两句中的“轻”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椒举借打猎劝谏楚庄王,先是称赞楚庄王打了许多猎物,接着指出原因是楚庄王的马好,使楚庄王领悟到自己兴兵对老百姓是没用的。
B.舍人借寓言劝谏吴王,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
C.苏从直言劝谏楚王,不能耽于享乐,否则容易招致败亡,这种冒死进谏的忠诚打动了楚王,当即被任命为相。
D.景公因鸟欲杀烛邹,晏子进行劝阻,反映了齐景公重物轻人的思想意识,体现了晏子的能言善辩与机智、正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毂所以为此者,知屈强之可以长诸侯也,知得地之可以富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舍人有少孺子者,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晏子劝谏景公的高明之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四时读书乐·春
[宋]翁森①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②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注 ①翁森:宋末元初人,宋亡后,他拒绝出仕,隐居乡野,以教书为业,从学者先后约800余人。元废科举,学风日下,先生以儒学教化乡里,历经多年,耕读之风又“彬彬称盛”。②舞雩(yú):台名。古代祭天求雨,设坛命女巫为舞,故称舞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劝学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情并茂。全诗意境明丽清新、语言质朴无华,蕴含着无限书香雅趣。
B.首联中,诗人笔下的人物浴着风,嗅着花,时走时吟,兴致盎然。这情景与“风乎舞雩,咏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颔联的“落花”是忧愁的代名词,诗人虽然认为读书快乐,但内心深处潜藏着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
D.尾联照应首联,使诗歌结构完整。诗人放眼望去,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而烘托出书声琅琅的欢乐场面。
16.本诗是如何表现读书之乐的?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古人对读书有许多生动的比喻。比如南宋尤袤称“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此外,古人读书还留下“凿壁借光”“囊萤映雪”“①____________”等佳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读书可明理。朱熹有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一本好书能指引人们探寻真理,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读书可修身。“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热爱阅读,从书中汲取营养,并将之内化为崇高的价值追求,方能使人②____________。读书可增智。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读书可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成为更强更好的自己。
善读者,首先要有明确的读书目标。普通读者与学者不同,不是为研究和求证而读,读书就是为了③____________,如果读书无益于做人行事,与不读无异。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做到读与记相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与思相结合,在深思熟虑上下功夫;读书要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与做结合起来;每读必有心得,读与写相结合,形成文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调整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顺序,与前两句构成排比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然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一切。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说,③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21.文中使用了“他”和“我”两种不同人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在,有一个普遍的现象:睡前短视频熬半宿,早上热搜榜看世界。调查显示,小视频用户百分之九十都在二十四岁以下,这个年纪或在读书,或刚刚步入社会、进入职场。为什么会不断刷小视频呢?因为你在猎奇,你总在等待,还有更新鲜的事物呈现在你的面前。刷多了小视频之后,我们会形成一种惯性:没有耐心和精力去读一本书,没有精力去思考某一件事情。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选择用这些软件来虚度时光,那我们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了。
尼尔·波兹曼曾言:“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方式出现,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六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一位从事心身医学和精神医学的专科医生,我是这样看待“学习困难”的。首先,它应被视作一个“症状”,是一个综合征,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一个结果。从这个角度上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对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儿童进行原因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治疗,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学习困难”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的现象,概念最初来源于教育学。随着精神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近30年的不断进步,学习困难被细化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狭义上是指“特殊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包括特定的阅读障碍、特定性拼写障碍、特定性计算技能障碍等;广义上还包括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儿童,由于环境、心理和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存在障碍。
需要强调的是,学习困难以成绩低下或者不理想为主要表现,但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环境因素。与国外不同,在国内环境下,家庭经济条件对学习困难发生的影响并不显著。儿童的家庭不和睦、矛盾冲突多,父母对儿童或过于骄纵溺爱,或过于严苛,都有可能导致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这些环境因素尤其影响儿童语言发育。二是心理因素。国内有调查显示,导致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各种精神心理问题,占比高达87.8%,包括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精神心理疾病以及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策略问题。三是素质因素,包括遗传、不良气质、智力结构和神经心理功能的缺陷等。
学习困难是涉及多个学习技能的综合结果。例如,做算术不仅仅是计算技能,还包括阅读理解,结果的表达还要涉及书写技能。整体的学习困难如何做具体归因和干预,就需要家长、老师在医生的协助下,更全面、细致地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一步来说,我们医生和教育工作者要识别出真正的“学习困难”,包括上述广义和狭义的学习困难,也要鉴别和排除那些生长发育阶段带来的学习上的“不够好”,或是那些由于情绪、心理、社会等问题导致不能将精力充分投入到学习中所带来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
家长们也要尊重老师们的评价和判断。当前,国内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学习成就测验法,但研究表明,任课教师对学习成绩和技能水平的评价准确度相当高,一致性相关达到了0.85。因此,将教师评定结合学业考试成绩来评价儿童的学习成就,是一个有用的经验评估法。可以观察学生的作业本,通过比较各学科、各时期的作业本,了解孩子哪里没学好、什么时间没学好。还有一些孩子“学习困难”是因为家长不停地布置作业和补习,导致孩子天天处于压力中,产生“拖延症”,从而影响学习。
最后,我们再判断和归因孩子是不是某种特殊的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比如有“特定的阅读障碍”的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出现对词语和句子的省略、替代、歪曲或添加单词和词组,朗读时可能错行或者重读同一行。有“特定的计算障碍或者拼写障碍”的孩子,可能表现为写字漏笔画等。这时,就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和必要的药物治疗。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发育是循序渐进的,相应学习技能的提高也要顺其自然。
(摘编自李清伟《“学习困难”需全面分析、积极应对》,《光明日报》2022年8月17日)
材料二:
学习困难到底是个什么病?据医生在媒体采访中的说法,学习困难是一个在很多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孩子学习状态不好、成绩不良的结果。孩子学习困难,除了家庭教育的原因外,还可能由各种神经发育问题、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文化和环境不利因素等造成。
可以说,这些基础观点和认识,大有为“学习困难”正名的效果,让我们以更加严肃和科学的态度来正视这件事。也只有将教养不当、神经发育缺陷、心理情绪问题等视作孩子真切的困境,才有可能导向科学的干预和改变。从某种程度来说,无论对父母还是社会,这都是一堂迟到的补习课。
相比心理情绪、家庭教育等原因导致的学习困难,由神经发育问题造成的读写障碍、数学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因为所涉人群少,他们的困境也并不为太多人所知,也就很难谈及理解和接纳。拿读写障碍人群来说,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相关课题组2014年发布的调查报告,当年我国小学生读写困难的发生率约在11%。以此比例推算,有1 000万左右小学生受到读写困难的困扰。
困境的“隐形”下,是被误解和歧视的日常,以及更为坎坷艰辛的成长。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个人和家庭的“自救”固然必要,但又不可避免受制于家庭的认知水平和经济能力。更为根本的,或还是需要社会构筑支持体系,关注这个弱势群体,“打捞”起这些孩子。
(摘编自《“学习困难”之困需要被“看见”》,光明网2022年8月3日)
材料三: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学习困难”门诊预约火爆,一度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孩子学习困难,家长寻求专业医学帮助本无可厚非。从报道中不难发现,“学习困难”门诊是对孩子进行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和康复训练,但人们过度迷信这一方法,就可能出现以下问题:将孩子“学习困难”视作一种“病症”,对其进行专门治疗是否完全科学?在药物效果有限的情况下,这会不会引起家长的过度恐慌,使儿童产生认知偏差?“学渣”变“学霸”的成功个案,是否值得家长们广泛推崇,又是否会制造新的教育焦虑?而家庭教育究竟该如何接住一个“偏离标准”的孩子?
学生学习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现象,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在教育心理学中,一般将特殊需要儿童分为超常儿童、智力落后儿童、感官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绪或行为障碍儿童等几类,其中后4种儿童,都属于“学习困难”的潜在群体。此外,外在环境也有可能造成儿童的学习困难,比如学校环境太紧张造成的“适应障碍”,社会竞争环境太激烈造成的“焦虑抑郁”,家庭矛盾太尖锐造成的“亲子冲突”……任何一项,都有可能让孩子的学习“偏离标准”。因为原因的复杂和多样,学习困难不应该被简单定义为一种“病症”,自然也不会有所谓的“万能药”,家长大可不必视挂号问诊为“救命稻草”,企图一劳永逸,让孩子完成学业逆袭。
“学习困难”门诊爆火,恰恰暴露出家庭教育在面对孩子学习困难时的方法式微和从众心理。面对学习困难的孩子,家长和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理性认识孩子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孩子的行为问题进行准确评估,制订个性化的教育培养方案,并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尊重孩子的认知,给予其应有的温暖和关怀。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8月5日)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习困难”这个词最初来源于教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现在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的现象。
B.儿童家庭不和睦,父母对儿童过于骄纵溺爱或过于严苛的教育方式,必将导致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从而可能导致“学习困难”,尤其在语言发育上。
C.一些问题需从“学习困难”中排除,比如由于情绪、心理、社会等问题导致不能将精力充分投入到学习中所带来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广义上的“学习困难”。
D.在国内没有标准化的学习成就测验法的情况下,将教师评定结合学业考试成绩来评价儿童的学习成就,是一个不错的经验评估法。
答案 D
解析 A项“这个词最初……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错。由材料一第2段“随着精神医学……学习困难被细化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可知,这个概念最初并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B项“必将导致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错。材料一第3段是说“都有可能导致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 C项“由于情绪、心理、社会等问题导致不能将精力充分投入到学习中所带来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广义上的‘学习困难’”错。由材料一第4段“包括上述广义和狭义的学习困难,也要鉴别和排除那些生长发育阶段带来的学习上的‘不够好’,或是那些由于情绪、心理、社会等问题导致不能将精力充分投入到学习中所带来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可知,“由于情绪、心理、社会等问题导致不能将精力充分投入到学习中所带来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并非广义上的“学习困难”,并不是真正的“学习困难”。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孩子在幼儿时期,不能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经常借助眼睛、身体进行尝试,只能说明相应学习技能的提高需要顺其自然,不能归为“学习困难”。
B.“学习困难”被正名,意味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部分人在固有认知上,并未将其视为一种可能的病症而严肃科学地加以对待。
C.据中科院调查报告,有1 000万左右小学生受到学习困难的困扰,但他们的困境并不为太多人所知,也很难谈及理解和接纳,长此以往,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
D.“双减”落地后,如果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依旧坚挺,重视孩子的知识积累多过心理与精神需求,那么得病的是孩子,生病的或许是父母。
答案 C
解析 “有1 000万左右小学生受到学习困难的困扰”扩大范围,由材料二第3段“以此比例推算,有1 000万左右小学生受到读写困难的困扰”可知,应是“读写困难”;“长此以往,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无中生有。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材料三标题的一项是(3分)(  )
A.“学习困难”门诊爆火,家庭教育应该反思
B.家长不必过度迷信“学习困难”门诊
C.有效治疗“学习困难”,学校、家庭双管齐下
D.“学习困难”的多角度分析及反思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三主要谈的是“学习困难”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家长应该如何反思。B项只是家庭教育反思的前提。C项虽然讲到学校,但这并非材料三的论述主体。D项未提及主体“家庭教育”或家长,且材料三并没有从多角度分析。
4.如何有效识别儿童的“学习困难”?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仔细观察,科学归因。家长、教师在医生的协助下,全面、细致地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排除孩子成长发育中遇到暂时困难和精力投入不充分等非学习困难带来的成绩落后。②家校协作,在宽松的状态中观察学生学习。家长们要尊重老师的评价和判断,另一方面不要把重负高压下的“学习拖延”误认为“学习困难”。③在前两步排除各种“伪学习困难”的前提下,慎重判断和归因孩子是不是某种特殊的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解析 ①由第4段“学习困难是涉及多个学习技能的综合结果……或是那些由于情绪、心理、社会等问题导致不能将精力充分投入到学习中所带来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可知,要仔细观察,科学归因。②由第5段“家长们也要尊重老师们的评价和判断……产生‘拖延症’,从而影响学习”可知,需要家校协作,在宽松的状态中观察学生学习。③由第6段“最后,我们再判断和归因孩子是不是某种特殊的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可知,在前两步排除各种“伪学习困难”的前提下,慎重判断和归因孩子是不是某种特殊的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5.有人认为,材料一和材料三看似观点对立,但实际上并不对立。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1)材料一认为“学习困难”是一种综合征,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主张全面、细致地关注儿童在宽松环境下的学习表现,充分考虑家庭环境的影响,充分尊重教师的评价和判断,并非一味或者首先进行心理干预和必要的药物治疗。材料三认为“学习困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存在缺陷,首先要解决孩子学习、生活的问题,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和关怀。二者有很多的重合点。
(2)材料一认为家长、教师、医生应该协同观察,在排除各种“伪学习困难”之后,施以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材料三并没有完全否定这种做法,只是认为“人们过度迷信这一方法,就可能出现问题”。二者并非水火不相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 遥
秋末冬初,地里的庄稼收割完毕,庄稼人便渐渐消闲下来。这时候双水村各处的“闲话中心”又都自然地恢复了。近一两年不像责任制刚开始,人们都忙于改变自己的穷光景,谁也顾不上找别人说闲话;经过几年的拼命劳作,大部分人家都有了些存粮,因此在冬闲的时候就有时间凑到一块说说古朝今世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件相当神秘的事正暗中在这个村庄进行着。
这件事的主角是神汉刘玉升。刘玉升在两月前突然萌发了一个宏大抱负:他要为双水村做件好事,把庙坪那个破庙重新修复起来。他准备自己拿出一部分浮财,另外让村民们以布施的方式每家再出一点钱,一定要把这座庙修得比原来更堂皇!他立刻成立了一个“庙会”,自任“会长”,同时挑选金光亮任他的“副会长”。金光亮对这个职务受宠若惊。作为地主的儿子,他这辈子大部分时间在村里都是“人下人”,好,他现在成了“副会长”,哼,让他也坐上几天官位!
这些日子里,金光亮动不动就神气地钻进刘玉升昏暗无光的黑窑洞里,筹划重新修庙的事。与此同时,有些村民也在深更半夜神秘地出没于刘玉升的院落——他们是来交建庙钱的……这件事尽管秘而不宣,但不久就在村中成为公开的秘密。
孙少安从砖瓦厂返回村中后,还不知道这些事。这一天晚上,少安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孙玉厚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我已经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听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咄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吧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
“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
“我不会出这钱!”少安强硬地说:“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玉厚老汉见儿子如此不恭神灵,急得两只手索索地抖着,不知该怎样指教这个逆子……
第二天上午,少安本来要去砖瓦厂,但他无意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到学校瞧瞧他的虎子。虎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一个人慢慢溜达着,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院子里荒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哼!当年异想天开,炸山打坝;结果人亡坝破,把个好端端的学校也震垮了。“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得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孩子们正在上课。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儿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没有忙着去他的砖瓦厂,也没有回家,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了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另外,还可以高薪请个小学英语教师,如果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那升学率就可能大大提高……
双水村的两个“中层领导”说得津津有味。生活似乎不知不觉把他们推到对这个村庄负责的位置上。是的,我们一眼看见,这个古老的村庄已经需要新一代领袖来统帅它进入新的时代了!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用竞争和对抗的形式领导起本村公众生活的潮流,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有删改)
文本二:
路遥为创作《平凡的世界》做了浩繁艰苦的准备。从1982年到1985年,是他创作这部长篇的准备期;再加上从1985年秋天到1986年夏天的两年写作期,这部长篇共费了近五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路遥谢绝了所有笔会的邀请,避开了《人生》的小说和电影所带来的声名的喧闹,蛰居在黄土地的一个角落里,潜心进行艰苦的艺术劳动。他阅读了近百部中外长篇小说名著,逐天翻阅了他所要描绘的那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报纸,经过比较、选择,确定了现实主义地描绘时代画卷的写法。这些年来文坛上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变化,既刺激了他进行创新竞赛的活力,也坚定了他按照自己的艺术个性、美学理想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创作方法的决心。走自己的路,这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表现。路遥说:“经过反复比较、思考,我觉得还是恩格斯所概括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比较适合我的气质,比较能发挥我的所长。”这样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当然会渗透在小说的艺术结构中,也决定了作家对历史背景的具体明晰性的追求。
(节选自梁向阳《捕捉“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历史诗意
——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动因考》,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交代村中“闲话中心”的恢复,为后文“建校会”和“建庙会”的消息在短时间内家喻户晓做了铺垫。
B.小说中若干细节描写刻画了人物心理,如“急得两只手索索地抖着”表现了孙玉厚对儿子不恭神灵的气愤。
C.孙少安赚钱后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原来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学校来改变儿子的命运。
D.作者在叙述双水村故事时加入了具有情感倾向的评价性语句,如文中画线句明确表达了对时代变革的期待。
答案 C
解析 “决定重建学校来改变儿子的命运”分析有误。由“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可知,少安想重建学校是因为使命感,他希望能为双水村做些事。
7.关于文本一中对“建庙”和“建校”的态度,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玉升神气地集资建庙,而村民半夜三更神秘地捐钱,可见村民胆小怕事。
B.孙玉厚为建庙捐了二十块并且动员儿子也捐款,说明他封建迷信思想浓厚。
C.刘玉升和孙少安都想通过竞争和对抗的形式成为本村公众生活的领导者。
D.许多村民对这两个会都持支持态度,由此可见村民急于改变双水村的面貌。
答案 B
解析 A项“可见村民胆小怕事”错。由“有些村民也在深更半夜神秘地出没于刘玉升的院落——他们是来交建庙钱的……这件事尽管秘而不宣,但不久就在村中成为公开的秘密”“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等可知,村里人认为这些神神鬼鬼的事情,说不清楚,“在深更半夜神秘地出没于刘玉升的院落”说明村民们还是相信封建迷信的。C项“都想通过竞争和对抗的形式成为本村公众生活的领导者”错。由“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用竞争和对抗的形式领导起本村公众生活的潮流”可知,是“用竞争和对抗的形式领导起本村公众生活的潮流”,不是他们“都想通过竞争和对抗的形式成为本村公众生活的领导者”。D项“村民急于改变双水村的面貌”过度解读。有一部分农民思想解放,支持建校;有一部分农民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希望以建庙来寄托自己的希望,还有很多人是观望和跟风。
8.作为新一代农民的代表,孙少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迷信,有主见:不随同他人捐款建庙。②有使命感,有勇气:目睹衰败景象,决心重建学校。③敢想敢干,目光长远:计划设立奖学金、聘请英语老师等,发展家乡教育事业。
解析 ①由原文“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可知,孙少安是一个明辨是非、有主见的人。②由原文“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使他浑身不由得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可知,孙少安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一个有着使命感的人。③由原文“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了钱……如果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那升学率就可能大大提高”可知,孙少安是一个敢想敢干、目光长远的人。
9.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明确地表明自己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一艺术追求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再现了典型环境。小说以双水村为典型环境,客观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状况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冲突、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②塑造典型人物,表现其典型性格。小说通过塑造刘玉升、孙玉厚、孙少安等典型人物,刻画了他们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典型性格,真实再现了中国农村的人物群像。③设置典型情节。小说取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强调细节的真实,体现出朴素的写实风格。
解析 ①从小说选材角度看,小说所写的修庙宇、建学堂的事具有现实代表性。小说以双水村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将改革开放时农村的情景浓缩在这一典型环境中,通过对双水村中发生的事件的描写,客观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冲突、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样处理既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又让故事情节集中,收到了艺术与真实的双重效果。②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看,刘玉升是一个具有迷信思想的农民,孙玉厚也是一个典型的具有迷信思想的旧式农民的代表,孙少安是一名具有新思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农民形象。这些典型人物,具有改革开放时代农民的特点,真实再现了中国农村的人物群像。③小说取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作者强调细节的真实,所以其中的细节描写都非常真实自然,非常符合真实生活情景,比如写村民们对两个会的态度,“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双水村是一个承载着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状况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冲突、变化,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村庄,非常符合当时农村的现实情况,体现了小说朴素的写实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楚庄王欲伐阳夏,师久而不罢,群臣欲谏而莫敢。庄王猎于云梦,椒举进谏曰:“王所以多得兽者,马也;而王国亡,王之马岂可得哉?”庄王曰:“善。不毂所以为此者,知屈强之可以长诸侯也,知得地之可以富国也,而忘吾民之不用也。”明日,饮诸大夫酒,以椒举为上客,罢阳夏之师。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曰:“寡人恶为人臣而遽谏其君者,今寡人有国家,立社稷,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曰:“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王曰:“吾鼓钟之不暇,何谏之听!”苏从曰:“臣闻之,好道者多资,好乐者多迷,好道者多粮,好乐者多亡;荆国亡无日矣。死臣敢以告王。”王曰:“善。”左执苏从手,右抽阴刃,刎钟鼓之悬,明日,授苏从为相。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邹,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而谢之。”(节选自《说苑·正谏》,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B.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C.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D.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答案 D
解析 “所以……者”表原因,是固定结构,应在“者”后断开,中间不断开,排除A、B两项;“匡君之过”与“矫君之失”是对称结构,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与“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两句中的“故”字含义相同。
B.舍人,战国时期指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社稷,后“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D.“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与“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两句中的“轻”字含义不同。
答案 D
解析 A项均为缘故。B、C两项正确。D项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轻,看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椒举借打猎劝谏楚庄王,先是称赞楚庄王打了许多猎物,接着指出原因是楚庄王的马好,使楚庄王领悟到自己兴兵对老百姓是没用的。
B.舍人借寓言劝谏吴王,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
C.苏从直言劝谏楚王,不能耽于享乐,否则容易招致败亡,这种冒死进谏的忠诚打动了楚王,当即被任命为相。
D.景公因鸟欲杀烛邹,晏子进行劝阻,反映了齐景公重物轻人的思想意识,体现了晏子的能言善辩与机智、正直。
答案 C
解析 “当即被任命为相”错,原文“明日,授苏从为相”意思是“第二天,授予苏从宰相一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毂所以为此者,知屈强之可以长诸侯也,知得地之可以富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舍人有少孺子者,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只知道使强敌屈服可以做诸侯之长,只知道得到了土地可以使国家富裕。
(2)吴王有一个年轻的门客,怀里揣着泥丸,手里拿着弹弓,在后花园游玩,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连续了三个早上。
解析 (1)“不毂”,君主自称;“所以”,……的原因;“屈”,使……屈服;“长”,做……的长君;“富”,使……富裕。(2)“舍人有少孺子者”,定语后置,“有少孺子舍人”,有一个年轻的门客;“怀”,怀揣;“操”,拿着;“如是”,像这样;“三旦”,三天。
14.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晏子劝谏景公的高明之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晏子从维护齐景公的根本利益出发,委婉地提醒和劝告齐景公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这样,既不得罪齐景公,又给了齐景公面子,从而使他改变主意,最终达到了救烛邹的目的。
解析 由“晏子曰:‘烛邹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可知,晏子知道景公生气想杀烛邹,就先顺着景公的想法说,以打消景公的戒备;于是列数他的罪状,“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让景公明白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这种委婉劝谏的方式,既不得罪齐景公,又给了齐景公面子,关键是从维护齐景公的根本利益出发,最终“止,勿杀而谢之”,使景公改变主意,最终达到了救烛邹的目的。
参考译文
《易》有言:“臣子为君国而忠直谏诤,不是为了自身利益。”做人臣的要忠诚正直地规劝其君主的原因,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进行规劝,这是轻视君主的危急存亡。
楚庄王想要讨伐阳夏,劳师日久而不能胜利,大臣们想劝谏(罢兵)而又都不敢。楚庄王在云梦狩猎,椒举向楚庄王进谏说:“大王可以猎得很多野兽的原因,是马(载着您打猎);如果国家灭亡了,您还哪里能得到马呢?”楚庄王说:“说得好。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我只知道使强敌屈服可以做诸侯之长,只知道得到了土地可以使国家富裕,却忘了这些对我们的老百姓是没用的。”第二天,楚庄王和大臣们一起饮酒,把椒举当作最尊贵的客人,随即停止了对阳夏的战争。
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近臣们说:“谁敢劝我就处死他!”吴王有一个年轻的门客,怀里揣着泥丸,手里拿着弹弓,在后花园游玩,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连续了三个早上。吴王对他说:“你过来,你的衣服为什么会被露水沾湿呢?”(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没回头,不知道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个家伙都是一定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回头看它们身后有祸患。”吴王说:“你说得很好!”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
楚庄王成为君主(之后),三年不临朝听政,甚至下令昭告国民:“我十分厌恶作为臣子却匆忙惊慌规劝君主的人,现在我拥有国家,江山社稷都因为我而得到稳定,有劝谏的人就一定要处死,绝不饶恕!”苏从说道:“处在君主(给予)的官位,享用君主(给予)的丰厚俸禄,吝啬自己的生命而不劝谏君主,这就不是忠心的臣属。”于是进入王宫进谏。楚庄王说:“我演奏鼓钟都没有时间,还听什么谏言?”苏从说:“臣听说,乐于追求真正道理的人会具有极大的智慧,流连于声乐中的人则会出现疑惑,追寻大道理的人会得到很多助力和好处,而沉迷于声色间的人则容易自取消亡;(这样看来)楚国用不了多久就会灭亡了。臣冒死向大王进谏。”楚庄王说:“很好!”左手拉着苏从的手,右手随即抽出衣内所藏,用以护身的短刀,斩断了悬挂鼓钟的纽带,第二天,授予苏从宰相一职。
齐景公喜欢鸟,命令烛邹管理鸟,但鸟逃跑了。齐景公很生气想要杀掉他。晏子说:“烛邹有罪状,请让我列数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你替我们君主养鸟,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主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主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列举完了烛邹的罪行,请杀死烛邹。”景公说:“停,不要杀他,要向他道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四时读书乐·春
[宋]翁森①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②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注 ①翁森:宋末元初人,宋亡后,他拒绝出仕,隐居乡野,以教书为业,从学者先后约800余人。元废科举,学风日下,先生以儒学教化乡里,历经多年,耕读之风又“彬彬称盛”。②舞雩(yú):台名。古代祭天求雨,设坛命女巫为舞,故称舞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劝学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情并茂。全诗意境明丽清新、语言质朴无华,蕴含着无限书香雅趣。
B.首联中,诗人笔下的人物浴着风,嗅着花,时走时吟,兴致盎然。这情景与“风乎舞雩,咏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颔联的“落花”是忧愁的代名词,诗人虽然认为读书快乐,但内心深处潜藏着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
D.尾联照应首联,使诗歌结构完整。诗人放眼望去,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而烘托出书声琅琅的欢乐场面。
答案 C
解析 “但内心深处潜藏着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错。在春风的吹拂下,花朵飘落水面,任意流转,都是一篇篇如诗如画的好文章。读书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让他写出好文章,而不是表达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
16.本诗是如何表现读书之乐的?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借景抒情。首联写春光明媚,流水淙淙,春风和煦,花朵飘香,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明“春光无限好,正值读书时”。②视觉、听觉和嗅觉相结合。首联写春光明媚,流水淙淙,春风和煦,花朵飘香,运用多种感官,使描绘出来的春景具体可感,从而达到有声有色、形神兼备的效果。③用典。曾皙在《论语》中说他的人生理想是:暮春时节,到祭天求雨的地方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自由快乐。孔子听完极其赞同。诗人在首联中化用这个典故,意在表明他向往的就是孔子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怡然自乐的状态。④拟人。颔联枝头上的鸟儿也成为诗人的好朋友,陪诗人一起读书,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陪诗人读书的热闹场面,其乐融融。⑤比喻。尾联把读书的乐趣具体化,它好比长满窗前的绿草,欣欣向荣。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齐聚读书的欢乐情景,读书可以让人变得高雅,富有情趣。⑥设问。“读书的乐趣体现在哪里?它就好比长满窗前的绿草,欣欣向荣。”尾联自问自答,强调读书无须附加任何功利目的,读书可以培养人的雅趣,使人快乐。(答出三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古人对读书有许多生动的比喻。比如南宋尤袤称“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此外,古人读书还留下“凿壁借光”“囊萤映雪”“①____________”等佳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读书可明理。朱熹有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一本好书能指引人们探寻真理,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读书可修身。“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热爱阅读,从书中汲取营养,并将之内化为崇高的价值追求,方能使人②____________。读书可增智。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读书可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成为更强更好的自己。
善读者,首先要有明确的读书目标。普通读者与学者不同,不是为研究和求证而读,读书就是为了③____________,如果读书无益于做人行事,与不读无异。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做到读与记相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与思相结合,在深思熟虑上下功夫;读书要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与做结合起来;每读必有心得,读与写相结合,形成文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示例)①悬梁刺股/牛角挂书/韦编三绝 ②行稳致远/宁静致远 ③学以致用
解析 第①处,“凿壁借光”“囊萤映雪”都是比喻学习认真刻苦,与之同类的还有“悬梁刺股”“牛角挂书”“韦编三绝”等。悬梁刺股:形容学习勤奋刻苦。牛角挂书:比喻读书勤奋。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第②处,有了“崇高的价值追求”能让人有所作为,可填“行稳致远”或“宁静致远”。行稳致远:若想走得远,必须首先走得稳。宁静致远: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第③处,此处强调读书的目的,应与“不是为研究和求证而读”相反,可填“学以致用”。学以致用:学到的知识得以用于实际。
19.请调整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顺序,与前两句构成排比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读与写相结合,每读必有心得并形成文字;读与做相结合,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解析 前两句句式是“读与记相结合……”“读与思相结合……”,据此把“读书要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与做结合起来”改写为“读与做相结合,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把“每读必有心得,读与写相结合,形成文字”改为“读与写相结合,每读必有心得并形成文字”,最后按照逻辑关系,调整语序,先“与写相结合”,后“与做相结合”。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构成:本体是书,喻体是桥梁、翅膀。②表达效果:把书比作桥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书有着沟通古今中外的重要作用;把书比作翅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读书让人增长智慧,思想活跃。
解析 “书是桥梁”“书是翅膀”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比作桥梁、翅膀。“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书沟通古今中外的作用;“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读书让人增长智慧,思想活跃。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然而,①__________________,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一切。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②________________,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说,③____________。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21.文中使用了“他”和“我”两种不同人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个“他”泛指所有人,第二个“他”泛指具有阅读能力的人,体现了普遍性、客观性;②两处“我”都特指作者自己,表现读书幸福的亲身体验,更能感染读者;③角度多样,行文灵活,更能彰显读书的意义。
解析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此处的“他”,代指前文所说的“一个人”,泛指所有人。“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此处的“他”,代指“具有阅读能力的人”,体现了普遍性、客观性。“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这两处的“我”指的是作者自己,陈述自己读书幸福的亲身体验,更能感染读者,彰显读书的意义。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 (示例)①人们通过阅读 ②不仅是知识的增广 ③读书使人避恶
解析 第①处,“然而”表明此处的句子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后文“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暗示此处填写的内容与“阅读”有关,故可填写“人们通过阅读”之类的句子。第②处,由后文“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可知,此处所填句子与后文构成递进关系,后者强调读书的精神意义,此处应填写读书的普适意义,故可填写“不仅是知识的增广”之类的句子。第③处,“这就是说”表明此处是对前文的总结,由“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可知,此处可填写“读书使人避恶”之类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在,有一个普遍的现象:睡前短视频熬半宿,早上热搜榜看世界。调查显示,小视频用户百分之九十都在二十四岁以下,这个年纪或在读书,或刚刚步入社会、进入职场。为什么会不断刷小视频呢?因为你在猎奇,你总在等待,还有更新鲜的事物呈现在你的面前。刷多了小视频之后,我们会形成一种惯性:没有耐心和精力去读一本书,没有精力去思考某一件事情。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选择用这些软件来虚度时光,那我们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了。
尼尔·波兹曼曾言:“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方式出现,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描述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睡前刷小视频,尤其是很多正在读书或刚刚步入社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占据了刷小视频大军的主流。材料由果溯因,说明这是猎奇心理在作怪,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总是有着更大的好奇心,这正是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接着材料指出刷多小视频的危害:没有耐心去读书,没有精力去思考,没有更多时间去提升自己。材料第2段又引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理论,进一步指出选择靠这些软件去虚度时光的危害。材料强调了信息大潮翻涌、娱乐至上的时代,人们被浮躁冲淡,虚度时光,缺乏耐心、思考和沉淀。这等于说,命题人已经对材料所述刷小视频的怪象设定好了立意方向,要求考生在这个方向上深入反思批判这种现象,否定这种“娱乐至死”的生活,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考生不可偏离题旨。
题目要求谈自己关于材料的认识和感想,写一篇演讲稿。注意演讲稿的格式,写作时应该由青年刷小视频入手,进而联想与之类似的现象,最后围绕“娱乐至死”的社会现象发表看法。首先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即反对这种“娱乐至死”的生活方式。主体部分可以按照“摆现象”“析原因”“挖危害”“指办法”的结构来写作。尤其要把刷小视频等娱乐方式的危害挖深挖透,给青年以警醒。“指办法”要切实可行,比如树立远大理想,自律,用读书、户外运动等更健康的休闲方式去替代刷小视频等。如果考生能够由个人的成长发展、个人的精神物质需求,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国家、民族的前途未来等,文章就有了高度和深度。
参考立意:①抵制诱惑,提升自己;②沉迷小视频,谈何风华;③在娱乐洪流中坚守本我(重拾少年意气);④抛浮躁娱乐之风,扬静以修身之气。
参考例文
珍惜精力,为梦拼搏
——关于珍惜和规划时间的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珍惜精力,为梦拼搏”。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每个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对于已经升入高中的我们来讲,时间则显得更为宝贵。然而,部分同学依然难以抵御抖音等网络小视频的诱惑,在网络上耗费大量时间。时光不容虚度,生命岂可空耗?我们应当珍惜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为梦想而拼搏。为此,我向大家发出以下倡议:
第一,珍惜时光,不断提升自己。
刷多了小视频之后,我们会形成一种惯性:没有耐心去读书,没有精力去思考。如果我们只是选择靠这些软件去虚度时光,那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2018年度“感动中国”栏目中所介绍的程开甲院士,在生命历程中不放过每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经常挑灯夜读,后来投身大漠,为祖国的崛起提供战略保障。即便已年过六旬,他依然坚持钻研,努力提升自己。“戈壁寒暑成大器,于无声处起惊雷。”同学们,身负国家未来与希望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向程老前辈学习,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为国家奉献一份力量吗?我们一定要拒绝手机、网络的诱惑,珍惜现在的时光,不断提升自己。
第二,静下心来,积蓄成长力量。
尼尔·波兹曼曾言:“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方式出现,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无数的事例证明,唯有耐下心来负重前行,才能有所成就,不负韶华。同学们,对于尚未真正成熟的我们而言,外面的世界广阔而神秘,我们的心中也充满着好奇。但了解外界的前提是拥有辨别能力,不为外面的世界所裹挟。同学们,现在的我们正应该沉下心来,为成长积蓄力量。“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曾有人卧薪尝胆,终功成名就;曾有人凿壁借光,终金榜题名;曾有人忍辱胯下,终名震一方。
第三,为梦而搏,规划学习时间。
孟子论治国时曾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信息化、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大量的娱乐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我们若无节制、无目的地耗费生命,浏览这些信息,则无异于慢性自杀。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我们,应当有一种忧患意识。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与娱乐方式,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人生的关键点上打出漂亮的一仗,不要让日后的自己心怀懊悔。明天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梦而搏,为自己而奋斗吧!
尼采曾说:“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同学们,我倡议大家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摒弃无节制的娱乐。相信我们终有一天会“胸中有丘壑,勒马震山河”。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