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B-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测试AB卷(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B-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测试AB卷(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8-22 22:05:1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B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23天津真题】下列成语涉及的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
A. 滴水成冰 B. 星火燎原 C. 积土成山 D. 沙里淘金
2.下列变化过程中,仅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实验室制取氧气
B.硝酸钡溶液与稀硫酸混合
C.钢铁熔化
D.食物腐烂
3.【2023北京中考真题】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铁呈固态 B. 铜呈紫红色 C. 蔗糖易溶于水 D. 碳酸易分解
4.下列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认识正确的是(  )
A.有新物质生成 B.物质的颜色发生改变
C.有能量变化 D.发光、放热
5.【2023辽宁锦州真题】下列成语的本义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云清雾散 B. 木已成舟 C. 风吹草动 D. 火上浇油
6.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大米酿酒,矿石粉碎 B.海水晒盐,红磷燃烧
C.铁锅生锈,食物腐败 D.冰雪融化,石油分馏
7.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诗歌《卖炭翁》中“伐薪烧炭南山中”。下列变化和“伐薪”本质相同的是( )
A.抱薪救火 B.煽风点火 C.风雨交加 D.火上浇油
8.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酒精能挥发 B.汽油能燃烧
C.甲烷密度小于空气 D.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
9.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汽油作燃料 B.液氮作制冷剂 C.活性炭净水 D.铜丝用作导线
10.下列物质表现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无色、无味 B.木炭在常温下性质稳定
C.铁块可以打成铁片 D.4℃时水的密度最大
11.Vc泡腾片一种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片状物品,可增强机体抵抗力,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或其他疾病。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红同学建议,可以用石灰水检验一下气体的成分是否为二氧化碳,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假设 B.交流评价 C.设计实验 D.作出结论
12.【2023广东真题】项目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将树叶放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中煮沸,叶肉变黄时取出,洗刷干净后制成叶脉书签,如图甲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实验要有安全意识。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
A. 在实验室吃零食
B. 在实验室追打闹
C. 穿实验服和护目镜
D. 将药品带出实验室
13.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都正确的是(  )
A.量筒:测量液体体积;不能被加热
B.酒精灯:加热;使用后吹灭并盖上灯帽
C.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药品直接放置于托盘上
D.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滴管口向上防止液体流出
14.实验室中的下列行为,存在不安全因素的是( )
A.实验结束后及时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B.为便于操作,站立进行实验操作
C.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
D.出现不同实验现象时以成绩好的同学的实验现象为准
15.正确量取13mL液体,应选用的仪器是(  )
①50mL量筒 ②20mL量筒 ③烧杯 ④胶头滴管
A.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16.下列关于酒精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火柴点酒精灯,使温度达到酒精着火点
B.可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C.酒精灯外焰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使酒精和空气隔绝
17.化学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取用固体粉末 B.点燃酒精灯
C.加热液体 D.量取液体
18.如图是对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验证了蜡烛燃烧的所有生成物
B.甲图实验可以比较出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高低
C.乙图实验可验证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
D.丙图的白烟是蜡烛燃烧生成的可以燃烧的气体
19.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 
②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 
③燃烧能发光发热 
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④ D.①②③④
20.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关于该实验的现象或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Ⅰ中外焰接触的a处最先变黑
B.实验Ⅱ中现象说明蜡烛燃烧会生成水
C.实验Ⅲ中现象说明焰心气体是氧气
D.实验Ⅳ中蜡烛复燃说明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题(共4个小题,每空2分,共46分)
21.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公司危险化学品仓库“8.12”爆炸事故发生后,一种叫做氰化钠(化学式是NaCN)的化学物质引起广泛关注。有关氰化钠的资料如下:
①氰化纳为白色结晶颗粒或粉末;
②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溶解
③有微弱的苦杏仁气味;
④剧毒,皮肤伤口接触、吸入、吞食微量可中毒死亡:
⑤熔点563.7℃,沸点1496℃:
⑥容易与水作用,放出剧毒易燃氰化氢气体;
⑦氰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科,常用于基本化学合成、电镀、治金和有机合成医药、农药及金属处理方面。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描述属于氰化钠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氰化钠化学性质的是______。
(2)发生氰化钠泄露,下列应急措施中主要应用化学反应原理的是______。
A.大面积泄露用塑料布、帆布覆盖
B.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罩
C.少量泄露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有盖容器中
D.用次氯酸钠中和,使之变为无害物质
(3)请你对氰化钠的保存提出一点建议______。
22.如图所示,判断下列过程中各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1)①中A处发生的变化是___,原因是___;B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原因是___;
(2)②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原因是_______。③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综上所述,判断物质变化的唯一依据是______。
23.现有下列实验仪器:
(1)给仪器b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到    ,加热时b中的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g中的液体不得超过其容积的   。
(2)写出下列操作所引起的后果。
①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
②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    ;
24.下列是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    ,细口瓶的塞子要    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填序号)。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D.打开灯帽,确认火焰是否彻底熄灭
(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①试管口不要    ;
②加热时,先对试管进行    ,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4)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刷洗,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洗刷干净的标准是    。
三、实验探究(共1个小题,每空2分,共14分)
25.如图是小樱同学对蜡烛燃烧的探究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点燃蜡烛后石蜡受热熔化,说明在化学变化中    伴随有物理变化(选填“一定”或“不一定”、“一定不”)。
(2)如图甲所示,取一根火柴梗,拿着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    (填字母)处的火柴梗最先碳化,说明    焰温度最高。
(3)如图乙所示,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    ,说明蜡烛燃烧有    生成,迅速将烧杯翻转过来,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为    ,从而验证有二氧化碳生成。
(4)在乙实验中有时还会看到黑烟出现,黑烟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B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23天津真题】下列成语涉及的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
A. 滴水成冰 B. 星火燎原 C. 积土成山 D. 沙里淘金
【答案】B
【解析】A、滴水成冰是物质状态改变,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星火燎原发生了燃烧,过程中有物质发生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积土成山,是物质形状改变,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沙里淘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变化过程中,仅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实验室制取氧气
B.硝酸钡溶液与稀硫酸混合
C.钢铁熔化
D.食物腐烂
【答案】C
【解答】解:A、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中生成了氧气这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硝酸钡溶液与稀硫酸混合生成了硫酸钡和硝酸两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钢铁熔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状态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毒性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C。
3.【2023北京中考真题】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铁呈固态 B. 铜呈紫红色 C. 蔗糖易溶于水 D. 碳酸易分解
【答案】D
【解析】A、铁呈固态,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铜呈紫红色,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蔗糖易溶于水,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碳酸易分解,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4.下列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认识正确的是(  )
A.有新物质生成 B.物质的颜色发生改变
C.有能量变化 D.发光、放热
【答案】A
【解答】解:化学变化是指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发光、放热、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故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故选:A。
5.【2023辽宁锦州真题】下列成语的本义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云清雾散 B. 木已成舟 C. 风吹草动 D. 火上浇油
【答案】D
【解析】A、云清雾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木已成舟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风吹草动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火上浇油过程中有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6.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大米酿酒,矿石粉碎B.海水晒盐,红磷燃烧
C.铁锅生锈,食物腐败D.冰雪融化,石油分馏
【答案】B
【解答】解:A.大米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矿石粉碎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红磷燃烧过程中生成的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铁锅生锈和食物腐败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冰雪融化和石油分馏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7.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诗歌《卖炭翁》中“伐薪烧炭南山中”。下列变化和“伐薪”本质相同的是( )
A.抱薪救火 B.煽风点火 C.风雨交加 D.火上浇油
【答案】C
【解析】A、抱薪救火,发生了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煽风点火,发生了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风雨交加,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火上浇油,发生了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8.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酒精能挥发 B.汽油能燃烧
C.甲烷密度小于空气 D.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
【答案】B
【解析】A、酒精能挥发,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汽油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C、甲烷密度小于空气,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B。
9.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汽油作燃料 B.液氮作制冷剂 C.活性炭净水 D.铜丝用作导线
【答案】A
【解析】A、汽油做燃料是利用汽油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A正确;
B、液氮作制冷剂是利用液氮气化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
C、活性炭净水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
D、铜丝用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
故选A。
10.下列物质表现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无色、无味 B.木炭在常温下性质稳定
C.铁块可以打成铁片 D.4℃时水的密度最大
【答案】B
【解析】A、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氧气无色、无味属于物理性质。
B、木炭在常温下性质稳定即木炭在常温下性质不活泼,不与氧气等物质反应,是化学性质。
C、铁块打成铁片发生的是物理变化,铁块可以打成铁片是物理性质。
D、4℃时水的密度最大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综上所述:选择B。
11.Vc泡腾片一种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片状物品,可增强机体抵抗力,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或其他疾病。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红同学建议,可以用石灰水检验一下气体的成分是否为二氧化碳,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假设B.交流评价C.设计实验D.作出结论
【答案】C
【解答】解:小红同学建议,可以用石灰水检验一下气体的成分是否为二氧化碳,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
故选:C。
12.【2023广东真题】项目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将树叶放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中煮沸,叶肉变黄时取出,洗刷干净后制成叶脉书签,如图甲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实验要有安全意识。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
A. 在实验室吃零食
B. 在实验室追打闹
C. 穿实验服和护目镜
D. 将药品带出实验室
【答案】C
【解析】A、实验室中很多药品有毒,不能在实验室吃零食,故选项行为不正确;
B、为防止发生人身危险,不能在实验室追逐打闹,故选项行为不正确;
C、很多药品具有腐蚀性、有毒,实验时穿实验服和戴护目镜,故选项行为正确;
D、很多药品具有腐蚀性、有毒,不能将药品带出实验室,故选项行为不正确。
故选C;
13.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都正确的是(  )
A.量筒:测量液体体积;不能被加热
B.酒精灯:加热;使用后吹灭并盖上灯帽
C.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药品直接放置于托盘上
D.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滴管口向上防止液体流出
【答案】A
【解析】A、量筒常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不能用于配制溶液,不能加热,故选项正确;
B、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有“两禁”和“一不可”,两禁: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一不可”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故选项错误;
C、称量药品时,没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纸上称量,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玻璃容器中称量,不能直接放置在天平上,故选项错误;
D、胶头滴管用来吸取液体,胶头朝上,以免腐蚀胶头,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4.实验室中的下列行为,存在不安全因素的是( )
A.实验结束后及时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B.为便于操作,站立进行实验操作
C.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
D.出现不同实验现象时以成绩好的同学的实验现象为准
【答案】C
【解析】A、实验结束后及时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操作正确,不存在不安全因素;
B、为便于操作,站立进行实验操作正确,不存在不安全因素;
C、严禁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否则容易引燃酒精,发生事故,实验操作不正确,存在不安全因素;
D、出现不同实验现象时,同学们应互相交流,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而不是以成绩好的同学为准,不存在不安全因素。
故选C。
15.正确量取13mL液体,应选用的仪器是(  )
①50mL量筒 ②20mL量筒 ③烧杯 ④胶头滴管
A.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要量取13毫升的液体,应选用20毫升的量筒和胶头滴管搭配使用,故选C。
16.下列关于酒精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火柴点酒精灯,使温度达到酒精着火点
B.可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C.酒精灯外焰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使酒精和空气隔绝
【答案】B
【解答】解:A、用火柴点酒精灯,使温度达到酒精着火点,说法正确;
B、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防发生火灾,说法错误;
C、酒精灯外焰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说法正确;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使酒精和空气隔绝,说法正确。
故选:B。
17.化学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取用固体粉末B.点燃酒精灯
C.加热液体D.量取液体
【答案】A
【解答】解: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试管慢慢竖起使药品缓缓滑入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18.如图是对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验证了蜡烛燃烧的所有生成物
B.甲图实验可以比较出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高低
C.乙图实验可验证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
D.丙图的白烟是蜡烛燃烧生成的可以燃烧的气体
【答案】B
【解答】解:A、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实验只能验证蜡烛燃烧生成水,无法验证生成了二氧化碳,说法错误;
B、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图甲实验可以用于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高低,说法正确;
C、图乙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为了验证燃烧后的水蒸气的存在,不能验证有二氧化碳生成,说法错误;
D、丙图的白烟是蜡烛蒸气冷凝形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说法错误。
故选:B。
19.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 
②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 
③燃烧能发光发热 
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答】解:①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最明亮,温度最高,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②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的上方,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③蜡烛燃烧时能发光、放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④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①②③④得出结论正确。
故选:D。
20.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关于该实验的现象或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Ⅰ中外焰接触的a处最先变黑
B.实验Ⅱ中现象说明蜡烛燃烧会生成水
C.实验Ⅲ中现象说明焰心气体是氧气
D.实验Ⅳ中蜡烛复燃说明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答案】C
【解答】解:A、温度越高,木条炭化的越快,实验Ⅰ中外焰接触的a处最先变黑,故选项说法正确。
B、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小液滴,实验Ⅱ中现象说明蜡烛燃烧会生成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火焰,实验Ⅲ中现象说明焰心气体具有可燃性,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是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实验Ⅳ中蜡烛复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说明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题(共4个小题,每空2分,共46分)
21.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公司危险化学品仓库“8.12”爆炸事故发生后,一种叫做氰化钠(化学式是NaCN)的化学物质引起广泛关注。有关氰化钠的资料如下:
①氰化纳为白色结晶颗粒或粉末;
②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溶解
③有微弱的苦杏仁气味;
④剧毒,皮肤伤口接触、吸入、吞食微量可中毒死亡:
⑤熔点563.7℃,沸点1496℃:
⑥容易与水作用,放出剧毒易燃氰化氢气体;
⑦氰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科,常用于基本化学合成、电镀、治金和有机合成医药、农药及金属处理方面。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描述属于氰化钠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氰化钠化学性质的是______。
(2)发生氰化钠泄露,下列应急措施中主要应用化学反应原理的是______。
A.大面积泄露用塑料布、帆布覆盖
B.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罩
C.少量泄露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有盖容器中
D.用次氯酸钠中和,使之变为无害物质
(3)请你对氰化钠的保存提出一点建议______。
【答案】(1) ①②③⑤ ④⑥
(2)D
(3)密封、远离火源(合理即可)
【解析】(1).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氰化纳为白色结晶颗粒或粉末;②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溶解;③有微弱的苦杏仁气味;⑤熔点563.7℃,沸点1496℃:以上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④剧毒,皮肤伤口接触、吸入、吞食微量可中毒死亡:⑥容易与水作用,放出剧毒易燃氰化氢气体;以上性质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2).A、大面积泄露用塑料布、帆布覆盖,没有新物质生成,使用的是物理方法;
B、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罩,没有新物质生成,使用的是物理方法;
C、少量泄露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有盖容器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使用的是物理方法;
D、用次氯酸钠中和,使之变为无害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利用了化学反应原理;
故选D。
(3).根据题中描述的性质,对氰化钠的保存要密封、远离火源(合理即可)。
22.如图所示,判断下列过程中各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1)①中A处发生的变化是___,原因是___;B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原因是___;
(2)②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原因是_______。③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综上所述,判断物质变化的唯一依据是______。
【答案】(1) 物理变化 液体蒸发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 火堆燃烧有新物质生成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蜡烛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析】(1).图①中A处为某液体受热蒸发,该过程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故属于物理变化;B处为柴火燃烧过程,该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图②中蜡烛熔化燃烧过程中,蜡烛受热熔化,是石蜡由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但蜡烛燃烧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图②中蜡烛熔化、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分别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图③中灯泡通电发光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也是判断物质变化的唯一依据。
23.现有下列实验仪器:
(1)给仪器b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到    ,加热时b中的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g中的液体不得超过其容积的   。
(2)写出下列操作所引起的后果。
①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
②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    ;
【答案】(1)酒精灯;;;
(2):引发火灾;②玻璃容器炸裂;
【解答】解:(1)仪器b为试管,试管可直接加热,故给仪器b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到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g为酒精灯,酒精灯中的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故答案为:酒精灯;;;
(2)①酒精具有可燃性,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容易引发火灾;故答案为:引发火灾;
②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容易受热不均,玻璃容器炸裂;故答案为:玻璃容器炸裂;
24.下列是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    ,细口瓶的塞子要    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填序号)。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D.打开灯帽,确认火焰是否彻底熄灭
(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①试管口不要    ;
②加热时,先对试管进行    ,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4)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刷洗,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洗刷干净的标准是    。
【答案】(1)朝向手心;倒放;
(2)C;
(3)①对着自己或他人;
②预热;
(4)试管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解答】解:(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着手心,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面上;故答案为:朝向手心;倒放;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其原因是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打开灯帽,确认火焰是否彻底熄灭,并不能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故答案为:C;
(3)①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以防液体沸腾,溅出伤人;故答案为:对着自己或他人;
②加热时,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以防试管受热不均,造成试管炸裂;故答案为:预热;
(4)试管洗刷干净的标准是试管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故答案为:试管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三、实验探究(共1个小题,每空2分,共14分)
25.如图是小樱同学对蜡烛燃烧的探究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点燃蜡烛后石蜡受热熔化,说明在化学变化中    伴随有物理变化(选填“一定”或“不一定”、“一定不”)。
(2)如图甲所示,取一根火柴梗,拿着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    (填字母)处的火柴梗最先碳化,说明    焰温度最高。
(3)如图乙所示,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    ,说明蜡烛燃烧有    生成,迅速将烧杯翻转过来,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为    ,从而验证有二氧化碳生成。
(4)在乙实验中有时还会看到黑烟出现,黑烟是    。
【答案】(1)一定;
(2)c;外;
(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炭黑。
【解答】解:(1)点燃蜡烛后石蜡受热熔化,说明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
(2)酒精灯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取一根火柴梗,拿着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c外焰处的火柴梗最先碳化,说明外焰焰温度最高。
(3)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迅速将烧杯翻转过来,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为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从而验证有二氧化碳生成。
(4)实验中有时还会看到黑烟出现,黑烟是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炭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