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自然情怀·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史铁生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今天的文学,毛病就是太文学,今天的小说,绝望就绝望在太小说。当有人说‘这不是小说’的时候,我总忍不住要问:‘什么是小说?’”史铁生对“什么是小说”的追问透露出对既有文学规范的强烈不满。在他的文学观念里:“文学即越界,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不轨之思。”作为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异数”,史铁生始终使自己远离当代文学的每一热闹潮流,成为最无以归类的作家之一。
冥思,是失去行走能力的史铁生所获得的另一种异常发达的“行走能力”——“精神漫游”。他试图通过冥思来找到应对生存困境的答案,给自己一个“不至于自杀”的理由。这就形成了史铁生非同寻常的写作观——“为灵魂的安宁寻找种种理由的过程即是写作行为”“写什么和怎么写都像是宿命,与主义和流派无关”。
轻形式技巧的史铁生更强调思想,而他抵达思想的方式是提问——“向自己的心魂深处去观看,去发问”。史铁生早期的提问多是出于对个体残疾的困惑和愤怒,生和死的难题成为他冥思的重心。当同时代作家的危机感大多停留在社会层面的时候,史铁生却偏离常轨,沉醉于对形而上哲学命题的迷思。提问导向新的发现,史铁生正是从个体的残疾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
不断地提问,然后是呓语般的自问自答,史铁生仿佛在进行思想的自搏。他的全部小说,都好像是由自我分裂出来的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史铁生曾说“最近似小说的东西就是聊天”“写作就像自语,就像冥思……”。聊天和自语无需规矩,更用不着技巧,只关乎真诚。真诚、善思,便是史铁生透露的写作秘诀。对他而言,写作越到后来越变成自由的“心魂之舞”。
《我与地坛》发表之初,引发过文体归属的争议:从个人“沉思录”的性质来看,无疑是散文,但如果从叙事的角度分析,又处处可见其“小说手法”。对于这种文体越界,史铁生认为是件好事:“散文正以其内省的倾向和自由的天性侵犯着小说,既不必保护散文的贞操,也用不着捍卫小说的领土完整。”也许,在他看来,当一种文体无力承纳作家的“不轨之思”时,需要改变的,恰是我们对文体边界的界定。
为数不多的从文学史视角研究史铁生的论者,都曾强调过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文学史写作对史铁生一定程度的“忽略”。他们为此扼腕痛惜,但如果跳脱通过文学史为作家寻找坐标的惯性思维,史铁生的不能被整合归类反倒成了他始终保有鲜明文学个性的自由徽章。站在文学史边缘的史铁生对文学有自己的分类——“面对灵魂的写作”“面对社会的写作”“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写作”以及特殊时代的“奉命写作”。在史铁生的文学词典里,“面对灵魂的写作”是其唯一的、最高的文学品类。
小说是什么,从来都是一个生长着的问题。史铁生曾借用徐悲鸿的名联“独执偏见,一意孤行”来表明自己的写作立场,他大约早已洞悉自己终将是一个孤绝寂寥的独行者。
(摘编自荆亚平《“不轨之思”与文体越界》)
材料二:
一个残疾作家,对正在变动的世界的理解,是有限的。但正是这一有限,使他沉浸到了人性之海的深处,他拷问着、自省着、盘诘着。有限与无限、必然与偶然、平凡与奇迹、绝望与希望……
史铁生写小说,故事永远是单调的,但内蕴竟如此丰满。而有时,艺术的界限被踏破了,使你不知道这是诗呢还是散文,是小说呢还是随笔。形式对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颗漂泊的心。技巧、主义、思潮、热点均与其无缘,他的世界只有生命与苍穹。但这简单的元素却迸放着汩汩热流,你在红尘滚滚的商场可以看到这热度么?在变幻莫测的官场里能领略其风采么?不,你在世俗王国永远看不到它,在所谓精英文人那里也领略不到它。史铁生是一颗夜幕里的新星,虽微小而又微小,但其迷人的光泽,已使昏暗之夜显得更加无色。
《我与地坛》是一曲生命的交响,那寂寥的底色下涌动的是汩汩热流,作者在一片荒芜的园子里感受到了时间,感受到了命运。除了鲁迅、张承志的作品曾这样荒凉地展示过人性的苦涩外,中国的新文学,绝少这类形而上意味的孤独的咏叹。史铁生以其岑寂的声色,将己身的苦难与人类的苦难汇于同一个调色板里,在静静的荒凉里,倾听着生命慢慢的流逝声,倾听着岁月在自己躯体上的划过。一切都是流动的,像肖邦的夜曲,宁静中隐含着悠远的韵致。
在他的灵魂里与其说感到了一个残疾者的精神代偿,不如说看到人类对自身缺陷填补的渴求。一切有着自由意志的人,都可以在他的声音里感受到一种亲昵和抚慰。史铁生以自己的孤独而获得了朋友,其作品也因此与流俗区别开来。我相信他已不再简单的隶属于文学史,而未来的哲人或诗人,或许正是通过这类文人的著作,看到我们这一代的苦境。史铁生,对此当之无愧。(摘编自孙郁《通往哲学的路——读史铁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铁生的全部小说,都是采用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的形式展开,在自问自答中,他仿佛进行着思想的自搏。
B.出于对个体残疾的困惑和愤怒,史铁生向自己发问,进而开启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思想愈发深刻。
C.史铁生的写作重视思想,轻视形式技巧,在作者看来,“面对灵魂的写作”是史铁生唯一的、最高的文学品类。
D.史铁生的作品个性鲜明,思想独特,难以被归类,部分论者认为他在文学史上还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与地坛》一度引发过文体归属的争议,史铁生认为应改变对文体边界的界定,散文与小说其实可以越界。
B.史铁生的小说,故事虽是单调的,但内蕴是非常丰满的,可以说比“所谓精英文人”的作品更具有思想性。
C.中国的新文学中,只有《我与地坛》的文学价值可以与鲁迅的作品并驾齐驱,它们都荒凉地展示了人性的苦涩。
D.史铁生自觉地远离当代文学的每一热闹潮流,是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异数”,但作者却看到了其独特的价值。
3.材料一中提到“史铁生正是从个体的残疾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下列史铁生的选文语句不能体现他已“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的一项是(3分)( )
A.上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合欢树》)
B.这就是命运,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病隙碎笔》)
C.于人类而言,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务虚笔记》)
D.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所有的人都一味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我与地坛》)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史铁生是“最无以归类的作家之一”?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
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①,也有大团圆的。
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个日子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漾漾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壹志凝神地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图画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
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有点觉得失望。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有时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因而使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它的全形给你看呢?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
于是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的右侧。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
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很暧昧;向右看时,却如几何图画一般的分明。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塍”的现象所致,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幕开之后,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黄的是未割的绥稻,红的是荞麦,绿的是菜蔬。可是谁管它什么是什么呢?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彩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切图形,织成了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一切人类所能想象的花样。
且因我们自己如飞的奔驶,那三种基本色素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成一切可能的彩色。浓艳极了,富丽极了!我们领略着文艺复兴期的荷兰的画图,我们身入了《天方夜谭》的苏丹的宫殿。
而且水也出来了。一路来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有曲折澄莹的山涧山溪,随山势的纡回共同构成了旋律。杭江路的风景到郑家坞而后山水备。
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对面——就要达到我们的Climax了。
苏溪!——就是这个名字也像具有几分的魅惑,但已不属出产西施的诸暨境了。
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你站在这个地方,你是要对几何家的本身也发生怀疑的。你如果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左手有一座山,右手有一条水。不,不对;决没有这样整齐。事实上,你前面是没有路的,最多也不过几码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去,路自然出来了。你说山在左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面前。
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
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所以山水画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水,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
此后将近义乌县城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②,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有删改)
注 ①C1imax:英语,高潮。②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杭江铁路全长三百多公里,其中兰溪至江山一百多公里当时尚未完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谢灵运式的“伐木取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却也独创一格,别有风味。
B.“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在细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体倏忽交替着“暧昧和分明”,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C.“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构成“中古浪漫剧”的是浓艳的色彩和由它们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调。
D.作者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写“在火车上看风景”,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本文描述的正是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的杭江铁路沿线自然风光。
B.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所描写的不断变换的自然所呈现的连绵风景画,提供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提供的观感和审美体验。
C.文章写山、水、平畴等,作者以其博学多才和深厚的文学底蕴,充分运用反衬手法,以艺术家的眼光,欣赏和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
D.杭江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因此,本文几乎花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这里的山峦风光,而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
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与《故都的秋》的结尾在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故都的秋》结尾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余生长泰山下,尝搜讨岱故,更思以游履得其实。乾隆癸亥,安邱刘履夫其旋教授泰安,与余善,每同攀幽跻险,探稽往躅。
戊辰春,车驾东巡。当事属履夫,辑御路古迹,随笔《泰山纪略》,脱稿授余。后履夫除知嘉定县,卒官。余亦卜居山中。
岁庚辰,有仁和成城卫宗者,来纂《泰安府志》,访获《纪略》,极加叹赏,因请携归。厥后别刻《泰山胜概志》一卷,并多采《纪略》。然其中有一地两称,或名同地异。岩谷险阻,向有题刻,惜为苔蔽莫辩者,近乃竖梯亲加刮摩以核之,虽风雨寒暑,弗惮其劳。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凡古迹、祠宇、桥坊,悉缀其下。他如高里、徂徕、云亭诸山,皆支峰别阜;石汶、北汶、三溪诸水,同归于大汶;再灵岩、琨瑞川谷名迹,连属岳之极北者,虽异县何妨两载,而泰山全体著矣。之数者,庶几补前人诸记所不逮,亦欲使后之游者易考焉。惟是管窥所及,文词鄙拙,复芟芜校订,自乙酉迄壬辰,四易稿而始定,非敢谓《记》之成也,聊以自娱山居云尔。
日观峰南为爱身崖,旧称舍身崖。三面陡削,绝无尾径。四方愚民,往往为亲病誓代,亲愈则跃身投崖以死。明何起鸣缭垣示禁,碣曰“爱身”。
绝巅西里许为丈人峰,状如老人伛偻。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玄宗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女婿郑镒本九品官,封禅后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玄宗见镒官位腾耀,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选自清代聂鈫《泰山道里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
B.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
C.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
D.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岱”是泰山的别称。杜甫《望岳》诗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的就是泰山。
B.“乾隆癸亥”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属于干支纪年法。
C.“除”指授官,一般指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中的“左迁”相同。
D.“绯服”指红色官袍,官服服色变化反映了官员品级的变动。唐代五品官员官服为绯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作者在另外编写《泰山胜概志》一书的时候,参考了《泰山纪略》上的很多内容。
B.作者为了弄清地名上的疑问,不惜攀山越岭,亲自搭梯子爬上山岩并刮除苔藓来求证。
C.“舍身崖”变为“爱身崖”,是因为明代何起鸣在崖上建造围墙并立“爱身”碑。
D.黄幡绰评价郑镒一下子从九品官升到五品官是靠了“泰山之力”,一语双关,意含讽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当事属履夫,辑御路古迹,随笔《泰山纪略》,脱稿授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之数者,庶几补前人诸记所不逮,亦欲使后之游者易考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泰山道里记》成书不易,作者从准备写书到最终完稿,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金陵晓发
[清]姚鼐
湖海茫茫晓未分,风烟漠漠棹还闻。
连宵雪压横江水,半壁山腾建业云。
春气卧龙将跋浪,寒天断雁不成群。
乘潮鼓楫离淮口,击剑悲歌下海[注]。
注 海(fén):海边,此处用以指长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了时间,从视听的角度描写了出发时的景象。
B.颔联中“横”字写出了长江的流向,“半壁山”寓意国家的疆土。
C.第五句中将长江比喻为卧龙,采用虚写的手法,想象长江的气势。
D.第六句与首联相照应,以阔大、空寂的背景映衬诗人的孤寂之感。
16.尾联中“乘潮鼓楫”与“击剑悲歌”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经过一番主客问答,双方终于达成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主客同舟醉眠的画面。
(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描写自己登顶泰山后,看到了红日跃出海面的壮美之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生成于红色实践的红色散文,推动历史进步、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功用性,但这不意味着红色散文一向只讲究审美营造而不注重内容厚重。事实上,在红色散文的艺术长廊里,构思精妙、质文俱佳的篇章并不少见。
秦牧的《社稷坛抒情》《长街灯语》将写景、抒情、思考和知识传播熔于一炉,让几个方面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构成立体的审美磁场,拥有强大的感染力。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用“我”的深情推动和浇灌叙事,使笔下的英雄愈发勇敢质朴、可敬可爱。刘上洋的《万里长江第一湾》,由长江水流的从容拐弯谈到中华文明的①____________、扬弃发展,再谈到中国革命的迂回曲折、改革前行,于是“弯”有了哲学意义,整篇作品也有了移步换形、②____________之美。杨朔的名篇《茶花赋》《荔枝蜜》讲构思,讲意境,讲文采,把散文当诗一样写,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文风。后来虽受到不少的异议,然而拉开时间距离再看时,其艺术上的某些特质迄今仍在散文的河流里或隐或显地赓续着、发散着。这仿佛提示人们,红色散文的艺术成就③_________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为什么“羊了个羊”让人沉迷?1975年,心理学学者米哈里·契克森来哈赖写了一篇《超越无聊和焦虑》的报告。在报告里,他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心流理论。所谓心流,①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在做一个非常需要脑力和体力投入的事情时,比如玩游戏或者做科研,我们可能会忘掉时间,完全投入进去,这就是一种心流的状态。米哈里·契克森来哈赖最早讨论的就是游戏,游戏为什么会让我们进入到心流的状态?他讲到了心流体验的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个条件,是针对行为的机会,做这样一件事情的难易程度是怎么样的?我成功的机会有多少?第二个条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我有没有技能去完成这个游戏。他认为,当一个游戏的难易度和玩家所具有的技能比较平衡的时候,人就能体会到心流。比如说玩家觉得难易度正好,所掌握的技能正好能够完成游戏,这个时候人就会感觉非常舒服,如鱼得水,沉浸其中。但是反过来,如果这个玩家的技能比较低,游戏难度很高,怎么玩都过不了关,玩家就会感到不安和担心,对自己产生怀疑。所以,③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羊了个羊”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B.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C.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王右军绘兰亭盛景,写人生感慨;苏东坡赤壁饮酒欢歌,抒豁达胸襟;王介甫游华山洞,悟人生成功之道。凡写景之文,莫不因景生情、因景写理。其实花草树木、飞虫走兽、江河湖泊、风霜雨雪,大自然就像一个精彩的宝库。
我想你也一定有过类似的游山玩水的经历,请根据你的游玩体验,写一篇写景说理或写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挑你观察最细致、感受最真切、情感最饱满的一种自然之物,写一篇写景说理或写景抒情的散文。
要求: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抒情、议论;写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思考,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七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史铁生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今天的文学,毛病就是太文学,今天的小说,绝望就绝望在太小说。当有人说‘这不是小说’的时候,我总忍不住要问:‘什么是小说?’”史铁生对“什么是小说”的追问透露出对既有文学规范的强烈不满。在他的文学观念里:“文学即越界,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不轨之思。”作为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异数”,史铁生始终使自己远离当代文学的每一热闹潮流,成为最无以归类的作家之一。
冥思,是失去行走能力的史铁生所获得的另一种异常发达的“行走能力”——“精神漫游”。他试图通过冥思来找到应对生存困境的答案,给自己一个“不至于自杀”的理由。这就形成了史铁生非同寻常的写作观——“为灵魂的安宁寻找种种理由的过程即是写作行为”“写什么和怎么写都像是宿命,与主义和流派无关”。
轻形式技巧的史铁生更强调思想,而他抵达思想的方式是提问——“向自己的心魂深处去观看,去发问”。史铁生早期的提问多是出于对个体残疾的困惑和愤怒,生和死的难题成为他冥思的重心。当同时代作家的危机感大多停留在社会层面的时候,史铁生却偏离常轨,沉醉于对形而上哲学命题的迷思。提问导向新的发现,史铁生正是从个体的残疾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
不断地提问,然后是呓语般的自问自答,史铁生仿佛在进行思想的自搏。他的全部小说,都好像是由自我分裂出来的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史铁生曾说“最近似小说的东西就是聊天”“写作就像自语,就像冥思……”。聊天和自语无需规矩,更用不着技巧,只关乎真诚。真诚、善思,便是史铁生透露的写作秘诀。对他而言,写作越到后来越变成自由的“心魂之舞”。
《我与地坛》发表之初,引发过文体归属的争议:从个人“沉思录”的性质来看,无疑是散文,但如果从叙事的角度分析,又处处可见其“小说手法”。对于这种文体越界,史铁生认为是件好事:“散文正以其内省的倾向和自由的天性侵犯着小说,既不必保护散文的贞操,也用不着捍卫小说的领土完整。”也许,在他看来,当一种文体无力承纳作家的“不轨之思”时,需要改变的,恰是我们对文体边界的界定。
为数不多的从文学史视角研究史铁生的论者,都曾强调过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文学史写作对史铁生一定程度的“忽略”。他们为此扼腕痛惜,但如果跳脱通过文学史为作家寻找坐标的惯性思维,史铁生的不能被整合归类反倒成了他始终保有鲜明文学个性的自由徽章。站在文学史边缘的史铁生对文学有自己的分类——“面对灵魂的写作”“面对社会的写作”“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写作”以及特殊时代的“奉命写作”。在史铁生的文学词典里,“面对灵魂的写作”是其唯一的、最高的文学品类。
小说是什么,从来都是一个生长着的问题。史铁生曾借用徐悲鸿的名联“独执偏见,一意孤行”来表明自己的写作立场,他大约早已洞悉自己终将是一个孤绝寂寥的独行者。
(摘编自荆亚平《“不轨之思”与文体越界》)
材料二:
一个残疾作家,对正在变动的世界的理解,是有限的。但正是这一有限,使他沉浸到了人性之海的深处,他拷问着、自省着、盘诘着。有限与无限、必然与偶然、平凡与奇迹、绝望与希望……
史铁生写小说,故事永远是单调的,但内蕴竟如此丰满。而有时,艺术的界限被踏破了,使你不知道这是诗呢还是散文,是小说呢还是随笔。形式对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颗漂泊的心。技巧、主义、思潮、热点均与其无缘,他的世界只有生命与苍穹。但这简单的元素却迸放着汩汩热流,你在红尘滚滚的商场可以看到这热度么?在变幻莫测的官场里能领略其风采么?不,你在世俗王国永远看不到它,在所谓精英文人那里也领略不到它。史铁生是一颗夜幕里的新星,虽微小而又微小,但其迷人的光泽,已使昏暗之夜显得更加无色。
《我与地坛》是一曲生命的交响,那寂寥的底色下涌动的是汩汩热流,作者在一片荒芜的园子里感受到了时间,感受到了命运。除了鲁迅、张承志的作品曾这样荒凉地展示过人性的苦涩外,中国的新文学,绝少这类形而上意味的孤独的咏叹。史铁生以其岑寂的声色,将己身的苦难与人类的苦难汇于同一个调色板里,在静静的荒凉里,倾听着生命慢慢的流逝声,倾听着岁月在自己躯体上的划过。一切都是流动的,像肖邦的夜曲,宁静中隐含着悠远的韵致。
在他的灵魂里与其说感到了一个残疾者的精神代偿,不如说看到人类对自身缺陷填补的渴求。一切有着自由意志的人,都可以在他的声音里感受到一种亲昵和抚慰。史铁生以自己的孤独而获得了朋友,其作品也因此与流俗区别开来。我相信他已不再简单的隶属于文学史,而未来的哲人或诗人,或许正是通过这类文人的著作,看到我们这一代的苦境。史铁生,对此当之无愧。(摘编自孙郁《通往哲学的路——读史铁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铁生的全部小说,都是采用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的形式展开,在自问自答中,他仿佛进行着思想的自搏。
B.出于对个体残疾的困惑和愤怒,史铁生向自己发问,进而开启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思想愈发深刻。
C.史铁生的写作重视思想,轻视形式技巧,在作者看来,“面对灵魂的写作”是史铁生唯一的、最高的文学品类。
D.史铁生的作品个性鲜明,思想独特,难以被归类,部分论者认为他在文学史上还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
答案 A
解析 “都是采用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的形式展开”错,材料一说的“都好像是由自我分裂出来的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不是真正的“对话形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与地坛》一度引发过文体归属的争议,史铁生认为应改变对文体边界的界定,散文与小说其实可以越界。
B.史铁生的小说,故事虽是单调的,但内蕴是非常丰满的,可以说比“所谓精英文人”的作品更具有思想性。
C.中国的新文学中,只有《我与地坛》的文学价值可以与鲁迅的作品并驾齐驱,它们都荒凉地展示了人性的苦涩。
D.史铁生自觉地远离当代文学的每一热闹潮流,是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异数”,但作者却看到了其独特的价值。
答案 C
解析 “可以与鲁迅的作品并驾齐驱”于文无据,材料二说的是“除了鲁迅、张承志的作品曾这样荒凉地展示过人性的苦涩外,中国的新文学,绝少这类形而上意味的孤独的咏叹”,并没有说“并驾齐驱”。
3.材料一中提到“史铁生正是从个体的残疾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下列史铁生的选文语句不能体现他已“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的一项是(3分)( )
A.上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合欢树》)
B.这就是命运,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病隙碎笔》)
C.于人类而言,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务虚笔记》)
D.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所有的人都一味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我与地坛》)
答案 A
解析 对母亲早逝的痛苦属于个体层面,不属于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举例论证,以《我与地坛》为例,论证史铁生作品的个性特点。②对比论证,用世俗王国精英文人的作品和史铁生的作品对比,突出史铁生作品的独特魅力。③类比论证,用鲁迅、张承志的作品和史铁生的作品类比,论证史铁生作品显示的苦涩与孤独。④比喻论证,把史铁生比作“夜幕里的新星”,把《我与地坛》比作“肖邦的夜曲”,论证史铁生作品的韵致。
5.为什么说史铁生是“最无以归类的作家之一”?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的作品深入灵魂,思考人性,充满哲思,角度独特,不同于同时代只停留于社会层面思考的作品;②他的写作轻视形式技巧,摒弃主义、思潮和热点;③他的作品突破了文体的边界,文体归属有争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
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①,也有大团圆的。
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个日子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漾漾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壹志凝神地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图画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
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有点觉得失望。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有时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因而使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它的全形给你看呢?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
于是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的右侧。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
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很暧昧;向右看时,却如几何图画一般的分明。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塍”的现象所致,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幕开之后,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黄的是未割的绥稻,红的是荞麦,绿的是菜蔬。可是谁管它什么是什么呢?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彩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切图形,织成了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一切人类所能想象的花样。
且因我们自己如飞的奔驶,那三种基本色素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成一切可能的彩色。浓艳极了,富丽极了!我们领略着文艺复兴期的荷兰的画图,我们身入了《天方夜谭》的苏丹的宫殿。
而且水也出来了。一路来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有曲折澄莹的山涧山溪,随山势的纡回共同构成了旋律。杭江路的风景到郑家坞而后山水备。
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对面——就要达到我们的Climax了。
苏溪!——就是这个名字也像具有几分的魅惑,但已不属出产西施的诸暨境了。
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你站在这个地方,你是要对几何家的本身也发生怀疑的。你如果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左手有一座山,右手有一条水。不,不对;决没有这样整齐。事实上,你前面是没有路的,最多也不过几码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去,路自然出来了。你说山在左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面前。
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
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所以山水画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水,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
此后将近义乌县城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②,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有删改)
注 ①C1imax:英语,高潮。②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杭江铁路全长三百多公里,其中兰溪至江山一百多公里当时尚未完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谢灵运式的“伐木取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却也独创一格,别有风味。
B.“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在细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体倏忽交替着“暧昧和分明”,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C.“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构成“中古浪漫剧”的是浓艳的色彩和由它们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调。
D.作者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
答案 B
解析 “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错。由原文“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可知,应为“变幻莫测,给人以神秘感和朦胧美”。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写“在火车上看风景”,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本文描述的正是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的杭江铁路沿线自然风光。
B.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所描写的不断变换的自然所呈现的连绵风景画,提供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提供的观感和审美体验。
C.文章写山、水、平畴等,作者以其博学多才和深厚的文学底蕴,充分运用反衬手法,以艺术家的眼光,欣赏和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
D.杭江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因此,本文几乎花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这里的山峦风光,而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
答案 C
解析 “充分运用反衬手法”错。文中作者对山水等风光的描写,一直都是以欣赏与喜爱的语气来摹写的,并没有“反衬”的部分。
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肩”“交臂”“目送”等赋予山以人的动作神态,化群山为俏丽的少女,四个“或者”领起的短句构成排比。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的连绵簇拥,姿态万千,表达了作者对在奔驰的火车上看到的动态的山的喜爱之情。
9.本文与《故都的秋》的结尾在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故都的秋》结尾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同:都运用数字,都以物抒情,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②异:本文以自然美的“让步”“山水退”“红叶渐稀”等,从侧面突出铁路沿线秋景的壮美,凸显了作者对杭江之秋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将来的大团圆”含蓄蕴藉,留给读者无穷的遐思和热切的期盼。《故都的秋》结尾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愿意用寿命换取北国之秋,直接抒发对北国之秋的无限爱恋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余生长泰山下,尝搜讨岱故,更思以游履得其实。乾隆癸亥,安邱刘履夫其旋教授泰安,与余善,每同攀幽跻险,探稽往躅。
戊辰春,车驾东巡。当事属履夫,辑御路古迹,随笔《泰山纪略》,脱稿授余。后履夫除知嘉定县,卒官。余亦卜居山中。
岁庚辰,有仁和成城卫宗者,来纂《泰安府志》,访获《纪略》,极加叹赏,因请携归。厥后别刻《泰山胜概志》一卷,并多采《纪略》。然其中有一地两称,或名同地异。岩谷险阻,向有题刻,惜为苔蔽莫辩者,近乃竖梯亲加刮摩以核之,虽风雨寒暑,弗惮其劳。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凡古迹、祠宇、桥坊,悉缀其下。他如高里、徂徕、云亭诸山,皆支峰别阜;石汶、北汶、三溪诸水,同归于大汶;再灵岩、琨瑞川谷名迹,连属岳之极北者,虽异县何妨两载,而泰山全体著矣。之数者,庶几补前人诸记所不逮,亦欲使后之游者易考焉。惟是管窥所及,文词鄙拙,复芟芜校订,自乙酉迄壬辰,四易稿而始定,非敢谓《记》之成也,聊以自娱山居云尔。
日观峰南为爱身崖,旧称舍身崖。三面陡削,绝无尾径。四方愚民,往往为亲病誓代,亲愈则跃身投崖以死。明何起鸣缭垣示禁,碣曰“爱身”。
绝巅西里许为丈人峰,状如老人伛偻。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玄宗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女婿郑镒本九品官,封禅后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玄宗见镒官位腾耀,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选自清代聂鈫《泰山道里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
B.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
C.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
D.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
答案 C
解析 “质之野老”,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野老质之”,为状中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竭半生精力”,“半生精力”作“竭”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岱”是泰山的别称。杜甫《望岳》诗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的就是泰山。
B.“乾隆癸亥”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属于干支纪年法。
C.“除”指授官,一般指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中的“左迁”相同。
D.“绯服”指红色官袍,官服服色变化反映了官员品级的变动。唐代五品官员官服为绯色。
答案 C
解析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作者在另外编写《泰山胜概志》一书的时候,参考了《泰山纪略》上的很多内容。
B.作者为了弄清地名上的疑问,不惜攀山越岭,亲自搭梯子爬上山岩并刮除苔藓来求证。
C.“舍身崖”变为“爱身崖”,是因为明代何起鸣在崖上建造围墙并立“爱身”碑。
D.黄幡绰评价郑镒一下子从九品官升到五品官是靠了“泰山之力”,一语双关,意含讽刺。
答案 A
解析 “本文作者在另外编写《泰山胜概志》”错。由原文“有仁和成城卫宗者……厥后别刻《泰山胜概志》一卷”可知,《泰山胜概志》是卫宗写的,非为作者所编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当事属履夫,辑御路古迹,随笔《泰山纪略》,脱稿授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之数者,庶几补前人诸记所不逮,亦欲使后之游者易考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皇上把出巡的事情委托给刘履夫,他记录下皇上出巡路上的古迹,随时记录为《泰山纪略》,著作完成后交给我。(得分点:“属”,委托;“辑”,记录;“随笔”,随手记录;“脱稿”,著作完成)
(2)这些记录在书中的景观,或许可以弥补前人所没有记录的,也想要使后来的游者容易考证。(得分点:“之”,代词,这;“庶几”,或许可以;“补”,弥补)
14.《泰山道里记》成书不易,作者从准备写书到最终完稿,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寻关于泰山的故事,攀山越岭考证。②为了弄清地名上的疑问,攀山越岭,刮除苔藓求证。③博览群书,多方求证。④四易其稿,最终成书。
解析 由“尝搜讨岱故,更思以游履得其实”“每同攀幽跻险,探稽往躅”可知,搜寻关于泰山的故事,攀山越岭考证。由“岩谷险阻,向有题刻,惜为苔蔽莫辩者,近乃竖梯亲加刮摩以核之,虽风雨寒暑,弗惮其劳”可知,为了弄清地名上的疑问,攀山越岭,刮除苔藓求证。由“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可知,博览群书,多方求证。由“自乙酉迄壬辰,四易稿而始定”可知,四易其稿,最终成书。
参考译文
我生长在泰山脚下,曾经搜寻过关于泰山的故事,更打算亲自游历进行验证。乾隆癸亥年,安邱人刘履夫不久来泰安任教授,他和我交好,每每和我一起攀登幽深险要的地方,前去探寻。
戊辰年春天,皇上东巡。皇上把出巡的事情委托给刘履夫,他记录下皇上出巡路上的古迹,随时记录为《泰山纪略》,著作完成后交给我。后来刘履夫被任命为嘉定知县,卒于任上。我也选择在山中隐居。
庚辰年,有个仁和成城叫做卫宗的人,他来编辑《泰安府志》,寻访获得了《泰山纪略》,对这部书极为赞赏,于是请求带回这部书。那之后,又另外印刻《泰山胜概志》一卷,并且大多援引自《泰山纪略》。但是其中有一个地方两个称呼,或者名字相同实际上分属两个地方的情况。岩崖山谷,先前有题字石刻的地方,可惜被苔藓遮蔽没有办法辨认,我于是在近处树立梯子亲自刮去苔藓加以验证,即使是遭遇风雨历经寒暑,也不害怕辛劳。又向野老询问,参考众多书籍,竭尽半生的精力,于是汇编成一部书,叫作《泰山道里记》。凡是古迹、祠宇、桥坊,全部都记在其中。其他的如高里、徂徕、云亭等山峰,皆当作支峰别阜;石汶、北汶、三溪等水流,一起归于大汶;再有灵岩、琨瑞川谷等名胜古迹,连接泰山最北面的,即使在不同的县里,不妨记载两次,而泰山全都记录其中。这些记录在书中的景观,或许可以弥补前人所没有记录的,也想要使后来的游者容易考证。只是这些内容,目光短浅,见闻不广,文辞浅俗拙劣,然后又除去繁杂的地方进行校正,从乙酉年到壬辰年,四易其稿然后才定稿,不敢说《泰山道里记》成功,只不过用来娱乐自己的山居生活罢了。
日观峰的南面是爱身崖,旧时称为舍身崖。爱身崖三面陡峭,没有小路。各地的愚民,往往替亲人的病发誓替代,亲人的病体痊愈就跳崖而死。明代何起鸣建立围墙禁止跳崖这样的事发生,石碑上刻着“爱身”。
山的最高峰西面一里多的地方是丈人峰,好像一位老人腰背弯曲。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玄宗在泰山封禅,张说担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封禅后因为张说而骤然迁至五品官,兼赐绯服。玄宗看到郑镒官职升任如此快速,感到奇怪而询问,郑镒无言以对。黄幡绰曰:‘这是泰山的功劳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金陵晓发
[清]姚鼐
湖海茫茫晓未分,风烟漠漠棹还闻。
连宵雪压横江水,半壁山腾建业云。
春气卧龙将跋浪,寒天断雁不成群。
乘潮鼓楫离淮口,击剑悲歌下海[注]。
注 海(fén):海边,此处用以指长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了时间,从视听的角度描写了出发时的景象。
B.颔联中“横”字写出了长江的流向,“半壁山”寓意国家的疆土。
C.第五句中将长江比喻为卧龙,采用虚写的手法,想象长江的气势。
D.第六句与首联相照应,以阔大、空寂的背景映衬诗人的孤寂之感。
答案 B
解析 “写出了长江的流向”“寓意国家的疆土”错。“横”字写出了长江波浪滔天的气势,“半壁山”指的是金陵周围的山脉。
16.尾联中“乘潮鼓楫”与“击剑悲歌”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全诗的景物描写虽有孤寂之感,令诗人想要“悲歌”,但主要表现的还是一种阳刚之美,抒发积极情感。②“乘潮鼓楫”表现了诗人义无反顾、乘风破浪开船出发的决心;“击剑悲歌”表现了诗人突破恶劣环境、挑战人生境遇的勇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经过一番主客问答,双方终于达成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主客同舟醉眠的画面。
(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描写自己登顶泰山后,看到了红日跃出海面的壮美之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2)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3)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生成于红色实践的红色散文,推动历史进步、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功用性,但这不意味着红色散文一向只讲究审美营造而不注重内容厚重。事实上,在红色散文的艺术长廊里,构思精妙、质文俱佳的篇章并不少见。
秦牧的《社稷坛抒情》《长街灯语》将写景、抒情、思考和知识传播熔于一炉,让几个方面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构成立体的审美磁场,拥有强大的感染力。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用“我”的深情推动和浇灌叙事,使笔下的英雄愈发勇敢质朴、可敬可爱。刘上洋的《万里长江第一湾》,由长江水流的从容拐弯谈到中华文明的①____________、扬弃发展,再谈到中国革命的迂回曲折、改革前行,于是“弯”有了哲学意义,整篇作品也有了移步换形、②____________之美。杨朔的名篇《茶花赋》《荔枝蜜》讲构思,讲意境,讲文采,把散文当诗一样写,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文风。后来虽受到不少的异议,然而拉开时间距离再看时,其艺术上的某些特质迄今仍在散文的河流里或隐或显地赓续着、发散着。这仿佛提示人们,红色散文的艺术成就③_________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示例)①兼收并蓄 ②曲径通幽 ③不容小觑
解析 ①兼收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②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风景美丽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迷人。③不容小觑:不能小看,不能轻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生成于红色实践的红色散文,拥有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使命感和功用性,但这不意味着红色散文一向只注重内容厚重而不讲究审美营造。
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推动历史进步、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语序不当,应改为“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进步”;二是宾语“使命感和功用性”成分残缺,应在“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使命感和功用性”前加上动词“拥有”;三是“只讲究审美营造而不注重内容厚重”不合逻辑,根据下文判断,此处需要表达的是红色散文并非只注重内容厚重之意,故应改为“但这不意味着红色散文一向只注重内容厚重而不讲究审美营造”。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句为暗喻。本体是“将写景、抒情、思考和知识传播熔于一炉”的艺术手段形成的效果,喻体是“磁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将写景、抒情、思考和知识传播熔于一炉”的艺术手段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并以“立体”修饰,强调了“磁场”吸引力之强大与无处不在的特征,取得了既新奇又生动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为什么“羊了个羊”让人沉迷?1975年,心理学学者米哈里·契克森来哈赖写了一篇《超越无聊和焦虑》的报告。在报告里,他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心流理论。所谓心流,①____________。在做一个非常需要脑力和体力投入的事情时,比如玩游戏或者做科研,我们可能会忘掉时间,完全投入进去,这就是一种心流的状态。米哈里·契克森来哈赖最早讨论的就是游戏,游戏为什么会让我们进入到心流的状态?他讲到了心流体验的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个条件,是针对行为的机会,做这样一件事情的难易程度是怎么样的?我成功的机会有多少?第二个条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我有没有技能去完成这个游戏。他认为,当一个游戏的难易度和玩家所具有的技能比较平衡的时候,人就能体会到心流。比如说玩家觉得难易度正好,所掌握的技能正好能够完成游戏,这个时候人就会感觉非常舒服,如鱼得水,沉浸其中。但是反过来,如果这个玩家的技能比较低,游戏难度很高,怎么玩都过不了关,玩家就会感到不安和担心,对自己产生怀疑。所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羊了个羊”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B.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C.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答案 B
解析 B项“羊了个羊”引号的作用均是特定称谓。A项表示直接引用。C项表示强调。D项表示讽刺和否定。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 (示例)①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 ②是行为所需的必要能力 ③玩家能力和游戏难易度要恰到好处
解析 第①处,由后文“在做一个非常需要脑力和体力投入的事情时”“我们可能会忘掉时间,完全投入进去,这就是一种心流的状态”可知,此处所讲的是精神的脑力与身体的体力全部投入即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故可填“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第②处,由后文“也就是我有没有技能去完成这个游戏”的解释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个人技能这一方面的条件,故可填“是行为所需的必要能力”。第③处,由关联词“所以”可知,此处是对前文的总结。而由前文难易度合适时“这个时候人就会感觉非常舒服,如鱼得水,沉浸其中”和难度过高时“玩家就会感到不安和担心,对自己产生怀疑”可知,此处是说明“玩家能力和游戏难易度要恰到好处”。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王右军绘兰亭盛景,写人生感慨;苏东坡赤壁饮酒欢歌,抒豁达胸襟;王介甫游华山洞,悟人生成功之道。凡写景之文,莫不因景生情、因景写理。其实花草树木、飞虫走兽、江河湖泊、风霜雨雪,大自然就像一个精彩的宝库。
我想你也一定有过类似的游山玩水的经历,请根据你的游玩体验,写一篇写景说理或写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挑你观察最细致、感受最真切、情感最饱满的一种自然之物,写一篇写景说理或写景抒情的散文。
要求: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抒情、议论;写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思考,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要求写一篇写景说理或写景抒情的散文,可以是游玩体验,也可以是自然之物。写景、写物重在言情言志,我们可以借助自然景物喻指生活,巧妙地在景物中渗透历史因子(或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从而使得所写景物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文化底蕴的。阳光、绿叶、山川、峭壁、青松、瓷碗等,都可以用来表现深刻的主题。写山要深谙山的胸怀、山的灵性,写水要写出水的清纯、水的深刻,只有物我合一,感情奔放,才能打动别人。
描绘景物时,可以从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入手,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变换观察角度,通过“横”“侧”“远”“近”等角度描写,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运用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写自然之美的妙处,叙述自然带给我们的享受和智慧。
比如,可以借助“落花”表达奉献之情。开头可以描写落花的凄美,然后回忆其春日发芽、生长、开花的不易,描写其盛放时生命的热情,带给人们的美丽;再写如今的凋零,引用诗词当中关于“落花”的诗句,在增强文化底蕴的同时,介绍“落花”意象的文化特点;然后表明自己的看法,“落花”不是悲伤的意象,是轰轰烈烈之后的最后的奉献,联想与之有关的人物,赋予“落花”以别样的情致,升华哲理。
参考立意:①感受自然,启迪智慧;②自然之美的妙处;③自然带给我们的享受和智慧。
参考例文
深入灵魂的热爱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我的故乡在江南,那是一个莲的乐园,那里的人对莲的热爱早已深入灵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炎炎的夏日,所有的花朵都不堪骄阳的炙烤,低下了它们高傲的头颅,万物显得奄奄一息,干旱的水田,清风吹不起一点涟漪。那一片绿中蕴藏着生命的力量和激情的火焰,正蔓延成一片绿的海洋。而绿海中的红,正如火一般烧尽一切灰尘与阴暗。哪怕烈日炙烤,那绿海依旧在随风舞动,泛起层层绿波,哪怕骄阳似火,那红依旧飒爽挺立,散发着阵阵清香。饱含生命力的莲,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产生灵魂深处的热爱?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秋天的莲,褪去了夏日的盛装,孕育出颗颗饱满的果实。江南的女子,驾起木舟,向绿海驶去。纤手飞舞,采下朵朵莲蓬,剥开一个,取出莲子,放入嘴中,一股清香在口中绽开。那是莲的清香,那是莲的奉献。无私奉献的莲,在夏日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在秋天给人们以收获的喜悦。这收获的莲,怎能不让人喜笑颜开,产生灵魂深处的热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黑暗、淤泥,莲正奋力地远离污浊,执意朝空中生长着。淤泥想困住它,用层层的黑泥将其掩埋,它不屈,只是奋力向上,心中只有对光明的渴望。那些污浊想玷污它,一次次攀附在它的身上,莲一次次将它们驱散。污浊怒了,咆哮道:“放弃吧,你终将没有力气,没有人会懂得你对清白的坚守;放弃吧,淤泥里虽然黑暗,但是很安稳。光明有什么用,清白又怎样,不要再与我苦苦做斗争了。”莲不语,只是一次次将恶意的污浊驱散,从不放弃,只因为对清白的坚守。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成功最终属于莲,她清清白白地挺立于水面,亭亭玉立地接受阳光的洗礼。它不屈于黑暗,不屈于混浊的品质让世人争相传颂,在时间的长河里绽放璀璨的光芒。
绽放的莲是美丽的,收获的莲是奉献的,洁净的莲是不屈的。清高圣洁的莲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产生灵魂深处的热爱?怎能不让古今文人墨客诗赋歌咏?
这莲,自在我灵魂深处稳稳扎根,令我衷心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