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11:4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识记重要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等学说的基本观点、历史贡献及其相互关系,领悟文章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探讨科学理论、思想的演变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自己的探究精神。
梳理、概括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领悟文章的主旨。
领悟“浑盖之争”的本质,对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进行探究性阅读。
导读
1.导入课题
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技的建立。那么,在东方,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又有什么样的争论?让我么进入今天的所要学习的课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2.作者简介
关增建,男,1956 年生,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物理学史、计量史研究,出版著作6 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和丘光明被誉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代表作品:《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华文明史话·计量史话》。
3.写作背景
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使得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这当然并非好事,只是人类为获得现代文明而被迫付出的代价罢了。有识之士很早就在为此担忧。在20世纪初,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康奈特建议用“科学与学术”的提法来兼顾两者,就已经受到热烈欢迎。 那时,萨顿正在大声疾呼,要在人文学者和自然科学家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他选定的这座桥梁不是别的正是科学史。
2006年,学科力量较强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的江晓原、关增培等四位知名教授,联合推出了一部科学史著作《科学史十五讲》。该书从科学史的意义、发端入手,在总论其学科史、功能、定位、方法范式以及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后,前五讲追溯了古希腊、古代中国、阿拉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历程,后十讲则着眼于独立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以若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连线,贯串整个人类科学史,择要叙论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社会功能、文化性质并时加点评,显现了扎实的科学和人文功底。
本文选自《科学史十五讲》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自读
自读全文
要求:标出文中重要字词,画出文章的思维导图。
2.读音检测
安谧(mì)    槃(pán)    滂沲(tuó)
周髀算经(bì) 四(tuí) 晷(guǐ)影
积累词语
波澜起伏: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后多指文艺作品情节曲折。
扣人心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旷日持久:多费时日,拖得很久。
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赫赫有名:形容声名非常显赫。
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圭臬:指准则或法度。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从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引出浑盖之争。
第二部分(第2—9段):介绍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四中观点。
介绍“天圆地方”说
介绍并评价宣夜说
介绍并评价盖天说
浑天说出现,浑盖之争揭幕
第三部分(第10—15段):具体介绍浑盖之争。
扬雄批驳盖天说
王充批驳浑天说
葛洪、何承天为浑天说辩解
浑盖之争的争论之热烈
浑盖之争的原则与特点
第四部分(第16段):评价浑盖之争的作用与意义,收束全文。
文章主题
回顾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论争,向读者介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关于宇宙结构的几种主要学说,以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的一场持续千余年之久的学术争论为话题,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有重视实际校验的传读,向读者普及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研读
合作探究
要求:完成下面的表格内容;在个人探究的基础上,小组集思广益,清理出一份小组的最佳答案,并派一名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学说 基本观点 优缺点 历史贡献
天圆地方说 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 ①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②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 很早就形成了对宇宙形状的认识。
宣夜说 ①天的本盾是虚空的,所有天体都自由悬浮在这个虚空之中。②天体彼此没有联系和相互作用,彼此的运动相互独立,没有共同的规律可循。③天看上去有形体和质地,是由于它大高、太广阔而给人的错觉。 ①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②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 与西方的水晶天说相比,宣夜说的描述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是人类进一步认识宇宙的一个新起点。
盖天说 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天地距离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行。②大阳在天壳上进行的轨道分为七衡六间,每衡每同的距离,都可以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运用勾股定理和其他数学方法推算出来。 ①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②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③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①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②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编制历法,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浑天说 天是个圆球,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 ①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②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 依据浑天说制定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比盖天说好。
课堂讨论
问题一:浑盖之争有什么特点及意义?试概括说明。
特点: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
意义:①体现了中国古代在科学发现中重视实际校验的优秀传统。②政治和宗教不介入学术之争,科学发现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③促成了众多科学问题解决,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
问题二: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一说“浑盖之争”的本质是什么。
“浑盖之争”的本质是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学术之争和科学思想之争。
①“浑盖之争”是围绕着有关宇宙结构问题展开的,涉及宇宙结构的方方面面,比如天是一个平面还是一个“圆球”,天地之间的关系是上下还是内外等等。
②“浑盖之争”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料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现念。在争论中,人们重视通过实地天文观到,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来比较两种学说的优劣,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征有明显的不同。
③“浑盖之争”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问题三:文章提到了中国古代四种宇宙结构学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这种安排既使说明的层次清晰,又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宇宙结构的认识过程。
问题四:文章在说明浑盖之争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好处?
①作比较,如第8段,将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争论的话题一目了然。
②引用,为了说明双方观点的不同,作者直接或间接引用了扬雄、王充、葛洪、何承天、刘焯、朱熹等人的话,使说理更加充分真实。
问题五: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这场旷世之争
①中国古代这场旷世之争引发了人们对天文学的研究热潮,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科学问题解决,为中国天文学得以持续发展进步提供了理论保障,从而造福整个人类社会。
②这场旷世之争去糟留精,避免了中国天文学研究与发展走弯路,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
③这场旷世之争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那种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值得当今人们在进行科学讨论与研究时加以借鉴。
四、拓读
1.各抒己见
问题一:有人认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主要是指“浑盖之争”,文章交代“天圆地方说”“宣夜说”这部分内容和文章中心无关,应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阐明你的看法。
观点一:同意。从内容方面看,天圆地方说”“宣夜说”这部分内容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不属于“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的内容,删去之后,文章内容更集中。从结构方面看,文章第1段提出“中国天文学史上的旷世之争就是浑盖之争”之后,接着介绍“浑盖之争”的内容及过程,最后总结“浑盖之争”秉持的原则及意义,结构完整且紧凑。
观点二:不同意。中国天文学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盖天说”“浑天说”是在“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绍“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的基本内容,了解了其缺陷和不足,才更能体现出“浑天说”“盖天说”的进步性,进而体现出“浑盖之争”的价值和意义。
问题二:本文以记录科学史的形式,引导我们认识科学,理解科学,你认为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科学态度?
观点一:务实进取的实干态度。
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而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自身的积累、准备和能力。只有务实进取,苦练内功,充分地积累和做准备,才能在机遇到来时发现机遇,抓住机遇,最后获得成功。
观点二: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才能有效避免个人臆断的随意性而影响正确判断,从根本上分析事物内在本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从而为干事创业提供重要支撑。
观点三:大公无私的奉献态度。
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科学无国界,科学无私心,只有这样,科学才能造福人类,否则科学就是双刃剑,使用不当,必定祸害人类。
2.布置作业
道尔顿发现色盲症,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正因为他们不仅抓住了机遇,而且有着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所以才有了这些科学发现。古今中外有许多科学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请仿照《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的形式,选择一位熟悉的科学家,为他写一段文字,介绍其经历和成就,体现其科学精神。不少于100字。
示例:2020感动中国人物之谢军的颁奖词:
滴答,滴答,中国在等待你的回答。你的夜晚更长,你的星星更多,你把时间无限细分,你让速度不断压缩。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当第五十五颗吉星升上太空,北斗,照亮中国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