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13.1 命题与证明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13.1 命题与证明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8-23 13:4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13.1命题与证明 课 型 预习+展示
导 学目 标 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会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但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初步理解证明及因果关系的表述、证明的必要性、证明的过程。3、能运用基本事实和相关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培养说理有据和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意识。
导 学重 点难 点 教学重点:理解命题、逆命题、定理、证明、逆定理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命题、探寻命题的证明思路,掌握命题证明的步骤、书写格式和方法。 教学难点:探寻命题的证明思路以及根据因果关系,正确写出证明的过程和推理依据
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下册的学习,已经熟悉了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反例、基本事实、定理等相关概念,对命题的真假进行说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能独立证明一个命题的能力。它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几何论证的真正开始。他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几何世界。让学生由以往的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类比等方法对相关命题的说理转变成用系统严密的推理(既综合法)来证明命题,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使学生养成言之有据的正确思维习惯。通过对以往所接触过命题的讲解,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本节课开始首先训练学生要会将文字命题(文字语言),结合相关图形转换成几何符号语言,即(写出已知、求证),难点和重点应放在教会学生分析命题、探寻命题的证明思路上,这样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节课理是学生以后学习数学知识特别是几何知识最关键一课。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熟悉了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反例、基本事实、定理等相关概念,并进行过对命题的真假进行说理的训练,对学习几何论证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逆命题不熟悉,对于命题的证明没有真正去论证过,特别是在论证的格式上,没有经过很好的锻炼,是今后训练的重点。
导 学用 具 多媒体课件 三角尺
执笔教师导学思路 设计理念
一、复习回顾1、命题:对一件事情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语句叫命题。 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2、一般的,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符合命题条件,但不符合命题结论的例子就可以了,像这样的例子叫做反例。3、有些命题经过实践检验被公认为真命题,我们把这样的命题叫做基本事实。4、定理:有些真命题,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演绎推理得到证实,并被作为判断其它命题真假的依据,这些命题叫做定理。由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等方法得出的命题,可能是真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判断命题的真假需要说明理由,这个过程就是说理二、回顾思考: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并判别下列命题的真假. (1)同角的余角相等. (2)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3)在直线AB上任取一点C. (4)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若a>b,则ac>bc.三、新授1、互逆命题、原命题、逆命题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 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直线平行.条件 结论 条件 结论 让学生回顾命题的相关知识检验对旧知的掌握程度
执笔教师导学思路 设计理念
像这样,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为另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在两个互逆的命题中,如果我们将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就是这个原命题的逆命题.请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指出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性.(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直线平行.(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3).如果一个数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也能被6整除.(4).已知两数a,b.如果a+b>0,那么a-b>0.3、命题,有真命题,也有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反例即可.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则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学过的基本事实、定义、性质、和定理等,进行有理有据的推理.这种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4、例 证明: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直线a、 b、c , a∥ c ,b∥c 求证:a∥b.证明:如图,作直线d,分别与直线a、 b、c 相交.∵a∥ c( 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c∴∠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2(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新授新概念检验对新概念是否掌握展示文字命题的证明步骤和格式,旨在给学生做示范,并上升为方法。证明的过程对学生来说,难掌握的除了证明的格式和步骤外,主要是对推理过程中因果关系的理解,和证明途径的探寻。
执笔教师导学思路 设计理念
5、证明的步骤 6、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那么这个逆命题也可以称为原定理的逆定理. 一个定理和它的逆定理是互逆定理. 如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与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7、证明:对顶角相等已知:如图,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求证:∠1=∠2.证明:∵∠1+∠AOD=180° (平角的定义) ∠2+∠AOD=180°(平角的定义)∴∠1+∠AOD=∠2+∠AOD (等量代换)∴∠1=∠2 (等式的性质) 让学生经历按总结的结论,求证完整的文字命题的全过程,使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接合。
执笔教师导学思路 设计理念
8、课堂小结: 1、互逆命题、证明的概念:证明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公理、定理、定义、图形、代数等相关知识,经过一步一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正确的过程。 2、证明的一般步骤:(课件总结) 3、向学生强调证明的最难点是如何探寻到证明的途径,鼓励学生课后多练习。9、作业设计: A 基础题:(要求全体学生必做) 证明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证明: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B、 提高题:(要求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求证: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教学反思: 对于一个几何命题的证明,其关键是要能分析和探究出一条由已知条件、公理、已证的定理推向结论的证明思路。因此,本节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寻求证明思路和方法的评价,看学生是否掌握了一些较常用,易理解的分析证明思路的方法,能否准确的从 文字语言到图形语言 再到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能否将待证明的结论转化为已经获证的结论等。此外,还要关注学生能否使用规范的符号语言表述整个思维过程,能否用规范的符号语言表述论证或计算的过程等。 让学生系统地总结本课知识,明确本节课的关键内容让不同程度学生能力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