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学案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学案 (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3 22:1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主题一:文明的碰撞何以发生?
问题情境1:依据材料,分析鸦片战争的起因
材料1:
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现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与自由,我方则强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试着对鸦片战争前中西方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结果的分析,可以推断出中西方文明碰撞与中西方政治、经济差异有何关联?)
问题情境2:英国既然要通商,为何非要诉诸战争而不采取正常的建交、建立经贸关系等正常途径?
材料1: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东亚地区汉文化圈的中心,这影响到中国人的世界观。清王朝的对外关系由此分成「天朝」、「藩属」和「化外」三个部分。设立郡县,派驻流官,交纳赋税的即是「天朝」,有稳定的朝贡关系的是「藩属」,在此之外的即是「化外」。「化外」即是「蛮夷」,所以英、法、美三国在清朝的官方文书中均被称为「英夷」、「法夷」、「美夷」。这即是「天朝体制」,贸易在其中不占重要位置。
问题思考: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什么观念?
材料2:
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为全权特使访华,使团向清政府提出了以下要求:(1)英国在北京开设使馆。(2)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3)允许英商在北京设一货栈。(4)请于舟山附近指定一个未经设防的小岛供英商居住使用。(5)请于广州附近,准许英国获得上述同样权利。(6)由澳门运往广州的英国货物请予免税或减税。(7)希望中国有公开、固定的海关税则。乾隆帝坚决地拒绝了马戛尔尼使团的全部要求。
问题思考:对于乾隆帝的坚决拒绝你是否赞同?这些要求你认为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主题讨论:
以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修身立国的满清王朝,以修习儒家经典有千年之久的中国社会,在遭遇西方文化世界和西方政治社会之际,几无自保之力,所有的抵制与反抗,都一败再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自中共十九大报告
问题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摘自中共十九大报告
问题思考:如何才能做到文化自信?
主题二:炮口下的危机与震撼
问题情境1:对条约内容再认识
材料1:
中方代表联名向英方代表璞鼎查发出了一份提议: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避免衅端。对此,孟森先生评价道:“此为当时英人所梦想不到……英所未请,中国强予之。”
———周英杰:《拱手出让的“领事裁判权”》
问题思考:中方为什么把领事裁判权送给英国人?说明了什么?
材料2:
中国皇帝认为:这些夷使将建造高大的房屋,借助双筒望远镜,从上面窥探宫中的动静。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
材料3:
咸丰皇帝及其臣子关注的焦点却是决不能让外国公使驻扎北京,最好连进京也免了,以免皇帝面前出现不愿三跪九叩的蛮夷,破坏了祖宗留下的规矩!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问题思考:中国皇帝对于公使进京如何看待?你如何看待?
主题讨论: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
——摘自中共十九大报告
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问题思考:结和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制度自信的理解。
主题讨论:
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新的时代,对于鸦片战争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你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
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证。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课后作业:
结合本课内容,以“文明的碰撞——鸦片战争的再思考”为题,围绕如何理解和践行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选角度,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
同课章节目录