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2 11:2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背景:(1)经济: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政治混乱;
(3)思想:(直接原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概况
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 陈独秀、鲁迅、胡适、蔡元培、李大钊
重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口号 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主要内容 前期 思想革命: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
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后期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
3.代表人物及主要事迹
①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率先提倡“民主”“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
②李大钊: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革命,宣传“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③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④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4.评价:积极:①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性质);②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5.教训:对待各种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结合时代加以创新,古为今用。
【拓展总结:中国近代化探索】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背景 清政府内外交困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清政府已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人物 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孙中山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目的 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统治 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独立人格
主张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学习方向 学西方先进技术 学西方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 学西方政治制度 (民主共和制) 学思想文化
影响 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开端) 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使资产阶级由改良转向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传播了民主与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特点 由技术到制度到思想,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探索与救亡图存相结合,过程艰难曲折
1.《尝试集》中诗歌: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2.《新文化运动与百年中国梦》写到“一份刊物开启百年中国梦之旅”。下图刊物创办于( )
A.南京 B.北京 C.上海 D.天津
3.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1920年秋开始,全国各学校一、二年级的国学的国文都改成了白话文。到1922年冬季,所有的文言文一律废止。这与下列哪一事件的大力倡导有关(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5.在100多年前,我国近代史上掀起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是( )
A.《民报》 B.《新青年》
C.《中华民国约法》 D.《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6.提倡民主与科学,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是哪一运动( )
A.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7.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探索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的是什么事件?运动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2)维新派在制度变革上做了一次什么尝试?拉开这次制度变革的序幕是哪一历史事件?
(3)哪一事件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事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先进的知识分子进行了哪次革新运动。哪些人领导了这次运动?(列举1人)。
(5)以上近代化探索事件,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的有哪些事件?
7.“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校 B.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广泛传播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8.下列口号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
①自强求富 ②君主立宪 ③民主共和 ③民主与科学
A.①④③② B.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
9.“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材料中的“他们”的思考在当时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B.彻底扭转了辛亥革命的败局
C.使中国改变了落后命运,成为世界强国
D.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10.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以下探索的步骤正确的是( )
A.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B.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11.曾有人撰文说:“陈独秀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汗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时时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据此可知( )
A.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更彻底地提倡反封建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开始产生民主共和观念
C.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D.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12.如图可以看出1917年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日记主要提倡的内容是( )
A.民主与科学 B.德先生与赛先生 C.新道德 D.新文学
13.陈独秀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见其主张是为了( )
A.提升民众思想的觉悟 B.抨击国民党一党专治
C.否定民主政治的基础 D.鼓吹国民革命的开展
14.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应指( )
A.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反动的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但是辛亥革命后,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也日益壮大起来。在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在文化领域抵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
《青年杂志》封面
在被问及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时,中国学者间比较一致的答案便是它是文学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顾名思义,它是和旧文化相对的。新文化运动反对的是传统,反对的是封建思想,反对专制,反对过去的三从四德。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经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青年杂志》创办于哪一年?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十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材料二:中国人民在思想上迷信、盲从的“病”,必须用“科学”这味药来诊治。
——鲁迅
(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除了材料二中认为救治中国的灵丹妙药之外,这场运动还倡导什么?
材料三:
(2)材料三中图2的人物是谁?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历程,谈谈图1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作用。
材料四:"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你觉得应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C
【详解】据题干“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结合所学可知,题干诗句以白话文的形式写成。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的史实,C项正确;题干诗歌未涉及道德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诗句与民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题干诗句未体现科学、愚昧的相关知识,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和图片中的信息“《新文化运动与百年中国梦》”“青年杂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C项正确;《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不是南京,排除A项;《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后来杂志社迁往北京,排除B项;《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不是天津,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题干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D项正确;该项中“反对旧道德”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传统重现光芒”不符,排除A项;由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继承的科学态度,故B项“混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文言文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民国初年国文课本逐渐由文言文改成白话文,由此可见与新文化运动有关,1915年,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主张进行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C项正确;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属于文学方面的,与新旧道德、科学与愚昧、民主与专制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向尊孔复古的封建逆流展开猛烈的进攻,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D项正确;《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排除A项;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B项不全面,排除B项;《中华民国约法》是指民国三年(1914)由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公布的一个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宪法,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提倡民主与科学,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先生首先提出,C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排除A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排除B项;五四运动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排除D项。故选C项。
7.(1)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2)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公车上书。
(3)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4)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5)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小题1】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前期口号是自强,后期口号是求富。
【小题2】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目的是把中国变为一个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国家。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小题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孙中山最早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这是后来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小题4】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1915年陈独秀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其余代表人物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小题5】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新文化运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8.D
【详解】据题干“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民主科学思想冲击了封建礼教。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D项正确;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都维护封建礼教,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B项;民主共和属于政治理念,与题干的社会习俗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题干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自强求富是19世纪60-90年代进行的洋务运动的口号;②君主立宪是1898年爆发的戊戌变法的口号;③民主共和是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的主张;③民主与科学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②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经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政治探索,近代中国对西方的学习已经上升到思想层面并由此发动了新文化运动,这一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旧文化、旧道德,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D项正确;中国并未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败局无法彻底扭转,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并未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没有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最先开始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之后的戊戌变化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过程,B项正确;ACD项顺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据所学知识,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据题干信息“陈独秀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时时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可知,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更彻底地提倡反封建,A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并非社会革命,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墓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据题干图表内容可知,1917年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日记主要提倡的内容是新文学,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民主和科学,排除A项;德先生与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新道德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题干“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说明作者认为实现立宪政体的唯一根本的条件是多数国民具有主人翁意识,其宗旨是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A项正确;题干针对是国民,而不是国民党,没有抨击国民党一党专治,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民主政治的基础,排除C项;“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指的民众的思想意识,而不是要开展国民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据所学可知,“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是指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是指在19世纪60——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为维护清朝统治,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的运动。“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为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C项正确;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排除AB项;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民主共和,排除D项。故选C项。
16.(1)背景:反动势力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式教育推动了新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2)年份:1915年。
内容:倡导文学革命,崇尚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3)积极作用: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反动的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可得出反动势力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根据材料一“辛亥革命后,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可得出新式教育推动了新思想的广泛传播;根据材料一“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也日益壮大起来。”可得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2)年份:根据所学可知,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内容:根据材料二“文学革命运动”、“反对的是封建思想,反对专制,反对过去的三从四德。”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内容有,倡导文学革命,崇尚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3)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三“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得出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17.(1)新文化运动。民主。
(2)图2是李大钊。图1作用: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局限性:对东西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态度: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成分,也有一些不好的方面,我们不应采取极端的态度进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而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事件:由材料“一曰须言之有物……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中国人民在思想上迷信……这味药来诊治”可知,材料反映的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白话文和反对旧思想,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救治中国的灵丹妙药除科学外还倡导民主。
(2)人物:结合所学可知,图2人物是李大钊;作用:观察图1可知,指的是陈独秀,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局限性:由材料“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态度: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成分,也有一些不好的方面,我们不应采取极端的态度进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而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